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越來越成為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臺”。今日起,網信河北“薦學”帶領大家學網、懂網、用網,知學、善學、樂學,用互聯網打造新平臺,以勤學習練就真本領。今日,為大家推薦的文章是《人民日報副總編教您寫工作總結》。“同道中人”也可掃描文末二維碼加入“學習交流群”,快樂分享、見證成長!
周圍有好多小伙伴苦惱寫材料,尤其是如何讓總結看上去既高大上,又通俗易懂。這不,小編就發現了這么一篇好文章,趕快拿來給大家分享。人民日報副總編盧新寧撰寫的總結,對人民日報一帶一路報道工作做了梳理總結。雖然文章立意是對新聞方法理念做闡釋,但此文又同時是一篇工作總結的上乘之作,值得大家“解剖”分析哦!
1、標題亮。大標題“讓新聞現場激蕩歷史回聲”不落俗套,氣勢磅礴;小標題提法新穎、形式工整、主題明確,比如三個點、三種故事等。
2、邏輯清。層層遞進,比如文章三大塊按時間邏輯推進,抓現場是講先搜集素材,講故事是說要表現好素材,重傳播則是寫出了文章要發揮作用,邏輯層次清晰。
3、實例多。一眼看去全是例子,一篇總結用了百把個例子都不止,文中凈是“比如”“事實”這樣的字眼。
4、提煉精。雖然大量列舉實例,作者并未忽視觀點的提煉,且金句不斷。比如“走起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感受;在現場,就會有撲面而來的發現。”“用別人的嘴來說話,比我們自己說更有說服力。”“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等等。
讓新聞現場激蕩歷史回聲
盧新寧
(現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奔涌的時間長河里,3年不過是白駒過隙。但“一帶一路”提出至今的3年多時光,卻在中國與世界留下了不同尋常的印跡,也為媒體人提供了豐富的新聞寶藏。
今天的“一帶一路”,已經不再只是一句倡議,也不再只是一張藍圖,而是從概念到行動、從理念到實踐、從共識到成果不斷推進。我們的報道,有了更多鮮活的素材、更多切身的體驗、更多階段性成績。可以說,“一帶一路”主題宣傳,迎來了一個從宣示理念到展示成就、從闡釋思想到檢驗成果的節點。
“被行動證明的語言是最有力的語言。”這句古老的阿拉伯諺語,也道出了媒體傳播被賦予的使命:如何用我們的報道,呈現這3年多不平凡的實踐人民日報的回答是,力求在新聞現場激蕩歷史與現實的交響,以人物故事展現中國與世界的合奏,賡續“絲路精神”、講述“絲路故事”。
一、抓現場,在新聞的原點、重點與熱點,見證“一帶一路”藍圖的鋪展面對行進中的“一帶一路”建設,對外傳播也應保持鮮明的“進行時”“行進感”,到新聞現場去、到沿線國家去、到重點項目去。作為人民日報,我們需要在傳播中,講清楚習近平主席擘畫“一帶一路”藍圖的世界意義,講清楚“一帶一路”倡議所秉持的和平屬性、所創造的共同機遇、所帶來的文明互鑒。這些“講清楚”,尤其需要以“最佳現場”來呈現。
4月,人民日報派出國際部記者組成的4個采訪小組,分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入采訪,形成了“邊走邊報”的報道方式。自4月14日“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倒計時一個月開始,陸續在人民日報三版重要位置上,以大篇幅刊出。這組“行進中的報道”,由于精心選擇“現場”,擁有了很好的報道特色與傳播效果。
什么是最佳現場
一是回到原點。3年多來,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上留下了諸多外交足跡,生動詮釋了“一帶一路”的內涵,這是我們要抓住的新聞節點。比如,從習近平主席發出首倡之地的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我們發回了特別報道《“中國就是哈薩克斯坦的大海”》,對習近平主席重點考察過的中白工業園,我們采寫了《別開生面的云端討論》……沿著習近平主席的外交足跡,回到對于“一帶一路”倡議有著重要意義的新聞現場,勾連起歷史回聲、現實共鳴,進一步還原、了解中國倡議的世界意義。
二是把握重點。“一帶一路”上的許多重點建設項目,發展方興未艾、進展日新月異,是展現“一帶一路”建設成就的重點。我們在中巴經濟走廊瓜達爾港,發回《“盼望習主席來瓜達爾港看一看”》;走進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追尋《讓窮鄉變成 “柬埔寨深圳”》……濃墨重彩地呈現這些重點項目的進展,以大量可感、可觀、可觸的鮮活素材,反映“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的推進速度。
三是聚焦熱點。4月29日,首趟中歐班列,從英國最大的集裝箱港口倫敦港口岸出發,抵達全球最大的日用品交易中心中國浙江義烏。用BBC的說法,這是一次“重要的貿易事件”,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對西歐國家的經濟也有顯著的帶動作用。我們抓住這一熱點事件,從發車現場送行的熱烈氛圍,到分析“一帶一路”對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英國商品,搭上中歐班列直通車》一文有著很強的感染力、說服力。
事實證明,到新聞現場,才能抓住新聞活魚。乘飛機赴境外采訪,人民日報記者巧遇前往白俄羅斯考察“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湖南省黨政代表團以及中國在海外最大規模產業園——中白工業園的CEO。雖是一次“偶然”,卻真實地反映了“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和國內省市熱起來、來往日趨密切的“必然”。記者抓住這次巧遇,在9個小時的航程里,在萬米高空的云端上,有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關于“一帶一路”的討論。生動的云端討論,因為報社領導的解放思想,成為人民日報《行走“一帶一路”》專欄的開篇之作。
事實證明,到新聞現場,才能拓寬新聞視界。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是“一帶一路”上的旗艦項目。人民日報記者曾于2013年到此采訪。今年4月,又進行了回訪,發回了這樣的報道:“(3年前)這里人煙稀少,視線所及之處都是沙漠,當地居民祖祖輩輩靠打魚為生。每周只有一班航班從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飛往瓜達爾,中國人的身影更是幾乎看不到。”“而今,記者再訪瓜達爾港,看到變化無處不在,最明顯的就是來瓜達爾的人大大增多了。卡拉奇到瓜達爾的航班,已經變成每天一班,能搶到前往瓜達爾的機票,還被看做‘一種幸運’。”沒有一句類似“一帶一路”建設成就有多大的話,僅僅從“搶機票”這一細節,從前后3年記者看到的不同畫面,足以讓讀者得出有力的結論。
走起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感受;在現場,就會有撲面而來的發現。“一帶一路”倡議,有著典型的跨國界、跨文化的特點。這要求“一帶一路”的傳播有打通空間、超越語言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不是僅僅靠概念的闡釋就能培養的,也不是僅僅靠政策的宣示就能擁有的,而是需要有“11路”——兩條去往新聞現場的腿,“00號”——兩只善于發現細節的眼睛,以鮮活生動、富有感染力的現場新聞,承載“一帶一路”的宏大主題、闡釋“一帶一路”的謀篇布局,以新聞報道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來。
二、講故事,以交往故事、發展故事、幸福故事,講述“一帶一路”中國倡議的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是中央在對外傳播上對主流媒體的一個要求。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習近平主席講的很多故事,富有人情味、貼近性,兼具理性與感性,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講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它能在講述者和受眾之間,迅速建立一種情感上的聯系,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這也啟發我們,人的故事是可以提高傳播效率、達成傳播效果的一個“傳播基點”。
在“一帶一路”的報道中,我們也以故事為載體,體現“一帶一路”的理念,展現“一帶一路”的實踐。
一是講交往的友好故事。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凝結了沿線國家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過卓越貢獻,這樣的“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心理基礎,最能激起情感共鳴。
在行走“一帶一路”途中,人民日報記者講述了一個“絲路變紅線”的故事。一位哈薩克斯坦小伙子和一位美麗的中國姑娘,在“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中相遇、相識、相戀,締結了一段幸福美滿的跨國婚姻。后來,小伙子遭遇病魔,兩人相偎相扶,并得到了中國醫生和所工作的中哈合資企業領導的大力支持,共渡難關。正像報道中所說,“從中國小伙和瓦蓮金娜,到阿爾曼和韓江紅,絲綢之路上,中哈兩國人民相親相愛的感人故事在延續。”
二是講共同的發展故事。“一帶一路”是多元的,涵蓋各個合作領域,合作形式也多種多樣,最終要實現共同發展繁榮。“一帶一路”建設,對于參與國家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樣的作用,體現在相關產業的建設中,體現在具體項目的推進中。
在白俄羅斯,記者了解到一個“汽車夢”的故事。過去由于分工體系的問題,加之國內市場太小,白俄羅斯造得起重型大卡,但直到2012年還生產不出一輛國民轎車,這成了從總統到工程師的一塊“心病”。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特別是在習近平主席的關心推動下,中國車企與白俄羅斯企業合資,終于生產出白俄羅斯本國的國民轎車。當這家企業的總工程師激動地講起第一輛國產轎車走上街頭的情形時,自豪的表情讓記者動容。我們報道中講述的這一故事,也讓讀者印象深刻,成為相關政策、發展數字最生動的注腳。
三是講民生的幸福故事。“一帶一路”建設,出發點在人、落腳點也在人,是為了造福各國人民。現實中,從增加收入、促進就業,到修路架橋、人文交流,“一帶一路”也創造了大量民生紅利。發掘這些故事,有助于展現“一帶一路”在改善民生福祉上的重要意義。
人民日報開辟了《我和“一帶一路”》欄目,聚焦作為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的普通人與“一帶一路”的故事。《“我到非洲建特區”》《在明斯克,他收獲事業和愛情》《薩曼“脫貧”記》《納西姆和他的“中國小學”》……小切口反映大視角,透過這些普通人的故事,讓讀者也切身感受到“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氣象,給個人與家庭、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這些故事和事例生動有趣、鮮活實在,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讓故事來講理,讓事實來說話,讓事例來說明,這種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可以達到同頻共振、凝聚共識的效果。
三、重傳播,以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彰顯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我們曾說,“稿子見報,傳播才開始”;現在,應該變為“稿子沒見報,傳播已開始”。在“一帶一路”的采訪報道中,我們強調把傳播意識,灌注到新聞生產、新聞傳播的全鏈條、全流程中,特別重視“以他之視角來豐富我之認識”“以我之理解闡述他之故事”,借嘴說話、借力打力,形成“傳播妙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薦學 | 人民日報副總編教您寫工作總結
來源: 時間:2017-05-23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越來越成為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臺”。今日起,網信河北“薦學”帶領大家學網、懂網、用網,知學、善學、樂學,用互聯網打造新平臺,以勤學習練就真本領。今日,為大家推薦的文章是《人民日報副總編教您寫工作總結》。“同道中人”也可掃描文末二維碼加入“學習交流群”,快樂分享、見證成長!
周圍有好多小伙伴苦惱寫材料,尤其是如何讓總結看上去既高大上,又通俗易懂。這不,小編就發現了這么一篇好文章,趕快拿來給大家分享。人民日報副總編盧新寧撰寫的總結,對人民日報一帶一路報道工作做了梳理總結。雖然文章立意是對新聞方法理念做闡釋,但此文又同時是一篇工作總結的上乘之作,值得大家“解剖”分析哦!
1、標題亮。大標題“讓新聞現場激蕩歷史回聲”不落俗套,氣勢磅礴;小標題提法新穎、形式工整、主題明確,比如三個點、三種故事等。
2、邏輯清。層層遞進,比如文章三大塊按時間邏輯推進,抓現場是講先搜集素材,講故事是說要表現好素材,重傳播則是寫出了文章要發揮作用,邏輯層次清晰。
3、實例多。一眼看去全是例子,一篇總結用了百把個例子都不止,文中凈是“比如”“事實”這樣的字眼。
4、提煉精。雖然大量列舉實例,作者并未忽視觀點的提煉,且金句不斷。比如“走起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感受;在現場,就會有撲面而來的發現。”“用別人的嘴來說話,比我們自己說更有說服力。”“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等等。
讓新聞現場激蕩歷史回聲
盧新寧
(現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奔涌的時間長河里,3年不過是白駒過隙。但“一帶一路”提出至今的3年多時光,卻在中國與世界留下了不同尋常的印跡,也為媒體人提供了豐富的新聞寶藏。
今天的“一帶一路”,已經不再只是一句倡議,也不再只是一張藍圖,而是從概念到行動、從理念到實踐、從共識到成果不斷推進。我們的報道,有了更多鮮活的素材、更多切身的體驗、更多階段性成績。可以說,“一帶一路”主題宣傳,迎來了一個從宣示理念到展示成就、從闡釋思想到檢驗成果的節點。
“被行動證明的語言是最有力的語言。”這句古老的阿拉伯諺語,也道出了媒體傳播被賦予的使命:如何用我們的報道,呈現這3年多不平凡的實踐人民日報的回答是,力求在新聞現場激蕩歷史與現實的交響,以人物故事展現中國與世界的合奏,賡續“絲路精神”、講述“絲路故事”。
一、抓現場,在新聞的原點、重點與熱點,見證“一帶一路”藍圖的鋪展面對行進中的“一帶一路”建設,對外傳播也應保持鮮明的“進行時”“行進感”,到新聞現場去、到沿線國家去、到重點項目去。作為人民日報,我們需要在傳播中,講清楚習近平主席擘畫“一帶一路”藍圖的世界意義,講清楚“一帶一路”倡議所秉持的和平屬性、所創造的共同機遇、所帶來的文明互鑒。這些“講清楚”,尤其需要以“最佳現場”來呈現。
4月,人民日報派出國際部記者組成的4個采訪小組,分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入采訪,形成了“邊走邊報”的報道方式。自4月14日“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倒計時一個月開始,陸續在人民日報三版重要位置上,以大篇幅刊出。這組“行進中的報道”,由于精心選擇“現場”,擁有了很好的報道特色與傳播效果。
什么是最佳現場
一是回到原點。3年多來,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上留下了諸多外交足跡,生動詮釋了“一帶一路”的內涵,這是我們要抓住的新聞節點。比如,從習近平主席發出首倡之地的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我們發回了特別報道《“中國就是哈薩克斯坦的大海”》,對習近平主席重點考察過的中白工業園,我們采寫了《別開生面的云端討論》……沿著習近平主席的外交足跡,回到對于“一帶一路”倡議有著重要意義的新聞現場,勾連起歷史回聲、現實共鳴,進一步還原、了解中國倡議的世界意義。
二是把握重點。“一帶一路”上的許多重點建設項目,發展方興未艾、進展日新月異,是展現“一帶一路”建設成就的重點。我們在中巴經濟走廊瓜達爾港,發回《“盼望習主席來瓜達爾港看一看”》;走進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追尋《讓窮鄉變成 “柬埔寨深圳”》……濃墨重彩地呈現這些重點項目的進展,以大量可感、可觀、可觸的鮮活素材,反映“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的推進速度。
三是聚焦熱點。4月29日,首趟中歐班列,從英國最大的集裝箱港口倫敦港口岸出發,抵達全球最大的日用品交易中心中國浙江義烏。用BBC的說法,這是一次“重要的貿易事件”,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對西歐國家的經濟也有顯著的帶動作用。我們抓住這一熱點事件,從發車現場送行的熱烈氛圍,到分析“一帶一路”對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英國商品,搭上中歐班列直通車》一文有著很強的感染力、說服力。
事實證明,到新聞現場,才能抓住新聞活魚。乘飛機赴境外采訪,人民日報記者巧遇前往白俄羅斯考察“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湖南省黨政代表團以及中國在海外最大規模產業園——中白工業園的CEO。雖是一次“偶然”,卻真實地反映了“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和國內省市熱起來、來往日趨密切的“必然”。記者抓住這次巧遇,在9個小時的航程里,在萬米高空的云端上,有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關于“一帶一路”的討論。生動的云端討論,因為報社領導的解放思想,成為人民日報《行走“一帶一路”》專欄的開篇之作。
事實證明,到新聞現場,才能拓寬新聞視界。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是“一帶一路”上的旗艦項目。人民日報記者曾于2013年到此采訪。今年4月,又進行了回訪,發回了這樣的報道:“(3年前)這里人煙稀少,視線所及之處都是沙漠,當地居民祖祖輩輩靠打魚為生。每周只有一班航班從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飛往瓜達爾,中國人的身影更是幾乎看不到。”“而今,記者再訪瓜達爾港,看到變化無處不在,最明顯的就是來瓜達爾的人大大增多了。卡拉奇到瓜達爾的航班,已經變成每天一班,能搶到前往瓜達爾的機票,還被看做‘一種幸運’。”沒有一句類似“一帶一路”建設成就有多大的話,僅僅從“搶機票”這一細節,從前后3年記者看到的不同畫面,足以讓讀者得出有力的結論。
走起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感受;在現場,就會有撲面而來的發現。“一帶一路”倡議,有著典型的跨國界、跨文化的特點。這要求“一帶一路”的傳播有打通空間、超越語言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不是僅僅靠概念的闡釋就能培養的,也不是僅僅靠政策的宣示就能擁有的,而是需要有“11路”——兩條去往新聞現場的腿,“00號”——兩只善于發現細節的眼睛,以鮮活生動、富有感染力的現場新聞,承載“一帶一路”的宏大主題、闡釋“一帶一路”的謀篇布局,以新聞報道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來。
二、講故事,以交往故事、發展故事、幸福故事,講述“一帶一路”中國倡議的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是中央在對外傳播上對主流媒體的一個要求。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習近平主席講的很多故事,富有人情味、貼近性,兼具理性與感性,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講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它能在講述者和受眾之間,迅速建立一種情感上的聯系,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這也啟發我們,人的故事是可以提高傳播效率、達成傳播效果的一個“傳播基點”。
在“一帶一路”的報道中,我們也以故事為載體,體現“一帶一路”的理念,展現“一帶一路”的實踐。
一是講交往的友好故事。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凝結了沿線國家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過卓越貢獻,這樣的“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心理基礎,最能激起情感共鳴。
在行走“一帶一路”途中,人民日報記者講述了一個“絲路變紅線”的故事。一位哈薩克斯坦小伙子和一位美麗的中國姑娘,在“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中相遇、相識、相戀,締結了一段幸福美滿的跨國婚姻。后來,小伙子遭遇病魔,兩人相偎相扶,并得到了中國醫生和所工作的中哈合資企業領導的大力支持,共渡難關。正像報道中所說,“從中國小伙和瓦蓮金娜,到阿爾曼和韓江紅,絲綢之路上,中哈兩國人民相親相愛的感人故事在延續。”
二是講共同的發展故事。“一帶一路”是多元的,涵蓋各個合作領域,合作形式也多種多樣,最終要實現共同發展繁榮。“一帶一路”建設,對于參與國家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樣的作用,體現在相關產業的建設中,體現在具體項目的推進中。
在白俄羅斯,記者了解到一個“汽車夢”的故事。過去由于分工體系的問題,加之國內市場太小,白俄羅斯造得起重型大卡,但直到2012年還生產不出一輛國民轎車,這成了從總統到工程師的一塊“心病”。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特別是在習近平主席的關心推動下,中國車企與白俄羅斯企業合資,終于生產出白俄羅斯本國的國民轎車。當這家企業的總工程師激動地講起第一輛國產轎車走上街頭的情形時,自豪的表情讓記者動容。我們報道中講述的這一故事,也讓讀者印象深刻,成為相關政策、發展數字最生動的注腳。
三是講民生的幸福故事。“一帶一路”建設,出發點在人、落腳點也在人,是為了造福各國人民。現實中,從增加收入、促進就業,到修路架橋、人文交流,“一帶一路”也創造了大量民生紅利。發掘這些故事,有助于展現“一帶一路”在改善民生福祉上的重要意義。
人民日報開辟了《我和“一帶一路”》欄目,聚焦作為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的普通人與“一帶一路”的故事。《“我到非洲建特區”》《在明斯克,他收獲事業和愛情》《薩曼“脫貧”記》《納西姆和他的“中國小學”》……小切口反映大視角,透過這些普通人的故事,讓讀者也切身感受到“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氣象,給個人與家庭、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這些故事和事例生動有趣、鮮活實在,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讓故事來講理,讓事實來說話,讓事例來說明,這種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可以達到同頻共振、凝聚共識的效果。
三、重傳播,以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彰顯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我們曾說,“稿子見報,傳播才開始”;現在,應該變為“稿子沒見報,傳播已開始”。在“一帶一路”的采訪報道中,我們強調把傳播意識,灌注到新聞生產、新聞傳播的全鏈條、全流程中,特別重視“以他之視角來豐富我之認識”“以我之理解闡述他之故事”,借嘴說話、借力打力,形成“傳播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