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根據八一廠安排,我為電影《閃閃的紅星》譜曲。我先后寫了三首:《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斗》和《映山紅》。1974年,伴隨著這部電影的成功,這三首歌也家喻戶曉。
先說《紅星歌》。1973年10月,我拿到了《閃閃的紅星》的劇本,當我把主題歌歌詞帶入劇本的情境時,發覺它并不貼切。我很直白地跟兩位寫詞的著名劇作家提出,這個歌詞太長了,電影的主人公是小孩,小孩的歌要短,讓小聽眾們聽完就喜歡、學一學就能唱。過了兩天,編劇又送來一稿,我一看,還是不行,歌詞里的“打土豪”“分田地”都不是孩子的語言。兩位劇作家態度很謙遜,說他們不擅長寫歌詞,建議還是找詞作家來寫。
幾經輾轉,我聯系上了沈陽軍區詞作家鄔大為、魏寶貴,他們當時正好在北京。一見面,我就開門見山地說了自己的想法:既然電影叫《閃閃的紅星》,主題歌是不是可以叫《紅星歌》,三個字精短易記。關于藝術風格,我提了三點建議,一是希望歌詞不要長,要朗朗上口;二是電影主人公潘冬子是個孩子,歌詞應該有兒歌味道,同時電影屬于軍事題材,還要有進行曲風格;三是雖然這首歌是現在寫的,但故事發生在30年代,所以聽起來要有年代感。
很快,我拿到了歌詞:“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我看完很激動,說:“這個歌詞行!”這時,我背后突然傳來一個聲音:“還應該加上兩句。”我扭頭一瞧,原來是詞作家、后來寫出《十五的月亮》歌詞的王石祥。“這歌詞寫得好,但還應該加上‘跟著毛主席、跟著共產黨’吧。”我們仨點頭稱是,主題曲的歌詞就這樣定稿了。
傅庚辰作品音樂會《理想之歌》
當天晚上,我與《閃閃的紅星》影片攝影師曹進云一起踏上了由北京開往外景地江西的火車,先從上饒坐7小時汽車到景德鎮,再搭一個半小時的大卡車才抵達了《閃閃的紅星》攝制組駐地——鵝湖。一路上,顛簸、喧鬧一直相隨,汽車里,雞籠、鴨籠甚至蛇籠在我們頭頂上不時地晃悠,我卻無暇顧及這些,心中只想著一件事:《紅星歌》該是怎樣的旋律到了鵝湖,我的曲子也“顛”出來了,一進房間,我就趴在小床上,把胸中醞釀已久的音符盡情宣泄在紙上。
再來說《紅星照我去戰斗》。最初,電影設計了一首兒童歌曲叫《高山竹子青又青》,“高山竹子青又青,顆顆紅星亮晶晶,流水送得八方去,五洲四海放光明……”歌本身很好,但我思來想去,覺得既然主題曲已經是兒童歌曲,而且影片里也有了女聲,現在唯獨缺一個大氣磅礴的男高音。
有了這個想法,我就從頭到尾把劇本又捋了一遍,看哪個場景適合配一段男高音。經過仔細查找,“竹排流水”這個過場戲最終被我選定:宋大爹劃著小竹排,送潘冬子去姚灣鎮做地下工作,畫面中只有兩岸青山夾一灣碧水的美景,沒有臺詞,此處應該配一首抒發革命情懷的男聲獨唱。
在當晚的鏡頭討論會上,我的想法得到導演李俊和攝影師蔡繼渭等主創人員的一致贊同。在導演的建議下,我找到正在攝制組蹲點的八一廠故事片室政委、《閃閃的紅星》創作組組長王汝俊,邀請他來寫詞。聽說我的來意,王政委爽快地問:“你想怎么開頭”我說:“‘小小竹排江中游’吧。”他說:“好!你明天來拿。”
第二天上午,歌詞就到了我手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天寒鳥高飛,水冷魚潛游……”因為小冬子到姚灣鎮是做地下工作的,所以,“天寒鳥高飛,水冷魚潛游”這兩句我感覺很貼合也很順,只可惜后來經過三改兩改,這兩句被改成了“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雖然后者也很好,但前者沒有出現在最終版本里讓我至今引為憾事。
電影中的插曲《映山紅》也很有故事。在劇組的半個月時間里,我已把電影插曲的總譜基本寫好了。在攝制現場,我每寫出一首就在劇組人員吃飯時唱上一首,包括醫生、炊事員在內,大家都一起邊聽邊提意見,我回北京前,總譜已經在劇組通過并走完了程序。
回到北京后,就在我準備交出總譜開始錄音時,正趕上故事片室音樂組開會。在會議室,我順手拉開辦公桌的抽屜,看見里面放著《閃閃的紅星》第三稿劇本,我很好奇,因為自己拿到的只有第四稿,從沒看到過第三稿,便隨手翻開,一首歌詞一下吸引了我的目光:“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親人回,嶺上開遍映山紅”。我說:“這個歌詞不錯。”在場的鞏志偉和李偉才問我為啥不寫這首歌,我說給我的劇本第四稿上沒有這首。我們仨都覺得這首歌好,可我也犯了難:總譜已經寫好并通過了,馬上就要進棚錄音,總譜里這首歌的位置上已經有三首歌,分別是《手捧紅星盼紅軍1》《手捧紅星盼紅軍2》《熱血迎來紅旗飄》,如果這時推翻重寫,一是工作程序上不合要求,二是這首歌寫出來就一定比之前的好嗎這個決心很難下。
經過兩天兩夜激烈的思想斗爭,我決定放棄之前的三首,改寫《映山紅》。這兩天里,我仔細揣摩了此情此景下,電影中冬子媽媽的思想狀態:紅軍走了,白軍來了,母子倆躲在山里,盼著紅軍回來,這時冬子看著爸爸留給他的紅星問她爸爸和紅軍什么時候回來,其實她也說不清,但是她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如果此時冬子媽媽唱起《映山紅》,不是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她的心聲嗎
下定決心后,用了2個小時,我就把女聲獨唱《映山紅》寫出來了,為配合電影情節,還把歌詞“親人回”改成了“紅軍來”。因為時間緊迫,又是改總譜又是錄音,我沒來得及征求李俊導演的意見,就這樣做了,但導演不僅沒有責怪我,反而給了我熱情的鼓勵。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他,是他的信任讓《映山紅》成為經典名作。
(據2018年第7期《黨建》雜志,原標題為《風雨征程,紅星照我去戰斗》,本文有刪節。)
監制/徐遙 責編/劉文韜 編輯/范博華 制作/唐明濤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傅庚辰講述的動人故事
來源: 時間:2018-07-16
1973年,根據八一廠安排,我為電影《閃閃的紅星》譜曲。我先后寫了三首:《紅星歌》《紅星照我去戰斗》和《映山紅》。1974年,伴隨著這部電影的成功,這三首歌也家喻戶曉。
先說《紅星歌》。1973年10月,我拿到了《閃閃的紅星》的劇本,當我把主題歌歌詞帶入劇本的情境時,發覺它并不貼切。我很直白地跟兩位寫詞的著名劇作家提出,這個歌詞太長了,電影的主人公是小孩,小孩的歌要短,讓小聽眾們聽完就喜歡、學一學就能唱。過了兩天,編劇又送來一稿,我一看,還是不行,歌詞里的“打土豪”“分田地”都不是孩子的語言。兩位劇作家態度很謙遜,說他們不擅長寫歌詞,建議還是找詞作家來寫。
幾經輾轉,我聯系上了沈陽軍區詞作家鄔大為、魏寶貴,他們當時正好在北京。一見面,我就開門見山地說了自己的想法:既然電影叫《閃閃的紅星》,主題歌是不是可以叫《紅星歌》,三個字精短易記。關于藝術風格,我提了三點建議,一是希望歌詞不要長,要朗朗上口;二是電影主人公潘冬子是個孩子,歌詞應該有兒歌味道,同時電影屬于軍事題材,還要有進行曲風格;三是雖然這首歌是現在寫的,但故事發生在30年代,所以聽起來要有年代感。
很快,我拿到了歌詞:“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我看完很激動,說:“這個歌詞行!”這時,我背后突然傳來一個聲音:“還應該加上兩句。”我扭頭一瞧,原來是詞作家、后來寫出《十五的月亮》歌詞的王石祥。“這歌詞寫得好,但還應該加上‘跟著毛主席、跟著共產黨’吧。”我們仨點頭稱是,主題曲的歌詞就這樣定稿了。
傅庚辰作品音樂會《理想之歌》
當天晚上,我與《閃閃的紅星》影片攝影師曹進云一起踏上了由北京開往外景地江西的火車,先從上饒坐7小時汽車到景德鎮,再搭一個半小時的大卡車才抵達了《閃閃的紅星》攝制組駐地——鵝湖。一路上,顛簸、喧鬧一直相隨,汽車里,雞籠、鴨籠甚至蛇籠在我們頭頂上不時地晃悠,我卻無暇顧及這些,心中只想著一件事:《紅星歌》該是怎樣的旋律到了鵝湖,我的曲子也“顛”出來了,一進房間,我就趴在小床上,把胸中醞釀已久的音符盡情宣泄在紙上。
再來說《紅星照我去戰斗》。最初,電影設計了一首兒童歌曲叫《高山竹子青又青》,“高山竹子青又青,顆顆紅星亮晶晶,流水送得八方去,五洲四海放光明……”歌本身很好,但我思來想去,覺得既然主題曲已經是兒童歌曲,而且影片里也有了女聲,現在唯獨缺一個大氣磅礴的男高音。
有了這個想法,我就從頭到尾把劇本又捋了一遍,看哪個場景適合配一段男高音。經過仔細查找,“竹排流水”這個過場戲最終被我選定:宋大爹劃著小竹排,送潘冬子去姚灣鎮做地下工作,畫面中只有兩岸青山夾一灣碧水的美景,沒有臺詞,此處應該配一首抒發革命情懷的男聲獨唱。
在當晚的鏡頭討論會上,我的想法得到導演李俊和攝影師蔡繼渭等主創人員的一致贊同。在導演的建議下,我找到正在攝制組蹲點的八一廠故事片室政委、《閃閃的紅星》創作組組長王汝俊,邀請他來寫詞。聽說我的來意,王政委爽快地問:“你想怎么開頭”我說:“‘小小竹排江中游’吧。”他說:“好!你明天來拿。”
第二天上午,歌詞就到了我手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天寒鳥高飛,水冷魚潛游……”因為小冬子到姚灣鎮是做地下工作的,所以,“天寒鳥高飛,水冷魚潛游”這兩句我感覺很貼合也很順,只可惜后來經過三改兩改,這兩句被改成了“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雖然后者也很好,但前者沒有出現在最終版本里讓我至今引為憾事。
電影中的插曲《映山紅》也很有故事。在劇組的半個月時間里,我已把電影插曲的總譜基本寫好了。在攝制現場,我每寫出一首就在劇組人員吃飯時唱上一首,包括醫生、炊事員在內,大家都一起邊聽邊提意見,我回北京前,總譜已經在劇組通過并走完了程序。
回到北京后,就在我準備交出總譜開始錄音時,正趕上故事片室音樂組開會。在會議室,我順手拉開辦公桌的抽屜,看見里面放著《閃閃的紅星》第三稿劇本,我很好奇,因為自己拿到的只有第四稿,從沒看到過第三稿,便隨手翻開,一首歌詞一下吸引了我的目光:“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親人回,嶺上開遍映山紅”。我說:“這個歌詞不錯。”在場的鞏志偉和李偉才問我為啥不寫這首歌,我說給我的劇本第四稿上沒有這首。我們仨都覺得這首歌好,可我也犯了難:總譜已經寫好并通過了,馬上就要進棚錄音,總譜里這首歌的位置上已經有三首歌,分別是《手捧紅星盼紅軍1》《手捧紅星盼紅軍2》《熱血迎來紅旗飄》,如果這時推翻重寫,一是工作程序上不合要求,二是這首歌寫出來就一定比之前的好嗎這個決心很難下。
經過兩天兩夜激烈的思想斗爭,我決定放棄之前的三首,改寫《映山紅》。這兩天里,我仔細揣摩了此情此景下,電影中冬子媽媽的思想狀態:紅軍走了,白軍來了,母子倆躲在山里,盼著紅軍回來,這時冬子看著爸爸留給他的紅星問她爸爸和紅軍什么時候回來,其實她也說不清,但是她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如果此時冬子媽媽唱起《映山紅》,不是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她的心聲嗎
下定決心后,用了2個小時,我就把女聲獨唱《映山紅》寫出來了,為配合電影情節,還把歌詞“親人回”改成了“紅軍來”。因為時間緊迫,又是改總譜又是錄音,我沒來得及征求李俊導演的意見,就這樣做了,但導演不僅沒有責怪我,反而給了我熱情的鼓勵。所以,至今我都很感激他,是他的信任讓《映山紅》成為經典名作。
(據2018年第7期《黨建》雜志,原標題為《風雨征程,紅星照我去戰斗》,本文有刪節。)
監制/徐遙 責編/劉文韜 編輯/范博華 制作/唐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