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精神文明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精神文明

加快文化發展改革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發布日期:2017-07-24 08:51 信息來源: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其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文化發展改革呈現新氣象、開創新局面。前不久,中央發布《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發展改革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抓好《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對于全面實現文化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牢牢把握文化發展改革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及文藝工作、新聞輿論工作等系列座談會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等許多重要場合,就涉及文化發展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深刻論述。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體現文化例外要求,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當市場的奴隸;等等。這些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文化發展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推進文化發展改革,一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二是要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加注重創新創造、注重協調均衡、注重質量效益、注重交流互鑒、注重共建共享。三是要聚焦四梁八柱,抓重點、攻難點,發揮文化發展改革重要舉措、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的突破帶動作用。四是要注重統籌協調,做好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與中央有關重要部署的有效對接,與各地各有關部門具體規劃的協同聯動。

增進全社會思想共識和價值認同

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需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更好地用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兑巹澗V要》圍繞“兩個鞏固”根本任務,明確了思想理論建設、輿論引導、核心價值觀建設等方面的任務舉措。一是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凝心聚力。持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抓好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加強基層宣講,不斷增強人們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读暯娇倳浵盗兄匾v話讀本(2016年版)》已發行5100萬冊,有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學習教育。二是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強化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敢于亮劍、主動作為,管好導向、管好陣地、管好隊伍,提升主流意識形態領域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適應互聯網已經成為主戰場主陣地的新形勢新要求,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統一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導向標準和管理要求,使網絡空間日漸清朗起來。三是突出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穿結合融入。用核心價值觀有效引領知識教育、文藝創作和精神文明創建,發揮領導干部、公眾人物、青少年、先進模范等重點人群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弘揚優良家風校訓、企業精神、鄉賢文化。推動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制定實施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推動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對有違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法律法規推動廢止或修改。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文化惠民、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兑巹澗V要》著眼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服務網絡,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邁出實質性步伐。一是強化政府的法定職責。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規范和界定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責任和義務,將公共文化建設納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制定出臺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確定了14個小類22條具體標準,各地根據當地實際和文化需求特點,制定富有當地特色的實施標準。二是反彈琵琶補短板。以基層農村為重點,加大資金、項目和政策傾斜力度,統籌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促進共建共享和綜合利用。貧困不拒絕文化,扶貧離不開文化,文化有助于脫貧,把文化精準扶貧納入脫貧攻堅戰略,明確2020年前貧困地區都要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三是注重提高服務效能。用好市場機制、調動社會力量,采取政府購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鼓勵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等措施,探索建立“按需制單、百姓點單”的適用實效模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

深化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幸福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無論對于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都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突破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07%。

截至2017年3月,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超過310萬戶,同比增長24%,比全國企業數量平均增速高出5.3個百分點。同時,文化產業也存在結構還不合理、供需還不匹配、質量效益還不高等問題,同樣需要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優化供給內容。突出思想內涵,提升原創能力,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在“高原”的基礎上打造“高峰”,努力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優秀文化產品。推進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將節慶活動中文藝評獎壓縮87.5%、常設全國性文藝評獎壓縮75.4%,進一步增強文藝評獎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二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對接“互聯網+”戰略,實施“文化+”行動,注重文化與科技、旅游等融合發展,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積極引導網絡電影、數字出版等新興業態健康發展,切實推進新型書城、影城及主題公園建設。2016年,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三是體現文化例外要求。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和產業雙重屬性,既有休閑娛樂、愉悅身心的功能,又有教育教化功能,必須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兩個效益相統一。強調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確保兩效統一的文化經濟兜底保障政策,明確國有文化企業考核中的社會效益指標占比必須達到50%以上。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源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鮮明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針,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激發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是把握方向要求。在文化傳承發展中,正確處理好“馬”與“儒”、“守”與“變”、“中”與“外”的關系,堅持辯證取舍、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明確要融入當下、服務今人,不是搞“文化復古”,防止功利化、庸俗化、簡單化等傾向,確保沿著正確的路子走穩走好。二是抓好重點項目。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為抓手,挖掘闡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推進文化典籍整理出版和數字化,規劃建設若干國家文化公園,加強珍貴遺產資源保護,傳承振興民族民間文化。戲曲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明確通過資助劇本創作、提供場租補貼、組織戲曲“進校園”“進鄉村”、建設戲曲“大碼頭”等系列政策措施,促進傳統戲曲振興。三是注重融入結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讓人們在豐富的文化體驗中感知傳承傳統、留住鄉韻鄉愁。

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隨著我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國際社會“中華文化熱”持續升溫?!兑巹澗V要》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部署,強調要統籌人文交流、媒體傳播和文化貿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一是加強對外傳播。創新話語表達,緊扣中國夢宣傳闡釋,講好中國百姓、中國企業、中國品牌的故事,用鮮活的故事生動闡釋中國發展道路的深刻內涵和獨特優勢,樹立國家良好形象,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認知認同?!读暯秸勚螄碚芬?1個語種在海外發行50多萬冊,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理解和認可。二是促進人文交流。統籌官方交流和民間交流,注重發揮企業、智庫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構建常態化交流機制,擴大我們在國際上的“朋友圈”。推動孔子學院、中華醫藥、中華烹飪、中國園林、中國武術等走出去,促進中外民眾相親、民心相通。三是擴大對外文化貿易。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文化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和國際影響力。2016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786.6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較2012年增長18.6倍;圖書版權輸出1萬種,輸出和引進比提高到1:1.6;電影海外票房收入是2012年的3.6倍,對外文化貿易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和拓展空間。

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改革永遠在路上。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充分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新創造熱情。《規劃綱要》統籌發展與改革,聚焦制度創新,提出了8個方面的目標任務,從11個方面作了工作部署,并細化為若干專欄和一系列具體項目,著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一是注重試點帶動。啟動了特殊管理股制度、國有文化企業社會效益考核、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國有文化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新聞媒體采編播管人事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重要試點,為面上改革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二是完善政策保障。文化領域法律已從原來的4部增加到7部,明確要加快立法步伐,抓好有關法律的實施。健全有關扶持激勵和兜底保障機制,已協調出臺改革配套文件30多個,涉及財稅、社保等13個類別,明確要加大政策創新和執行力度,進一步健全文化經濟政策體系。三是強化督察落實。對改革任務實施臺賬式管理,每月報表、每季督察、按時銷賬;對已出臺的改革文件,及時跟蹤落地情況、評估實施效果,確保改革舉措取得實效。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確定的104項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97項,四梁八柱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體制改革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下一步還將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評估問效,拓展督察工作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實現“十三五”文化發展改革目標,任務艱巨、重在實干。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已印發《規劃綱要》重要舉措和工作項目分工方案,各省區市和中央網信辦、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分別制定實施本地和本領域專項規劃。要加強組織領導,抓好督察落實,推動文化發展改革任務落地見效,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作者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精神文明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其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文化發展改革呈現新氣象、開創新局面。前不久,中央發布《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發展改革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抓好《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對于全面實現文化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牢牢把握文化發展改革的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及文藝工作、新聞輿論工作等系列座談會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等許多重要場合,就涉及文化發展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深刻論述。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體現文化例外要求,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當市場的奴隸;等等。這些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文化發展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推進文化發展改革,一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二是要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加注重創新創造、注重協調均衡、注重質量效益、注重交流互鑒、注重共建共享。三是要聚焦四梁八柱,抓重點、攻難點,發揮文化發展改革重要舉措、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的突破帶動作用。四是要注重統籌協調,做好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與中央有關重要部署的有效對接,與各地各有關部門具體規劃的協同聯動。

增進全社會思想共識和價值認同

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需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更好地用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規劃綱要》圍繞“兩個鞏固”根本任務,明確了思想理論建設、輿論引導、核心價值觀建設等方面的任務舉措。一是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凝心聚力。持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抓好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加強基層宣講,不斷增強人們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读暯娇倳浵盗兄匾v話讀本(2016年版)》已發行5100萬冊,有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學習教育。二是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強化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敢于亮劍、主動作為,管好導向、管好陣地、管好隊伍,提升主流意識形態領域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適應互聯網已經成為主戰場主陣地的新形勢新要求,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統一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導向標準和管理要求,使網絡空間日漸清朗起來。三是突出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穿結合融入。用核心價值觀有效引領知識教育、文藝創作和精神文明創建,發揮領導干部、公眾人物、青少年、先進模范等重點人群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弘揚優良家風校訓、企業精神、鄉賢文化。推動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制定實施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推動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對有違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法律法規推動廢止或修改。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文化惠民、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兑巹澗V要》著眼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服務網絡,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邁出實質性步伐。一是強化政府的法定職責。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規范和界定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責任和義務,將公共文化建設納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制定出臺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確定了14個小類22條具體標準,各地根據當地實際和文化需求特點,制定富有當地特色的實施標準。二是反彈琵琶補短板。以基層農村為重點,加大資金、項目和政策傾斜力度,統籌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促進共建共享和綜合利用。貧困不拒絕文化,扶貧離不開文化,文化有助于脫貧,把文化精準扶貧納入脫貧攻堅戰略,明確2020年前貧困地區都要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三是注重提高服務效能。用好市場機制、調動社會力量,采取政府購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鼓勵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等措施,探索建立“按需制單、百姓點單”的適用實效模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

深化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幸福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無論對于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都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突破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07%。

截至2017年3月,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超過310萬戶,同比增長24%,比全國企業數量平均增速高出5.3個百分點。同時,文化產業也存在結構還不合理、供需還不匹配、質量效益還不高等問題,同樣需要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優化供給內容。突出思想內涵,提升原創能力,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在“高原”的基礎上打造“高峰”,努力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優秀文化產品。推進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將節慶活動中文藝評獎壓縮87.5%、常設全國性文藝評獎壓縮75.4%,進一步增強文藝評獎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二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對接“互聯網+”戰略,實施“文化+”行動,注重文化與科技、旅游等融合發展,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積極引導網絡電影、數字出版等新興業態健康發展,切實推進新型書城、影城及主題公園建設。2016年,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三是體現文化例外要求。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和產業雙重屬性,既有休閑娛樂、愉悅身心的功能,又有教育教化功能,必須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兩個效益相統一。強調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確保兩效統一的文化經濟兜底保障政策,明確國有文化企業考核中的社會效益指標占比必須達到50%以上。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源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鮮明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針,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激發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是把握方向要求。在文化傳承發展中,正確處理好“馬”與“儒”、“守”與“變”、“中”與“外”的關系,堅持辯證取舍、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明確要融入當下、服務今人,不是搞“文化復古”,防止功利化、庸俗化、簡單化等傾向,確保沿著正確的路子走穩走好。二是抓好重點項目。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為抓手,挖掘闡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推進文化典籍整理出版和數字化,規劃建設若干國家文化公園,加強珍貴遺產資源保護,傳承振興民族民間文化。戲曲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明確通過資助劇本創作、提供場租補貼、組織戲曲“進校園”“進鄉村”、建設戲曲“大碼頭”等系列政策措施,促進傳統戲曲振興。三是注重融入結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讓人們在豐富的文化體驗中感知傳承傳統、留住鄉韻鄉愁。

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隨著我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國際社會“中華文化熱”持續升溫。《規劃綱要》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部署,強調要統籌人文交流、媒體傳播和文化貿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一是加強對外傳播。創新話語表達,緊扣中國夢宣傳闡釋,講好中國百姓、中國企業、中國品牌的故事,用鮮活的故事生動闡釋中國發展道路的深刻內涵和獨特優勢,樹立國家良好形象,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認知認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以21個語種在海外發行50多萬冊,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理解和認可。二是促進人文交流。統籌官方交流和民間交流,注重發揮企業、智庫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構建常態化交流機制,擴大我們在國際上的“朋友圈”。推動孔子學院、中華醫藥、中華烹飪、中國園林、中國武術等走出去,促進中外民眾相親、民心相通。三是擴大對外文化貿易。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文化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和國際影響力。2016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786.6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較2012年增長18.6倍;圖書版權輸出1萬種,輸出和引進比提高到1:1.6;電影海外票房收入是2012年的3.6倍,對外文化貿易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和拓展空間。

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改革永遠在路上。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充分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新創造熱情?!兑巹澗V要》統籌發展與改革,聚焦制度創新,提出了8個方面的目標任務,從11個方面作了工作部署,并細化為若干專欄和一系列具體項目,著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一是注重試點帶動。啟動了特殊管理股制度、國有文化企業社會效益考核、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國有文化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新聞媒體采編播管人事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重要試點,為面上改革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二是完善政策保障。文化領域法律已從原來的4部增加到7部,明確要加快立法步伐,抓好有關法律的實施。健全有關扶持激勵和兜底保障機制,已協調出臺改革配套文件30多個,涉及財稅、社保等13個類別,明確要加大政策創新和執行力度,進一步健全文化經濟政策體系。三是強化督察落實。對改革任務實施臺賬式管理,每月報表、每季督察、按時銷賬;對已出臺的改革文件,及時跟蹤落地情況、評估實施效果,確保改革舉措取得實效。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確定的104項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97項,四梁八柱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體制改革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下一步還將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評估問效,拓展督察工作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實現“十三五”文化發展改革目標,任務艱巨、重在實干。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已印發《規劃綱要》重要舉措和工作項目分工方案,各省區市和中央網信辦、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分別制定實施本地和本領域專項規劃。要加強組織領導,抓好督察落實,推動文化發展改革任務落地見效,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作者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