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傳統工業重地,邯鄲市復興區以邯鄲1/300的土地,貢獻了全市1/10的GDP。但鋼鐵、煤炭產業的蓬勃發展也使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代價——橫穿復興區全境的沁河一度干涸、斷流,生物多樣性水平持續下降。
痛定思痛。近年來,復興區開啟了一場綠色救贖,關停重污染企業、清零“散亂污”,系統性開展生態修復。如今,這個老工業區正以“鳥語花香”的新姿態,書寫著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交融共生的答卷。
日前,生態環境部推出10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踐成果,“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工業區蝶變為‘生物樂園’”成功入選,為各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實踐參考。
去產能調結構,改善環境打造景觀
盛夏時節,復興區園博園內,碧荷連天,游人如織。誰能想到,這片生機盎然之地,幾年前還是礦渣堆積的工業廢墟。
“復興區園博園曾是廢礦渣和‘散亂污’企業聚集地,加上違建、臨建,環境一度臟亂差。”邯鄲市生態環境局復興區分局局長尚雷告訴記者,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復興區堅定不移去產能、調結構、促轉型,使這片曾經的工業重區煥發新生。
復興區園博園。
淘汰落后產能,整治“散亂污”企業。復興區累計壓減鋼鐵產能477萬噸、煤炭焦炭產能317萬噸、火電產能5.1萬千瓦,拆除重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等企業900余家。
拆除各類違建,推進綠化筑牢屏障。復興區累計拆除7000處違建,騰退土地1.5萬畝,基本實現全域“零違建”。同時,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累計完成植樹造林十萬余畝,在邯鄲市主城區西部筑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全區41個行政村全部達到綠色村莊標準。
“曾經礦渣堆放的廢棄場地,如今變為風景如畫的旅游勝地,游客絡繹不絕。”尚雷介紹,園博園在治理過程中,專業隊伍填埋封存礦渣、置換部分土壤、引入城市中水并層層凈化為景觀水系,同時種植香蒲等兼具觀賞與水質凈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將原本堆積如山的工業礦渣和建筑垃圾,改造為錯落有致、層巒疊嶂的景觀山體和下沉式礦坑花園,使其成為城市中野生生物的庇護所。
礦坑、堆場改造成了景觀點,復興區生態環境質量也顯著提升。全區優良天數由2016年的不足90天,上升至2024年的268天;轄區八庫一湖三河三渠,二十五座塘壩全部連通,形成邯鄲西部生態水鄉,地表水斷面水質連續多年穩定保持Ⅲ類及以上標準。
好環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奠定堅實基礎。復興區在此基礎上還不斷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組織編制《復興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科學綠化專項規劃》,推動建設河北省首個生境花園,為生物繁衍生息提供適宜棲息地。
重塑生態基底,給動植物更大生存空間
如果說園博園是復興區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的一個點,那么以沁河為紐帶的沁河郊野公園則織就了一張生物多樣性保護網。
沁河橫穿復興區全境,流經41個村落,滋養約6萬人口。沁河兩岸曾遍布鑄造廠、鋼渣廠等企業,河道內充斥著工業、建筑、生活垃圾。由于無足量水源補充,加上沿岸工業和生活污水無序排放,沁河污染嚴重,一度喪失生態功能。
還清“母親河”,復興區通過實施治污攻堅、引漳濟沁、水域連通等工程,每年向沁河進行生態補水約300萬立方米,沁河水質實現跨越式提升,自2020年以來,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2023年,入選第二批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一灣沁河水,萬物競欣欣。“沁河修復過程,我們更多遵循順應、尊重自然原則。比如,在河道中,我們刻意保留干枯樹干,為鳥兒留下棲息地。它能幫助水鳥阻隔陸地捕食者,也方便水鳥觀察、捕食魚類。”復興區分局黨建辦主任張勝利介紹。
東高河村。
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在岸坡修復中,復興區依托原有地形地貌,種植蘆葦、香蒲等大量本土植物,讓生態系統更好地融合,還保留原有的緩坡、樹島,給野生動植物更大的生存空間。
如今,經過修復的沁河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水生動植物逐步恢復。沿河而行,復興區打造16公里長的沁河郊野公園,西接九龍山公園,東至邯鄲市園博園,將當地23個沿河村莊串成一線,沿線分布有水庫、河塘、溪流等,展現蜿蜒九曲的濱河風光,成為邯鄲城市后花園和景點打卡地。
尚雷介紹,沁河郊野公園建成后,覆蓋全區超80%的農村區域,形成帶狀生態系統,為人類和其他動植物和諧共生提供緩沖空間。如今,震旦鴉雀、大鵟、紅隼等珍稀鳥類已成為園博園、沁河郊野公園等生態修復示范地的常客。
創新保護模式,打造生態體驗高地
在沁河郊野公園這個帶狀生態系統中,東高河村是其中的一顆耀眼明珠。
這個曾因煤礦開采導致生態退化的村莊,近年來,以生態修復為核心,通過系統性治理,完成從“黑色荒原”到“綠色明珠”的轉變。
如今,全村林木綠化率高達85%,千畝輪作花海吸引眾多傳粉昆蟲。這里不僅有10余種鳥類、50余種昆蟲及100余種維管植物,村民們更是通過“生態積分”系統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家家有綠地,戶戶聞鳥鳴”。
東高河村千畝輪作花海。王宏超攝
生態美景讓東高河村成為熱門旅游地,每年村子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村黨支部書記王生良高興地說:“村子綠化率高了,生態好了,游客也多了,我們摘了礦工帽,吃上了文旅飯,收入一年一個臺階,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超3萬元。”
2025年5月,經河北省生態環境廳認定,東高河村成為省首批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可依托豐富的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驗活動,在體驗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東高河村正在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新路徑。
不僅是農村,城市社區也同樣展現了生物多樣性魅力。復興區錦繡江南小區通過“花園+生境”的雙重營造,將35%的綠地建成了140余種植物的樂園,居民自發設置喂鳥器、種植蜜源植物,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這里有了具象表達。目前,該小區還被認定為河北省首個生物多樣性社區,成了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復興區還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以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沁河郊野公園、園博園為依托,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大力發展休閑與品牌農業,做大做強金絲皇菊、油葵等特色種植業;以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的發展壯大,帶動周邊村民發家致富,提升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鞏固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成果。
復興區通過創新保護模式,將工業廢墟變身“生物樂園”。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已從2016年的21%提升至現在的52.1%,監測記錄到高等植物和脊椎動物489種。
“復興區將繼續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創新實踐,扎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體驗推廣等工作,全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讓生態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尚雷表示。
來源:中國環境客戶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邯鄲復興區:老工業區正變得“鳥語花香”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5-07-14
作為曾經的傳統工業重地,邯鄲市復興區以邯鄲1/300的土地,貢獻了全市1/10的GDP。但鋼鐵、煤炭產業的蓬勃發展也使生態環境付出了沉重代價——橫穿復興區全境的沁河一度干涸、斷流,生物多樣性水平持續下降。
痛定思痛。近年來,復興區開啟了一場綠色救贖,關停重污染企業、清零“散亂污”,系統性開展生態修復。如今,這個老工業區正以“鳥語花香”的新姿態,書寫著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交融共生的答卷。
日前,生態環境部推出10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踐成果,“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工業區蝶變為‘生物樂園’”成功入選,為各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實踐參考。
去產能調結構,改善環境打造景觀
盛夏時節,復興區園博園內,碧荷連天,游人如織。誰能想到,這片生機盎然之地,幾年前還是礦渣堆積的工業廢墟。
“復興區園博園曾是廢礦渣和‘散亂污’企業聚集地,加上違建、臨建,環境一度臟亂差。”邯鄲市生態環境局復興區分局局長尚雷告訴記者,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復興區堅定不移去產能、調結構、促轉型,使這片曾經的工業重區煥發新生。
復興區園博園。
淘汰落后產能,整治“散亂污”企業。復興區累計壓減鋼鐵產能477萬噸、煤炭焦炭產能317萬噸、火電產能5.1萬千瓦,拆除重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等企業900余家。
拆除各類違建,推進綠化筑牢屏障。復興區累計拆除7000處違建,騰退土地1.5萬畝,基本實現全域“零違建”。同時,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累計完成植樹造林十萬余畝,在邯鄲市主城區西部筑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全區41個行政村全部達到綠色村莊標準。
“曾經礦渣堆放的廢棄場地,如今變為風景如畫的旅游勝地,游客絡繹不絕。”尚雷介紹,園博園在治理過程中,專業隊伍填埋封存礦渣、置換部分土壤、引入城市中水并層層凈化為景觀水系,同時種植香蒲等兼具觀賞與水質凈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將原本堆積如山的工業礦渣和建筑垃圾,改造為錯落有致、層巒疊嶂的景觀山體和下沉式礦坑花園,使其成為城市中野生生物的庇護所。
礦坑、堆場改造成了景觀點,復興區生態環境質量也顯著提升。全區優良天數由2016年的不足90天,上升至2024年的268天;轄區八庫一湖三河三渠,二十五座塘壩全部連通,形成邯鄲西部生態水鄉,地表水斷面水質連續多年穩定保持Ⅲ類及以上標準。
好環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奠定堅實基礎。復興區在此基礎上還不斷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組織編制《復興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科學綠化專項規劃》,推動建設河北省首個生境花園,為生物繁衍生息提供適宜棲息地。
重塑生態基底,給動植物更大生存空間
如果說園博園是復興區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的一個點,那么以沁河為紐帶的沁河郊野公園則織就了一張生物多樣性保護網。
沁河橫穿復興區全境,流經41個村落,滋養約6萬人口。沁河兩岸曾遍布鑄造廠、鋼渣廠等企業,河道內充斥著工業、建筑、生活垃圾。由于無足量水源補充,加上沿岸工業和生活污水無序排放,沁河污染嚴重,一度喪失生態功能。
還清“母親河”,復興區通過實施治污攻堅、引漳濟沁、水域連通等工程,每年向沁河進行生態補水約300萬立方米,沁河水質實現跨越式提升,自2020年以來,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2023年,入選第二批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一灣沁河水,萬物競欣欣。“沁河修復過程,我們更多遵循順應、尊重自然原則。比如,在河道中,我們刻意保留干枯樹干,為鳥兒留下棲息地。它能幫助水鳥阻隔陸地捕食者,也方便水鳥觀察、捕食魚類。”復興區分局黨建辦主任張勝利介紹。
東高河村。
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在岸坡修復中,復興區依托原有地形地貌,種植蘆葦、香蒲等大量本土植物,讓生態系統更好地融合,還保留原有的緩坡、樹島,給野生動植物更大的生存空間。
如今,經過修復的沁河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水生動植物逐步恢復。沿河而行,復興區打造16公里長的沁河郊野公園,西接九龍山公園,東至邯鄲市園博園,將當地23個沿河村莊串成一線,沿線分布有水庫、河塘、溪流等,展現蜿蜒九曲的濱河風光,成為邯鄲城市后花園和景點打卡地。
尚雷介紹,沁河郊野公園建成后,覆蓋全區超80%的農村區域,形成帶狀生態系統,為人類和其他動植物和諧共生提供緩沖空間。如今,震旦鴉雀、大鵟、紅隼等珍稀鳥類已成為園博園、沁河郊野公園等生態修復示范地的常客。
創新保護模式,打造生態體驗高地
在沁河郊野公園這個帶狀生態系統中,東高河村是其中的一顆耀眼明珠。
這個曾因煤礦開采導致生態退化的村莊,近年來,以生態修復為核心,通過系統性治理,完成從“黑色荒原”到“綠色明珠”的轉變。
如今,全村林木綠化率高達85%,千畝輪作花海吸引眾多傳粉昆蟲。這里不僅有10余種鳥類、50余種昆蟲及100余種維管植物,村民們更是通過“生態積分”系統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家家有綠地,戶戶聞鳥鳴”。
東高河村千畝輪作花海。王宏超攝
生態美景讓東高河村成為熱門旅游地,每年村子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村黨支部書記王生良高興地說:“村子綠化率高了,生態好了,游客也多了,我們摘了礦工帽,吃上了文旅飯,收入一年一個臺階,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超3萬元。”
2025年5月,經河北省生態環境廳認定,東高河村成為省首批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可依托豐富的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驗活動,在體驗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東高河村正在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新路徑。
不僅是農村,城市社區也同樣展現了生物多樣性魅力。復興區錦繡江南小區通過“花園+生境”的雙重營造,將35%的綠地建成了140余種植物的樂園,居民自發設置喂鳥器、種植蜜源植物,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這里有了具象表達。目前,該小區還被認定為河北省首個生物多樣性社區,成了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復興區還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以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沁河郊野公園、園博園為依托,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大力發展休閑與品牌農業,做大做強金絲皇菊、油葵等特色種植業;以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的發展壯大,帶動周邊村民發家致富,提升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鞏固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成果。
復興區通過創新保護模式,將工業廢墟變身“生物樂園”。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已從2016年的21%提升至現在的52.1%,監測記錄到高等植物和脊椎動物489種。
“復興區將繼續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創新實踐,扎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體驗推廣等工作,全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讓生態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尚雷表示。
來源:中國環境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