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老問題,不少人都會搶答:因為自己執(zhí)行力不夠。
我知道我要控制脾氣,我知道早睡早起對身體好,但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就是做不到,所以還是算了。
很多人沉溺在這個邏輯中,心安理得地維持現(xiàn)狀,不愿做出行動去改變。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合理,但其實漏洞百出,最大的漏洞就是:你真的懂了嗎?
英國利物浦大學心理學家勞森,曾做一個測驗,叫做“自行車問題”,大概是這樣的:
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自行車?
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愚蠢,我想大家一定都笑出聲來了。
那下面這個問題,你不妨嘗試一下:
給你下面這張圖,不要看實物,也不要上網(wǎng)查閱,只憑借自己的記憶,把自行車的其他部件補充完整,唯一的要求是:自行車能轉(zhuǎn)動。
怎么樣,你能做到嗎?
勞森教授的實驗結(jié)果是:將近一半的學生,無法準確地補充完整圖片。
來看看這些學生們都是怎么畫的:
所以,如果你畫不出來,不用沮喪,因為大部分人都畫不出來。
這就引出了很有意思的一點:
很多事情,我們總以為自己對其非常了解,但事實往往是,我們對其一無所知。
哲學家說:熟知非真知。
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遵循思維慣性而已,對事情的本質(zhì)缺乏了解,因此執(zhí)行起來,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比如,有人說:“我知道不能輕易發(fā)脾氣,但就是控制不住?!?/span>
那你有想過,你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發(fā)脾氣?什么事情觸碰了你的雷區(qū)?發(fā)完脾氣,周圍的人受到了什么影響?
再比如,有人說:“我知道下班回家要好好學習,別總是玩手機,但就是做不到?!?/span>
那你想過,下班回家要好好學習,為什么很重要?除了玩手機,你知道自己該做點什么事情嗎?你給自己訂過什么目標嗎?
如果這些問題,你都答不出來,那你怎么敢說自己“知道”了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所以, “知道卻不去做”,根本沒有這種事情。王陽明說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span>
做不到,只能說明你壓根不是真正地明白。
每個人理解的東西,本身就會有偏差。同樣一個名詞,在不同的人看來,不盡相同。
很多時候,生活中的爭論都是名詞之爭。比如一個人學禪,很多人會以為就是吃齋念佛拜菩薩,一種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而已。而在學禪的人心中,它是指一種去除內(nèi)心雜念、認識自我的思維修行方式。
其實,無論認知能力的高低,凡人皆有偏見。
第一種偏見的特質(zhì):「無實證的揣測」。指一個人在欠缺實證、調(diào)查,掌握充分論據(jù)之前,就「預先」做出自己的喜好、傾向或看法。
第二種偏見的特質(zhì):「渲染主觀看法」。通過極為單薄的經(jīng)驗,或者不具有足夠代表性的事實,就做出以偏概全的解釋。
第三種偏見的特質(zhì):「選擇性接受」。當我們有了一個看法,即使我們知道自己的看法過于片面,仍選擇性的接受對我們有利的解釋,而忽略、排除那些反對我們的證據(jù),甚至反對者。
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所以不能想象,也不能理解。
比如,小時候聽大人說,要珍惜能心無旁騖讀書學習的日子。
然后,我們靠著距離遙遠又不甚具體的想象,以及自己的固有經(jīng)驗去判斷問題。結(jié)果就是,我們對這樣的道理不以為然,因為我們從心里并不懂得這種自由看書時間的寶貴。
再比如,讀書很重要——這句話小時候聽得更多。
但是,道理背后的潛臺詞——讀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多好,但是不讀書,你可能很難僅憑天賦建立一個廣闊的思維框架,你很難擁有那種迅速切入其他領(lǐng)域的直覺,你很難和一個任意的陌生人山南海北地聊天博取好感,你很難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在內(nèi)心里給自己保留一份體面”——你五歲、十歲的時候是不會明白的這些的。
沒有去思考細節(jié),沒有去挖掘為什么,沒有把這些和真實的自己建立過什么聯(lián)系,所以,你并沒有明白道理。
要想真的懂得道理,多去探究一下背后赤裸裸的細節(jié)。你能走的多遠,取決于你于這些細節(jié)的相處能力。
你知道人生的每一段時光都不應(yīng)荒廢,可還是渾渾噩噩過了很長一段時日。
因為你沒想過一個月掙三千在大城市是多么困窘。
因為你沒想過,三十歲的時候猛然一回頭,從來沒盡力過的你會對心里的那個自我有多么大的嘲諷和否定。
因為你沒想過,人生近半,還說不清自己要走向哪里,是多么大的恐慌感。
人們會說那些大道理,是因為太多的細節(jié)超越了你的經(jīng)驗范圍,沒法一一解釋給你聽,只能用抽象的東西來概括。但是真正讓你興奮或者讓你恐懼的,真正讓你半夜驚醒的,是人生里時時刻刻和你相處的細節(jié)。
你看到一個大道理,先想想自己怎么和它背后的細節(jié)相處,你自然就知道你如何做,做幾分。僅此而已。如果你還不了解它的細節(jié),去找知道的人問一問,這個年代,真的想知道,追著問,并不難。
佛陀圓寂前有一句話: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
說了這么多年法,其實未曾說法。
真正的智慧是沒法兒說的,是虛無縹緲的,而不是告訴你A是A,你記住就好。道理歸道理,一個人要怎么活,只能依靠自己去尋覓。
來源:人民論壇網(wǎng)微信公眾號(ID:rmltwz)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以為自己什么都懂,但其實你一無所知
來源: 時間:2018-11-06
這是個老問題,不少人都會搶答:因為自己執(zhí)行力不夠。
我知道我要控制脾氣,我知道早睡早起對身體好,但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就是做不到,所以還是算了。
很多人沉溺在這個邏輯中,心安理得地維持現(xiàn)狀,不愿做出行動去改變。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合理,但其實漏洞百出,最大的漏洞就是:你真的懂了嗎?
英國利物浦大學心理學家勞森,曾做一個測驗,叫做“自行車問題”,大概是這樣的:
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自行車?
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愚蠢,我想大家一定都笑出聲來了。
那下面這個問題,你不妨嘗試一下:
給你下面這張圖,不要看實物,也不要上網(wǎng)查閱,只憑借自己的記憶,把自行車的其他部件補充完整,唯一的要求是:自行車能轉(zhuǎn)動。
怎么樣,你能做到嗎?
勞森教授的實驗結(jié)果是:將近一半的學生,無法準確地補充完整圖片。
來看看這些學生們都是怎么畫的:
所以,如果你畫不出來,不用沮喪,因為大部分人都畫不出來。
這就引出了很有意思的一點:
很多事情,我們總以為自己對其非常了解,但事實往往是,我們對其一無所知。
哲學家說:熟知非真知。
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遵循思維慣性而已,對事情的本質(zhì)缺乏了解,因此執(zhí)行起來,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比如,有人說:“我知道不能輕易發(fā)脾氣,但就是控制不住。”
那你有想過,你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發(fā)脾氣?什么事情觸碰了你的雷區(qū)?發(fā)完脾氣,周圍的人受到了什么影響?
再比如,有人說:“我知道下班回家要好好學習,別總是玩手機,但就是做不到?!?/span>
那你想過,下班回家要好好學習,為什么很重要?除了玩手機,你知道自己該做點什么事情嗎?你給自己訂過什么目標嗎?
如果這些問題,你都答不出來,那你怎么敢說自己“知道”了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所以, “知道卻不去做”,根本沒有這種事情。王陽明說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做不到,只能說明你壓根不是真正地明白。
每個人理解的東西,本身就會有偏差。同樣一個名詞,在不同的人看來,不盡相同。
很多時候,生活中的爭論都是名詞之爭。比如一個人學禪,很多人會以為就是吃齋念佛拜菩薩,一種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而已。而在學禪的人心中,它是指一種去除內(nèi)心雜念、認識自我的思維修行方式。
其實,無論認知能力的高低,凡人皆有偏見。
第一種偏見的特質(zhì):「無實證的揣測」。指一個人在欠缺實證、調(diào)查,掌握充分論據(jù)之前,就「預先」做出自己的喜好、傾向或看法。
第二種偏見的特質(zhì):「渲染主觀看法」。通過極為單薄的經(jīng)驗,或者不具有足夠代表性的事實,就做出以偏概全的解釋。
第三種偏見的特質(zhì):「選擇性接受」。當我們有了一個看法,即使我們知道自己的看法過于片面,仍選擇性的接受對我們有利的解釋,而忽略、排除那些反對我們的證據(jù),甚至反對者。
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所以不能想象,也不能理解。
比如,小時候聽大人說,要珍惜能心無旁騖讀書學習的日子。
然后,我們靠著距離遙遠又不甚具體的想象,以及自己的固有經(jīng)驗去判斷問題。結(jié)果就是,我們對這樣的道理不以為然,因為我們從心里并不懂得這種自由看書時間的寶貴。
再比如,讀書很重要——這句話小時候聽得更多。
但是,道理背后的潛臺詞——讀書不一定能讓你變得多好,但是不讀書,你可能很難僅憑天賦建立一個廣闊的思維框架,你很難擁有那種迅速切入其他領(lǐng)域的直覺,你很難和一個任意的陌生人山南海北地聊天博取好感,你很難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在內(nèi)心里給自己保留一份體面”——你五歲、十歲的時候是不會明白的這些的。
沒有去思考細節(jié),沒有去挖掘為什么,沒有把這些和真實的自己建立過什么聯(lián)系,所以,你并沒有明白道理。
要想真的懂得道理,多去探究一下背后赤裸裸的細節(jié)。你能走的多遠,取決于你于這些細節(jié)的相處能力。
你知道人生的每一段時光都不應(yīng)荒廢,可還是渾渾噩噩過了很長一段時日。
因為你沒想過一個月掙三千在大城市是多么困窘。
因為你沒想過,三十歲的時候猛然一回頭,從來沒盡力過的你會對心里的那個自我有多么大的嘲諷和否定。
因為你沒想過,人生近半,還說不清自己要走向哪里,是多么大的恐慌感。
人們會說那些大道理,是因為太多的細節(jié)超越了你的經(jīng)驗范圍,沒法一一解釋給你聽,只能用抽象的東西來概括。但是真正讓你興奮或者讓你恐懼的,真正讓你半夜驚醒的,是人生里時時刻刻和你相處的細節(jié)。
你看到一個大道理,先想想自己怎么和它背后的細節(jié)相處,你自然就知道你如何做,做幾分。僅此而已。如果你還不了解它的細節(jié),去找知道的人問一問,這個年代,真的想知道,追著問,并不難。
佛陀圓寂前有一句話: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
說了這么多年法,其實未曾說法。
真正的智慧是沒法兒說的,是虛無縹緲的,而不是告訴你A是A,你記住就好。道理歸道理,一個人要怎么活,只能依靠自己去尋覓。
來源:人民論壇網(wǎng)微信公眾號(ID:rmlt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