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對紅色資源的發掘弘揚問題。2013年2月,他在視察蘭州軍區時指出:“要發揚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優良傳統教育。”2014年12月,他在視察南京軍區機關時再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資源承載著黨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經久不衰、歷久而彌新,具有政治導向、文化傳承、思想教育、歷史鏡鑒等時代價值,對于培訓“關鍵少數”的各級黨校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政治導向
習近平指出:“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立黨之本,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這就是共產黨人的本。”這個“本”,也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這也是紅色資源在精神上的載體。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紅船精神開始,到“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到“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到之后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這一系列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和“源”,“根”和“魂”,“蘊涵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共性”,“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高度契合。
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們,“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在當今的社會,思想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各種價值觀念魚龍混雜,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沉渣泛起。通過對紅色資源的利用,有利于我們擦亮信仰之燈,掌穩人生之舵,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政治定力,純潔思想。
文化傳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相結合的產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相契合,也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的重要論斷。
自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即將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自身的救國救民訴求緊密結合起來。陳獨秀指出:“我們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更是深情地描繪道:“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可以說,紅色資源中蘊含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其中的精神不僅集中體現在“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綱領中,而且與我們今天建設先進文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度契合的。
思想教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在一些紅色資源豐富的地區,當地黨委、政府使之成為黨員機關干部職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加強理想信念和黨性鍛煉的重要載體。例如在江西瑞金,即圍繞重大革命題材和現實題材來組織藝術創作,引進投資拍攝了《長征》《紅色搖籃》《浴血堅持》《紅星閃耀》等20多部紅色影視劇,著力打造了《八子參軍》《瑞金往事》《杜鵑花開》等一批大型劇目,推出了《建政》《擴紅》《送別》等紅色景區情景再現項目,充分展開革命歷史,生動再現感人事跡,讓廣大黨員干部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在教育中情感受到沖擊、心靈得到凈化、靈魂得到觸動。
通過紅色資源這一載體開展思想教育,目的在于讓黨員干部在回顧歷史中傳承精神,在立足現實中點燃激情,自覺地在思想上講黨性、講信念、講傳統,在實踐中比工作、比學習、比奉獻,切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找到精神的根和人生的魂。
歷史鏡鑒
中國共產黨95年來的革命與建設實踐,為我們黨留下了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與教訓,并通過不同形式的載體加以體現。
江西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這片紅土地上產生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等一系列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目前已成為當地黨政干部干事創業的智慧源泉。例如在江西贛州,即以“弘揚蘇區干部好作風,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為主題,開展了“送政策釋民惑,送溫暖聚民心,送服務解民難”的“三送”活動,讓黨員干部走進千家萬戶,與農民面對面交流,幫助解決農村實際問題。通過“三送”活動,大大加強了黨群聯系,群眾也滿意地說:“當年蘇區干部的好作風,今天又回到了我們的身邊!”包括江西全省推廣的以“定點接訪、重點約訪、主動約訪、定期回訪”為主要形式的“民情家訪”活動,其實也是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飯包去辦公,日著草鞋鬧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的一個借鑒。
當然,紅色資源除政治導向、文化傳承、思想教育、歷史鏡鑒等時代價值之外,還具有經濟助推的作用,像江西井岡山、瑞金等地通過開展紅色旅游,已經較大程度地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
(作者系江西省委黨校教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
來源: 時間:2016-08-16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對紅色資源的發掘弘揚問題。2013年2月,他在視察蘭州軍區時指出:“要發揚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優良傳統教育。”2014年12月,他在視察南京軍區機關時再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資源承載著黨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經久不衰、歷久而彌新,具有政治導向、文化傳承、思想教育、歷史鏡鑒等時代價值,對于培訓“關鍵少數”的各級黨校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政治導向
習近平指出:“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立黨之本,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這就是共產黨人的本。”這個“本”,也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這也是紅色資源在精神上的載體。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紅船精神開始,到“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到“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到之后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這一系列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和“源”,“根”和“魂”,“蘊涵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共性”,“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高度契合。
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們,“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在當今的社會,思想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各種價值觀念魚龍混雜,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沉渣泛起。通過對紅色資源的利用,有利于我們擦亮信仰之燈,掌穩人生之舵,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政治定力,純潔思想。
文化傳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相結合的產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相契合,也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的重要論斷。
自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即將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自身的救國救民訴求緊密結合起來。陳獨秀指出:“我們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更是深情地描繪道:“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可以說,紅色資源中蘊含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其中的精神不僅集中體現在“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綱領中,而且與我們今天建設先進文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度契合的。
思想教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在一些紅色資源豐富的地區,當地黨委、政府使之成為黨員機關干部職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加強理想信念和黨性鍛煉的重要載體。例如在江西瑞金,即圍繞重大革命題材和現實題材來組織藝術創作,引進投資拍攝了《長征》《紅色搖籃》《浴血堅持》《紅星閃耀》等20多部紅色影視劇,著力打造了《八子參軍》《瑞金往事》《杜鵑花開》等一批大型劇目,推出了《建政》《擴紅》《送別》等紅色景區情景再現項目,充分展開革命歷史,生動再現感人事跡,讓廣大黨員干部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在教育中情感受到沖擊、心靈得到凈化、靈魂得到觸動。
通過紅色資源這一載體開展思想教育,目的在于讓黨員干部在回顧歷史中傳承精神,在立足現實中點燃激情,自覺地在思想上講黨性、講信念、講傳統,在實踐中比工作、比學習、比奉獻,切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找到精神的根和人生的魂。
歷史鏡鑒
中國共產黨95年來的革命與建設實踐,為我們黨留下了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與教訓,并通過不同形式的載體加以體現。
江西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這片紅土地上產生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等一系列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目前已成為當地黨政干部干事創業的智慧源泉。例如在江西贛州,即以“弘揚蘇區干部好作風,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為主題,開展了“送政策釋民惑,送溫暖聚民心,送服務解民難”的“三送”活動,讓黨員干部走進千家萬戶,與農民面對面交流,幫助解決農村實際問題。通過“三送”活動,大大加強了黨群聯系,群眾也滿意地說:“當年蘇區干部的好作風,今天又回到了我們的身邊!”包括江西全省推廣的以“定點接訪、重點約訪、主動約訪、定期回訪”為主要形式的“民情家訪”活動,其實也是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飯包去辦公,日著草鞋鬧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的一個借鑒。
當然,紅色資源除政治導向、文化傳承、思想教育、歷史鏡鑒等時代價值之外,還具有經濟助推的作用,像江西井岡山、瑞金等地通過開展紅色旅游,已經較大程度地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
(作者系江西省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