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精神文明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精神文明

讓優秀傳統家規綻放鮮活的生命力

發布日期:2017-07-12 08:40 信息來源: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傳家訓 立家規 揚家風】

今天我們為什么立家規

光明日報記者 王昊魁

  家規是治家教子、立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家規正則家風正,家風正則家道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規、家教、家風的教育和傳承,《誡子書》《顏氏家訓》《朱子家語》《治家格言》等傳統典籍,生動彰顯了家規、家教、家風的獨特魅力。

  傳統家規并非故紙堆中的文物,對現代人來說,家規仍有很高的價值。作為國人曾經的生活指南與生存的理想途徑,家規在今天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天津,市民參觀家風家規展。李勝利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由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絡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國家規》。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家規家訓書法展上,祖孫一起觀看廉政楹聯。鄭帥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抓住扭轉社會風氣的關鍵,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日前,王先生帶著孩子慕名來到浙江金華金東區山頭下村,“到這里想讓孩子現場體驗傳統的家風家規,更多地接觸優秀的傳統文化。”山頭下村是南北朝時期重臣沈約后世子孫的聚居地,以13則《沈氏家訓》聞名,每逢節假日,許多人會慕名來此,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和熏陶。

  如今,在浙江還有不少這樣的好家規家風景點。走進浙江余姚的王陽明故居瑞云樓,在正堂前抬頭可見“吾心光明”四字。“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儀……”這篇寫給長子的家書,是王陽明著名的家規“三字經”,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地告誡子女怎樣做人,如何做好人。

  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表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很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方面就是家規、家教、家風的建立和培育。現在很多地方重視這個問題,既體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體現了對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現實問題的積極回應。”

  家規嚴則家風正,家風正則社會風氣、政治風氣正。中央黨校教授王杰說:“現在各地普遍重視家規家訓,就是抓住了扭轉社會風氣的關鍵,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現在,各地重視家規家風,弘揚優秀家規,涵養新時代的美好家規,是落實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永勝表示。

 

  黨員干部要善于把廉政文化優勢轉化成實際行動

  浙江寧波海曙區以多種形式大力弘揚優秀家規家訓,引導黨員干部樹立“廉潔齊家”意識。鼓勵各級黨組織開展以“家規、家風、家訓”為主題的專題黨課;組織黨員干部集中觀看《鄭義門》《王陽明家規三字經》等家規家訓教育片,增強紀律教育的文化感染力。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說,好的家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廉政文化資源,黨員干部要善于把廉政文化優勢轉化成實際行動,用實踐詮釋黨性的真諦。

  《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規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

  湖南省廉政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鄧聯繁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與宗旨觀念的重要淵源。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和滋養,信仰信念與宗旨觀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因此,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黨性修養、作風建設。

 

  挖掘各地傳統家規的文化內涵,形成中國特色的家規文化體系

  “讓優秀的傳統家規綻放鮮活生命力,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使其煥發新的活力。”李永勝說,治國先治家。優秀家規對黨員干部的品性、修養和權力觀有重要影響,應立足現代文明與時代進步的高度,從中發掘體現正確義利觀、權力觀、價值觀的內涵,弘揚勸人向善向美、勤儉持家、遵規守法、廉潔自律、忠誠公正等思想內容,為社會公序良俗構建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礎。

  2017年3月,由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絡中心編寫的《中國家規》正式與讀者見面。有專家評價說,讀該書可以“從生動講述中感受文化之美”“從家訓警言中感受思想之美”“從現實觸摸中感受傳承之美”。

  傳統家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雖歷經歲月洗禮,但其本質內涵在當今社會愈顯珍貴。莊德水表示,當前,應深入挖掘各地傳統家規的文化內涵,形成中國特色的家規文化體系。應推進傳統家規內容的社會化,把傳統家規要求與基層治理機制相結合,讓傳統家規在治理實踐中得到繼承發揚。要實現傳統家規的制度化,把核心性要求納入當地廉政制度要求,提升為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的行為規范。

 

“身邊傳故事,家規成標尺”

——浙江傳承優秀家規家訓涵養清風正氣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英橋王氏一族傳世七百年,家族廉勤正直、孝親敬長、推崇義舉、遵守國法的良好家風代代相傳。明清以來,英橋王氏為官者不下五十人,官聲清越,至今仍英才輩出。

  讓優秀傳統家規綻放鮮活的生命力

  福建莆田,村民在東大村家風家訓館參觀。新華社發

  “身邊傳故事,家規成標尺。”龍灣區紀委負責人說,通過挖掘英橋王氏家風家規精華,打造了英橋王氏家風家訓館,將其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黨員干部傳承好家風、好家訓。

  浙江家訓文化源遠流長,在閉塞偏遠的鄉村,也隨處可見“明禮重學”“耕讀傳家”的古訓、木匾或石刻,高懸老宅門楣。近年來,浙江不斷挖掘、傳播、踐行家風文化,并注入新的內涵,處處可見好家風。

  “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900多年前,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鄭氏家族,便以崇尚清廉的家規治家,長達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范》,被譽為中國傳統家訓的重要里程碑。浙江創制完成了15集廉潔動畫片《鄭義門》,于去年3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該劇采用古裝動漫形式,深入挖掘“鄭義門”家規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用生動的故事表達家風和規矩的重要性。據介紹,浙江各地先后挖掘整理了蘭溪諸葛村、金華呂祖謙、永康胡則、臨安錢镠、余姚王陽明等傳統文化名人的家規家訓,吐故納新、與時俱進,攝制成專題片在中央紀委網站播出。

  2016年12月,浙江召開黨員干部家風家規建設現場推進會,以家風家規“進教育培訓、進組織生活、進先鋒承諾、進考核評議、進村規民約、進社會風尚”“六進”措施,進一步興起立家規、正家風、嚴家教的熱潮。作為黨員“黨性體檢”必檢項目,黨員踐行家風情況被各地黨委組織部門納入“大數據庫”,將家風建設情況作為綜合研判干部品德現實表現的重要依據,作為黨員先鋒指數管理、黨內民主評議的重要參考。

  目前,浙江各地正在廣泛開展以傳承優秀傳統家規家訓為主題的廉政文化創建活動,推動傳承優秀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使之知古鑒今、心存敬畏和戒懼,講規矩、守紀律,涵養清風正氣。

  

“一生之計在于勤”——《夾山治家格言》入腦入心

光明日報記者 龍軍 禹愛華

  “頭頂仁道走路,胸懷勤儉持家,不貪無義之財,堅持清白傳家。”這是湖南省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居民楊群康家的家訓,一代代流傳至今,在當地傳為佳話。2016年12月,楊群康家庭入選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楊群康的女婿易先慶說:“自古以來,夾山一帶就有格言治家訓導后人的傳統。不同姓氏的家族,家訓各有不同,但思想主題高度一致:揚善德,正家風,育后人。”

  夾山鎮轄12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總面積187平方公里,有居民1.5萬戶共計5.6萬人。從2011年起,當地政府向群眾廣泛征集治家格言,經過反復篩選,十易其稿,整理成65句880字的《夾山治家格言》,言簡意賅、朗朗上口。

  夾山鎮格言治家理事會會長夏德松介紹,鎮黨委政府統一印刷了《夾山治家格言》2萬余份,免費送給鎮里的每個家庭和單位,或張貼于村組宣傳櫥窗,或制成牌匾掛在客廳。一時之間,“學格言、講格言、行格言”成為夾山新時尚。

  “夾山父老,誨汝諄諄。治家格言,字字千金。傳家二字耕與讀,敗家二字盜與奸,破家二字淫與賭,守家二字儉與勤……”《夾山治家格言》被編成鄉土教材,供當地中小學校采用。治家格言通過孩子們口口相傳,逐漸入腦入心。各學校通過班隊會、廣播會、晨會等多種形式,宣講治家格言。同時,學生又將格言帶進了家庭,影響了家長。

  這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大量農田粗放耕作,土地利用率較低。這讓楊坪社區56歲的村民豐遠柏十分憂心。2014年起,他和同村的陶文平、陶珍生一起,先后成立了石門縣騰達土地專業合作社、金穗農機專業合作社、鑫興糧油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勤勞致富。現在,全村42戶全部入股了合作社,村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一生之計在于勤。”豐遠柏說,“我最喜歡《夾山治家格言》里的這一句。勤勞是祖祖輩輩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家規與國法

作者:崔永東(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家規”即家內規矩,“國法”即國家法律。兩者各有自己的領域,對穩定家族秩序和國家秩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古代社會,家規提倡“孝道”價值觀,凸顯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國法提倡“忠道”價值觀,凸顯國家利益至上,重視忠君愛國、無私奉獻。

  家規與國法之間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撐,在內容上也可以互相補充。儒家的傳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家國同構”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規”重在“修身、齊家”,“國法”重在“治國、平天下”,一個恪守家規的人必然能夠遵守國法。在此層面上,家族利益與國家利益形成了某種“同構”關系。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家規連著國法。家規是治家教子、修養心性、立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家訓”“家戒”等內容,家訓的內容旨在要求家人“必須怎么做”,家戒的內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山西聞喜歷史上著名的《河東裴氏家訓》《河東裴氏家戒》為例:“立志向善,做賢子孫。貽謀燕翼,勿忘祖恩。”“人生百行,孝順為先。”“置身社會,公德第一。愛惜公務,遵守序秩。時時警惕,留心錯失。”“勤能補拙,儉以養廉。豐家裕國,莫此為先。禿惰奢靡,禍害無邊。”這就闡明了在家修身與在外治國的關聯性,揭示了家規通向國法的功能性價值。

  明末清初的朱柏廬所撰《朱子家訓》,被譽為家訓中的經典,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立身處世之大成。諸如“自奉必須儉約”“勿貪意外之財”“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于信也”等,揭示了家規與國法之間在內容上互通、在功能上互補的道理,令人感受到二者之間互為“統一體”的氣質。

  單從歷史上看,家規與國法存在著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鵠的,維護儒家倫理秩序成為其共同的使命。無論是家規還是國法,它們都將儒家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轉化成了制度安排(家規屬于家族制度),使道德的“軟約束”與制度的“硬約束”完美地結合起來,靠制度的力量來督促人們積極踐行儒家道德,從而形成一種具有良風美俗的社會秩序。

  家規的廣義解釋是家族法規,它并非今天單個家庭意義上的,而是所謂“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規,或稱宗族法規。宗族法規除了貫徹儒家倫理精神外,還凝聚了基層族群的“基本共識”,這種共識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習慣性觀念和規則,它們成了支配基層族群社會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國的廣大基層社會,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往往是靠宗族組織依據“活法”進行調解之類的“準司法”活動加以化解的,此類準司法活動也可稱之為“社會司法”。由于基層社會組織在當時有著較大的權力,如政治權、經濟權、調解權、懲戒權等,因此有足夠的能力來化解糾紛、維持社會秩序。這就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奇特景觀:不論上層社會如何改朝換代、劇烈動蕩,而下層社會卻往往秩序井然、超級穩定。這就是“活法”或家族法規的力量,也是“社會司法”的力量。這再一次說明了一個道理,家族法規與國家法律雖然在內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具有目標上的趨同性。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從主流上看,家規與國法有著共同的精神紐帶,即儒家的倫理道德。家規與國法共同將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體現了德、法共治的價值取向。這對我們是有啟發意義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可見,我們黨非常重視中國德法共治傳統的積極功用,強調德治與法治并用,追求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以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社會治理能力。如果說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國法完善的話,那么社會治理能力的提高則有賴于家規(家族法規)的完善了。因此,為了重塑家族法規,我們有必要為其注入新時代的內容,使其適應新的時代,并結合基層社會組織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規在整合基層社會秩序方面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11日 05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精神文明

 【傳家訓 立家規 揚家風】

今天我們為什么立家規

光明日報記者 王昊魁

  家規是治家教子、立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家規正則家風正,家風正則家道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規、家教、家風的教育和傳承,《誡子書》《顏氏家訓》《朱子家語》《治家格言》等傳統典籍,生動彰顯了家規、家教、家風的獨特魅力。

  傳統家規并非故紙堆中的文物,對現代人來說,家規仍有很高的價值。作為國人曾經的生活指南與生存的理想途徑,家規在今天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天津,市民參觀家風家規展。李勝利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由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絡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國家規》。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家規家訓書法展上,祖孫一起觀看廉政楹聯。鄭帥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抓住扭轉社會風氣的關鍵,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日前,王先生帶著孩子慕名來到浙江金華金東區山頭下村,“到這里想讓孩子現場體驗傳統的家風家規,更多地接觸優秀的傳統文化。”山頭下村是南北朝時期重臣沈約后世子孫的聚居地,以13則《沈氏家訓》聞名,每逢節假日,許多人會慕名來此,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和熏陶。

  如今,在浙江還有不少這樣的好家規家風景點。走進浙江余姚的王陽明故居瑞云樓,在正堂前抬頭可見“吾心光明”四字。“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儀……”這篇寫給長子的家書,是王陽明著名的家規“三字經”,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地告誡子女怎樣做人,如何做好人。

  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表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很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方面就是家規、家教、家風的建立和培育。現在很多地方重視這個問題,既體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體現了對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現實問題的積極回應。”

  家規嚴則家風正,家風正則社會風氣、政治風氣正。中央黨校教授王杰說:“現在各地普遍重視家規家訓,就是抓住了扭轉社會風氣的關鍵,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現在,各地重視家規家風,弘揚優秀家規,涵養新時代的美好家規,是落實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永勝表示。

 

  黨員干部要善于把廉政文化優勢轉化成實際行動

  浙江寧波海曙區以多種形式大力弘揚優秀家規家訓,引導黨員干部樹立“廉潔齊家”意識。鼓勵各級黨組織開展以“家規、家風、家訓”為主題的專題黨課;組織黨員干部集中觀看《鄭義門》《王陽明家規三字經》等家規家訓教育片,增強紀律教育的文化感染力。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說,好的家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廉政文化資源,黨員干部要善于把廉政文化優勢轉化成實際行動,用實踐詮釋黨性的真諦。

  《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規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

  湖南省廉政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鄧聯繁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與宗旨觀念的重要淵源。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和滋養,信仰信念與宗旨觀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因此,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黨性修養、作風建設。

 

  挖掘各地傳統家規的文化內涵,形成中國特色的家規文化體系

  “讓優秀的傳統家規綻放鮮活生命力,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使其煥發新的活力。”李永勝說,治國先治家。優秀家規對黨員干部的品性、修養和權力觀有重要影響,應立足現代文明與時代進步的高度,從中發掘體現正確義利觀、權力觀、價值觀的內涵,弘揚勸人向善向美、勤儉持家、遵規守法、廉潔自律、忠誠公正等思想內容,為社會公序良俗構建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礎。

  2017年3月,由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絡中心編寫的《中國家規》正式與讀者見面。有專家評價說,讀該書可以“從生動講述中感受文化之美”“從家訓警言中感受思想之美”“從現實觸摸中感受傳承之美”。

  傳統家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雖歷經歲月洗禮,但其本質內涵在當今社會愈顯珍貴。莊德水表示,當前,應深入挖掘各地傳統家規的文化內涵,形成中國特色的家規文化體系。應推進傳統家規內容的社會化,把傳統家規要求與基層治理機制相結合,讓傳統家規在治理實踐中得到繼承發揚。要實現傳統家規的制度化,把核心性要求納入當地廉政制度要求,提升為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的行為規范。

 

“身邊傳故事,家規成標尺”

——浙江傳承優秀家規家訓涵養清風正氣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英橋王氏一族傳世七百年,家族廉勤正直、孝親敬長、推崇義舉、遵守國法的良好家風代代相傳。明清以來,英橋王氏為官者不下五十人,官聲清越,至今仍英才輩出。

  讓優秀傳統家規綻放鮮活的生命力

  福建莆田,村民在東大村家風家訓館參觀。新華社發

  “身邊傳故事,家規成標尺。”龍灣區紀委負責人說,通過挖掘英橋王氏家風家規精華,打造了英橋王氏家風家訓館,將其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黨員干部傳承好家風、好家訓。

  浙江家訓文化源遠流長,在閉塞偏遠的鄉村,也隨處可見“明禮重學”“耕讀傳家”的古訓、木匾或石刻,高懸老宅門楣。近年來,浙江不斷挖掘、傳播、踐行家風文化,并注入新的內涵,處處可見好家風。

  “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900多年前,被譽為“江南第一家”的鄭氏家族,便以崇尚清廉的家規治家,長達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范》,被譽為中國傳統家訓的重要里程碑。浙江創制完成了15集廉潔動畫片《鄭義門》,于去年3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該劇采用古裝動漫形式,深入挖掘“鄭義門”家規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用生動的故事表達家風和規矩的重要性。據介紹,浙江各地先后挖掘整理了蘭溪諸葛村、金華呂祖謙、永康胡則、臨安錢镠、余姚王陽明等傳統文化名人的家規家訓,吐故納新、與時俱進,攝制成專題片在中央紀委網站播出。

  2016年12月,浙江召開黨員干部家風家規建設現場推進會,以家風家規“進教育培訓、進組織生活、進先鋒承諾、進考核評議、進村規民約、進社會風尚”“六進”措施,進一步興起立家規、正家風、嚴家教的熱潮。作為黨員“黨性體檢”必檢項目,黨員踐行家風情況被各地黨委組織部門納入“大數據庫”,將家風建設情況作為綜合研判干部品德現實表現的重要依據,作為黨員先鋒指數管理、黨內民主評議的重要參考。

  目前,浙江各地正在廣泛開展以傳承優秀傳統家規家訓為主題的廉政文化創建活動,推動傳承優秀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使之知古鑒今、心存敬畏和戒懼,講規矩、守紀律,涵養清風正氣。

  

“一生之計在于勤”——《夾山治家格言》入腦入心

光明日報記者 龍軍 禹愛華

  “頭頂仁道走路,胸懷勤儉持家,不貪無義之財,堅持清白傳家。”這是湖南省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居民楊群康家的家訓,一代代流傳至今,在當地傳為佳話。2016年12月,楊群康家庭入選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楊群康的女婿易先慶說:“自古以來,夾山一帶就有格言治家訓導后人的傳統。不同姓氏的家族,家訓各有不同,但思想主題高度一致:揚善德,正家風,育后人。”

  夾山鎮轄12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總面積187平方公里,有居民1.5萬戶共計5.6萬人。從2011年起,當地政府向群眾廣泛征集治家格言,經過反復篩選,十易其稿,整理成65句880字的《夾山治家格言》,言簡意賅、朗朗上口。

  夾山鎮格言治家理事會會長夏德松介紹,鎮黨委政府統一印刷了《夾山治家格言》2萬余份,免費送給鎮里的每個家庭和單位,或張貼于村組宣傳櫥窗,或制成牌匾掛在客廳。一時之間,“學格言、講格言、行格言”成為夾山新時尚。

  “夾山父老,誨汝諄諄。治家格言,字字千金。傳家二字耕與讀,敗家二字盜與奸,破家二字淫與賭,守家二字儉與勤……”《夾山治家格言》被編成鄉土教材,供當地中小學校采用。治家格言通過孩子們口口相傳,逐漸入腦入心。各學校通過班隊會、廣播會、晨會等多種形式,宣講治家格言。同時,學生又將格言帶進了家庭,影響了家長。

  這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大量農田粗放耕作,土地利用率較低。這讓楊坪社區56歲的村民豐遠柏十分憂心。2014年起,他和同村的陶文平、陶珍生一起,先后成立了石門縣騰達土地專業合作社、金穗農機專業合作社、鑫興糧油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勤勞致富。現在,全村42戶全部入股了合作社,村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一生之計在于勤。”豐遠柏說,“我最喜歡《夾山治家格言》里的這一句。勤勞是祖祖輩輩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家規與國法

作者:崔永東(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家規”即家內規矩,“國法”即國家法律。兩者各有自己的領域,對穩定家族秩序和國家秩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古代社會,家規提倡“孝道”價值觀,凸顯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國法提倡“忠道”價值觀,凸顯國家利益至上,重視忠君愛國、無私奉獻。

  家規與國法之間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撐,在內容上也可以互相補充。儒家的傳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家國同構”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規”重在“修身、齊家”,“國法”重在“治國、平天下”,一個恪守家規的人必然能夠遵守國法。在此層面上,家族利益與國家利益形成了某種“同構”關系。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家規連著國法。家規是治家教子、修養心性、立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家訓”“家戒”等內容,家訓的內容旨在要求家人“必須怎么做”,家戒的內容旨在要求家人“不能怎么做”。以山西聞喜歷史上著名的《河東裴氏家訓》《河東裴氏家戒》為例:“立志向善,做賢子孫。貽謀燕翼,勿忘祖恩。”“人生百行,孝順為先。”“置身社會,公德第一。愛惜公務,遵守序秩。時時警惕,留心錯失。”“勤能補拙,儉以養廉。豐家裕國,莫此為先。禿惰奢靡,禍害無邊。”這就闡明了在家修身與在外治國的關聯性,揭示了家規通向國法的功能性價值。

  明末清初的朱柏廬所撰《朱子家訓》,被譽為家訓中的經典,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立身處世之大成。諸如“自奉必須儉約”“勿貪意外之財”“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于信也”等,揭示了家規與國法之間在內容上互通、在功能上互補的道理,令人感受到二者之間互為“統一體”的氣質。

  單從歷史上看,家規與國法存在著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鵠的,維護儒家倫理秩序成為其共同的使命。無論是家規還是國法,它們都將儒家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轉化成了制度安排(家規屬于家族制度),使道德的“軟約束”與制度的“硬約束”完美地結合起來,靠制度的力量來督促人們積極踐行儒家道德,從而形成一種具有良風美俗的社會秩序。

  家規的廣義解釋是家族法規,它并非今天單個家庭意義上的,而是所謂“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規,或稱宗族法規。宗族法規除了貫徹儒家倫理精神外,還凝聚了基層族群的“基本共識”,這種共識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習慣性觀念和規則,它們成了支配基層族群社會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國的廣大基層社會,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往往是靠宗族組織依據“活法”進行調解之類的“準司法”活動加以化解的,此類準司法活動也可稱之為“社會司法”。由于基層社會組織在當時有著較大的權力,如政治權、經濟權、調解權、懲戒權等,因此有足夠的能力來化解糾紛、維持社會秩序。這就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奇特景觀:不論上層社會如何改朝換代、劇烈動蕩,而下層社會卻往往秩序井然、超級穩定。這就是“活法”或家族法規的力量,也是“社會司法”的力量。這再一次說明了一個道理,家族法規與國家法律雖然在內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具有目標上的趨同性。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從主流上看,家規與國法有著共同的精神紐帶,即儒家的倫理道德。家規與國法共同將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體現了德、法共治的價值取向。這對我們是有啟發意義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可見,我們黨非常重視中國德法共治傳統的積極功用,強調德治與法治并用,追求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以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社會治理能力。如果說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國法完善的話,那么社會治理能力的提高則有賴于家規(家族法規)的完善了。因此,為了重塑家族法規,我們有必要為其注入新時代的內容,使其適應新的時代,并結合基層社會組織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規在整合基層社會秩序方面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1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