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仰望藍天 喜看碧水!衡水市生態環境實現歷史性轉變

發布日期:2022-10-14 16:25 信息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近日,衡水市一份新出爐的綠色“成績單”令人欣喜。今年上半年,該市PM2.5平均濃度44μg/m3,較十年前下降了超過60%;達標天數105天,比2013年全年還要多出36天;衡水市本級和棗強、武邑、深州、饒陽、故城、阜城6個縣市已獲得“河北省森林城市”稱號;4個地下水考核點位保持穩定達標……

十年發力,久久為功。黨的十八大以來,衡水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環保、強生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一幅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畫卷正在湖城大地繪就舒展。

天空這樣“煉”藍

2016年一個冬日清晨,市民張云頂著濃重霧霾送兒子上學,一路膽戰心驚,既怕污染的空氣影響孩子健康,又怕橫斜里突然竄出一輛車……“好幾年沒有這種經歷了!”今年,數次仰望藍天白云,張云都感覺那次經歷仿佛夢境。

然而,衡水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提醒著我們曾經真實的“呼吸之痛”:2016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87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一度位列全國倒數第一。

一定要摘掉“黑帽子”!市委、市政府堅持“黨政同責”,將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列入了最緊要的日程。

經專家測定,當時衡水市的主要污染源中,燃煤占第一,工業排放占第二。于是,該市強力實施了燃煤鍋爐淘汰和提升改造工作。

無數衡水生態環保人投入到這場攻堅戰中,與時間賽跑,進工地、入企業、督項目、送服務。

“那段時間,轄區內哪家企業的爐子要淘汰,哪家企業的爐子要提標改造,我和同事們都了如指掌。”“環保老兵”李敬恒回憶。

努力之下,到2017年底,衡水市轄區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實現全面淘汰,比河北省規定的目標任務完成時限提前了整整一年。這一年,衡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下降率位居全省第一。

藍天保衛戰初步告捷,但衡水市的大氣污染治理并未停步。隨后幾年里,該市一仗接著一仗打,大膽創新,在環保領域寫就了多個全國、全省“率先”——

在全國率先開展化工行業VOCs排查整治,為VOCs環境管理提供了有效技術手段;

在全國率先實施冬春季公交車免費乘坐政策;

在全省率先編制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以環境污染治理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最堅決的態度、嚴格的標準、有力的舉措,帶來了衡水的“環境之變”,不僅率先摘掉了“全國后十”的“黑帽子”,更連年走在前列——2018年,全市空氣質量改善率居全省第一,被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表彰;2019年,超額完成省定目標;2020年,全市達標天數較2019年增加38天。市民從“盼藍天”到“拍藍天”,“衡水藍”成為越來越多市民朋友圈的“常駐客”。

“桃城區泰華未來城五區工地南門監測點,PM10濃度為188.97微克/立方米,與同時段PM10小時平均濃度相比,差值為165.47微克/立方米。”近日,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接到異常報警,并迅速發送給桃城區揚塵治理網格負責人。查明原因后,在網格負責人監督指導下,涉事工地迅速對相關裸露物料進行了苫蓋,不到半小時,該區域的PM10監測數據便恢復正常。

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被稱為環保“電子哨兵”。近年來,隨著空氣質量持續好轉,該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深水區,依靠傳統治污方法推進減排的空間已越來越有限。立足環保新特點、新要求,衡水市以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為抓手建立非現場監管體系,整合22個獨立的業務系統,在435個施工工地設置揚塵監測點,并設置162個空氣監測站、22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261套秸稈高點攝像頭、200余家重點污染企業在線監測、51家涉VOCs重點排放企業監測、4套移動污染源監控系統、1200余輛渣土車軌跡定位,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將大氣、水、土、車、塵、固廢等相關環境監管數據進行匯總,形成了一張生態環境保護“數字地圖”。

衡水市還在各縣市區配套建設了13個分指揮中心,并打造了一支2萬余名的網格員隊伍。中心與分中心之間、中心與網格員之間可實時指揮調度,實現了大氣污染防治“實時監測、數據分析、指揮調度、審核反饋”全流程線上管理。

馳而不息、持續用力。今年,市生態環境局再次將指揮平臺進行完善提升,不僅增加新的監管模塊,更實現水預警平臺與土壤管理平臺的數據對接,精準、科學、依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沃野廣“披”綠裝

秋風送爽,京杭大運河阜城縣碼頭鎮段河水清澈,夾岸20多公里樹木挺立,吸引著眾多市民在此游玩觀景。

幾年前,這里大片的鹽堿地荒草叢生。如今,1.7萬畝林海綿延,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綠色守護者”,也成為新晉“河北省森林城市”——阜城縣的靚麗一景。

這變化,折射出衡水十年來逐綠前行的堅定腳步。

2022年上半年,衡水市完成營造林綠化22.3萬畝,占年度省下達任務的178.2%;2021年,全市完成營造林31.1萬畝,占省市年度任務的234%;2017年完成造林綠化34萬畝,占市年度任務的154.7%……翻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國土綠化工作總結,“提前”“超額”四個字時常躍入眼簾。

十年來,特別是2018年全面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以來,衡水市掀起了國土綠化的一輪又一輪熱潮,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和科學綠化的政策要求,重點實施了城市城鎮綠化、道路河渠綠化、鄉鎮村莊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等造林綠化工程,主城區規劃建設了100余個口袋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78平方米;全面提升大廣高速、石黃高速、滏陽河、大運河等道路河渠沿線綠化水平,道路綠化率達到100%;扎實開展村莊綠化提升和森林鄉村建設,全市村莊林木綠化率達到32.62%,29個村被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93個村被認定為省級森林鄉村;完善提升農田林網防護體系,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0.44%。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城鎮綠化為基點,道路河渠綠化為骨架,鄉鎮村莊綠化為主體,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點線面網相結合,景觀優美、城鄉一體的森林網絡。

“推開窗戶就能看到大樹,出門走不遠就可以逛公園。”日益增長的綠量提升了城市“顏值”和市民幸福感,也壯大了衡水的綠色產業,并持續釋放經濟紅利。

火熱的綠化行動中,各縣市區紛紛結合地域特點和產業發展優勢,積極發展果品加工、林下養殖、森林旅游、生態康養等綠色產業,走出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贏道路。

——以土地流轉為抓手,打造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林業示范園區,建成了深州蜜桃、阜城鴨梨、饒陽葡萄等千畝以上林業園區200余個,深州蜜桃、阜城鴨梨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

——以林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逐步形成了木材加工、果品加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多業并舉的林業產業發展格局。養元核桃、阜城鴨梨等林果加工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京東跑步雞、鄧莊香料等林下種養殖產業鏈條日益完善,全市林業產值逐年遞增,年均達到100億元以上。

——林業旅游風生水起,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阜城縣千頃洼省級森林公園、故城縣里老省級森林公園等生態旅游項目知名度、美譽度日益提升,全市生態旅游接待人次也持續攀升,實現生態價值與產業發展雙豐收。

“我們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力打造‘國家森林城市’新名片。”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衡水市將繼續科學推進國土綠化,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讓城市不斷綠起來、美起來。

河湖爭“秀”好景

8月28日,正值周末,衡水湖荷花園以西的岸邊小路上,游人三兩同行,幾只野鴨在草叢邊自在散步,“人鳥和諧”畫卷溫馨動人。

然而,本世紀初,衡水湖還是另一番模樣:由于網箱養魚急劇發展,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破壞了湖區自然生態環境。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近年來,衡水市全部取締1.38萬畝網箱、攔網,完成湖心村搬遷,衡水湖水質由局部劣五類穩定達到常年三類;厚植綠色,在湖區周邊兩公里區域內打造10萬畝生態林;筑牢法制屏障,出臺并施行《衡水湖保護和治理條例》,衡水湖邁入“專法”保護時代;連年增殖放流凈化水質,今年夏季放流8018萬尾青蝦苗種、263萬尾泥鰍苗種。

人退湖進,這片擁有75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的湖區成了“生物樂園”。近日,在對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實地監測考察后,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石建斌及其團隊提出,衡水湖新增鳥類、魚類、昆蟲類等231個動物種類。至此,衡水湖記錄到的鳥類達332種、昆蟲達757種。

“一灣碧水穿城,兩岸美景入目。”從衡水湖盡興而歸途中,“遇見”夕陽下的滏陽河市區段,石家莊市民馬博有感而發。

十年來,變清變美的不止是衡水湖,還有遍布城鄉的大小河流。

衡水因水而生,境內主要有“一湖九河”。守護好這水韻鄉愁,該市堅持剛性治標、系統治本,統籌推進“三水共治”,深入持久開展碧水保衛戰。

——落實市、縣重點河湖斷面巡查巡視及水質自動站數據分析報告預警工作機制,對轄區內15條河渠、42個斷面共計14項巡查內容,每半天巡查一次,對污染問題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及時解決。

——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檔”,按季度動態更新入河排污信息、報送監管情況,并統一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標準,按月開展入河排污口監督性監測,保障企業達標排放

——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提前完成119個鄉鎮級及“千噸萬人”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修訂生態補償金考核辦法,明確“超標即扣生態補償金”的扣繳方式,實行“誰達標誰受益、誰超標誰賠付”的雙向補償方式,實現重點河湖重點斷面全覆蓋。

系列措施加快落地,好水好景重入城來。2021年,全市13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良比例達到76.9%,超年度目標15.4個百分點;獲得省生態補償金10920萬元,占全省總補償資金的64.5%;全市4994個村莊全部實現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能力全覆蓋。今年上半年,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莊302個,超額提前完成年度任務。

盛夏,索瀘河從棗強縣穿過,河岸兩側的莊稼長勢喜人。今夏,該縣56.4萬畝小麥已獲豐收。

干凈的土壤,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的重要前提。衡水市深入推進凈土保衛戰,動態更新全市疑似污染地塊名單和污染地塊名錄,強化準入管理,嚴格落實“凈地”供應制度,堅決杜絕“毒地”開發利用。2021年,全市建成45萬畝高標準農田,化肥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農膜回收率達96.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85%以上。耕地污染源頭得到有效管控,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正在變得越來越干凈。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仰望藍天,俯看碧水,十年來,我們欣喜地見證著衡水生態環境向美之變,也深刻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百姓的金山銀山。今年,衡水市出臺4方面16項措施,努力闖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路,以更加優良的生態環境,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未來。

來源:衡水新聞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近日,衡水市一份新出爐的綠色“成績單”令人欣喜。今年上半年,該市PM2.5平均濃度44μg/m3,較十年前下降了超過60%;達標天數105天,比2013年全年還要多出36天;衡水市本級和棗強、武邑、深州、饒陽、故城、阜城6個縣市已獲得“河北省森林城市”稱號;4個地下水考核點位保持穩定達標……

十年發力,久久為功。黨的十八大以來,衡水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環保、強生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一幅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畫卷正在湖城大地繪就舒展。

天空這樣“煉”藍

2016年一個冬日清晨,市民張云頂著濃重霧霾送兒子上學,一路膽戰心驚,既怕污染的空氣影響孩子健康,又怕橫斜里突然竄出一輛車……“好幾年沒有這種經歷了!”今年,數次仰望藍天白云,張云都感覺那次經歷仿佛夢境。

然而,衡水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提醒著我們曾經真實的“呼吸之痛”:2016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87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一度位列全國倒數第一。

一定要摘掉“黑帽子”!市委、市政府堅持“黨政同責”,將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列入了最緊要的日程。

經專家測定,當時衡水市的主要污染源中,燃煤占第一,工業排放占第二。于是,該市強力實施了燃煤鍋爐淘汰和提升改造工作。

無數衡水生態環保人投入到這場攻堅戰中,與時間賽跑,進工地、入企業、督項目、送服務。

“那段時間,轄區內哪家企業的爐子要淘汰,哪家企業的爐子要提標改造,我和同事們都了如指掌。”“環保老兵”李敬恒回憶。

努力之下,到2017年底,衡水市轄區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實現全面淘汰,比河北省規定的目標任務完成時限提前了整整一年。這一年,衡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下降率位居全省第一。

藍天保衛戰初步告捷,但衡水市的大氣污染治理并未停步。隨后幾年里,該市一仗接著一仗打,大膽創新,在環保領域寫就了多個全國、全省“率先”——

在全國率先開展化工行業VOCs排查整治,為VOCs環境管理提供了有效技術手段;

在全國率先實施冬春季公交車免費乘坐政策;

在全省率先編制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以環境污染治理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最堅決的態度、嚴格的標準、有力的舉措,帶來了衡水的“環境之變”,不僅率先摘掉了“全國后十”的“黑帽子”,更連年走在前列——2018年,全市空氣質量改善率居全省第一,被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表彰;2019年,超額完成省定目標;2020年,全市達標天數較2019年增加38天。市民從“盼藍天”到“拍藍天”,“衡水藍”成為越來越多市民朋友圈的“常駐客”。

“桃城區泰華未來城五區工地南門監測點,PM10濃度為188.97微克/立方米,與同時段PM10小時平均濃度相比,差值為165.47微克/立方米。”近日,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接到異常報警,并迅速發送給桃城區揚塵治理網格負責人。查明原因后,在網格負責人監督指導下,涉事工地迅速對相關裸露物料進行了苫蓋,不到半小時,該區域的PM10監測數據便恢復正常。

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被稱為環保“電子哨兵”。近年來,隨著空氣質量持續好轉,該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深水區,依靠傳統治污方法推進減排的空間已越來越有限。立足環保新特點、新要求,衡水市以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為抓手建立非現場監管體系,整合22個獨立的業務系統,在435個施工工地設置揚塵監測點,并設置162個空氣監測站、22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261套秸稈高點攝像頭、200余家重點污染企業在線監測、51家涉VOCs重點排放企業監測、4套移動污染源監控系統、1200余輛渣土車軌跡定位,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將大氣、水、土、車、塵、固廢等相關環境監管數據進行匯總,形成了一張生態環境保護“數字地圖”。

衡水市還在各縣市區配套建設了13個分指揮中心,并打造了一支2萬余名的網格員隊伍。中心與分中心之間、中心與網格員之間可實時指揮調度,實現了大氣污染防治“實時監測、數據分析、指揮調度、審核反饋”全流程線上管理。

馳而不息、持續用力。今年,市生態環境局再次將指揮平臺進行完善提升,不僅增加新的監管模塊,更實現水預警平臺與土壤管理平臺的數據對接,精準、科學、依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沃野廣“披”綠裝

秋風送爽,京杭大運河阜城縣碼頭鎮段河水清澈,夾岸20多公里樹木挺立,吸引著眾多市民在此游玩觀景。

幾年前,這里大片的鹽堿地荒草叢生。如今,1.7萬畝林海綿延,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綠色守護者”,也成為新晉“河北省森林城市”——阜城縣的靚麗一景。

這變化,折射出衡水十年來逐綠前行的堅定腳步。

2022年上半年,衡水市完成營造林綠化22.3萬畝,占年度省下達任務的178.2%;2021年,全市完成營造林31.1萬畝,占省市年度任務的234%;2017年完成造林綠化34萬畝,占市年度任務的154.7%……翻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國土綠化工作總結,“提前”“超額”四個字時常躍入眼簾。

十年來,特別是2018年全面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以來,衡水市掀起了國土綠化的一輪又一輪熱潮,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和科學綠化的政策要求,重點實施了城市城鎮綠化、道路河渠綠化、鄉鎮村莊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等造林綠化工程,主城區規劃建設了100余個口袋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78平方米;全面提升大廣高速、石黃高速、滏陽河、大運河等道路河渠沿線綠化水平,道路綠化率達到100%;扎實開展村莊綠化提升和森林鄉村建設,全市村莊林木綠化率達到32.62%,29個村被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93個村被認定為省級森林鄉村;完善提升農田林網防護體系,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0.44%。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城鎮綠化為基點,道路河渠綠化為骨架,鄉鎮村莊綠化為主體,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點線面網相結合,景觀優美、城鄉一體的森林網絡。

“推開窗戶就能看到大樹,出門走不遠就可以逛公園。”日益增長的綠量提升了城市“顏值”和市民幸福感,也壯大了衡水的綠色產業,并持續釋放經濟紅利。

火熱的綠化行動中,各縣市區紛紛結合地域特點和產業發展優勢,積極發展果品加工、林下養殖、森林旅游、生態康養等綠色產業,走出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贏道路。

——以土地流轉為抓手,打造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林業示范園區,建成了深州蜜桃、阜城鴨梨、饒陽葡萄等千畝以上林業園區200余個,深州蜜桃、阜城鴨梨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

——以林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逐步形成了木材加工、果品加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多業并舉的林業產業發展格局。養元核桃、阜城鴨梨等林果加工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京東跑步雞、鄧莊香料等林下種養殖產業鏈條日益完善,全市林業產值逐年遞增,年均達到100億元以上。

——林業旅游風生水起,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阜城縣千頃洼省級森林公園、故城縣里老省級森林公園等生態旅游項目知名度、美譽度日益提升,全市生態旅游接待人次也持續攀升,實現生態價值與產業發展雙豐收。

“我們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力打造‘國家森林城市’新名片。”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衡水市將繼續科學推進國土綠化,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讓城市不斷綠起來、美起來。

河湖爭“秀”好景

8月28日,正值周末,衡水湖荷花園以西的岸邊小路上,游人三兩同行,幾只野鴨在草叢邊自在散步,“人鳥和諧”畫卷溫馨動人。

然而,本世紀初,衡水湖還是另一番模樣:由于網箱養魚急劇發展,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破壞了湖區自然生態環境。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近年來,衡水市全部取締1.38萬畝網箱、攔網,完成湖心村搬遷,衡水湖水質由局部劣五類穩定達到常年三類;厚植綠色,在湖區周邊兩公里區域內打造10萬畝生態林;筑牢法制屏障,出臺并施行《衡水湖保護和治理條例》,衡水湖邁入“專法”保護時代;連年增殖放流凈化水質,今年夏季放流8018萬尾青蝦苗種、263萬尾泥鰍苗種。

人退湖進,這片擁有75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的湖區成了“生物樂園”。近日,在對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實地監測考察后,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石建斌及其團隊提出,衡水湖新增鳥類、魚類、昆蟲類等231個動物種類。至此,衡水湖記錄到的鳥類達332種、昆蟲達757種。

“一灣碧水穿城,兩岸美景入目。”從衡水湖盡興而歸途中,“遇見”夕陽下的滏陽河市區段,石家莊市民馬博有感而發。

十年來,變清變美的不止是衡水湖,還有遍布城鄉的大小河流。

衡水因水而生,境內主要有“一湖九河”。守護好這水韻鄉愁,該市堅持剛性治標、系統治本,統籌推進“三水共治”,深入持久開展碧水保衛戰。

——落實市、縣重點河湖斷面巡查巡視及水質自動站數據分析報告預警工作機制,對轄區內15條河渠、42個斷面共計14項巡查內容,每半天巡查一次,對污染問題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及時解決。

——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檔”,按季度動態更新入河排污信息、報送監管情況,并統一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標準,按月開展入河排污口監督性監測,保障企業達標排放

——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提前完成119個鄉鎮級及“千噸萬人”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修訂生態補償金考核辦法,明確“超標即扣生態補償金”的扣繳方式,實行“誰達標誰受益、誰超標誰賠付”的雙向補償方式,實現重點河湖重點斷面全覆蓋。

系列措施加快落地,好水好景重入城來。2021年,全市13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良比例達到76.9%,超年度目標15.4個百分點;獲得省生態補償金10920萬元,占全省總補償資金的64.5%;全市4994個村莊全部實現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能力全覆蓋。今年上半年,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莊302個,超額提前完成年度任務。

盛夏,索瀘河從棗強縣穿過,河岸兩側的莊稼長勢喜人。今夏,該縣56.4萬畝小麥已獲豐收。

干凈的土壤,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的重要前提。衡水市深入推進凈土保衛戰,動態更新全市疑似污染地塊名單和污染地塊名錄,強化準入管理,嚴格落實“凈地”供應制度,堅決杜絕“毒地”開發利用。2021年,全市建成45萬畝高標準農田,化肥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農膜回收率達96.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85%以上。耕地污染源頭得到有效管控,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正在變得越來越干凈。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仰望藍天,俯看碧水,十年來,我們欣喜地見證著衡水生態環境向美之變,也深刻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百姓的金山銀山。今年,衡水市出臺4方面16項措施,努力闖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路,以更加優良的生態環境,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未來。

來源:衡水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