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書中精華溶入血液里,轉化為養心勵志的潤滑劑?如何把書中健康的引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甄別書中糟粕,在揚棄中保持定力?這些都是對讀書的思考,需要在探尋中不斷優化答案。
1在吸收中固化
翻開中國歷史上的經典著作,有的傳道、有的授業、有的解惑,這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傳世佳作,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晶,需要定格在腦海里、涌動在脈絡里、“嫁接”在思維中,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豐富積淀、涵養人生。
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我體會,通過讀書增長知識有三種情況:一是學會原來不知道的東西,這是增長新知識;二是梳理原來已知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是自我完善;三是延伸別人的感悟,滋養自己的精神,這是“借力打力”。正如德國哲學家奧義肯所言,“經典著作里面是人類所倡導的精神財富,是個寶庫,它實際上是不屬于每個人的,但它又屬于任何人”。
那些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為什么能穿越時空、歷久彌新?關鍵在于其內涵在不同年代架起了一座感應的橋梁。如漢樂府詩《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宋代岳飛《滿江紅》中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雖然年代不同,卻發出了同樣的感嘆,有異曲同工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旨在昭示后來人,不負青春好時光,在年富力強時努力鍛造“金剛鉆”,夯實人生的基石。如果我們只是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當春去冬來老將至時,就只能萬事成蹉跎,難免因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懊悔。
2在踐行中深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關鍵在于知行合一,知是前提,行是目的。創造性地吸收和借鑒書中好的東西,需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并由此延伸新內涵、收獲新感悟、付諸新行動。
如,戰勝困難、成就事業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毛澤東同志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葉劍英元帥在《攻關》中寫“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從中傳遞出的都是戰勝困難的勇氣、信心和決心,激勵人們不斷創造新輝煌。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撐,在那個特殊困難的年代,才有“兩彈一星”劍嘯蒼穹;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力量的延伸,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才成就了我國“神舟探宮”“蛟龍入海”的偉業,實現“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夢想。
新常態下,各項工作都在探索中前行,一些原有的辦法不管用,新的辦法還不成熟,干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會出現顧此失彼、“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甚至出現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阻力。這就更需要我們把書中凝聚的思想力量轉化為行動的勇氣和自覺,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攻堅克難中砥礪前行。
3在揚棄中凈化
自古以來,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論述,比喻接近好人使人變好,接近壞人使人變壞。讀書也是這個道理,讀不健康的書,只能學到低級趣味的東西,收獲一些用以調侃的談資,從中汲取不到任何的正能量。讀好書可以從別人的故事中讀到屬于自己的感悟,讓書中正面的東西照亮自己的思想。
還有些書,作用定位為警示教育,在正面倡導的同時,以負面典型案例為佐證,綜合運用論點、論據、論證,旨在增強說服力。這類書也值得我們黨員干部認真閱讀思考。比如中紀委編發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學習用書《領導干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警示錄》,收錄了九個典型案例。其中,某市委原書記的懺悔《千萬不能跟黨裝兩面人耍兩面派》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反省:一面大講紀律和規矩,一面仍不收斂不收手;一面大談廉政,一面大肆斂財;一面嚴責身邊工作人員,一面驕縱親屬子女;一面高談理想主義,一面丟棄黨性原則。
掩卷沉思,其多面性滲透到各個方面,危害不言而喻。讀這本書時,重在從中汲取教訓,時刻警示自己,不踩“底線”、不越“雷池”、不闖“紅燈”,做人、做事、用權、交友像“小蔥拌豆腐”一樣一清二白。
(文章摘自《秘書工作》雜志。原題目:《讀書需要“三化思維”》;作者:李德華)
編輯:劉延霞 制作:劉文吉
注:本文來源為《秘書工作》雜志及微信號“秘書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轉載均須注明來源,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歡迎關注秘書工作賬號 |
更多精彩,盡在《秘書工作》雜志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怎樣把一本書讀成自己的
來源: 時間:2017-08-04
如何把書中精華溶入血液里,轉化為養心勵志的潤滑劑?如何把書中健康的引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甄別書中糟粕,在揚棄中保持定力?這些都是對讀書的思考,需要在探尋中不斷優化答案。
1在吸收中固化
翻開中國歷史上的經典著作,有的傳道、有的授業、有的解惑,這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傳世佳作,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晶,需要定格在腦海里、涌動在脈絡里、“嫁接”在思維中,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豐富積淀、涵養人生。
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我體會,通過讀書增長知識有三種情況:一是學會原來不知道的東西,這是增長新知識;二是梳理原來已知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是自我完善;三是延伸別人的感悟,滋養自己的精神,這是“借力打力”。正如德國哲學家奧義肯所言,“經典著作里面是人類所倡導的精神財富,是個寶庫,它實際上是不屬于每個人的,但它又屬于任何人”。
那些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為什么能穿越時空、歷久彌新?關鍵在于其內涵在不同年代架起了一座感應的橋梁。如漢樂府詩《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宋代岳飛《滿江紅》中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雖然年代不同,卻發出了同樣的感嘆,有異曲同工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旨在昭示后來人,不負青春好時光,在年富力強時努力鍛造“金剛鉆”,夯實人生的基石。如果我們只是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當春去冬來老將至時,就只能萬事成蹉跎,難免因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懊悔。
2在踐行中深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關鍵在于知行合一,知是前提,行是目的。創造性地吸收和借鑒書中好的東西,需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并由此延伸新內涵、收獲新感悟、付諸新行動。
如,戰勝困難、成就事業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毛澤東同志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葉劍英元帥在《攻關》中寫“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從中傳遞出的都是戰勝困難的勇氣、信心和決心,激勵人們不斷創造新輝煌。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撐,在那個特殊困難的年代,才有“兩彈一星”劍嘯蒼穹;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力量的延伸,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才成就了我國“神舟探宮”“蛟龍入海”的偉業,實現“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夢想。
新常態下,各項工作都在探索中前行,一些原有的辦法不管用,新的辦法還不成熟,干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會出現顧此失彼、“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甚至出現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阻力。這就更需要我們把書中凝聚的思想力量轉化為行動的勇氣和自覺,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攻堅克難中砥礪前行。
3在揚棄中凈化
自古以來,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論述,比喻接近好人使人變好,接近壞人使人變壞。讀書也是這個道理,讀不健康的書,只能學到低級趣味的東西,收獲一些用以調侃的談資,從中汲取不到任何的正能量。讀好書可以從別人的故事中讀到屬于自己的感悟,讓書中正面的東西照亮自己的思想。
還有些書,作用定位為警示教育,在正面倡導的同時,以負面典型案例為佐證,綜合運用論點、論據、論證,旨在增強說服力。這類書也值得我們黨員干部認真閱讀思考。比如中紀委編發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學習用書《領導干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警示錄》,收錄了九個典型案例。其中,某市委原書記的懺悔《千萬不能跟黨裝兩面人耍兩面派》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反省:一面大講紀律和規矩,一面仍不收斂不收手;一面大談廉政,一面大肆斂財;一面嚴責身邊工作人員,一面驕縱親屬子女;一面高談理想主義,一面丟棄黨性原則。
掩卷沉思,其多面性滲透到各個方面,危害不言而喻。讀這本書時,重在從中汲取教訓,時刻警示自己,不踩“底線”、不越“雷池”、不闖“紅燈”,做人、做事、用權、交友像“小蔥拌豆腐”一樣一清二白。
(文章摘自《秘書工作》雜志。原題目:《讀書需要“三化思維”》;作者:李德華)
編輯:劉延霞 制作:劉文吉
注:本文來源為《秘書工作》雜志及微信號“秘書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轉載均須注明來源,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歡迎關注秘書工作賬號 |
更多精彩,盡在《秘書工作》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