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游客10萬,廣場很少有垃圾;城區擴容6倍,農民融入新生活 洶涌澎湃的愛國熱情。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8月1日晚8點,江西南昌八一廣場上,游人如織。一直到晚上9點,最后一輪噴泉表演結束,八一廣場游客才陸續散場。 不少南昌人都覺得意外,改造后的八一廣場自7月28日正式開放以來,每天10萬人次左右的游客量,地上卻沒有留下什么垃圾。游客大量聚集,現場也未曾發生一起公共事故。 南昌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面臨成長中的“煩惱”,既有基礎設施先天不足的毛病,又有管理后天乏力的問題。南昌如何破題 城市環境變靚了 市民素質提高了 垃圾分類丟。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城市環境與市民素質,其實互為鏡子,相互映照著彼此。 8月1日晚,南昌市區下起瓢潑大雨。當晚7點30分左右,記者乘地鐵來到八一廣場。作為江西省和南昌市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重要場所,八一廣場是南昌城的標志性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改造后的八一廣場面貌煥然一新,夜晚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更加壯美。 離八一廣場站最近的G出站口,交警正在協助地鐵工作人員分流人群。從地鐵出口出來,雖然人流量很大,但一路都有人引導,市民都有秩序地前進。為防止游客擁擠、發生踩踏事件,事先在出入口安裝了防護欄。 在八一廣場上一圈下來,記者在地上很少看到煙頭、紙屑等垃圾,廣場周邊的綠化帶,也沒有踩踏、亂采亂摘的現象。一位老太太帶著孫子在八一廣場遛狗,小狗在廣場上大便,孩子拿起紙巾,把糞便撿起丟進了垃圾桶。 南昌市城管委副主任胡文海介紹,八一廣場的設計最高人流量是7萬人次,但是對外開放至今,八一廣場人流量每天晚上都超過10萬人次。工作人員啟動節日工作模式,城管、安保、交警、保潔人員,全都堅持到晚上12點才會下班。 為保證環境衛生,廣場周邊安排近400名環衛工人,每天4班倒,從早上4點30分到晚上12點,都有人來維護衛生環境。 南昌市環衛公司的環衛工婁春香在八一廣場周邊工作了8年,她發現,“雖然人比以前多了,但是糾紛比以前少了。游客有垃圾都往垃圾桶里扔,或隨身攜帶垃圾袋,都很自覺。”環衛公司每天從廣場周邊清出7噸垃圾,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垃圾桶。 城管委設施管理處處長彭小林介紹,八一廣場改造中也增加了基礎設施,果殼箱增加到300多個,八一廣場周邊共有300多個攝像頭,安保人員24小時嚴密監視著周邊情況。為幫助群眾應對緊急情況,八一廣場上還設置了12個SOS緊急求助點。 為疏導交通,交警部門在八一廣場周邊臨時增加了7個人行通道。同時,通過交通信號燈控制,對過往車輛進行分流,控制八一廣場周邊的車流量。 “正是有了這些保障,八一廣場重新開放以來,沒有出現一起公共事故。”胡文海說。 除了八一廣場,7月底以來,南昌一批旅游景點經過重新改造后相繼開放。八一起義紀念館開放后每天都有近萬人次參觀,館長王小玲介紹:“8月1日是八一起義紀念館人流量最大的一天,然而館內秩序井然。紀念館外,游客有序排隊進場。紀念館內,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游客都有序參觀,沒有人隨意亂動文物。” 城市框架越來越大 文明腳步不曾停歇 志愿者在行動。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漫步南昌新建區城區街頭,細心的市民發現,這里街道變整潔了、電動車汽車占道停車少了、行人不亂闖紅燈了、亂丟垃圾的少了……城區環境變得越來越干凈整潔了,面貌煥然一新。在新建區龍珠小區住了30多年的萬大爺欣慰地說:“住了大半輩子,這里越來越像城市了。” 新建區是南昌市城區的新成員,原來是南昌市的新建縣,2015年9月掛牌成立后成為南昌市區的一部分。 2015年2月28日,南昌市獲評全國文明城市。新加入的成員新建區,對南昌每三年一次的文明城市復評來說,著實增添了一個不小的考驗。 畢竟,臟、亂、差的城市環境,讓許多人對曾經的新建縣城印象深刻。今年以來,新建區花大力氣進行城區環境綜合整治。整治交通違法行為,拆除違章建筑,恢復公共綠地,整治占地經營……新建區宣傳干部陳斌深感意外:“百姓對整治工作不僅不反感,相反很支持,拆完違章建筑,居民都在鼓掌叫好。” 新建區的環境整治,只是南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一直以來,文明城市南昌的腳步從未停歇。 資料記載,近5年左右的時間里,南昌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近8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擴容6倍,南昌城區面積占市域面積的比重由8%躍升為40%。 隨著南昌東西向不斷擴張,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城區面積不斷向外擴張,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原先的農村變為城市,農民變成市民。如何讓農村變成城市、讓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是城市管理者面臨的一大考驗。 從2016年12月起,南昌啟動“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計劃用3年的時間,整治市容環境,暢通城市交通, 提升城市文明。其中,整治市容環境包括治理八大場所、整治六種亂象、提升五大項目等重點工作;暢通城市交通包括治理五類交通亂象、五類重點車輛、五類交通堵點等重點工作;提升城市文明包括深入開展“三風”活動、不斷加強文明引導、大力開展志愿服務等重點工作。 “城市環境也是生產力,通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增添魅力和吸引力。”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表示,城市的核心是人,讓市民對城市有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讓投資者和各類人才紛至沓來,是南昌努力的方向。 主題教育善加引導 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無形的“停車線”。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最近,在外地工作的小賈,回到10年前上大學的城市南昌,感覺有些不適應,“突然發現自己不會過南昌的馬路了。” 剛準備走斑馬線過馬路,旁邊的公交車就停下來了,正當小賈躊躇不前時,公交司機微笑示意,讓他先行通過。等小賈走到馬路對面了,公交司機才起步離開。 南昌是怎樣逐漸變成了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2015年開始,南昌市政協在全市開展“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主題活動,通過提高家風、民風、社風,從個人到家庭乃至全社會,提高文明素養。 南昌市政協主席周關說,通過深入開展主題活動,南昌始終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南昌城市精神,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優化人文環境。 今年7月以來,南昌交警部門開展“禮讓斑馬線”行動,通過增派路面警力進行抓拍、加裝監控攝像頭、鼓勵市民舉報不禮讓行為等,對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的交通違法行為進行專項整治。民警表示,與整治初期相比,機動車主禮讓斑馬線的意識逐漸增強,不禮讓行為也在不斷減少。 作為“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點工作之一,南昌市正在不斷提升城市文明,不斷加強文明引導,大力開展志愿服務,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 細心的市民會發現,每天早晚高峰時段,南昌市各道路路口,都能看到頭戴小黃帽、手持小紅旗的“小蜜蜂”志愿者,他們大多來自南昌市各市直機關,在馬路上引導行人安全過馬路、有序上下公交車、糾正行人不文明行為。而在南昌大街小巷,除了環衛工人,還能看到許多包路志愿者,他們頭戴小紅帽,手拿清潔工具,在路面清理垃圾。 遍布南昌城的志愿者,通過正確引導,讓文明城市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文字來源: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南昌:城區擴容6倍 廣場少有垃圾 市民與城市共成長
來源: 時間:2017-08-04
每天游客10萬,廣場很少有垃圾;城區擴容6倍,農民融入新生活 洶涌澎湃的愛國熱情。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8月1日晚8點,江西南昌八一廣場上,游人如織。一直到晚上9點,最后一輪噴泉表演結束,八一廣場游客才陸續散場。 不少南昌人都覺得意外,改造后的八一廣場自7月28日正式開放以來,每天10萬人次左右的游客量,地上卻沒有留下什么垃圾。游客大量聚集,現場也未曾發生一起公共事故。 南昌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面臨成長中的“煩惱”,既有基礎設施先天不足的毛病,又有管理后天乏力的問題。南昌如何破題 城市環境變靚了 市民素質提高了 垃圾分類丟。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城市環境與市民素質,其實互為鏡子,相互映照著彼此。 8月1日晚,南昌市區下起瓢潑大雨。當晚7點30分左右,記者乘地鐵來到八一廣場。作為江西省和南昌市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重要場所,八一廣場是南昌城的標志性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改造后的八一廣場面貌煥然一新,夜晚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更加壯美。 離八一廣場站最近的G出站口,交警正在協助地鐵工作人員分流人群。從地鐵出口出來,雖然人流量很大,但一路都有人引導,市民都有秩序地前進。為防止游客擁擠、發生踩踏事件,事先在出入口安裝了防護欄。 在八一廣場上一圈下來,記者在地上很少看到煙頭、紙屑等垃圾,廣場周邊的綠化帶,也沒有踩踏、亂采亂摘的現象。一位老太太帶著孫子在八一廣場遛狗,小狗在廣場上大便,孩子拿起紙巾,把糞便撿起丟進了垃圾桶。 南昌市城管委副主任胡文海介紹,八一廣場的設計最高人流量是7萬人次,但是對外開放至今,八一廣場人流量每天晚上都超過10萬人次。工作人員啟動節日工作模式,城管、安保、交警、保潔人員,全都堅持到晚上12點才會下班。 為保證環境衛生,廣場周邊安排近400名環衛工人,每天4班倒,從早上4點30分到晚上12點,都有人來維護衛生環境。 南昌市環衛公司的環衛工婁春香在八一廣場周邊工作了8年,她發現,“雖然人比以前多了,但是糾紛比以前少了。游客有垃圾都往垃圾桶里扔,或隨身攜帶垃圾袋,都很自覺。”環衛公司每天從廣場周邊清出7噸垃圾,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垃圾桶。 城管委設施管理處處長彭小林介紹,八一廣場改造中也增加了基礎設施,果殼箱增加到300多個,八一廣場周邊共有300多個攝像頭,安保人員24小時嚴密監視著周邊情況。為幫助群眾應對緊急情況,八一廣場上還設置了12個SOS緊急求助點。 為疏導交通,交警部門在八一廣場周邊臨時增加了7個人行通道。同時,通過交通信號燈控制,對過往車輛進行分流,控制八一廣場周邊的車流量。 “正是有了這些保障,八一廣場重新開放以來,沒有出現一起公共事故。”胡文海說。 除了八一廣場,7月底以來,南昌一批旅游景點經過重新改造后相繼開放。八一起義紀念館開放后每天都有近萬人次參觀,館長王小玲介紹:“8月1日是八一起義紀念館人流量最大的一天,然而館內秩序井然。紀念館外,游客有序排隊進場。紀念館內,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游客都有序參觀,沒有人隨意亂動文物。” 城市框架越來越大 文明腳步不曾停歇 志愿者在行動。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漫步南昌新建區城區街頭,細心的市民發現,這里街道變整潔了、電動車汽車占道停車少了、行人不亂闖紅燈了、亂丟垃圾的少了……城區環境變得越來越干凈整潔了,面貌煥然一新。在新建區龍珠小區住了30多年的萬大爺欣慰地說:“住了大半輩子,這里越來越像城市了。” 新建區是南昌市城區的新成員,原來是南昌市的新建縣,2015年9月掛牌成立后成為南昌市區的一部分。 2015年2月28日,南昌市獲評全國文明城市。新加入的成員新建區,對南昌每三年一次的文明城市復評來說,著實增添了一個不小的考驗。 畢竟,臟、亂、差的城市環境,讓許多人對曾經的新建縣城印象深刻。今年以來,新建區花大力氣進行城區環境綜合整治。整治交通違法行為,拆除違章建筑,恢復公共綠地,整治占地經營……新建區宣傳干部陳斌深感意外:“百姓對整治工作不僅不反感,相反很支持,拆完違章建筑,居民都在鼓掌叫好。” 新建區的環境整治,只是南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一直以來,文明城市南昌的腳步從未停歇。 資料記載,近5年左右的時間里,南昌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近8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擴容6倍,南昌城區面積占市域面積的比重由8%躍升為40%。 隨著南昌東西向不斷擴張,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城區面積不斷向外擴張,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原先的農村變為城市,農民變成市民。如何讓農村變成城市、讓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是城市管理者面臨的一大考驗。 從2016年12月起,南昌啟動“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計劃用3年的時間,整治市容環境,暢通城市交通, 提升城市文明。其中,整治市容環境包括治理八大場所、整治六種亂象、提升五大項目等重點工作;暢通城市交通包括治理五類交通亂象、五類重點車輛、五類交通堵點等重點工作;提升城市文明包括深入開展“三風”活動、不斷加強文明引導、大力開展志愿服務等重點工作。 “城市環境也是生產力,通過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增添魅力和吸引力。”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表示,城市的核心是人,讓市民對城市有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讓投資者和各類人才紛至沓來,是南昌努力的方向。 主題教育善加引導 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無形的“停車線”。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最近,在外地工作的小賈,回到10年前上大學的城市南昌,感覺有些不適應,“突然發現自己不會過南昌的馬路了。” 剛準備走斑馬線過馬路,旁邊的公交車就停下來了,正當小賈躊躇不前時,公交司機微笑示意,讓他先行通過。等小賈走到馬路對面了,公交司機才起步離開。 南昌是怎樣逐漸變成了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2015年開始,南昌市政協在全市開展“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主題活動,通過提高家風、民風、社風,從個人到家庭乃至全社會,提高文明素養。 南昌市政協主席周關說,通過深入開展主題活動,南昌始終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南昌城市精神,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優化人文環境。 今年7月以來,南昌交警部門開展“禮讓斑馬線”行動,通過增派路面警力進行抓拍、加裝監控攝像頭、鼓勵市民舉報不禮讓行為等,對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的交通違法行為進行專項整治。民警表示,與整治初期相比,機動車主禮讓斑馬線的意識逐漸增強,不禮讓行為也在不斷減少。 作為“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點工作之一,南昌市正在不斷提升城市文明,不斷加強文明引導,大力開展志愿服務,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 細心的市民會發現,每天早晚高峰時段,南昌市各道路路口,都能看到頭戴小黃帽、手持小紅旗的“小蜜蜂”志愿者,他們大多來自南昌市各市直機關,在馬路上引導行人安全過馬路、有序上下公交車、糾正行人不文明行為。而在南昌大街小巷,除了環衛工人,還能看到許多包路志愿者,他們頭戴小紅帽,手拿清潔工具,在路面清理垃圾。 遍布南昌城的志愿者,通過正確引導,讓文明城市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文字來源: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南昌文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