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央媒看河北丨鋼城煥新綠潮生

發布日期:2025-08-08 16:01 信息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下簡稱“兩山”理念)提出20年之際,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以一場深刻的生態嬗變,為這一真理寫下生動注腳。

這座曾以鋼鐵為脊梁、貢獻全市1/10以上GDP的“鋼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在推進全面綠色轉型中實現新突破”的殷切囑托,堅決摒棄“一鋼擎天”的舊路徑,交出了一份綠美答卷:林木覆蓋率10年間從21%躍升至52.1%,3條河流水質連續5年達到Ⅲ類以上,生態產業“百花齊放”,41個行政村全域獲評省級和美鄉村。

復興區的華麗轉身,其核心密碼在于片區化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創新實踐。這絕非零敲碎打的修補,而是將全域鄉村視為有機整體,統籌規劃生態修復、產業布局與設施提升,實現了從“點上盆景”到“全域風景”的系統性躍升,為資源型城市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嶄新范式。

分區規劃:量體裁衣,避免“一刀切”“同質化”

1959年9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邯鄲時指出“邯鄲是要復興的”,復興區應運而生。復興區地處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接壤的淺山丘陵區,實際管轄面積137平方公里,山水資源豐富,常住人口32萬人,農村人口5.4萬人。

面對41個行政村資源稟賦各異、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復興區摒棄了“撒胡椒面”和“千村一面”的老路,以片區化為有效抓手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片區化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是指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將地緣相鄰、產業相關、文化相融、資源互補的村莊作為一個整體,通過規劃共繪、產業共興、設施共建、服務共享,實現協同發展。

謀定而后動。復興區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后,決定以頂層設計為引領,將和美鄉村建設相關工作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并編制了復興區和美鄉村建設規劃,政策、資金、人才、服務向鄉村傾斜。

“我們的規劃不是簡單地把村子歸堆,而是科學劃分四大功能片區,每個片區都有獨特的定位和發展路徑,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新格局。”邯鄲市生態環境局復興區分局局長尚雷說,“規劃要量體裁衣,避免‘一刀切’。”

尚雷所說的“四大功能片區”是指:沁河休閑康養片區,依托靈動水系,打造集親水休閑、健康頤養于一體的生態高地;渚河芳香產業片區,聚焦芳香植物種植與精深加工,讓花香變“錢”香;東高河—觀嶺山生態文旅片區,深耕礦山修復后的生態成果,發展觀光旅游與特色體驗;康湖—老狼溝農文體旅片區,探索農業、文化、體育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激發鄉村活力。

藍圖繪就,專業力量深度下沉。復興區聘請北京綠十字、清華同衡等頂尖團隊駐村蹲點,梳理村莊類別、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因地制宜逐村編制和美鄉村建設規劃,全力推進片區路網、水網、林網“三網一體”。通過實施“精品村—示范片—全域帶”的三級示范創建體系,全力打造百里和美鄉村建設示范帶。

“片區化規劃的精妙之處,在于有效避免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重復建設和同質化內耗。”康莊鄉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鄉整體融入康湖—老狼溝農文體旅融合片區后,草莓采摘園的清甜、森林馬拉松的激情、輕奢露營的野趣等業態有機串聯、相互引流,片區協同的“乘法效應”初顯鋒芒。

靶向攻堅:精準發力,啃下轉型發展硬骨頭

片區化不僅是空間的重組,更是資源和力量的精準投放。復興區鎖定生態治理、產業轉型、設施短板等關鍵領域,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綠色轉型對因鋼而生卻也因鋼而痛的復興區來說,是一場傷筋動骨的戰役。但是,沒有傷筋動骨,就沒有脫胎換骨。要瞄準綠色目標,摒棄“黑色GDP”,向污染宣戰、向落后產能宣戰。

為破解生態困局,近年來,復興區用壯士斷腕決心推進治理,累計壓減鋼鐵產能477萬噸、煤炭焦炭產能317萬噸,拆除“散亂污”企業861家;拆除各類違建300萬平方米,清騰土地1.5萬余畝,并將這些閑置地、廢棄地建成122個村內小游園、小果園,實現“即拆、即綠、即美”。

同時,復興區還實現生活污水、垃圾等全域治理。在288公里農村污水管網織就“地下長城”的基礎上,采取納管處理、集中式處理、資源化利用等模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100%。投資10億多元,開展河湖生態修復,實施了沁河片區、渚河輸元河河道生態治理、引漳濟沁等工程,實現全域水系連通,河渠、湖泊、水庫重現“滄浪之水清兮”盛景。漫步九曲沁河,徜徉二十里風景畫廊,“水在村邊、村在園中、人在林里”的生動景象是當下“華北水鄉”的真實寫照。目前,沁河(復興區段)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踏入二六七二街道東高河村,令人耳目一新:北面新村保持整潔、寬敞、通透,南面老村留住鄉情、鄉韻、鄉愁。誰能想到腳下曾是一個有30多處煤場的“煤村”依托觀嶺山風景道,東高河村打造了“千畝花田”,在種植“雙花”(油菜、油葵)以外,點綴桃樹等開花果樹,同時延伸油菜籽、油葵籽加工鏈條,推出品牌植物油等特色農產品。昔日的煤矸石山如今已變身為寬80米、長260米的滑雪道。這座占地70余畝、堆積量60萬噸的“工業傷疤”,經“覆土固廢+生態修復”的巧思妙手,覆蓋凈土、植入草種,借助天然坡度華麗轉身為冰雪樂園(夏季開辦滑草、露營)。該項目直接提供崗位80個,為鄉村拓展了“生態+”的可持續路徑。

“以前在村里轉一圈,回來洗把臉,水都是黑的。”東高河村黨支部書記王生良說,近年來,東高河村強化黨建引領,整合土地資源、盤活閑置資產,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聚焦“花田經濟+冰雪產業”雙輪驅動,構建四季文旅產業鏈,形成“春賞油菜、夏品桃香、秋覽油葵、冬踏美雪”的生態旅游品牌,2023年以來累計游客量超100萬人次,2023年以來村集體累計增收突破500萬元。

留下來的不僅僅是游客。東高河村的“出圈”也吸引著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就業。

今年“五一”期間,郭軍濤攤位上各式各樣的玉雕吸引不少游客駐足選購。切割、壓大型、打毛邊、雕刻、打磨、拋光……經過這么幾道工序,原本凹凸不平的原石在郭軍濤的手中變成了美輪美奐的工藝品。“我是土生土長的東高河村村民,原先從事運輸行業,經常往返外地。村里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后,游客多了,我就回村創業,在家門口做起了玉雕生意。”郭軍濤說。

東高河村是個縮影。近年來,復興區創新“生態+”發展模式,拓展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復興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082元,4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20萬元,其中15個村超百萬元。截至目前,復興區榮獲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級森林鄉村、全國百佳旅游目的地等榮譽20多項。

打通脈絡,補齊設施短板。“以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現在四通八達,去哪都方便!”戶村鎮戶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洋說。投資3.6億元建設的130公里“四好農村路”,如銀色絲帶般縱橫交錯,41個村公交直通市區,打造了“15分鐘生活圈”。“廁所革命”同樣成效顯著:133座現代化公廁拔地而起,97.1%的戶廁完成改造升級,44座糞污處理中心高效運轉,真正實現“方便”之事不再煩心。

聯動輻射:協同共振,激活全域共興新動能

實踐表明,當沉睡的生態資源被喚醒,轉化為發展的資本,片區間的“化學反應”催生出強勁的共興引擎。

——產業鏈深度延伸,價值倍增。近年來,復興區在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方面,探索出一些好經驗好做法。比如,通過“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價值轉化”的生態機制全鏈條運作模式,既盤活閑置資源實現生態資本化運作,又以三產融合促進生態產品增值,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鏈條已成常態。如今,金絲皇菊、高河蜂蜜、油葵、玫瑰、大滋然草莓、興豐櫻桃、北李莊葡萄等特色產業鏈條已聲名鵲起,打造了尚格魔芋、鴻翔食品等20余家農業產業化企業,帶領百姓吃上“生態飯”,捧上“致富碗”。

——文旅IP全域引爆,流量共享。“齊村主打‘洋房風’,主街、戲臺等傳統建筑得以整體保護與修復,村周邊謀劃的動物園、游樂園項目,與園博園形成產業集群。”戶村鎮齊村黨支部書記韓占民介紹,僅園博園就帶動周邊村民就業人數超過1000人。

沁河郊野公園串聯起沿河23個村莊,帶動農家樂、民宿等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沁泉、渡槽等多處河湖景點成為熱門網紅打卡地,僅牛叫河村在湖心島消夏節期間,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旅游收入累計超千萬元。

牛叫河村,緊鄰邯武快速路,沁河支流穿村而過,村民許超經營的酥魚店坐落于此,憑借獨特的口味吸引了不少人來用餐。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許超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此外,澗溝村依托澗溝遺址和龍山文化,推出寓教于樂的考古研學項目,打造出“華夏第一井”、澗溝水街等景點;戶村村的老磚廠煙筒,曾經見證工業發展,現融入沁河郊野公園成為打卡點。原垃圾轉運站改造為野谷粒親子營地,配備霧森系統,實現夏季戲水、冬季劇場等多種功能。這一轉變彰顯工業遺跡與生態融合,擦亮了和美鄉村建設底色。

——治理經驗可學可鑒,效能提升。網格長們挎著裝有智能平板的工具包,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對網格內的大事小情進行排查調處,確保突發事件必到、矛盾糾紛必到、生活困難必到,打通了鄉村治理“神經末梢”,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辦、心在格中聚”的網絡治理格局。

同時,創新“網格化治理+三官一律進村”模式,讓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直接參與到具體事務的排查調處中,以黨建為引領,破解城鄉治理難題,讓法治清風浸潤鄉村;“四長治水”機制(河長、警長、督查長、檢察長)如同精密運轉的齒輪,近三年整治河湖頑疾128起,清理河庫垃圾1.3萬立方米,及時消除河湖污染隱患,實現生態保護長效化,為同類地區提供可復制的治理經驗。

回望復興實踐,在“兩山”理念的科學指引下,正以片區化為筆、生態治理為墨,在燕趙大地上用和美鄉村建設,揮毫寫定新時代的“復興”真義。國家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牌匾昭示:復興之路,綠色鑄魂。一部嶄新的綠色傳奇,正在此地續寫!

來源:農民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下簡稱“兩山”理念)提出20年之際,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以一場深刻的生態嬗變,為這一真理寫下生動注腳。

這座曾以鋼鐵為脊梁、貢獻全市1/10以上GDP的“鋼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在推進全面綠色轉型中實現新突破”的殷切囑托,堅決摒棄“一鋼擎天”的舊路徑,交出了一份綠美答卷:林木覆蓋率10年間從21%躍升至52.1%,3條河流水質連續5年達到Ⅲ類以上,生態產業“百花齊放”,41個行政村全域獲評省級和美鄉村。

復興區的華麗轉身,其核心密碼在于片區化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創新實踐。這絕非零敲碎打的修補,而是將全域鄉村視為有機整體,統籌規劃生態修復、產業布局與設施提升,實現了從“點上盆景”到“全域風景”的系統性躍升,為資源型城市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嶄新范式。

分區規劃:量體裁衣,避免“一刀切”“同質化”

1959年9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邯鄲時指出“邯鄲是要復興的”,復興區應運而生。復興區地處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接壤的淺山丘陵區,實際管轄面積137平方公里,山水資源豐富,常住人口32萬人,農村人口5.4萬人。

面對41個行政村資源稟賦各異、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復興區摒棄了“撒胡椒面”和“千村一面”的老路,以片區化為有效抓手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片區化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是指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將地緣相鄰、產業相關、文化相融、資源互補的村莊作為一個整體,通過規劃共繪、產業共興、設施共建、服務共享,實現協同發展。

謀定而后動。復興區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后,決定以頂層設計為引領,將和美鄉村建設相關工作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并編制了復興區和美鄉村建設規劃,政策、資金、人才、服務向鄉村傾斜。

“我們的規劃不是簡單地把村子歸堆,而是科學劃分四大功能片區,每個片區都有獨特的定位和發展路徑,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新格局。”邯鄲市生態環境局復興區分局局長尚雷說,“規劃要量體裁衣,避免‘一刀切’。”

尚雷所說的“四大功能片區”是指:沁河休閑康養片區,依托靈動水系,打造集親水休閑、健康頤養于一體的生態高地;渚河芳香產業片區,聚焦芳香植物種植與精深加工,讓花香變“錢”香;東高河—觀嶺山生態文旅片區,深耕礦山修復后的生態成果,發展觀光旅游與特色體驗;康湖—老狼溝農文體旅片區,探索農業、文化、體育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激發鄉村活力。

藍圖繪就,專業力量深度下沉。復興區聘請北京綠十字、清華同衡等頂尖團隊駐村蹲點,梳理村莊類別、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因地制宜逐村編制和美鄉村建設規劃,全力推進片區路網、水網、林網“三網一體”。通過實施“精品村—示范片—全域帶”的三級示范創建體系,全力打造百里和美鄉村建設示范帶。

“片區化規劃的精妙之處,在于有效避免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重復建設和同質化內耗。”康莊鄉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鄉整體融入康湖—老狼溝農文體旅融合片區后,草莓采摘園的清甜、森林馬拉松的激情、輕奢露營的野趣等業態有機串聯、相互引流,片區協同的“乘法效應”初顯鋒芒。

靶向攻堅:精準發力,啃下轉型發展硬骨頭

片區化不僅是空間的重組,更是資源和力量的精準投放。復興區鎖定生態治理、產業轉型、設施短板等關鍵領域,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綠色轉型對因鋼而生卻也因鋼而痛的復興區來說,是一場傷筋動骨的戰役。但是,沒有傷筋動骨,就沒有脫胎換骨。要瞄準綠色目標,摒棄“黑色GDP”,向污染宣戰、向落后產能宣戰。

為破解生態困局,近年來,復興區用壯士斷腕決心推進治理,累計壓減鋼鐵產能477萬噸、煤炭焦炭產能317萬噸,拆除“散亂污”企業861家;拆除各類違建300萬平方米,清騰土地1.5萬余畝,并將這些閑置地、廢棄地建成122個村內小游園、小果園,實現“即拆、即綠、即美”。

同時,復興區還實現生活污水、垃圾等全域治理。在288公里農村污水管網織就“地下長城”的基礎上,采取納管處理、集中式處理、資源化利用等模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100%。投資10億多元,開展河湖生態修復,實施了沁河片區、渚河輸元河河道生態治理、引漳濟沁等工程,實現全域水系連通,河渠、湖泊、水庫重現“滄浪之水清兮”盛景。漫步九曲沁河,徜徉二十里風景畫廊,“水在村邊、村在園中、人在林里”的生動景象是當下“華北水鄉”的真實寫照。目前,沁河(復興區段)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踏入二六七二街道東高河村,令人耳目一新:北面新村保持整潔、寬敞、通透,南面老村留住鄉情、鄉韻、鄉愁。誰能想到腳下曾是一個有30多處煤場的“煤村”依托觀嶺山風景道,東高河村打造了“千畝花田”,在種植“雙花”(油菜、油葵)以外,點綴桃樹等開花果樹,同時延伸油菜籽、油葵籽加工鏈條,推出品牌植物油等特色農產品。昔日的煤矸石山如今已變身為寬80米、長260米的滑雪道。這座占地70余畝、堆積量60萬噸的“工業傷疤”,經“覆土固廢+生態修復”的巧思妙手,覆蓋凈土、植入草種,借助天然坡度華麗轉身為冰雪樂園(夏季開辦滑草、露營)。該項目直接提供崗位80個,為鄉村拓展了“生態+”的可持續路徑。

“以前在村里轉一圈,回來洗把臉,水都是黑的。”東高河村黨支部書記王生良說,近年來,東高河村強化黨建引領,整合土地資源、盤活閑置資產,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聚焦“花田經濟+冰雪產業”雙輪驅動,構建四季文旅產業鏈,形成“春賞油菜、夏品桃香、秋覽油葵、冬踏美雪”的生態旅游品牌,2023年以來累計游客量超100萬人次,2023年以來村集體累計增收突破500萬元。

留下來的不僅僅是游客。東高河村的“出圈”也吸引著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就業。

今年“五一”期間,郭軍濤攤位上各式各樣的玉雕吸引不少游客駐足選購。切割、壓大型、打毛邊、雕刻、打磨、拋光……經過這么幾道工序,原本凹凸不平的原石在郭軍濤的手中變成了美輪美奐的工藝品。“我是土生土長的東高河村村民,原先從事運輸行業,經常往返外地。村里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后,游客多了,我就回村創業,在家門口做起了玉雕生意。”郭軍濤說。

東高河村是個縮影。近年來,復興區創新“生態+”發展模式,拓展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復興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082元,4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20萬元,其中15個村超百萬元。截至目前,復興區榮獲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級森林鄉村、全國百佳旅游目的地等榮譽20多項。

打通脈絡,補齊設施短板。“以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現在四通八達,去哪都方便!”戶村鎮戶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洋說。投資3.6億元建設的130公里“四好農村路”,如銀色絲帶般縱橫交錯,41個村公交直通市區,打造了“15分鐘生活圈”。“廁所革命”同樣成效顯著:133座現代化公廁拔地而起,97.1%的戶廁完成改造升級,44座糞污處理中心高效運轉,真正實現“方便”之事不再煩心。

聯動輻射:協同共振,激活全域共興新動能

實踐表明,當沉睡的生態資源被喚醒,轉化為發展的資本,片區間的“化學反應”催生出強勁的共興引擎。

——產業鏈深度延伸,價值倍增。近年來,復興區在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方面,探索出一些好經驗好做法。比如,通過“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價值轉化”的生態機制全鏈條運作模式,既盤活閑置資源實現生態資本化運作,又以三產融合促進生態產品增值,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鏈條已成常態。如今,金絲皇菊、高河蜂蜜、油葵、玫瑰、大滋然草莓、興豐櫻桃、北李莊葡萄等特色產業鏈條已聲名鵲起,打造了尚格魔芋、鴻翔食品等20余家農業產業化企業,帶領百姓吃上“生態飯”,捧上“致富碗”。

——文旅IP全域引爆,流量共享。“齊村主打‘洋房風’,主街、戲臺等傳統建筑得以整體保護與修復,村周邊謀劃的動物園、游樂園項目,與園博園形成產業集群。”戶村鎮齊村黨支部書記韓占民介紹,僅園博園就帶動周邊村民就業人數超過1000人。

沁河郊野公園串聯起沿河23個村莊,帶動農家樂、民宿等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沁泉、渡槽等多處河湖景點成為熱門網紅打卡地,僅牛叫河村在湖心島消夏節期間,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旅游收入累計超千萬元。

牛叫河村,緊鄰邯武快速路,沁河支流穿村而過,村民許超經營的酥魚店坐落于此,憑借獨特的口味吸引了不少人來用餐。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許超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此外,澗溝村依托澗溝遺址和龍山文化,推出寓教于樂的考古研學項目,打造出“華夏第一井”、澗溝水街等景點;戶村村的老磚廠煙筒,曾經見證工業發展,現融入沁河郊野公園成為打卡點。原垃圾轉運站改造為野谷粒親子營地,配備霧森系統,實現夏季戲水、冬季劇場等多種功能。這一轉變彰顯工業遺跡與生態融合,擦亮了和美鄉村建設底色。

——治理經驗可學可鑒,效能提升。網格長們挎著裝有智能平板的工具包,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對網格內的大事小情進行排查調處,確保突發事件必到、矛盾糾紛必到、生活困難必到,打通了鄉村治理“神經末梢”,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辦、心在格中聚”的網絡治理格局。

同時,創新“網格化治理+三官一律進村”模式,讓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直接參與到具體事務的排查調處中,以黨建為引領,破解城鄉治理難題,讓法治清風浸潤鄉村;“四長治水”機制(河長、警長、督查長、檢察長)如同精密運轉的齒輪,近三年整治河湖頑疾128起,清理河庫垃圾1.3萬立方米,及時消除河湖污染隱患,實現生態保護長效化,為同類地區提供可復制的治理經驗。

回望復興實踐,在“兩山”理念的科學指引下,正以片區化為筆、生態治理為墨,在燕趙大地上用和美鄉村建設,揮毫寫定新時代的“復興”真義。國家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牌匾昭示:復興之路,綠色鑄魂。一部嶄新的綠色傳奇,正在此地續寫!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