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南大港濕地巡護員馮國強正在觀測鳥類狀況。河北日報記者苑立立攝
6月8日一大早,背上高倍望遠鏡,拿上巡護記錄本,56歲的老馮開啟了一天的巡邏。
老馮名叫馮國強,家住滄州市南大港產業區三分區二十五隊。2004年,他成為南大港濕地的一名巡護員,一干就是20年。“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觀測濕地的鳥類情況,涉及種群數量、生活習性以及遷徙路徑等數據。”老馮笑著說,其實他就是這片濕地的守護者。
南大港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近年來,當地通過持續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顯著改善了濕地環境質量,使得諸如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得以在此安然棲息、繁衍后代。
老馮說:“前些年受圍塘養殖影響,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如今,通過加強保護,這里滿目皆是綠水蒼茫、群鳥飛翔的美麗景象。”
說著話,老馮聽到葦叢深處傳出幾聲清亮的鳥鳴聲后,告訴記者:“你聽,那是黑翅長腳鷸在叫。”他停下來,悄悄示意記者安靜,然后拿起望遠鏡便開始觀察。
憑借多年經驗,聽音辨鳥已成為老馮的特殊技能。老馮邁著輕盈的步伐,慢慢走進濕地葦叢深處,一邊側耳傾聽叫聲,一邊仔細探尋鳥兒的身影。
“看那邊,一對蒼鷺正在筑巢!”老馮又輕聲說道。他迅速而謹慎地調整望遠鏡,生怕驚擾到這些生靈。
記者發現,在老馮的巡護記錄本上寫滿了鳥類棲息的情景、地點、行為特征等具體情況。“這些對于研究鳥類生態、制定相應保護措施起著重要作用。”老馮說。
巡邏路上,老馮不光時刻關注鳥的變化,也注意查看濕地保護區內各種設施的狀況,以防鳥類的棲息環境受到人為破壞。“如果有非法捕獵或環境污染的情況,我們會立即采取措施并上報,與相關部門協作處理。”他說。
結束巡邏并不意味著工作的結束。回到保護站點辦公室后,老馮及時將巡護記錄本上當天記錄的內容一一輸入巡護終端,數據通過終端,源源不斷地傳輸至南大港濕地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
原來,濕地探索建立了“智慧保護”機制,并借助鳥類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形成“AI智能監控+人工精細管護”的雙軌制模式,實現全天候不間斷監測,全方位保障濕地鳥類棲息環境和濕地生態環境。
AI+賦能,用“智慧大腦”保護生態環境。“這個平臺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能夠實現對濕地環境變化和野生動物活動的實時監控和智能分析,有效彌補傳統監測方法人力物力投入大、覆蓋面有限等問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數據準確性。”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張景興介紹,2023年8月,平臺首次成功捕捉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臉琵鷺的蹤跡。
不僅如此,濕地內還擁有3套聲紋監測設備,對濕地內回傳的實時聲音進行AI比對,記錄活動頻次數據和分析物種分布數據。目前,已收集近16萬條聲紋記錄,識別出196種鳥類。
老馮還告訴記者,今年繁殖季,蒼鷺、灰雁等十幾種候鳥飛到濕地繁衍生息,一千余只幼鳥在濕地孵化出來。特別是上百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成群歸來,濕地再現生機勃勃的候鳥樂園景象。
“濕地有記錄的遷徙鳥類數量從2019年的2萬只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10萬余只。有我們的守護,這里將成為越來越多鳥類棲息繁衍的天堂。”他說。
來源:河北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我在南大港守護“候鳥家園”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4-07-08
6月8日,南大港濕地巡護員馮國強正在觀測鳥類狀況。河北日報記者苑立立攝
6月8日一大早,背上高倍望遠鏡,拿上巡護記錄本,56歲的老馮開啟了一天的巡邏。
老馮名叫馮國強,家住滄州市南大港產業區三分區二十五隊。2004年,他成為南大港濕地的一名巡護員,一干就是20年。“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觀測濕地的鳥類情況,涉及種群數量、生活習性以及遷徙路徑等數據。”老馮笑著說,其實他就是這片濕地的守護者。
南大港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近年來,當地通過持續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顯著改善了濕地環境質量,使得諸如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得以在此安然棲息、繁衍后代。
老馮說:“前些年受圍塘養殖影響,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如今,通過加強保護,這里滿目皆是綠水蒼茫、群鳥飛翔的美麗景象。”
說著話,老馮聽到葦叢深處傳出幾聲清亮的鳥鳴聲后,告訴記者:“你聽,那是黑翅長腳鷸在叫。”他停下來,悄悄示意記者安靜,然后拿起望遠鏡便開始觀察。
憑借多年經驗,聽音辨鳥已成為老馮的特殊技能。老馮邁著輕盈的步伐,慢慢走進濕地葦叢深處,一邊側耳傾聽叫聲,一邊仔細探尋鳥兒的身影。
“看那邊,一對蒼鷺正在筑巢!”老馮又輕聲說道。他迅速而謹慎地調整望遠鏡,生怕驚擾到這些生靈。
記者發現,在老馮的巡護記錄本上寫滿了鳥類棲息的情景、地點、行為特征等具體情況。“這些對于研究鳥類生態、制定相應保護措施起著重要作用。”老馮說。
巡邏路上,老馮不光時刻關注鳥的變化,也注意查看濕地保護區內各種設施的狀況,以防鳥類的棲息環境受到人為破壞。“如果有非法捕獵或環境污染的情況,我們會立即采取措施并上報,與相關部門協作處理。”他說。
結束巡邏并不意味著工作的結束。回到保護站點辦公室后,老馮及時將巡護記錄本上當天記錄的內容一一輸入巡護終端,數據通過終端,源源不斷地傳輸至南大港濕地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
原來,濕地探索建立了“智慧保護”機制,并借助鳥類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形成“AI智能監控+人工精細管護”的雙軌制模式,實現全天候不間斷監測,全方位保障濕地鳥類棲息環境和濕地生態環境。
AI+賦能,用“智慧大腦”保護生態環境。“這個平臺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能夠實現對濕地環境變化和野生動物活動的實時監控和智能分析,有效彌補傳統監測方法人力物力投入大、覆蓋面有限等問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數據準確性。”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張景興介紹,2023年8月,平臺首次成功捕捉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臉琵鷺的蹤跡。
不僅如此,濕地內還擁有3套聲紋監測設備,對濕地內回傳的實時聲音進行AI比對,記錄活動頻次數據和分析物種分布數據。目前,已收集近16萬條聲紋記錄,識別出196種鳥類。
老馮還告訴記者,今年繁殖季,蒼鷺、灰雁等十幾種候鳥飛到濕地繁衍生息,一千余只幼鳥在濕地孵化出來。特別是上百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成群歸來,濕地再現生機勃勃的候鳥樂園景象。
“濕地有記錄的遷徙鳥類數量從2019年的2萬只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10萬余只。有我們的守護,這里將成為越來越多鳥類棲息繁衍的天堂。”他說。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