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陽河古名滏水,發源于彰德府磁縣滏山,經溢泉湖(又名東武仕水庫,庫容1.6億立方米)環繞磁州城折而向北,流經磁縣、邯山區、叢臺區、永年區、雞澤縣進入邢臺市境。滏陽河邯鄲段全長約119公里,流域面積2747平方公里,其中東武仕水庫壩下2407平方公里,是一條兼具防洪、灌溉、排澇、航運等綜合功能的骨干河道。可以說,滏陽河就是邯鄲市的“母親河”。
歷史上,滏陽河是漳河的一條支流,唐代詩人岑參有詩贊曰“客舍門臨漳水邊,垂楊下系釣魚船”。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滏水脫漳,始形成滏陽河道雛形。磁州水美魚肥,綠柳成蔭,貨輪穿梭,艄公號子不斷,是為航運漕運重鎮;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滏陽河水量日益減少,河道斷航,兩岸垃圾成堆,工業和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使得滏陽河一度成為令人提及掩鼻的臭水溝。
新世紀以來,邯鄲市將滏陽河水環境綜合整治納入政府工作規劃重要地位,大力推進流域污染物總量減排、網箱清理整治、河道垃圾清理、河湖清淤疏浚,滏陽河環境面貌大為改觀。特別是“水十條”實施以來,邯鄲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污染減排與環境擴容為抓手,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要素,“三水共治”系統推進滏陽河生態環境治理。其中以滏陽河磁縣段作為重要節點,全力擴大水質優良河段長度,通過深入實施水污染治理,促進水環境改善,助力人文環境建設,再現磁州鼎盛風貌。
一是控源截污、源頭治理。實施溢泉湖匯水范圍內退耕還林還草,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遏制地下水位下降;清理散亂污383家,推進4家涉水企業污水深度處理,規范工業園區污水集中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運行;完善縣城雨污管網建設,建成污水處理廠后端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再生水;劃定畜禽養殖禁養、限養區域,拆除養殖場48家、魚塘77處,全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并實現對滏陽河沿線26個自然村生活污水全部治理和有效管控。
二是河道整治、舊貌換新。投資9.7億元分步實施滏陽河磁縣段擴挖疏浚、岸坡防護、水生態治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累計清理整治垃圾9萬余立方米、淤泥240余萬立方米、拆除違章建筑4000余平方米;完成土方量20余萬立方米,植樹20余萬棵、沿河綠化15公里、治理河道32.3公里。
三是引入活水、生態平衡。實施引江入滏調水計劃,“十三五”期間累計向滏陽河生態補水3.654億立方米,其中2020年補水8275萬立方米,實現滏陽河水量充沛、水質優良,空間整潔,生態環境獲得極大提升。沿岸水生植物及本地魚蝦等水生動物種群開始恢復,水體自凈能力、水系統的生態穩定性大幅度提升。
通過生態環境保護“組合拳”,滏陽河磁縣段已初步形成了水繞城、城有綠、綠有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卷。其中溢泉湖環湖生態綠廊,依托湖水自然生態資源,以生態保護為基,構筑“一廊、八景、四片”空間格局,打造環湖旅游休閑綠廊;如意湖生態濕地公園,聚滏陽河水、野生白鷺、長腳鷸、喜鵲、池鷺,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畫卷;明理湖公園,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以河流湖泊為依托,構建多彩綜合性濱河綠地空間,展現磁州這片大地上特有的詩意綠廊。
如今滏陽河水清岸綠,漫步河道兩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滏陽河水靜靜流淌在崢嶸歲月中。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交融,再現當年漕運文化盛景,以灼灼畫筆,勾勒碧水安瀾,魅力磁州的風景長卷。
治理前
治理前
治理后
治理后
治理后
治理后
治理后
治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