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現實困境滿足美麗期待
○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最終目的
○用綠色技術建設生態文明
○以制度變遷推動轉型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新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是對發展本質、規律和趨勢的理性把握,注重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綠色發展是指在遵循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生態規律的基礎上,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實現經濟、社會、人口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可持續發展新形態。走綠色發展之路,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把握時代脈搏、主動適應變化的戰略選擇,是應對國際競爭、提高綠色競爭力、實現綠色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走出現實困境滿足美麗期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人們享受著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但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使得資源環境難以為繼,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日益遠離我們,垃圾圍城、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濕地萎縮、重度霧霾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生態系統岌岌可危,由環境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逐年升級,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面對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人們的迫切需求和美麗期待。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提出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2015年4月,《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提出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2015年11月,“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堅持綠色發展,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農,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最終目的
綠色發展是一個涉及多維度、多層次和多領域的發展理念,是對資源高效利用、對環境全面保護的發展,是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的發展。綠色發展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昂弦幝伞笔侵妇G色發展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可能,具有現實可行性。綠色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生態規律,強調人的自律與自覺,將資源的有限性與發展的無限性結合起來,以盡可能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边@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合目的”是指綠色發展符合人們的需要和意愿。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對資源和綠色能源有巨大需求,對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有更多期待。綠色技術的廣泛使用,在使人類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獲得生態效益,從而提升人類發展的空間和維度。綠色發展是在遵循客觀規律基礎上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全面發展。
用綠色技術建設生態文明
人類文明正處在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時期。人類社會經歷了三種文明,即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每一次文明的轉型都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利用和改造能力提高的表現,技術范式的轉換往往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轉型。原始文明是人類依附于自然、受自然支配的文明形態,人類受到自然的束縛,盲目地崇拜自然、依賴自然。農業文明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有限破壞自然的文明形態,傳統技術范式沒有超出自然環境的可承載力,生態環境的破壞只是局部的、暫時的,人與自然保持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中。工業文明是人類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嚴重破壞自然的文明形態,現代技術范式一味重視技術應用的經濟指標,忽視了環境指標和資源消耗指標,人類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瘋狂掠奪自然,引起了沙塵暴、沙漠化、洪水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希望走出生態危機,走向一種更加集約、更加持續、更加和諧的文明,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一種繼工業文明之后新的更高的文明形態,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激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基礎和抓手。綠色技術范式實現了資源、產品、廢物的雙向流動和循環使用,產生資源“減量化”效應,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值。綠色發展是技術范式的新躍升,符合技術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要求,推動著生態文明的轉型。
以制度變遷推動轉型進程
技術和制度是文明的兩個重要維度。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遷是一個相互滲透、互為因果、雙向互動的過程,共同構成一個聯系緊密、不可分割的動態結構和有機整體。技術進步為制度變遷提供支撐,是制度變遷的動力源;制度變遷為技術進步提供堅實保障,是技術進步的助推器。首先,綠色技術是綠色發展的支撐。綠色技術是指能夠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技術體系,貫穿于綠色生產力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綠色技術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循環清潔利用為準則,旨在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發展綠色技術提高了環境支撐能力和生態容納能力,加快了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升級的步伐,有利于抓住戰略機遇期,加強資源節約,促進轉型升級,保障能源安全。綠色技術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發展的。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新情況的出現,可能還會遇到技術瓶頸,這就需要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是對技術創新的拓展和提升,是生態文明視域下技術創新的嶄新形態,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和迫切需求。綠色技術創新倡導人、技術、制度的和諧統一,積極踐行生態價值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倫理關懷。其次,綠色制度是綠色發展的保障。綠色發展任重而道遠,必須以新理念催生新制度,以新制度保障新措施,以新措施帶動新發展。實現綠色發展,應積極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基礎,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法律為保障,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為目標,官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各種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的綠色制度。制度變遷推動技術進步是一個多層次、立體式、系統化的過程,需要理念的引導、思維的塑造、政策的激勵、市場的優化、文化的提升、社會的參與以及法律的保障。綠色技術和綠色制度的雙向互動,推動了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轉型。(作者單位: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綠色發展理念的哲學意蘊
來源: 時間:2016-12-06
○走出現實困境滿足美麗期待
○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最終目的
○用綠色技術建設生態文明
○以制度變遷推動轉型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黨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新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是對發展本質、規律和趨勢的理性把握,注重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綠色發展是指在遵循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生態規律的基礎上,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實現經濟、社會、人口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可持續發展新形態。走綠色發展之路,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把握時代脈搏、主動適應變化的戰略選擇,是應對國際競爭、提高綠色競爭力、實現綠色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走出現實困境滿足美麗期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人們享受著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但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使得資源環境難以為繼,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日益遠離我們,垃圾圍城、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濕地萎縮、重度霧霾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生態系統岌岌可危,由環境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逐年升級,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面對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人們的迫切需求和美麗期待。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提出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2015年4月,《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提出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2015年11月,“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堅持綠色發展,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農,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最終目的
綠色發展是一個涉及多維度、多層次和多領域的發展理念,是對資源高效利用、對環境全面保護的發展,是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的發展。綠色發展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昂弦幝伞笔侵妇G色發展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可能,具有現實可行性。綠色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生態規律,強調人的自律與自覺,將資源的有限性與發展的無限性結合起來,以盡可能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边@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昂夏康摹笔侵妇G色發展符合人們的需要和意愿。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對資源和綠色能源有巨大需求,對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有更多期待。綠色技術的廣泛使用,在使人類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獲得生態效益,從而提升人類發展的空間和維度。綠色發展是在遵循客觀規律基礎上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全面發展。
用綠色技術建設生態文明
人類文明正處在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時期。人類社會經歷了三種文明,即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每一次文明的轉型都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利用和改造能力提高的表現,技術范式的轉換往往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轉型。原始文明是人類依附于自然、受自然支配的文明形態,人類受到自然的束縛,盲目地崇拜自然、依賴自然。農業文明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有限破壞自然的文明形態,傳統技術范式沒有超出自然環境的可承載力,生態環境的破壞只是局部的、暫時的,人與自然保持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中。工業文明是人類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嚴重破壞自然的文明形態,現代技術范式一味重視技術應用的經濟指標,忽視了環境指標和資源消耗指標,人類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瘋狂掠奪自然,引起了沙塵暴、沙漠化、洪水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希望走出生態危機,走向一種更加集約、更加持續、更加和諧的文明,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一種繼工業文明之后新的更高的文明形態,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激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基礎和抓手。綠色技術范式實現了資源、產品、廢物的雙向流動和循環使用,產生資源“減量化”效應,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值。綠色發展是技術范式的新躍升,符合技術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要求,推動著生態文明的轉型。
以制度變遷推動轉型進程
技術和制度是文明的兩個重要維度。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遷是一個相互滲透、互為因果、雙向互動的過程,共同構成一個聯系緊密、不可分割的動態結構和有機整體。技術進步為制度變遷提供支撐,是制度變遷的動力源;制度變遷為技術進步提供堅實保障,是技術進步的助推器。首先,綠色技術是綠色發展的支撐。綠色技術是指能夠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技術體系,貫穿于綠色生產力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綠色技術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循環清潔利用為準則,旨在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發展綠色技術提高了環境支撐能力和生態容納能力,加快了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升級的步伐,有利于抓住戰略機遇期,加強資源節約,促進轉型升級,保障能源安全。綠色技術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發展的。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新情況的出現,可能還會遇到技術瓶頸,這就需要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是對技術創新的拓展和提升,是生態文明視域下技術創新的嶄新形態,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動力和迫切需求。綠色技術創新倡導人、技術、制度的和諧統一,積極踐行生態價值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倫理關懷。其次,綠色制度是綠色發展的保障。綠色發展任重而道遠,必須以新理念催生新制度,以新制度保障新措施,以新措施帶動新發展。實現綠色發展,應積極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基礎,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法律為保障,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為目標,官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各種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的綠色制度。制度變遷推動技術進步是一個多層次、立體式、系統化的過程,需要理念的引導、思維的塑造、政策的激勵、市場的優化、文化的提升、社會的參與以及法律的保障。綠色技術和綠色制度的雙向互動,推動了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轉型。(作者單位: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