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紀錄片《極限勞動者》更新了一系列節目,把鏡頭給予那些在平凡的職業中堅守崗位的女性勞動者。她們中有9年間收發超過百萬件貨物的一線女快遞員,有在孕期里堅持零缺席、超過70個通宵夜班、累計接生90位新生兒的產科女醫生。在此之前,該紀錄片發現并記錄了早餐店員、送奶工、洗車工人、環衛工等普通勞動者的工作,并通過網絡平臺實現量級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身邊的普通勞動者,感受社會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市場化時代,關于體力勞動和勞動者的呈現與書寫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值得研究。
過去,體力勞動者曾備受推崇,“勞動最光榮”的觀念長期是社會共識。這從影視作品中勞動者的形象就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勞動者在我國不僅創造財富,而且享有尊嚴、有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有豐富的情感生活,關于產業工人的文化作品非常多。以電影為例,就有《大李小李和老李》《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對勞動的書寫都是帶有細節和情感溫度的。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獲取收入的渠道更多元,尤其是當今信息化、智能化時代,體力勞動者的地位與社會認識也發生了變化。于是,新的議題產生了:今天,我們如何詮釋勞動的價值?
我們看到,新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以勞動者為主角的作品,如電影《鋼的琴》《耳朵大有福》,多以轉型期的陣痛為主題,而正向表現勞動者及勞動之美的作品,數量、質量都不及以往。
在這樣的背景下,類似《極限勞動者》這樣以普通勞動者為主角的作品出現,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以時下流行文化的形式為載體,以視頻網絡平臺為傳播渠道,以活潑現代的鏡頭語言為手段,讓明星和普通人互動發揮傳播效應,共同致敬勞動者,對重塑勞動者形象及其身份價值作出了積極嘗試。從現實層面來看,它為勞動者提供了注意力這一重要的市場資源。從理論層面看,它深入勞動現場,直接記錄勞動的過程和勞動者的體驗。從美學層面看,它將勞動者的工作生活作為作品表現的對象,發掘戲劇性及具有美學價值的場面,形成了勞動價值的直觀展示。
勞動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價值闡釋,如何將新時代的勞動價值闡釋出來,勞動者的生活、文化能否成為引領社會的主流文化之一,能否為社會的價值體系提供一種新的價值觀,乃至一種有吸引力的、讓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共同面臨的話題。或許,在現有的社會結構和市場環境中,以影視等作品聚焦勞動者,發現并書寫勞動者是值得嘗試的途徑。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許云澤:影視作品如何詮釋新時代勞動價值
來源: 時間:2017-08-29
近日,網絡紀錄片《極限勞動者》更新了一系列節目,把鏡頭給予那些在平凡的職業中堅守崗位的女性勞動者。她們中有9年間收發超過百萬件貨物的一線女快遞員,有在孕期里堅持零缺席、超過70個通宵夜班、累計接生90位新生兒的產科女醫生。在此之前,該紀錄片發現并記錄了早餐店員、送奶工、洗車工人、環衛工等普通勞動者的工作,并通過網絡平臺實現量級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身邊的普通勞動者,感受社會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市場化時代,關于體力勞動和勞動者的呈現與書寫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值得研究。
過去,體力勞動者曾備受推崇,“勞動最光榮”的觀念長期是社會共識。這從影視作品中勞動者的形象就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勞動者在我國不僅創造財富,而且享有尊嚴、有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有豐富的情感生活,關于產業工人的文化作品非常多。以電影為例,就有《大李小李和老李》《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對勞動的書寫都是帶有細節和情感溫度的。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獲取收入的渠道更多元,尤其是當今信息化、智能化時代,體力勞動者的地位與社會認識也發生了變化。于是,新的議題產生了:今天,我們如何詮釋勞動的價值?
我們看到,新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以勞動者為主角的作品,如電影《鋼的琴》《耳朵大有福》,多以轉型期的陣痛為主題,而正向表現勞動者及勞動之美的作品,數量、質量都不及以往。
在這樣的背景下,類似《極限勞動者》這樣以普通勞動者為主角的作品出現,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以時下流行文化的形式為載體,以視頻網絡平臺為傳播渠道,以活潑現代的鏡頭語言為手段,讓明星和普通人互動發揮傳播效應,共同致敬勞動者,對重塑勞動者形象及其身份價值作出了積極嘗試。從現實層面來看,它為勞動者提供了注意力這一重要的市場資源。從理論層面看,它深入勞動現場,直接記錄勞動的過程和勞動者的體驗。從美學層面看,它將勞動者的工作生活作為作品表現的對象,發掘戲劇性及具有美學價值的場面,形成了勞動價值的直觀展示。
勞動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價值闡釋,如何將新時代的勞動價值闡釋出來,勞動者的生活、文化能否成為引領社會的主流文化之一,能否為社會的價值體系提供一種新的價值觀,乃至一種有吸引力的、讓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共同面臨的話題。或許,在現有的社會結構和市場環境中,以影視等作品聚焦勞動者,發現并書寫勞動者是值得嘗試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