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從我工作42年耳聞目睹的無數事實看,身處領導崗位的同志是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好干部還是讓人戳脊梁骨的干部,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是對待公與私的態度。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公私一念間,榮辱兩世界。對于領導干部來說,無私的品質是一種無價之寶,無私能夠贏得至高尊嚴。
堅決不讓自私占據心靈,是最強的領導能力,是最高的領導智慧。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立黨為公莊嚴地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公”是黨的宗旨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或組織的本質所在。“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錚錚誓言。大公無私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正因為有著大公無私的精神,無數中國共產黨人拋家舍業,背井離鄉,義無反顧地參加革命,才取得了無產階級政權;正因為有著大公無私的精神,無數中國共產黨人投身建設,獻身改革,努力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才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大公無私,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政治信仰的體現,也是帶領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要求。
談起立黨為公、大公無私,不由自主地想起偉大領袖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言行感天動地。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他為中國革命犧牲了六位親人,建立政權后卻幾次拒絕為親屬安排工作,甚至連女兒上學也不準用公車接送。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的生活管理員打聽到國外有種帶過濾嘴兒的煙,便委托外交部購買了兩條,并想從招待費中報銷這筆開支。毛澤東得知后嚴肅地說:“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檢點,隨隨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長們、省長們、市長們、縣長們都可以吃了拿了。那這個國家還怎么能治理呢”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于公,工作起來不知疲倦,即便生病住院也常常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于私,絕不占公家一分錢的便宜,到哪兒就餐都如數付錢、交糧票。坐車去理發、去公園、去醫院以及私下訪友,車費都記入賬冊,月底從工資中扣除。
朱德總司令臨終前,把康克清和子女叫到身邊說:“我們用的東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繳。只有我讀過的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們可以拿去學習。”
羅榮桓元帥去世時,拉著妻子的手再三囑咐:“我死了以后,分給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
彭德懷元帥曾坦率地說過:“一個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恥的,一個人如果只為自己活著,那就不如死掉。”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言行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偉人之所以偉大,公私分明是其一也!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大公無私、政在去私之說源遠流長。
魏晉思想家傅玄有言:“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私心膨脹,公私天平就會傾斜,黨性原則就將喪失,甚至忘乎所以、為所欲為。“私”的負能量超出想象,破壞力不可低估。私心重者,或利欲熏心、唯利是圖,道德敗壞、欺世盜名;或目光短淺、心胸狹隘,聽不得批評、見不得先進。私欲強者,或行賄受賄、買官賣官,竊取權力、玩弄權術,違法亂紀、打擊報復;或思想不端、作風漂浮,遇難則退、臨險則逃,損害公平正義,侵害黨的肌體。對于個人來說,越自私,煩惱越多;越無私,快樂越多。因此,黨員干部遏制私念私欲私利,絕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三次全體會議的講話中,連用14個“公”字,旨在提醒和告誡黨員干部要時刻謹記“公”。要立公心,常懷一顆為公之心,簡言之,就是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都要從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從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業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研時指出,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黨員干部為政用權,應秉公不以私利為謀,剛正不以私欲為累,不徇私情、不圖私利,真正代表人民群眾管好權、用好權,像焦裕祿那樣盡心竭力執政為民、做事為公,辦好人民群眾急需的、迫切關注的實事。要講公正。一個“正”字,詮釋了從政的真諦。講公正,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雖然公正二字不能涵蓋為政用權的全部要義,但用權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對人對事不存私心雜念、不論親疏遠近,“一碗水端平”,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常懷公仆之心,拋卻私欲,行于公道,用心做人做事,為政用權才經得起人心考量,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私心,乃百病之根、萬惡之源。但私心不是與生俱來的。一些出身寒門的階下囚,也曾懷有理想和抱負,也都拼搏過、奮斗過。但到了一定位置后,初心拋于腦后了,奮斗目標模糊了,宗旨意識淡化了,私心如同脫韁的野馬、決堤的洪水,狂奔而不可遏止,泛濫而不可收拾,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越陷越深。他們的教訓令人深思。“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黨員干部面臨的考驗更加嚴峻復雜,要讓自己經受住風吹浪打,就必須做到,無物念以束身,無貪念以束心,無雜念以束業,無邪念以束品。無私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既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種平凡的精神。無私既表現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但更多的是體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無私既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也是抵抗誘惑、擺脫煩擾的良方,是獲得輕松、贏取幸福的法寶。無私一身輕。黨員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情所困,不為私利所惑,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公與私是一道選擇題,選項雖然只有兩個,但“公者千古,私者一時”,作出抉擇并不容易。公與私的較量是一場持久戰。如果意志不堅,私就會不斷放大,大得沒有邊際;公則會不斷縮小,小到難覓其蹤。公與私如同天平之兩端,此消彼長,私字大了,黨性就弱了;公字小了,雜念就多了。久而久之,就無法看清誘惑后面的禍心,難以聽進逆耳的規勸。公與私之間有一條紅線,那就是法律、道德、規矩、政策、制度、良心的底線。逾越紅線,公就變成了私,就可能觸電、墜崖、擱淺。每名黨員干部都要做到堅守底線、不越紅線、不碰高壓線,堅持慎始、慎言、慎微、慎欲、慎友,修身養德、淡泊名利,見私而忘、見欲而止,心中時時高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為官的戒尺,做到“思”出乎理智、“做”有所顧忌、“行”不忘法紀。公而忘私的精神不是天生的,需要平時的培育、艱苦的錘煉。黨員干部從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刻起,就要以公為標尺,正言正行正心,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利所惑、不為私情所困,自覺做到履行職責為公、行使權力為民,真正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公與私,是一塊“試金石”、一道分水嶺。我們要經常用“公與私”這桿秤稱一稱,經常用“公與私”這把尺子量一量,讓公心主宰自己的言行,讓私心雜念無處藏身。
心為行之始,行為心之念。要做一名敢于擔當的好干部,必須放下私欲、私念。敢于擔當很大程度上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不是水平問題,而是覺悟問題。私心重了,黨性就弱了;雜念多了,作風就軟了;小算盤打得精了,秉公之心就淡了;謀前程心思重了,堅持原則就難了。弘揚敢于擔當的作風,必須堅決破除各種私心雜念,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把黨的利益看得比個人利益重,把黨的事業看得比個人發展重。真正做到為官清正、用權自律、做事干凈。
作為領導干部一定要牢牢記住,權力姓“公”,不姓“私”。腐敗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公權私用、以權謀私。權力不是個人私有財產,更不是為所欲為的私器,而是負有人民重托的公器。黨員干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只能“忠實地為他們辦事”,而不是為個人辦事;只能符合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為少數人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權力觀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的生動彰顯。離開了這一條,執政之基就會坍塌,力量之源就會枯竭,我們黨就有變質變色的危險。
無數實踐說明,黨員干部最大的領導能力就是沒有私心。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領導干部有沒有損公肥私、以權謀私、假公濟私,群眾不管說與不說,心里都清楚。你全力為大家辦事,群眾就會尊重你、擁護你;你要稍微有點兒私心,就會不服你、鄙視你。現在,人和人的辨別能力沒有多大差別,誰都不傻。黨員干部一定要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牢記黨和人民的囑托,無私無畏地履行自己肩負的使命,扎扎實實盡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好干部。
(摘自:領導之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沒有私心是最強的領導能力
來源: 時間:2017-08-11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從我工作42年耳聞目睹的無數事實看,身處領導崗位的同志是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好干部還是讓人戳脊梁骨的干部,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是對待公與私的態度。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公私一念間,榮辱兩世界。對于領導干部來說,無私的品質是一種無價之寶,無私能夠贏得至高尊嚴。
堅決不讓自私占據心靈,是最強的領導能力,是最高的領導智慧。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立黨為公莊嚴地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公”是黨的宗旨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或組織的本質所在。“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錚錚誓言。大公無私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正因為有著大公無私的精神,無數中國共產黨人拋家舍業,背井離鄉,義無反顧地參加革命,才取得了無產階級政權;正因為有著大公無私的精神,無數中國共產黨人投身建設,獻身改革,努力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才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大公無私,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政治信仰的體現,也是帶領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要求。
談起立黨為公、大公無私,不由自主地想起偉大領袖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言行感天動地。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他為中國革命犧牲了六位親人,建立政權后卻幾次拒絕為親屬安排工作,甚至連女兒上學也不準用公車接送。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的生活管理員打聽到國外有種帶過濾嘴兒的煙,便委托外交部購買了兩條,并想從招待費中報銷這筆開支。毛澤東得知后嚴肅地說:“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檢點,隨隨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長們、省長們、市長們、縣長們都可以吃了拿了。那這個國家還怎么能治理呢”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于公,工作起來不知疲倦,即便生病住院也常常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于私,絕不占公家一分錢的便宜,到哪兒就餐都如數付錢、交糧票。坐車去理發、去公園、去醫院以及私下訪友,車費都記入賬冊,月底從工資中扣除。
朱德總司令臨終前,把康克清和子女叫到身邊說:“我們用的東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繳。只有我讀過的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們可以拿去學習。”
羅榮桓元帥去世時,拉著妻子的手再三囑咐:“我死了以后,分給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
彭德懷元帥曾坦率地說過:“一個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恥的,一個人如果只為自己活著,那就不如死掉。”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言行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偉人之所以偉大,公私分明是其一也!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大公無私、政在去私之說源遠流長。
魏晉思想家傅玄有言:“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私心膨脹,公私天平就會傾斜,黨性原則就將喪失,甚至忘乎所以、為所欲為。“私”的負能量超出想象,破壞力不可低估。私心重者,或利欲熏心、唯利是圖,道德敗壞、欺世盜名;或目光短淺、心胸狹隘,聽不得批評、見不得先進。私欲強者,或行賄受賄、買官賣官,竊取權力、玩弄權術,違法亂紀、打擊報復;或思想不端、作風漂浮,遇難則退、臨險則逃,損害公平正義,侵害黨的肌體。對于個人來說,越自私,煩惱越多;越無私,快樂越多。因此,黨員干部遏制私念私欲私利,絕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三次全體會議的講話中,連用14個“公”字,旨在提醒和告誡黨員干部要時刻謹記“公”。要立公心,常懷一顆為公之心,簡言之,就是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都要從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從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業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調研時指出,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黨員干部為政用權,應秉公不以私利為謀,剛正不以私欲為累,不徇私情、不圖私利,真正代表人民群眾管好權、用好權,像焦裕祿那樣盡心竭力執政為民、做事為公,辦好人民群眾急需的、迫切關注的實事。要講公正。一個“正”字,詮釋了從政的真諦。講公正,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雖然公正二字不能涵蓋為政用權的全部要義,但用權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對人對事不存私心雜念、不論親疏遠近,“一碗水端平”,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常懷公仆之心,拋卻私欲,行于公道,用心做人做事,為政用權才經得起人心考量,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私心,乃百病之根、萬惡之源。但私心不是與生俱來的。一些出身寒門的階下囚,也曾懷有理想和抱負,也都拼搏過、奮斗過。但到了一定位置后,初心拋于腦后了,奮斗目標模糊了,宗旨意識淡化了,私心如同脫韁的野馬、決堤的洪水,狂奔而不可遏止,泛濫而不可收拾,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越陷越深。他們的教訓令人深思。“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黨員干部面臨的考驗更加嚴峻復雜,要讓自己經受住風吹浪打,就必須做到,無物念以束身,無貪念以束心,無雜念以束業,無邪念以束品。無私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既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種平凡的精神。無私既表現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但更多的是體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無私既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也是抵抗誘惑、擺脫煩擾的良方,是獲得輕松、贏取幸福的法寶。無私一身輕。黨員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情所困,不為私利所惑,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公與私是一道選擇題,選項雖然只有兩個,但“公者千古,私者一時”,作出抉擇并不容易。公與私的較量是一場持久戰。如果意志不堅,私就會不斷放大,大得沒有邊際;公則會不斷縮小,小到難覓其蹤。公與私如同天平之兩端,此消彼長,私字大了,黨性就弱了;公字小了,雜念就多了。久而久之,就無法看清誘惑后面的禍心,難以聽進逆耳的規勸。公與私之間有一條紅線,那就是法律、道德、規矩、政策、制度、良心的底線。逾越紅線,公就變成了私,就可能觸電、墜崖、擱淺。每名黨員干部都要做到堅守底線、不越紅線、不碰高壓線,堅持慎始、慎言、慎微、慎欲、慎友,修身養德、淡泊名利,見私而忘、見欲而止,心中時時高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為官的戒尺,做到“思”出乎理智、“做”有所顧忌、“行”不忘法紀。公而忘私的精神不是天生的,需要平時的培育、艱苦的錘煉。黨員干部從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刻起,就要以公為標尺,正言正行正心,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利所惑、不為私情所困,自覺做到履行職責為公、行使權力為民,真正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公與私,是一塊“試金石”、一道分水嶺。我們要經常用“公與私”這桿秤稱一稱,經常用“公與私”這把尺子量一量,讓公心主宰自己的言行,讓私心雜念無處藏身。
心為行之始,行為心之念。要做一名敢于擔當的好干部,必須放下私欲、私念。敢于擔當很大程度上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不是水平問題,而是覺悟問題。私心重了,黨性就弱了;雜念多了,作風就軟了;小算盤打得精了,秉公之心就淡了;謀前程心思重了,堅持原則就難了。弘揚敢于擔當的作風,必須堅決破除各種私心雜念,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把黨的利益看得比個人利益重,把黨的事業看得比個人發展重。真正做到為官清正、用權自律、做事干凈。
作為領導干部一定要牢牢記住,權力姓“公”,不姓“私”。腐敗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公權私用、以權謀私。權力不是個人私有財產,更不是為所欲為的私器,而是負有人民重托的公器。黨員干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只能“忠實地為他們辦事”,而不是為個人辦事;只能符合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為少數人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權力觀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的生動彰顯。離開了這一條,執政之基就會坍塌,力量之源就會枯竭,我們黨就有變質變色的危險。
無數實踐說明,黨員干部最大的領導能力就是沒有私心。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領導干部有沒有損公肥私、以權謀私、假公濟私,群眾不管說與不說,心里都清楚。你全力為大家辦事,群眾就會尊重你、擁護你;你要稍微有點兒私心,就會不服你、鄙視你。現在,人和人的辨別能力沒有多大差別,誰都不傻。黨員干部一定要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牢記黨和人民的囑托,無私無畏地履行自己肩負的使命,扎扎實實盡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好干部。
(摘自:領導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