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精神文明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精神文明

樓宇烈談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

發布日期:2017-08-18 09:22 信息來源: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 本文根據“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錄音稿編輯而成,已經作者本人審閱。  

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根本特征。人文的概念是非常復雜的,從傳統的人文概念到今天運用的人文概念,我們的人文文化傳到西方,之后又從西方傳回,人文概念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許多變化??梢哉f,人文的概念有很多的內涵,也有很多的變遷。我將主要就此方面為大家作一詮釋。

 

01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概念與核心

中國人文精神不崇拜外在的造物主,所以在中國文化中講的是一個現實的世界,一切的變化都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發生,而不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去構建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世界。

在中國文化中,最初我們看到人文的概念是跟天文相對來提的。人文一詞,從現在能夠查到的資料來看,最初出現在《周易》里。其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人文也,這個人文是與天文相對的。天文指的是天呈現的那種剛柔交錯的狀態,或者是陰陽消長。相對的,人類社會呈現的現象是什么?是文明以止。接著《周易》又講“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我們觀察天所呈現的剛柔交錯、陰陽消長的狀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四時的變化。那么“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是,我們通過對人文的觀察,就可以讓天下構建有序而和諧的狀態。所以,中國人講“人文化成”,其實就是說我們的教育首先要圍繞人文展開。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天下才能夠有序、和諧、上下一致。而要了解中國最原初的人文的涵義,就要了解何謂文明以止。這里的“止”主要是指每個人應止于何處。因為在社會里,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稱號、一個身份。那么我們應該“止”于何處呢?

“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每個人都應當明白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來做人、做事,盡自己的職責,處理好跟別人的關系,規范好自己的言行舉止,這就是“止”的涵義。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身份的認同。人文的落腳點是讓每個人都能夠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身份該盡的職責,該處理的關系以及該遵守的規范??墒且鯓硬拍茏屓苏J識并做到這一點呢?要用文明,所以叫作文明以止。文明以止,是人類的一種進步,可以讓人與動物區別開來。

說到此,先秦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曾經把天地萬物分成四類。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避髯釉谶@兒就用比較的方法,從現象上說明了為什么天地萬物中間人是最貴的。《尚書》中也有這樣的說法,“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這個靈是指人的一種能動性,除人之外的其他萬物無論多厲害,都只能遵循現有的條件和行為準則,而不似人可以改變、突破自己的生存環境。如冬天冷,我們就蓋房子以避寒;夏天熱,我們就裝空調以取涼。這就是人與其他萬物的差別,人具有一種能動性、主動性。也正因為此,人更應當認識自己、管好自己。這是中國人文文化的一個根本特征,也是它的核心點,即以人為本。

02

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在中國從未有如西方那般造物主的概念,如魏晉時期哲學家郭象在《莊子注》里就非常明確地講到“造物者無主”,萬物“獨化于玄冥之境”,在大自然中每個事物都是獨立的,冥冥之中自我演化,而不是有一個造物主。

另外,在中國文化中,特別強調的是人的自我修養,德行是第一位的。因為只有自身的德行提升了,天時、地利、人和才都會來。若德行不好,則萬事不成。《大學》里有這么一段話:“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闭f明德為本,財為末。從這一意義上說,中國是一個“上薄拜神教”的國家,造物主的觀念很淡薄,甚至于沒有。

人的德行要如何維護呢?在中國文化中,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各種各樣的欲望。貪欲對人的德行有很大的腐蝕性,所以人要警惕名利財富的影響,要做物的主人,而不能反被物掌控。我們的文化非常警惕物欲對人德行的養成、維護和提升的影響力。荀子曾引用一句話:“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奔淳討撝湮铮∪藙t被物所支配。《管子》中有兩篇文章,題目都叫作“心術”,分成上下篇,里面就講到心在人體中處于君的地位。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為什么叫做官呢?心和五官是什么關系呢?其實,心是來管住五官的,五官是跟外物接觸的,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色聲香味觸”。因此,人的五官要懂得管住對外物的欲望。依照正常的次序,心管住五官,五官管住外物,此為正道。若反之,則心術不正。因此,人不應該成為物的奴隸,而應主動去管住物。

由此可知,中國文化很早就告訴了我們要防止物欲對人的侵蝕,以免使人失去主體性和獨立性,所以,中國的這種人文文化或是人文精神就是“下防拜物教”。

03

中國人文精神對西方的啟示

西方文化倡導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其實非常明顯地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十六世紀之前,西方本是想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尋找能夠破除人們對造物主、神的絕對服從的觀念,但他們發現這種文化傳統在西方已經斷裂。文藝復興運動就是重新把這些文化找回來,大部分是從阿拉伯地區找回的,因此這段時期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稱為“翻譯時代”。到了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它的意義應該說是很大的。因為它沖破了傳統宗教的獨斷性、保守性,出現了一大批基督新教徒。西方基督宗教的新教,我們稱之為基督教,而以羅馬教廷為主的傳統的基督教,我們稱之為天主教。由于新教的產生,原來保守的、傳統的天主教中的很多神職人員失去了在歐洲的領地,致使一大批傳教士來到東方,特別是中國。他們希望在東方找到一個新的領地和人群來傳播主的福音。

那時正是明末清初的時代。到了中國,他們發現這里的文化跟他們的傳統文化環境完全不一樣。因為中國人沒有對造物主、神的崇拜,而是強調要用人的道德自覺來維持社會的持續。所以他們就把中國文化傳回到歐洲,翻譯了我們很多的儒家和道家經典。這些經典傳到歐洲,對十七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歐洲出現了一段對中國文化十分向往的歷史時期,持續有上百年。當時的歐洲認為中國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理想的國家,歐洲一大批偉大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如伏爾泰、狄德羅、萊布尼茨、魁奈等,都寫專著、文章來贊美并傳播中國文化中的這種以人為本的、充分肯定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文化。所以說,中國文化對后來推動整個歐洲的變革應該說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是歐洲的第一次人文文化的興起,它高舉了人本主義大旗,也正因為此,使得今天很多中國年輕人以為人本主義這種文化是從歐洲傳來的。但事實上它卻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西方人沖破了中世紀的以神為本的文化,但由于他們對待問題要求明確化、標準化,結果形成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他們認為打倒了上帝、推翻了主宰,人就要當家做主了,于是出現了人類中心主義思潮,以及科技萬能思潮。人可以主宰一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變一切;科學方面,提出了人定勝天,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把人的地位抬高到了跟造物主一樣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科技成果變成了掌控宇宙的一個工具,人又失去了主體性、獨立性。然而,人卻又在失去主體性、獨立性的前提下,發揮了他的能動性,這就把整個天地萬物攪亂了,也把人的意識改變了。為了爭奪資源財富,人類相互殘殺,從某種意義上,人又失去了理性,已經自我異化了,拜物教、拜金主義等觀念日趨盛行。所以兩次世界大戰以后,新人本主義問題在西方又被重新提出。也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當時的人們幾乎一致認為需要重舉人本主義的大旗,只是思想資源還需要到東方,特別是到中國的文化中去尋找。

到了二十世紀后期,特別是二十一世紀初期,西方反思這樣一個問題:人類能這樣去主宰宇宙萬物嗎?于是許多西方的思想家、科學家又重新提出我們要回歸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道路上,而不應該再繼續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這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思想,其實也是中國人文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04

中國人文文化中順應自然思想的體現

中國的人文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但并非是要人來做天地宇宙萬物的主宰,恰恰相反,是要我們更加尊重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独献印酚幸痪湓挘骸耙暂o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趨勢,所以人類只能是推自然之勢,而不應該任意地改變萬物自身發展趨勢,所以在中國的語言里就有了“因勢利導”這一說法。道家如此,儒家同樣如此,也是非常尊重天地萬物?!墩撜Z》里有這么一句贊揚堯的話:“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币馑季褪牵簣蜻@位君主真是偉大呀,為什么呢?因為天是最大的,堯會效法它?!疤臁痹谥袊幕械母拍罘浅碗s,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含義就是天然、自然,即事物的本來狀態。在這里,我再講一講儒家構建的倫理,即儒家最看重的五倫。其中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這四倫都是自然關系,無法顛倒、無法改變。夫婦的結合是一種自然的結合,長幼也是一種自然的關系,朋友當然是自然而然地交朋友了。所以我們看儒家構建的五倫,最根本的倫理關系是人際關系,也是從自然關系出發的。那么君臣,似乎是不自然的,這就要看我們是從哪個角度來說了。如果從整個社會來看,社會有分工,就會有上下關系,而君臣就是其中的上下級關系。那么,我們把它詮釋成一種自然關系,努力地從這樣一種自然關系中去理解人際關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這種關系中間,它實際強調的就是自然構建的關系,也是最合理的、人們最應該遵循的一種關系。所以,中國人很多的倫理德行、倫理品德大多是從天地萬物中提煉出來的,這也是中國人文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那么,說到孝?,F在有的年輕人不太能夠接受所謂的孝道教育,認為孝只是單方面對子女的要求。實則不然。在中國文化里,這些都是雙向的。父慈子孝,父母的責任是慈,子女的責任是孝。所以孝并不是一個強加的東西,它是一種人際的自然關系的體現。三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王弼對孝作了詮釋:自然親愛為孝。孝不是別的,就是自然親愛的這樣一種關系的體現。我認為這個解釋最妥帖。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它不是一種契約關系,而是一種自然關系。

而誠信,做人要講究誠信。《中庸》有一句話:“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講誠是天道,人要向天學習,學習天的誠。還有《孟子》里的一句:“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辈灰洉r時刻刻想著誠,這才是人道,為人之道。那么,為什么講天具有誠的德行呢?《周易?觀卦?彖傳》是這么講的:“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本褪强刺斓淖兓?,一年四季沒有差錯,永遠是春夏秋冬這樣的次序,這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故為誠。圣人按照天之神道教化民眾,所以天下太平。天之神道是什么,是四時不忒,誠也。所以我們講中國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其實更重要的是天人合德,即在德行上的一致。

除了誠的品德外,我們還有不忘根本和敬畏。《禮記》里面講到禮的根本是報本,“禮者,大報本也”,做人不能忘本。何謂本?《荀子》有言:“禮有三本”,一是天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源和根本;二是先祖,“先祖者,類之本也”,這是我們這一類的本;三是君師,“君師者,治之本也”,這是作為人類的自我覺悟的一個本,意思就是能夠自己管好自己,懂得一個做人的道理。在中國文化的傳統概念里,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教化民眾,《禮記》的《學記》里面一開始就講到建國君民、化民成俗、教學為先。我們要教化民眾,首先要把教育作好,而它的根本落腳點就在于化民成俗,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習俗,要讓每個人都能夠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學記》里又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一塊美玉若不加以雕琢,就不會成為漂亮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君師者,治之本也”,這就構成了中國禮里面的一個本的理念。

另外,儒家構建的禮教,其中一個核心是敬,其根本精神也在于敬。中國很多老宅子里一般都供著一個大牌位,上書“天地君親師”,這就是中國人最樸實的信仰,也是敬。我們還有很多的儀式,比如祭祖、祭天、祭地等,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祭是追源、報本。若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每逢一定的日子,要祭祀;中秋節、除夕,我們也會祭祀。所以慎終追遠的理念在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焙駥嵉牡滦胁煌改傅纳B,不忘祖先的蔭德,以此來培養民風才醇厚。若是連自己的父母、祖宗都不孝敬、不尊重,那這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品呢?

正如上述所言,天地君親師,三個本,我們不僅不能忘本,還要感恩,更要敬畏。不忘天地君親師,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敬天法祖,尊師重道。這也是中國文化人文的特點。

(文章摘自《秘書工作》雜志2017年4期)

編輯:吳 昊  制作:劉文吉



注:本文來源為《秘書工作》雜志及微信號“秘書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轉載均須注明來源,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歡迎關注秘書工作賬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右上角“+”→搜索“秘書工作”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添加關注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盡在《秘書工作》雜志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精神文明

 

  • 本文根據“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錄音稿編輯而成,已經作者本人審閱。  

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根本特征。人文的概念是非常復雜的,從傳統的人文概念到今天運用的人文概念,我們的人文文化傳到西方,之后又從西方傳回,人文概念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許多變化??梢哉f,人文的概念有很多的內涵,也有很多的變遷。我將主要就此方面為大家作一詮釋。

 

01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概念與核心

中國人文精神不崇拜外在的造物主,所以在中國文化中講的是一個現實的世界,一切的變化都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發生,而不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去構建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世界。

在中國文化中,最初我們看到人文的概念是跟天文相對來提的。人文一詞,從現在能夠查到的資料來看,最初出現在《周易》里。其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人文也,這個人文是與天文相對的。天文指的是天呈現的那種剛柔交錯的狀態,或者是陰陽消長。相對的,人類社會呈現的現象是什么?是文明以止。接著《周易》又講“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我們觀察天所呈現的剛柔交錯、陰陽消長的狀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四時的變化。那么“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是,我們通過對人文的觀察,就可以讓天下構建有序而和諧的狀態。所以,中國人講“人文化成”,其實就是說我們的教育首先要圍繞人文展開。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天下才能夠有序、和諧、上下一致。而要了解中國最原初的人文的涵義,就要了解何謂文明以止。這里的“止”主要是指每個人應止于何處。因為在社會里,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稱號、一個身份。那么我們應該“止”于何處呢?

“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每個人都應當明白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來做人、做事,盡自己的職責,處理好跟別人的關系,規范好自己的言行舉止,這就是“止”的涵義。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身份的認同。人文的落腳點是讓每個人都能夠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身份該盡的職責,該處理的關系以及該遵守的規范。可是要怎樣才能讓人認識并做到這一點呢?要用文明,所以叫作文明以止。文明以止,是人類的一種進步,可以讓人與動物區別開來。

說到此,先秦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曾經把天地萬物分成四類。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在這兒就用比較的方法,從現象上說明了為什么天地萬物中間人是最貴的。《尚書》中也有這樣的說法,“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這個靈是指人的一種能動性,除人之外的其他萬物無論多厲害,都只能遵循現有的條件和行為準則,而不似人可以改變、突破自己的生存環境。如冬天冷,我們就蓋房子以避寒;夏天熱,我們就裝空調以取涼。這就是人與其他萬物的差別,人具有一種能動性、主動性。也正因為此,人更應當認識自己、管好自己。這是中國人文文化的一個根本特征,也是它的核心點,即以人為本。

02

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在中國從未有如西方那般造物主的概念,如魏晉時期哲學家郭象在《莊子注》里就非常明確地講到“造物者無主”,萬物“獨化于玄冥之境”,在大自然中每個事物都是獨立的,冥冥之中自我演化,而不是有一個造物主。

另外,在中國文化中,特別強調的是人的自我修養,德行是第一位的。因為只有自身的德行提升了,天時、地利、人和才都會來。若德行不好,則萬事不成?!洞髮W》里有這么一段話:“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闭f明德為本,財為末。從這一意義上說,中國是一個“上薄拜神教”的國家,造物主的觀念很淡薄,甚至于沒有。

人的德行要如何維護呢?在中國文化中,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各種各樣的欲望。貪欲對人的德行有很大的腐蝕性,所以人要警惕名利財富的影響,要做物的主人,而不能反被物掌控。我們的文化非常警惕物欲對人德行的養成、維護和提升的影響力。荀子曾引用一句話:“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奔淳討撝湮?,小人則被物所支配?!豆茏印分杏袃善恼?,題目都叫作“心術”,分成上下篇,里面就講到心在人體中處于君的地位。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為什么叫做官呢?心和五官是什么關系呢?其實,心是來管住五官的,五官是跟外物接觸的,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色聲香味觸”。因此,人的五官要懂得管住對外物的欲望。依照正常的次序,心管住五官,五官管住外物,此為正道。若反之,則心術不正。因此,人不應該成為物的奴隸,而應主動去管住物。

由此可知,中國文化很早就告訴了我們要防止物欲對人的侵蝕,以免使人失去主體性和獨立性,所以,中國的這種人文文化或是人文精神就是“下防拜物教”。

03

中國人文精神對西方的啟示

西方文化倡導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其實非常明顯地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十六世紀之前,西方本是想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尋找能夠破除人們對造物主、神的絕對服從的觀念,但他們發現這種文化傳統在西方已經斷裂。文藝復興運動就是重新把這些文化找回來,大部分是從阿拉伯地區找回的,因此這段時期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稱為“翻譯時代”。到了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它的意義應該說是很大的。因為它沖破了傳統宗教的獨斷性、保守性,出現了一大批基督新教徒。西方基督宗教的新教,我們稱之為基督教,而以羅馬教廷為主的傳統的基督教,我們稱之為天主教。由于新教的產生,原來保守的、傳統的天主教中的很多神職人員失去了在歐洲的領地,致使一大批傳教士來到東方,特別是中國。他們希望在東方找到一個新的領地和人群來傳播主的福音。

那時正是明末清初的時代。到了中國,他們發現這里的文化跟他們的傳統文化環境完全不一樣。因為中國人沒有對造物主、神的崇拜,而是強調要用人的道德自覺來維持社會的持續。所以他們就把中國文化傳回到歐洲,翻譯了我們很多的儒家和道家經典。這些經典傳到歐洲,對十七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歐洲出現了一段對中國文化十分向往的歷史時期,持續有上百年。當時的歐洲認為中國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理想的國家,歐洲一大批偉大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如伏爾泰、狄德羅、萊布尼茨、魁奈等,都寫專著、文章來贊美并傳播中國文化中的這種以人為本的、充分肯定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文化。所以說,中國文化對后來推動整個歐洲的變革應該說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是歐洲的第一次人文文化的興起,它高舉了人本主義大旗,也正因為此,使得今天很多中國年輕人以為人本主義這種文化是從歐洲傳來的。但事實上它卻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西方人沖破了中世紀的以神為本的文化,但由于他們對待問題要求明確化、標準化,結果形成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他們認為打倒了上帝、推翻了主宰,人就要當家做主了,于是出現了人類中心主義思潮,以及科技萬能思潮。人可以主宰一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變一切;科學方面,提出了人定勝天,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把人的地位抬高到了跟造物主一樣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科技成果變成了掌控宇宙的一個工具,人又失去了主體性、獨立性。然而,人卻又在失去主體性、獨立性的前提下,發揮了他的能動性,這就把整個天地萬物攪亂了,也把人的意識改變了。為了爭奪資源財富,人類相互殘殺,從某種意義上,人又失去了理性,已經自我異化了,拜物教、拜金主義等觀念日趨盛行。所以兩次世界大戰以后,新人本主義問題在西方又被重新提出。也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當時的人們幾乎一致認為需要重舉人本主義的大旗,只是思想資源還需要到東方,特別是到中國的文化中去尋找。

到了二十世紀后期,特別是二十一世紀初期,西方反思這樣一個問題:人類能這樣去主宰宇宙萬物嗎?于是許多西方的思想家、科學家又重新提出我們要回歸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道路上,而不應該再繼續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這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思想,其實也是中國人文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04

中國人文文化中順應自然思想的體現

中國的人文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但并非是要人來做天地宇宙萬物的主宰,恰恰相反,是要我們更加尊重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独献印酚幸痪湓挘骸耙暂o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趨勢,所以人類只能是推自然之勢,而不應該任意地改變萬物自身發展趨勢,所以在中國的語言里就有了“因勢利導”這一說法。道家如此,儒家同樣如此,也是非常尊重天地萬物?!墩撜Z》里有這么一句贊揚堯的話:“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意思就是:堯這位君主真是偉大呀,為什么呢?因為天是最大的,堯會效法它?!疤臁痹谥袊幕械母拍罘浅碗s,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含義就是天然、自然,即事物的本來狀態。在這里,我再講一講儒家構建的倫理,即儒家最看重的五倫。其中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這四倫都是自然關系,無法顛倒、無法改變。夫婦的結合是一種自然的結合,長幼也是一種自然的關系,朋友當然是自然而然地交朋友了。所以我們看儒家構建的五倫,最根本的倫理關系是人際關系,也是從自然關系出發的。那么君臣,似乎是不自然的,這就要看我們是從哪個角度來說了。如果從整個社會來看,社會有分工,就會有上下關系,而君臣就是其中的上下級關系。那么,我們把它詮釋成一種自然關系,努力地從這樣一種自然關系中去理解人際關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這種關系中間,它實際強調的就是自然構建的關系,也是最合理的、人們最應該遵循的一種關系。所以,中國人很多的倫理德行、倫理品德大多是從天地萬物中提煉出來的,這也是中國人文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那么,說到孝?,F在有的年輕人不太能夠接受所謂的孝道教育,認為孝只是單方面對子女的要求。實則不然。在中國文化里,這些都是雙向的。父慈子孝,父母的責任是慈,子女的責任是孝。所以孝并不是一個強加的東西,它是一種人際的自然關系的體現。三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王弼對孝作了詮釋:自然親愛為孝。孝不是別的,就是自然親愛的這樣一種關系的體現。我認為這個解釋最妥帖。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它不是一種契約關系,而是一種自然關系。

而誠信,做人要講究誠信。《中庸》有一句話:“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講誠是天道,人要向天學習,學習天的誠。還有《孟子》里的一句:“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辈灰洉r時刻刻想著誠,這才是人道,為人之道。那么,為什么講天具有誠的德行呢?《周易?觀卦?彖傳》是這么講的:“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本褪强刺斓淖兓?,一年四季沒有差錯,永遠是春夏秋冬這樣的次序,這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故為誠。圣人按照天之神道教化民眾,所以天下太平。天之神道是什么,是四時不忒,誠也。所以我們講中國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其實更重要的是天人合德,即在德行上的一致。

除了誠的品德外,我們還有不忘根本和敬畏。《禮記》里面講到禮的根本是報本,“禮者,大報本也”,做人不能忘本。何謂本?《荀子》有言:“禮有三本”,一是天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源和根本;二是先祖,“先祖者,類之本也”,這是我們這一類的本;三是君師,“君師者,治之本也”,這是作為人類的自我覺悟的一個本,意思就是能夠自己管好自己,懂得一個做人的道理。在中國文化的傳統概念里,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教化民眾,《禮記》的《學記》里面一開始就講到建國君民、化民成俗、教學為先。我們要教化民眾,首先要把教育作好,而它的根本落腳點就在于化民成俗,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習俗,要讓每個人都能夠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學記》里又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币粔K美玉若不加以雕琢,就不會成為漂亮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君師者,治之本也”,這就構成了中國禮里面的一個本的理念。

另外,儒家構建的禮教,其中一個核心是敬,其根本精神也在于敬。中國很多老宅子里一般都供著一個大牌位,上書“天地君親師”,這就是中國人最樸實的信仰,也是敬。我們還有很多的儀式,比如祭祖、祭天、祭地等,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祭是追源、報本。若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每逢一定的日子,要祭祀;中秋節、除夕,我們也會祭祀。所以慎終追遠的理念在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吧鹘K追遠,民德歸厚矣?!焙駥嵉牡滦胁煌改傅纳B,不忘祖先的蔭德,以此來培養民風才醇厚。若是連自己的父母、祖宗都不孝敬、不尊重,那這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品呢?

正如上述所言,天地君親師,三個本,我們不僅不能忘本,還要感恩,更要敬畏。不忘天地君親師,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敬天法祖,尊師重道。這也是中國文化人文的特點。

(文章摘自《秘書工作》雜志2017年4期)

編輯:吳 昊  制作:劉文吉



注:本文來源為《秘書工作》雜志及微信號“秘書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轉載均須注明來源,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歡迎關注秘書工作賬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右上角“+”→搜索“秘書工作”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添加關注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盡在《秘書工作》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