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滄州村莊、城市街巷,活躍著一支支“專盯垃圾”的巡查隊伍。11月5日起,全市開展秸稈、垃圾、雜草及工業廢棄物等露天禁燒專項行動,確保露天焚燒隱患“清零”,為打好藍天保衛戰提供有力保障。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滄州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動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以綠為底描繪沿海經濟強市新畫卷。
滄州以抓好環境污染防治為重點,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嚴格落實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十條措施”,開展了重污染天氣消除、揚塵面源污染治理等專項行動,前十個月優良天數達228天,在省內8個傳輸通道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平均濃度均為最低,優良天數比率位列第一;抓好城鎮污水和黑臭水體深度治理、入海入河排污口整治、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白洋淀流域治理修復等工作,全市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面消除劣Ⅴ類,10月份,全市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42.8%;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成營造林7.2萬畝,并狠抓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管控措施實現全覆蓋。
開展生態修復是整治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滄州大力實施生態補水,今年以來引調水量8億立方米以上,南運河實現全線貫通,子牙河、子牙新河納入常態化補水河道,補水河長延長至151公里。同時,實施“萬塘千渠百河”水系連通工程,已開工項目60個,連通全市143條河、817條渠、9203座坑塘,可增加蓄水能力3億立方米以上,形成“引蓄并重、豐枯互補、河渠相濟、灌排共治”的水系水網。為助力解決華北地下水“大漏斗”問題,滄州持續在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上發力,今年將確保完成0.9億立方米壓減任務,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滄州地處渤海沿岸,具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該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稟賦,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堅決遏制“兩高”項目上馬,積極發展和推廣應用光伏、氫能等新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588萬千瓦,占電力裝機總容量52.7%。此外,大力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力爭到2025年,節能減排政策制度日趨完善,基本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5%。
來源:河北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描繪沿海經濟強市新畫卷!滄州這樣做→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2-11-12
連日來,在滄州村莊、城市街巷,活躍著一支支“專盯垃圾”的巡查隊伍。11月5日起,全市開展秸稈、垃圾、雜草及工業廢棄物等露天禁燒專項行動,確保露天焚燒隱患“清零”,為打好藍天保衛戰提供有力保障。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滄州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動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以綠為底描繪沿海經濟強市新畫卷。
滄州以抓好環境污染防治為重點,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嚴格落實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十條措施”,開展了重污染天氣消除、揚塵面源污染治理等專項行動,前十個月優良天數達228天,在省內8個傳輸通道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平均濃度均為最低,優良天數比率位列第一;抓好城鎮污水和黑臭水體深度治理、入海入河排污口整治、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白洋淀流域治理修復等工作,全市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面消除劣Ⅴ類,10月份,全市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42.8%;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成營造林7.2萬畝,并狠抓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管控措施實現全覆蓋。
開展生態修復是整治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滄州大力實施生態補水,今年以來引調水量8億立方米以上,南運河實現全線貫通,子牙河、子牙新河納入常態化補水河道,補水河長延長至151公里。同時,實施“萬塘千渠百河”水系連通工程,已開工項目60個,連通全市143條河、817條渠、9203座坑塘,可增加蓄水能力3億立方米以上,形成“引蓄并重、豐枯互補、河渠相濟、灌排共治”的水系水網。為助力解決華北地下水“大漏斗”問題,滄州持續在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上發力,今年將確保完成0.9億立方米壓減任務,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滄州地處渤海沿岸,具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該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稟賦,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堅決遏制“兩高”項目上馬,積極發展和推廣應用光伏、氫能等新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588萬千瓦,占電力裝機總容量52.7%。此外,大力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力爭到2025年,節能減排政策制度日趨完善,基本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5%。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