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地處河北省東北部,海岸線長162.7公里,海域面積1805平方公里,其中秦皇島灣(湯河口至新開口之間沿岸海域)以北戴河海域為核心,大陸岸線長度約68公里,海域面積約617平方公里,是秦皇島市重要的旅游度假區和風景名勝區,年接待游客量約600萬人次。近年來,秦皇島市聚焦建設環境優美、產業繁榮、文明健康、安全舒適的一流國際旅游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化沿海強市、美麗港城,以高標準打造“北戴河美麗海灣”為重點,以點帶面持續推動秦皇島灣的“美麗海灣”建設工作。
一、美麗秦皇島灣建設不斷推進
秦皇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美麗秦皇島灣建設,先后開展了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整治、藍色海灣整治、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等行動,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河流入海污染治理、海洋環境保障等十大工程,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目前,秦皇島灣入海河流國省考斷面及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考核點位水質達標率實現三個100%,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到100%,旅游旺季重點海水浴場全部達到一類海水水質,戴河、湯河被評為河北省秀美河湖,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大幅提高,海洋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和提升。美麗秦皇島灣正在努力向“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目標奮力前行。
二、高標準打造“北戴河美麗海灣”
北戴河海域位于秦皇島灣核心區域,海岸線長21公里,內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北戴河國家濕地公園、北戴河國家級海洋公園及老虎石、平水橋等40余個海水浴場。北戴河區在秦皇島市整體海洋治理框架下,凝心聚力、盡銳出擊,細化多項舉措,高標準打造“北戴河美麗海灣”。
(一)強力推進海洋生態修復
以岸線侵蝕修復、濱海濕地保護和保障能力建設為主要內容,積極爭取和認真開展“美麗海灣”整治行動,強化海洋生態修復。在侵蝕岸段修復實踐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沙丘-海灘-沙壩-潛堤”的“岬灣砂質旅游海灘生態修復模式”,克服了傳統人工養灘模式的養灘壽命短、海灘自營力喪失和養灘工程與生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等問題,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同類水平,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在海灘養護領域創造了“北戴河模式”,有效恢復了自然岸線和濱海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推動了北戴河濱海旅游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戴河口至洋河口岸線整治修復工程修復前后對比圖
修復前
修復后
北戴河東海灘岬灣岸線修復工程修復前后對比圖
修復前
修復后
大蒲河口至新開口中段岸線整治修復工程修復前后對比圖
修復前
修復后
深入實施農業面源和固定污染源治理,繼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行動,深入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創造了沿海農村干凈整潔的美好環境。不斷完善、建立健全河道清理漂浮垃圾和河岸保潔機制,實現河道撈漂清理、外運作業的無縫銜接。同時從生物防治濕地、雨污分流截污工程及河道清淤三方面進行生態修復,全區入海河流水質全部滿足國家要求。開展洋河、戴河等重點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增強河道水系的流動性和河道水源的自凈能力,加快城市管網截污納管、雨污分流等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設,堅決杜絕一滴污水直排入海。
(三)強化國家級濕地和海洋公園保護與建設
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推進北戴河國家濕地公園、北戴河國家級海洋公園保護與建設,實施新河口濕地修復工程,通過地形整理、恢復植被、生態補水等措施,不斷改善自然環境條件,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目前,北戴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成效明顯,堿蓬生長茂盛,紅海灘景觀吸引大批游人前來觀賞,濕地內已發現鳥類412種,占中國總鳥類的三分之一,屬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近70種,是候鳥遷徙重要通道和國際四大觀鳥勝地之一。
(五)貫徹落實灣長制工作
嚴格落實各片區、各浴場、各漁港屬地管理職責,分別明確管理任務與目標,確保從金屋浴場至戴河口漁港的每一厘米沙灘都能明確一名責任人,每一個浴場都設有一個管理小組。設置灣長制公示牌,向社會公布責任海域、岸線監管內容和責任人,接受群眾監督;建立沙灘垃圾定期清潔和集中處理制度,對沙灘上生活垃圾、生產物料、廢棄船只設施進行全面清理,同時增加旅游旺季清潔頻次,減少垃圾在沙灘上的滯留時間;嚴格查處沙灘留宿、沙灘燒烤、擅自設攤經營等不文明行為。通過對沿海線內浴場沙灘的管控,杜絕一切損害海洋環境的活動。
經過不懈努力,北戴河沿岸各類入海污染源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海岸、海灘長期保持潔凈,海上無明顯可見的漂浮垃圾;通過生態廊道建設、水系疏通等手段,北戴河海陸之間的生態聯系得到加強,海水潮漲潮落通道保持暢通,物種繁衍生息空間及生態緩沖帶等得到保障;親海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優良,能夠持續滿足人民群眾景觀、休閑、趕海、戲水等親海需求,公眾親海滿意度高,基本建成“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北戴河在她的子女細心呵護下,正愈發璀璨的綻放在渤海灣之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