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口市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首都兩區”建設,構建綠色生態、綠色產業、綠色城鎮、綠色能源、綠色交通五大發展體系,深入開展“藍天、碧水、增綠、凈土”四大行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高質量發展夯實了綠色根基。
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景色如畫。河北日報通訊員 孫慧軍攝
夯基筑壘打造生態保障“護城河”
作為首都的“后花園”,張家口市肩負著“首都兩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
近年來,張家口市扎實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58平方公里,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治理目標。其中,通過多項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水源涵養能力不斷增強;做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國家山水林田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于2016年3月啟動,該市共有山水林田湖試點水利項目9個,現已全部完工。
水生態文明建設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張家口市按照河湖全覆蓋原則,在全市213條河流設置市、縣、鄉、村四級河長3403名,在24個湖泊(淖)設置縣、鄉、村三級湖長71名,先后制定了河長會議制度、河湖巡查員巡查制度等配套制度11項,目前全市河湖長制工作制度體系全面建立。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將河湖監管與脫貧攻堅有效融合,在全市范圍內優先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河湖巡查員,全市共選聘河湖巡查員9095名,這一做法開創了河湖管理與生態扶貧相結合的先例。
加強節水頂層設計,壓實責任落實,采取“壓農業用水,減工業用水、降城鎮用水、補生態用水、控用水行為”五項舉措,全力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現了“節水優先、控補并重”的效果。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不斷提高計劃用水管理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2019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45億立方米,實現了“首都兩區”規劃中到2022年生活用水量穩定控制在1.6億立方米以內的目標。
凝心聚力撐起生態發展“保護傘”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生態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按照“黨委統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強市”的發展思路,圍繞“一核、兩沿、三環、四帶”整體布局,創新“工程化、公司化、市場化、項目化、林場化”建設模式,統籌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城鎮化建設、綠色產業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全力打造“首都兩區”。
為打贏林業建設攻堅戰,張家口市根據“新舊對接、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建設思路,加快構筑壩上及沿壩防風固沙防護林區、壩下淺山丘陵水保經濟林區和水源涵養林區三大生態主體功能區。圍繞“城鄉綠化一體化、京張生態一體化”建設思路,以“三沿、三旁”綠化為重點,構建“城區園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蔭化、水系林帶化、鄉村林果化”體系,形成“森林進城、公園下鄉、生態文化入戶”的城鄉綠化格局。
創新機制,為林業發展注入“新血液”。以“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經營”模式為基礎,探索總結出租地造林、合作造林、社會造林、承包造林等10種造林模式,并在全國進行推廣。按照“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繼續實行管護模式,探索市縣鄉村四級生態林場長效管護體系,實現資源、資產和收益一體化。脫貧攻堅期間,將生態扶貧貫穿造林綠化全過程,努力實現了“政府要綠、企業要利、群眾受益”的多贏目標。
2016年至2021年,張家口市完成營造林1547萬畝,重點實施冬奧綠化工程、壩上地區退化林分改造試點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再造三個林場建設、張家口市及承德壩上地區植樹造林項目等一批國家、省級重點工程。全市林木綠化面積從1978年的430萬畝增加到目前的2760萬畝,林木綠化率從8.6%提高到了50%。
久久為功描繪綠水青山“新畫卷”
立足資源稟賦、使命任務,張家口市將進一步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首都兩區”和“河北一翼”定位,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拓展國土綠化空間,在疏林地上下功夫,在零星地塊上做文章,強化低質低效林改造和補植補造,強化科學技術的嘗試和應用,厚植林草生態底色。
全面強化資源管護力度,提升林草資源質量。面對生態系統脆弱、生態效益不高等問題,進一步加強撫育管護力度,打好撫育、低改、采伐、更新、保護等“組合拳”,全面提升資源質量和生態效益。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將全市林草資源盤活、用好。
與此同時,張家口市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工作總基調,圍繞推進“首都兩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任務,全面推進重點水利項目建設、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水利改革,逐步構建起更加完善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來源:張家口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張家口:守護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2-10-25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口市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首都兩區”建設,構建綠色生態、綠色產業、綠色城鎮、綠色能源、綠色交通五大發展體系,深入開展“藍天、碧水、增綠、凈土”四大行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高質量發展夯實了綠色根基。
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景色如畫。河北日報通訊員 孫慧軍攝
夯基筑壘打造生態保障“護城河”
作為首都的“后花園”,張家口市肩負著“首都兩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
近年來,張家口市扎實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58平方公里,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治理目標。其中,通過多項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水源涵養能力不斷增強;做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國家山水林田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于2016年3月啟動,該市共有山水林田湖試點水利項目9個,現已全部完工。
水生態文明建設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張家口市按照河湖全覆蓋原則,在全市213條河流設置市、縣、鄉、村四級河長3403名,在24個湖泊(淖)設置縣、鄉、村三級湖長71名,先后制定了河長會議制度、河湖巡查員巡查制度等配套制度11項,目前全市河湖長制工作制度體系全面建立。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將河湖監管與脫貧攻堅有效融合,在全市范圍內優先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河湖巡查員,全市共選聘河湖巡查員9095名,這一做法開創了河湖管理與生態扶貧相結合的先例。
加強節水頂層設計,壓實責任落實,采取“壓農業用水,減工業用水、降城鎮用水、補生態用水、控用水行為”五項舉措,全力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現了“節水優先、控補并重”的效果。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不斷提高計劃用水管理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2019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45億立方米,實現了“首都兩區”規劃中到2022年生活用水量穩定控制在1.6億立方米以內的目標。
凝心聚力撐起生態發展“保護傘”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生態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按照“黨委統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強市”的發展思路,圍繞“一核、兩沿、三環、四帶”整體布局,創新“工程化、公司化、市場化、項目化、林場化”建設模式,統籌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城鎮化建設、綠色產業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全力打造“首都兩區”。
為打贏林業建設攻堅戰,張家口市根據“新舊對接、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建設思路,加快構筑壩上及沿壩防風固沙防護林區、壩下淺山丘陵水保經濟林區和水源涵養林區三大生態主體功能區。圍繞“城鄉綠化一體化、京張生態一體化”建設思路,以“三沿、三旁”綠化為重點,構建“城區園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蔭化、水系林帶化、鄉村林果化”體系,形成“森林進城、公園下鄉、生態文化入戶”的城鄉綠化格局。
創新機制,為林業發展注入“新血液”。以“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經營”模式為基礎,探索總結出租地造林、合作造林、社會造林、承包造林等10種造林模式,并在全國進行推廣。按照“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繼續實行管護模式,探索市縣鄉村四級生態林場長效管護體系,實現資源、資產和收益一體化。脫貧攻堅期間,將生態扶貧貫穿造林綠化全過程,努力實現了“政府要綠、企業要利、群眾受益”的多贏目標。
2016年至2021年,張家口市完成營造林1547萬畝,重點實施冬奧綠化工程、壩上地區退化林分改造試點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再造三個林場建設、張家口市及承德壩上地區植樹造林項目等一批國家、省級重點工程。全市林木綠化面積從1978年的430萬畝增加到目前的2760萬畝,林木綠化率從8.6%提高到了50%。
久久為功描繪綠水青山“新畫卷”
立足資源稟賦、使命任務,張家口市將進一步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首都兩區”和“河北一翼”定位,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行動,進一步拓展國土綠化空間,在疏林地上下功夫,在零星地塊上做文章,強化低質低效林改造和補植補造,強化科學技術的嘗試和應用,厚植林草生態底色。
全面強化資源管護力度,提升林草資源質量。面對生態系統脆弱、生態效益不高等問題,進一步加強撫育管護力度,打好撫育、低改、采伐、更新、保護等“組合拳”,全面提升資源質量和生態效益。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將全市林草資源盤活、用好。
與此同時,張家口市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工作總基調,圍繞推進“首都兩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任務,全面推進重點水利項目建設、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水利改革,逐步構建起更加完善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來源:張家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