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深度應用于文化領域,催生出眾多體驗式應用場景,受到消費者熱烈追捧,進一步激發文化產業的業態創新。科技是文化建設的驅動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勢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產流程,推動‘硬件’和‘軟件’全面升級,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以科技賦能文化,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能夠為文化發展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夯實創新鏈和產業鏈基礎。
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賦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為科技在文化產業發起創新驅動的質量變革提供了有益探索,為文化創意產出提供新的創作方式和產品形態,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方式發生變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要著力攻克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高質量原創內容匱乏、產業體系不夠健全、市場要素流通不暢等問題。為此,必須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確保文化與科技融合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科研院所協同發力,持續推動技術在文化產業內容生產中的應用,構建“文化+科技”創新生態圈,提升文化產業集聚度,促使科技轉化為文化企業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堅持打造知識密集型服務支撐矩陣,拓展創意驅動的市場化可持續盈利模式,建立和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斷滿足大眾對高品質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
打造知識密集型服務支撐矩陣,以科技賦能文化產品的內容創作。知識密集型服務可以理解為以知識和技術創造附加值的服務。技術以服務的形態廣泛應用于各類場景,為文化創意產業創新提供新的手段。深度學習模型支撐起一站式多媒體解決方案,實現“文生圖”到“圖生視頻”的無縫銜接,從而簡化了文化創意產品內容的創作過程;提供智能建議的多模態交互界面滿足創作者的特定需求,及時解決創作者在內容創作中遇到的問題,使創作者的能力得到增強;人工智能助手輔助生成標題、大綱、腳本等基礎創意工作,讓創作者更專注于高水平內容創作;智能化客戶調研平臺能夠記錄和分析用戶反饋,助力產品內容優化。應提高數字時代關鍵技術和工具的自主性,提升文化產業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加快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文化創意領域的應用,探索文化創意產業與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完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和吸納機制,建立涵蓋后備人才、深諳文化創意產業規律的商業運營人才和全球頂尖的高端文化創意人才梯隊。打造走向國際的精品力作,建立文化創意交流平臺,推動動漫、網絡文學、短視頻、游戲等具備比較優勢的文化創意產品出海。
拓展創意驅動的市場化可持續盈利模式,提升科技要素在文化創意產品利潤增長中的作用。傳統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通常依靠租賃收入維持運營,數字技術興起后,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加速向文化資源串接能力更強的文化數據服務平臺轉變。這意味著,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內的文化創意企業集聚度提高,文化創意產業鏈條的協作水平得到增強,文化創意企業間的交易成本降低,更多元化的運營方式應運而生。應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市場化運營的政策引導,創新文化創意產業的盈利模式。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構建商業服務體系,搭建公共技術平臺,吸引優質科技企業入駐,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高品質物業管理、專業培訓、活動策劃、品牌營銷、托管運營等服務。文化創意企業圍繞自身業務優勢打造在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和核心業務等方面的競爭力,不斷開發新技術、涉足新領域和推出新產品。搭建電商營銷渠道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和風險,多渠道講好品牌故事,積極探索內容授權、會員制服務、定制化產品、數據服務等盈利模式。
建立和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推動科技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動力。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夠激勵文化創意主體的創新行為,促進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提高文化創意服務的可貿易性。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完善數字技術條件下文化創意產品的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保護,進一步提高專利審查授權效率,健全專利執法保護機制,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等措施。對文化創意產品版權進行清晰產權界定,保障文化創意資產的切分、衍生和組合。加強對侵權行為的懲處,保護文化品牌和馳名商標。提高文化企業運用法律手段保護文化創意產品知識產權的意識,為企業內部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和保密條款提供專業協助。
把握科技發展趨勢,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不斷滿足大眾需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文化藝術的傳承創新插上了翅膀。文化創意產品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的認同度,符合消費者體驗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才能得到廣泛接受。應充分運用新興科技手段,搭建文化創意產品新型消費場景,滿足大眾對文化產品的個性化需求,釋放文化創意產品消費活力。推動沉浸式文化體驗業態發展,滿足不同消費者需要,在與特定消費群體建立情感紐帶的同時增加產品曝光度。發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模式,加強在線話題討論與在地場景體驗的平臺建設,打造地方特色文化IP。把握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新機遇,聚焦文化創意產業的業態融合與載體創新,完善文化創意產業專屬金融服務,推動文化創意產品迭代升級。
(作者:劉君,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以科技賦能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5-08-14
【學思踐悟】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深度應用于文化領域,催生出眾多體驗式應用場景,受到消費者熱烈追捧,進一步激發文化產業的業態創新。科技是文化建設的驅動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勢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產流程,推動‘硬件’和‘軟件’全面升級,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以科技賦能文化,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能夠為文化發展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夯實創新鏈和產業鏈基礎。
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賦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為科技在文化產業發起創新驅動的質量變革提供了有益探索,為文化創意產出提供新的創作方式和產品形態,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方式發生變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要著力攻克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高質量原創內容匱乏、產業體系不夠健全、市場要素流通不暢等問題。為此,必須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確保文化與科技融合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科研院所協同發力,持續推動技術在文化產業內容生產中的應用,構建“文化+科技”創新生態圈,提升文化產業集聚度,促使科技轉化為文化企業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堅持打造知識密集型服務支撐矩陣,拓展創意驅動的市場化可持續盈利模式,建立和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斷滿足大眾對高品質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
打造知識密集型服務支撐矩陣,以科技賦能文化產品的內容創作。知識密集型服務可以理解為以知識和技術創造附加值的服務。技術以服務的形態廣泛應用于各類場景,為文化創意產業創新提供新的手段。深度學習模型支撐起一站式多媒體解決方案,實現“文生圖”到“圖生視頻”的無縫銜接,從而簡化了文化創意產品內容的創作過程;提供智能建議的多模態交互界面滿足創作者的特定需求,及時解決創作者在內容創作中遇到的問題,使創作者的能力得到增強;人工智能助手輔助生成標題、大綱、腳本等基礎創意工作,讓創作者更專注于高水平內容創作;智能化客戶調研平臺能夠記錄和分析用戶反饋,助力產品內容優化。應提高數字時代關鍵技術和工具的自主性,提升文化產業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加快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文化創意領域的應用,探索文化創意產業與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完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和吸納機制,建立涵蓋后備人才、深諳文化創意產業規律的商業運營人才和全球頂尖的高端文化創意人才梯隊。打造走向國際的精品力作,建立文化創意交流平臺,推動動漫、網絡文學、短視頻、游戲等具備比較優勢的文化創意產品出海。
拓展創意驅動的市場化可持續盈利模式,提升科技要素在文化創意產品利潤增長中的作用。傳統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通常依靠租賃收入維持運營,數字技術興起后,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加速向文化資源串接能力更強的文化數據服務平臺轉變。這意味著,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內的文化創意企業集聚度提高,文化創意產業鏈條的協作水平得到增強,文化創意企業間的交易成本降低,更多元化的運營方式應運而生。應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市場化運營的政策引導,創新文化創意產業的盈利模式。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構建商業服務體系,搭建公共技術平臺,吸引優質科技企業入駐,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高品質物業管理、專業培訓、活動策劃、品牌營銷、托管運營等服務。文化創意企業圍繞自身業務優勢打造在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和核心業務等方面的競爭力,不斷開發新技術、涉足新領域和推出新產品。搭建電商營銷渠道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和風險,多渠道講好品牌故事,積極探索內容授權、會員制服務、定制化產品、數據服務等盈利模式。
建立和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推動科技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動力。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夠激勵文化創意主體的創新行為,促進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提高文化創意服務的可貿易性。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完善數字技術條件下文化創意產品的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保護,進一步提高專利審查授權效率,健全專利執法保護機制,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等措施。對文化創意產品版權進行清晰產權界定,保障文化創意資產的切分、衍生和組合。加強對侵權行為的懲處,保護文化品牌和馳名商標。提高文化企業運用法律手段保護文化創意產品知識產權的意識,為企業內部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和保密條款提供專業協助。
把握科技發展趨勢,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不斷滿足大眾需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文化藝術的傳承創新插上了翅膀。文化創意產品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的認同度,符合消費者體驗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才能得到廣泛接受。應充分運用新興科技手段,搭建文化創意產品新型消費場景,滿足大眾對文化產品的個性化需求,釋放文化創意產品消費活力。推動沉浸式文化體驗業態發展,滿足不同消費者需要,在與特定消費群體建立情感紐帶的同時增加產品曝光度。發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模式,加強在線話題討論與在地場景體驗的平臺建設,打造地方特色文化IP。把握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新機遇,聚焦文化創意產業的業態融合與載體創新,完善文化創意產業專屬金融服務,推動文化創意產品迭代升級。
(作者:劉君,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