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規(guī)劃 (2021—2030年) | ||
發(fā)布機構(gòu) | 自然生態(tài)保護處 | 索引號 | 0218077J/2022-00008 |
主題分類 | 通知公告 | 文號 | |
發(fā)布日期 | 主題詞 | ||
效力狀態(tài) |
目 錄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qū)域和優(yōu)先領域 (6)
優(yōu)先領域一:開展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評估與常態(tài)化監(jiān)測 (8)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給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zhàn),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主要環(huán)境威脅之一。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fā)表主旨講話,指出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為進一步提高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加大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有續(xù)利用,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qū)條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zhàn)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中辦發(fā)〔2021〕53號)等,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組織編制了《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規(guī)劃》。
河北省位于華北地區(qū)北部,環(huán)抱京津,東臨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交界,東北部與遼寧接壤。地理坐標范圍為東經(jīng)113°27′~119°50′,北緯36°05′~42°40′,總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
行政區(qū)劃 全省設有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11個地級市,兩個省直管市(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區(qū),21個縣級市、49個市轄區(qū)、91個縣、6個自治縣。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常住人口7465萬,平均人口密度為395.4人/平方千米。
生產(chǎn)總值 2020年全省生產(chǎn)總值36206.9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一產(chǎn)業(yè)增加值3880.1億元,增長3.2%;第二產(chǎn)業(yè)增加值13597.2億元,增長4.8%;第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18729.6億元,增長3.3%。
地形地貌 河北省是我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海濱的省份,自然地理獨特。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高原、山區(qū)和丘陵,其間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東南部為廣闊的平原。可分為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
氣候 河北省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屬于溫帶—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地域遼闊,受地形和季風環(huán)流影響,省內(nèi)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大部分地區(qū)四季分明,具有春季冷暖多變,干旱多風;夏季炎熱潮濕,雨量集中;秋季多風晴朗,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干旱,雨雪稀少等特點。
水系 河北省河流眾多,主要包括海河水系、灤河水系、遼河水系、濱海小水系和西北內(nèi)流水系。河流大都發(fā)源或流經(jīng)燕山山區(qū)和太行山山區(qū),其下游有的合流入海,有的單獨入海,在張家口壩上高原形成內(nèi)陸河。目前全省共建成水庫1095座(大型18座、中型44座,小型1033座),總庫容為104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8萬平方千米,多分布在西部、北部的太行山及燕山山區(qū)。
土壤 受地形氣候、成土母質(zhì)、生物、地下水、植被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全省土壤類型較多,共21個土類、55個亞類、164個土屬、357個土種。土壤分布在空間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水平分布與垂直分布特點,同時由于地形地貌的區(qū)域變化,導致土壤分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域差異。
礦產(chǎn)資源 目前全省已發(fā)現(xiàn)各類礦產(chǎn)資源159種(按亞礦種計),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chǎn)125種、礦產(chǎn)地1005處,有大型礦產(chǎn)地439處,年開采礦石總量近5.0億噸。建設各類礦山企業(yè)近萬家,形成了鋼鐵、煤炭、水泥等以礦產(chǎn)資源為原料的支柱龍頭產(chǎn)業(yè)。
1.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nèi)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tài)學過程的多樣化,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內(nèi)生境差異和生態(tài)學過程變化的多樣性,生境多樣性是生物群落多樣性甚至整個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基本條件,包括群落的組成、結(jié)構(gòu)和動態(tài)。生態(tài)系統(tǒng)創(chuàng)造與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tǒng),形成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huán)境條件,還為人類提供了食物、醫(yī)藥及其他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原料和服務。
河北省地貌類型復雜,河流縱橫,海岸線較長,復雜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河北省較豐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河北省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主要有森林、灌叢、草地、濕地、海洋、農(nóng)田和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圖1)。河北省植被按群系劃分共有111種類型,分別屬于9個植被型組,其中針葉林7種、闊葉林24種、灌叢23種、草叢19種、草原7種、草甸16種、沼澤7種、淡水水生植被8種。河北省濕地可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和沼澤化草甸、近海及海岸濕地和人工濕地5個類型。
2.物種多樣性
河北省共有野生高等植物3071種,隸屬于213科,占全國野生高等植物總數(shù)的8.47%。河北省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的植物有25種,均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附表1);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20)評估為受威脅高等植物有4種,其中包括易危2種、瀕危2種(附表2),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受威脅高等植物有48種,其中極危3種、瀕危15種、易危30種(附錄3)。
圖1. 河北省不同類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分布圖
河北省共有脊椎動物830種(表1),占全國脊椎動物的13.5%。其中魚類225種,隸屬于26目72科,包括軟骨魚綱5目10科14種,硬骨魚綱21目62科211種;海水魚類140種,淡水魚類85種;占全國魚類總數(shù)的6.74%。兩棲類有8種,隸屬于1目4科,占全國兩棲類總數(shù)的1.92%。爬行類有24種,隸屬于2目8科,占全國爬行類總數(shù)的5.18%。鳥類有486種,依據(jù)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分類系統(tǒng)包括20目76科,占全國鳥類總數(shù)的33.60%,占河北省動物總數(shù)的58.53%,是河北省脊椎物種最為豐富的類群。哺乳動物有87種,隸屬于8目24科,占全國哺乳動物總數(shù)的15.6%。河北省共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7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0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7種(附表4);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20)評估為受威脅物種46種,其中極危4種、瀕危14種、易危28種(附表5);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受威脅的脊椎動物79種,其中極危7種、瀕危34種、易危38種(附表6)。
表1 河北省脊椎動物各類群的物種數(shù)和所占比例
|
脊椎動物 |
魚類 |
兩棲類 |
爬行類 |
鳥類 |
哺乳類 |
種數(shù) |
830 |
225 |
8 |
24 |
486 |
87 |
占河北省脊椎動物百分比(%) |
27.11 |
0.96 |
2.89 |
58.55 |
10.48 |
|
占全國各類動物百分比(%) |
6.74 |
1.92 |
5.18 |
33.60 |
15.60 |
物種多樣性數(shù)據(jù)來源:《河北高等植物名錄》、《河北動物志(魚類卷)》、《河北動物志(兩棲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卷)》及現(xiàn)有鳥類調(diào)查和觀測數(shù)據(jù)。
3.遺傳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是指生物個體內(nèi)、單個物種內(nèi)或物種之間的基因多樣性,包括分子、細胞和個體層次上遺傳變異的復雜性。物種是遺傳資源的載體,河北省經(jīng)濟、藥用動植物種質(zhì)資源豐富。現(xiàn)有家畜家禽100多個品種,有深縣豬、太行雞、陽原驢、太行山羊、渤海驢等品種;沿海所產(chǎn)魚類多達110多種,有帶魚、黃花魚、棱魚、比目魚、鲆魚、鯧魚、香魚等;海產(chǎn)蝦類20多種,有對蝦、口蝦蛄等;蟹類10多種,有三疣梭子蟹、中華絨螯蟹等;貝類有文蛤、青蛤、蟶、蚶及牡蠣等。省內(nèi)淡水養(yǎng)殖品種主要有草魚、鰱、鳙、鯉、鯽、烏鱧、黃鱔、鱖及細鱗鮭等。據(jù)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河北省有藥用植物1500余種,其中重要的100余種,如柴胡、黃芩、遠志、酸棗、連翹、地黃、蒼術、半夏、黃精、玉竹、金蓮花、金銀花、黨參、桔梗等。經(jīng)濟植物種類豐富,如特色水果有晉州鴨梨、趙縣雪花梨、深州蜜桃、滄州金絲小棗、贊皇大棗、興隆山楂、巨鹿串枝紅杏、宣化牛奶葡萄等品種。
近年來,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林草局等部門密切配合、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組織相關單位和科研機構(gòu)有效開展了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規(guī)體系初步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法律制度和機制,是健全生物多樣性制度保障體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大框架內(nèi),河北省頒布實施了《河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條例》、《河北省植物保護條例》、《河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河北省濕地保護條例》、《白洋淀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與保護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guī),為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2.生物多樣性基礎研究得到加強。省內(nèi)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自然保護區(qū)管理機構(gòu)對河北省生物多樣性進行了調(diào)查,并針對重點保護物種開展了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和系統(tǒng)研究,獲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河北植物志》、《河北動物志》(魚類,兩棲、爬行、哺乳動物類)、《河北高等植物名錄》等專著。在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的同時,還對重要物種進行了專項研究,如黑琴雞、青頭潛鴨、河北梨等。在外來物種防治方面,開展了防控、監(jiān)測、清除等工作。近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培養(yǎng)了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
3.就地保護成效顯著。到2020年底,河北省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76處,去除交叉重疊區(qū)域后總面積為1.40萬平方千米。其中,自然保護區(qū)41處、風景名勝區(qū)51處、森林公園105處、濕地公園56處、地質(zhì)公園19處、沙漠公園3處、草原公園2處、海洋公園1處(圖2)。這些保護地建設使我省超過60%的物種和80%的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4.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初顯規(guī)模。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快速發(fā)展。省內(nèi)多個保護地、科研機構(gòu)、動物園、植物園和花卉園等為遷地保護提供了平臺,并開展了一系列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育對策研究,這些成果為物種的遷地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撐。如河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對河北梨進行了組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研究,為該物種的保育奠定了基礎;河北灤河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與北京麋鹿生態(tài)實驗中心共同實施了麋鹿遷地保護實驗項目,在麋鹿繁育、采食、集群和病癥等方面獲得了大量數(shù)據(jù),為種群擴繁及后期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5.種質(zhì)資源保存和生物標本儲備快速發(fā)展。河北省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種質(zhì)資源的收集、儲備及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河北大學博物館、河北師范大學博物館等一批博物館(標本館)的建立,促進野生動植物資源標本的收集和保藏,在河北省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研究領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圖2 河北省自然保護地分布現(xiàn)狀圖
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生物多樣性數(shù)據(jù)更新緩慢,監(jiān)測和預警系統(tǒng)不完善,生物多樣性研究投入不足,基礎科研能力有待加強等。
1.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范圍局限、信息化程度低。全省設置的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監(jiān)測樣地和樣線主要分布于張家口、承德、石家莊及沿海,不能全面反映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動態(tài)變化;缺少對一些珍稀瀕危物種和需重點關注物種的種群動態(tài)變化的長期監(jiān)測;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tǒng)建設不發(fā)達,特別是資源本底數(shù)據(jù)及空間分布格局需要進一步完善。
2.發(fā)展與保護矛盾突出。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土地、水、礦產(chǎn)等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一些物種的棲息地片段化和破碎化,給生物多樣性保護造成巨大壓力。如海河流域呈過度開發(fā)狀態(tài),水資源嚴重短缺;地下水超采嚴重、生態(tài)水量嚴重不足使一些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喪失,導致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3.防控生物入侵的壓力增加。生物入侵是造成物種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jù)文獻記載、資料統(tǒng)計等,河北省有外來入侵物種266種(我國已確認發(fā)生外來入侵物種共662種),其中入侵雜草179種、入侵植物病害28種、入侵植物蟲害52種、入侵水生動物6種。外來物種與本地物種競爭各種資源,使本地物種處于劣勢地位,破壞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造成本地物種遺傳多樣性降低,甚至消亡。如黃頂菊、刺萼龍葵、印加孔雀草、蘋果蠹蛾、草地貪夜蛾、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等外來入侵物種已對農(nóng)林業(yè)生產(chǎn)和自然生態(tài)產(chǎn)生重大危害。
4.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威脅增大。隨著21世紀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由此引起的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建設、旅游開發(fā)等一系列人類活動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給區(qū)域生物多樣性帶來一定影響,導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威脅增大。
5.資金投入需進一步加大。隨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工作的推進,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動態(tài)監(jiān)測、棲息地保護、生物廊道建設、遷地保護等工程及相關科研項目的實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以確保提高我省生物多樣性管理水平和保護成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新發(fā)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gòu)建新發(fā)展格局,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有效應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挑戰(zhàn),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水平,確保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tài)文明建設全過程,推動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構(gòu)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1.尊重自然、保護優(yōu)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堅持保護優(yōu)先、自然恢復為主。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ōu)先,采取積極防范措施,對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物種及遺傳資源實施有效保護,恢復和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障生態(tài)安全。
2.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統(tǒng)籌推進。堅持綠色高質(zhì)量發(fā)展,禁止掠奪性開發(fā)生物資源,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技術的研發(fā)與推廣,科學、合理利用生物資源。聚焦重點區(qū)域、領域和關鍵問題,相關部門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信息共享,有序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3.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充分發(fā)揮政府的組織推動作用,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jīng)濟、技術等手段,加大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的支持力度。強化信息公開和輿論引導,廣泛開展生物多樣性宣傳和教育活動,充分調(diào)動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
4.持續(xù)利用、和諧發(fā)展。充分挖掘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生產(chǎn)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使物種資源得到有效保存和持續(xù)利用,推動生物資源合理利用、生態(tài)產(chǎn)業(yè)與區(qū)域經(jīng)濟社會和諧發(fā)展,為全省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物質(zhì)基礎。
1.近期目標。到2025年,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各類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7.41%以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數(shù)保護率達到80%。開展全省生物多樣性的評估、監(jiān)測、影響評價工作,建設生物多樣性信息基礎數(shù)據(jù)庫和管理平臺,基本建立重大危害入侵物種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
2.遠期目標。到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各類自然保護地區(qū)域數(shù)量和面積達到合理水平,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和遺傳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加強河北省珍稀瀕危動植物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形成一定數(shù)量的瀕危動植物種群,為補充野外種群奠定基礎;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評估、預警體系,健全生物種質(zhì)資源出入境管理制度以及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共享制度。
1.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研究和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研究,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與編目,完成高等植物、脊椎動物等類群的受威脅現(xiàn)狀評估,發(fā)布瀕危物種名錄。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能力建設,加大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和力度。強化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能力建設,提高生物多樣性預警和管理水平。
2.加強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堅持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的原則,合理布局全省自然保護區(qū)空間結(jié)構(gòu),強化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管理,開展保護區(qū)外生物多樣性保護試點工作。建立自然保護區(qū)質(zhì)量管理評估體系,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督,不斷提高自然保護區(qū)管理水平。對于珍稀瀕危物種、極小種群采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jié)合的措施,逐步增加野外種群數(shù)量。
3.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xù)開發(fā)與利用。協(xié)調(diào)經(jīng)濟發(fā)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研究創(chuàng)新生物技術,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加強對生物資源的開發(fā)、整理、檢測、篩選和性狀評價,篩選優(yōu)良生物種質(zhì)基因,推進相關生物技術在農(nóng)業(yè)、林業(yè)、生物醫(yī)藥和環(huán)保等領域的應用,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有效保護農(nóng)作物種質(zhì)資源和畜禽種質(zhì)資源,建立健全生物遺傳資源庫。借鑒國際國內(nèi)先進經(jīng)驗,探索建立生物遺傳資源及傳統(tǒng)知識獲取與惠益共享制度。
根據(jù)河北省地形地貌及生物多樣性分布特點,重點區(qū)域包括兩區(qū)(壩上高原區(qū)、濱海區(qū))、兩山(太行山、燕山)、兩湖(白洋淀、衡水湖)。
1.兩區(qū)
壩上高原區(qū)。壩上高原是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帶,又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位于內(nèi)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南麓的接壤地帶,包括康保縣、張北縣、察北管理區(qū)、塞北管理區(qū)、沽源縣全境,尚義縣、豐寧縣、圍場縣的部分地區(qū)。區(qū)域內(nèi)有塞罕壩、紅松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御道口、灤河源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分布有遺鷗、大鴇、黑琴雞、蓑羽鶴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該區(qū)域具有典型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多樣性特色明顯,是京津冀防風固沙、水源涵養(yǎng)、水土保持的重要支撐區(qū)。
濱海區(qū)。地處環(huán)渤海中心地帶,包括秦皇島、唐山、滄州三市的沿海地區(qū),海岸線長487千米,陸域面積3.57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0.7萬平方千米。區(qū)域內(nèi)有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菩提島、曹妃甸、南大港、海興省級自然保護區(qū)。該區(qū)域濕地類型多樣,是青島文昌魚的重要分布區(qū)、遺鷗和大鴇的重要越冬地、黑嘴鷗的主要繁殖地,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為大量的鶴類、鸛類、雁鴨類、鸻鷸類等鳥類遷徙提供了中轉(zhuǎn)站和棲息地。該區(qū)域?qū)I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鳥類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兩山
太行山區(qū)。太行山是中國東部地區(qū)重要山脈,在河北省境內(nèi)從張家口南部起,穿越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四市西部30余個縣(市、區(qū))。區(qū)域內(nèi)有小五臺山、駝梁、青崖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金華山-橫嶺子、摩天嶺、大茂山、銀河山、漫山、南寺掌、嶂石巖、三峰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分布有金錢豹、褐馬雞、黑鸛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緣毛太行花等極小種群物種。該區(qū)域地貌類型多樣,生態(tài)系統(tǒng)復雜,物種資源豐富,對保障京津冀生態(tài)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燕山山區(qū)。燕山山脈西起張家口境內(nèi)的洋河,東至山海關,北接壩上高原,西南與太行山相隔,南側(cè)為華北平原。東西長約420千米,南北最寬處近200千米,海拔600~2292.6米。區(qū)域內(nèi)有灤河上游、茅荊壩、霧靈山、大海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遼河源、北大山、六里坪、百草洼、千鶴山、都山、黃羊灘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分布有金錢豹、梅花鹿、黑鸛、禿鷲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河北梨等極小種群物種。其中霧靈山、六里坪曾經(jīng)是獼猴在我國分布的最北限。燕山山區(qū)植物種類較多,物種豐富度較高,是溫帶暖溫帶植物區(qū)系的典型代表,是京津冀重要水源涵養(yǎng)地和生態(tài)屏障。
3.兩湖
白洋淀。總面積約360平方千米,平均年蓄水量約3-4億立方米,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譽為“華北之腎”,也是雄安新區(qū)發(fā)展的重要生態(tài)水體。通過連續(xù)多年的治理與修復,白洋淀水質(zhì)提升至Ⅲ類。白洋淀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有野生魚類54種,鳥類220種,其中包括丹頂鶴、白鶴、大鴇、東方白鸛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濕地代表植物—蘆葦?shù)纳L面積約13.5萬畝。白洋淀為典型的內(nèi)陸湖泊,保護該區(qū)域的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河北及華北平原的生態(tài)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衡水湖。總面積約163.65平方千米,衡水湖及周邊區(qū)域具有沼澤、草甸、灘涂、林地、農(nóng)田等完整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生境多樣,物種豐富,已記錄植物538種,魚類34種,兩棲爬行類17種,鳥類327種,哺乳類20種,有青頭潛鴨、白鶴、東方白鸛、大鴇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0多種。衡水湖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國際重要濕地,是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的重要棲息地。衡水湖是華北平原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內(nèi)陸濕地之一,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ōu)先領域及項目,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根據(jù)規(guī)劃目標及任務,確定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七個優(yōu)先領域。
開展河北省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與評估,利用三至五年完成生態(tài)系統(tǒng)調(diào)查、物種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遺傳資源調(diào)查等工作,為建立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監(jiān)管平臺積累本底數(shù)據(jù)。在全省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保護地、生態(tài)保護紅線、生態(tài)空間管控區(qū)等重點保護區(qū)域,開展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遙感監(jiān)測。持續(xù)推進農(nóng)作物和畜禽、水產(chǎn)、林草植物、藥用植物、菌種等生物遺傳資源和種質(zhì)資源調(diào)查、編目及數(shù)據(jù)庫建設。通過聚焦瀕危物種、需重點關注的物種和重要生物遺傳資源,掌握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重點物種及棲息地、生物遺傳資源狀況,評估保護成效。通過優(yōu)化和完善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網(wǎng)絡,及時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tài)變化趨勢,提升保護和監(jiān)管能力。
專欄1 開展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評估與常態(tài)化監(jiān)測 |
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工程。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摸清河北省生物多樣性底數(shù),掌握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珍稀瀕危物種、重要或指示物種的分布特征。率先開展塞罕壩、白洋淀、衡水湖等重點區(qū)域調(diào)查及監(jiān)測。 生物多樣性常規(guī)監(jiān)測工程。在重要保護地或環(huán)境敏感區(qū)域,設置固定樣線和樣地,長期監(jiān)測代表類群(如鳥類和哺乳類)的種群數(shù)量、密度及動態(tài)變化趨勢。 重點物種專項調(diào)查與監(jiān)測工程。對野大豆、蘭科植物等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褐馬雞、黑琴雞、金錢豹、馬鹿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并對其棲息地進行保護。 重點水域生態(tài)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在白洋淀流域、環(huán)渤海濱海濕地等重要水域開展水質(zhì)(含底質(zhì))試點監(jiān)測、水生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完善水生態(tài)監(jiān)測指標體系。 重要物種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工程。對河北省重要的珍稀瀕危物種,如黑鸛、青頭潛鴨、遺鷗、黑嘴鷗、大鴇、灰鶴、蓑羽鶴、震旦鴉雀等的繁殖和(或)越冬種群的變化情況進行周期性監(jiān)測;對丹頂鶴、白鶴、白枕鶴、黑臉琵鷺、白琵鷺、東方白鸛等遷徙種群進行動態(tài)變化監(jiān)測,為更好地保護這些物種奠定基礎。 特殊物種的監(jiān)測和防控工程。對群眾生命、財產(chǎn)造成威脅的特殊類群(如野豬等)進行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合理評估危害程度,當達到環(huán)境承載力上限時,進行科學的防控或防治。 生物多樣性網(wǎng)絡平臺建設工程。集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常態(tài)化監(jiān)測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建設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信息化平臺,并維持其正常運行。 野外觀測研究站建設工程。在重要保護地或生態(tài)敏感區(qū),依托高校或科研機構(gòu)建設野外觀測研究站,開展長期生物多樣性及環(huán)境變化的動態(tài)監(jiān)測。 |
統(tǒng)籌劃定生態(tài)保護紅線,優(yōu)化調(diào)整自然保護地,落實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控政策。構(gòu)建促進物種遷徙、基因交流的生態(tài)廊道和適宜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加強小五臺、金華山-橫嶺子自然保護區(qū)褐馬雞和駝梁、都山、霧靈山等自然保護區(qū)華北豹棲息地保護。選擇重要珍稀瀕危物種、極小種群和遺傳資源破碎分布點建設保護點。加強對極小種群河北梨、緣毛太行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青頭潛鴨、遺鷗等就地保護。
專欄2 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 |
保護地優(yōu)化整合工程。構(gòu)建具有河北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整合交叉重疊自然保護地、歸并重組相鄰相連自然保護地、優(yōu)化邊界范圍和功能區(qū)劃定、補劃生態(tài)保護空缺區(qū)等。 生物廊道建設工程。在小五臺山、金華山-橫嶺子自然保護區(qū)建立適宜褐馬雞和金錢豹遷移的有效生物廊道;在駝梁、漫山、銀河山自然保護區(qū),茅荊壩、北大山、遼河源自然保護區(qū),霧靈山、六里坪自然保護區(qū)建立適宜金錢豹遷移的有效生物廊道。 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工程。對青頭潛鴨、遺鷗等珍稀瀕危物種,在衡水湖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等棲息地或潛在分布區(qū)進行就地保護,防止野外種群數(shù)量下降。 |
通過合理開展物種遷地保護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植物園、動物園(野生動物園)、野生動物救護和繁育基地建設,加大全省珍稀瀕危物種的引種保存、野生動物繁育和救護力度,增加人工繁育種群,提升遷地保護的科研水平。進一步實施朱鹮野化改造、麋鹿引進與放歸、河北梨遷地保護、緣毛太行花人工繁育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繁育項目,有效擴大遷地種群。
朱鹮遷地保護工程。依托北戴河濕地公園的朱鹮遷地保護種群,進一步加強引種繁育、野化放歸實驗等技術研究,有效擴大遷地種群。 麋鹿遷地保護工程。依托灤河上游自然保護區(qū)的麋鹿遷地保護種群,進一步加強馴養(yǎng)繁育、疾病防控等技術研究,擴大遷地保護種群。 河北梨遷地保護工程。采用先進技術進行引種和培育,建立人工或?qū)嶒炇覘l件下的河北梨繁育基地,增加種群數(shù)量。 緣毛太行花遷地保護工程。探索建立實驗室條件下的緣毛太行花人工繁育基地,通過遷地保護擴大野生種群。 |
建立農(nóng)業(yè)遺傳資源生產(chǎn)性狀、品質(zhì)性狀、抗逆性和形態(tài)學評價體系,篩選與肉、蛋、奶、毛等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相關的遺傳性狀,開展農(nóng)產(chǎn)品遺傳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技術研究;加強新品種培育,建設遺傳資源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體系;加強藥用和觀賞植物資源利用新技術的開發(fā)與應用,開展種質(zhì)基因的鑒定、整理和篩選,培育優(yōu)良新品種。通過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fā)利用,合理配置農(nóng)業(yè)資源,實現(xiàn)惠益共享。
生物資源數(shù)據(jù)庫建設工程。建立河北省動植物資源數(shù)據(jù)庫,包括物種信息、分布區(qū)、經(jīng)濟價值(食用、藥用、觀賞等)、生態(tài)價值、瀕危狀況等。以資源數(shù)據(jù)庫為核心,結(jié)合地理信息系統(tǒng)、管理信息系統(tǒng)、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等現(xiàn)代化手段建立動植物種質(zhì)資源信息處理與管理平臺。 重要種質(zhì)資源利用工程。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具有優(yōu)良性狀的禽畜、農(nóng)作物新品種,并對特有或稀有物種(如河北梨、青島文昌魚、細鱗鮭等)、藥用和觀賞植物(如大花杓蘭等)的種質(zhì)資源進行保護,為恢復種群數(shù)量及增加遺傳多樣性奠定基礎。 水生經(jīng)濟物種種質(zhì)資源保護工程。加強水生經(jīng)濟物種(魚、蝦、蟹、貝類等)種質(zhì)資源庫建設、并跟蹤種群動態(tài)(或產(chǎn)量),為制定合理的漁業(yè)資源利用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 |
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監(jiān)測預警,開展農(nóng)田、漁業(yè)水域、森林、草原、濕地、近岸海域、海島等重點區(qū)域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摸清種類數(shù)量、分布范圍、危害程度等狀況。堅持普查和治理一體推進,邊查邊治、邊防邊治、綜合施治、及時治理。加強外來物種引入審批管理,堅持全鏈條式檢疫查驗、強化入侵物種源頭防控。堅持“誰審批、誰監(jiān)管”,強化引進外來物種的監(jiān)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口岸檢疫設施、提升實驗室檢測鑒定水平,有效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嚴格依法管理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作物種植,并開展轉(zhuǎn)基因作物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評估。
外來入侵物種現(xiàn)狀調(diào)查工程。開展全省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掌握入侵物種的種類、數(shù)量、范圍、趨勢及危害程度等。 |
加快推廣和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并提高專業(yè)及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業(yè)務能力,從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開闊視野、創(chuàng)新思想和理念。以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為載體,加強生物多樣性領域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強化生物多樣性基礎科研平臺建設,增強專業(yè)實驗室研究開發(fā)能力,推廣成熟研究成果和技術,促進成果共享。
專欄6 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宣傳和科學研究 |
科普宣傳工程。充分利用“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huán)境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宣傳,增強公眾保護意識。 專業(yè)培訓與業(yè)務提升工程。有計劃地組織業(yè)務及管理人員進行專業(yè)培訓,并邀請國內(nèi)外本領域的專家進行業(yè)務指導和專題培訓,提升業(yè)務管理和技術水平。 重點實驗室建設工程。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gòu)的學科和實驗室平臺,聚焦生物多樣性領域重大科技問題,增強實驗室的專業(yè)研究與應用開發(fā)能力,推廣研究成果和技術。 |
加強農(nóng)牧業(yè)新品種引進、品種改良,促進替代資源研發(fā)及生物資源成果應用轉(zhuǎn)化,構(gòu)建高品質(zhì)多樣化的生態(tài)產(chǎn)品體系。推廣特種動物馴養(yǎng)繁殖技術、中草藥種植技術,在保護動植物種質(zhì)資源的同時,實現(xiàn)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xù)利用與發(fā)展。
專欄7 特色生物資源利用與推廣 |
特種動物養(yǎng)殖工程。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優(yōu)勢,推廣國家允許可馴養(yǎng)繁殖物種(如馬鹿、梅花鹿、貉、銀狐、北極狐、雉雞、非洲鴕鳥、中華鱉等)的馴養(yǎng)和繁殖技術,擴大特種動物的養(yǎng)殖規(guī)模。 特色中草藥種植工程。利用企業(y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優(yōu)勢,推廣地方特色中草藥資源(如金蓮花、連翹、黃芩、黃芪、金銀花、牡丹等)的種植和深加工技術,擴大中草藥資源利用規(guī)模。 |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協(xié)調(diào)工作機制,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林草局、財政廳、發(fā)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水利廳、住建廳、教育廳、科技廳、市場監(jiān)管局、石家莊海關等部門,各負其責,加強會商,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推進環(huán)境污染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協(xié)同增效。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職能,細化工作措施,加強協(xié)調(diào)配合,推動工作落實。
(二)強化執(zhí)法監(jiān)督。建立重要保護物種棲息地遙感監(jiān)測機制,將危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行為納入省級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jiān)督等專項行動。組織開展海洋伏季休(禁)漁和河湖禁漁期、毀林和侵占破壞草原等專項執(zhí)法行動。健全聯(lián)合執(zhí)法機制,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采集、運輸、交易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等違法犯罪行為。
(三)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加大各級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規(guī)范、高效使用專項資金。鼓勵社會捐助,開展多雙邊合作,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贈款,研究建立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多渠道、多領域籌集資金,引導社會、信貸資金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四)強化科技保障。開展科學評估及示范工作,加強基礎理論、方法、手段與技術標準研究,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發(fā)展;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管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人才培養(yǎng),提高相關人員專業(yè)、管理和技術水平。培育產(chǎn)學研結(jié)合、教科企聯(lián)合、多學科合作的高水平人才團隊,創(chuàng)新開展工作,實現(xiàn)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科學化、合理化。
(五)加強宣傳教育。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宣傳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充分利用網(wǎng)絡、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等傳媒途徑和公共信息交流平臺,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增強保護意識,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加強對公眾的宣傳與引導,依托自然保護區(qū)、動物園、植物園、標本館和博物館等單位,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六)深化合作交流。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護地管理機構(gòu)與國內(nèi)外有關機構(gòu)開展合作,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能力。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切實履行國際公約;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管理經(jīng)驗,拓展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合作伙伴關系,協(xié)同構(gòu)建全方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附表1 河北省內(nèi)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2021)
門 |
科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保護等級 |
裸子植物門 |
松科 |
紅松 |
Pinus koraiensis |
Ⅱ級 |
被子植物門 |
蘭科 |
杓蘭 |
Cypripedium calceolus |
Ⅱ級 |
|
斑花杓蘭 |
Cypripedium guttatum |
Ⅱ級 |
|
|
大花杓蘭 |
Cypripedium macranthum |
Ⅱ級 |
|
|
山西杓蘭 |
Cypripedium shanxiense |
Ⅱ級 |
|
|
手參 |
Gymnadenia conopsea |
Ⅱ級 |
|
|
天麻 |
Gastrodia elata |
Ⅱ級 |
|
禾本科 |
沙蘆草 |
Agropyron mongolicum |
Ⅱ級 |
|
|
稻 |
Oryza sativa |
Ⅱ級 |
|
毛茛科 |
北京水毛茛 |
Batrachium pekinense |
Ⅱ級 |
|
|
槭葉鐵線蓮 |
Clematis acerifolia |
Ⅱ級 |
|
蓮科 |
蓮 |
Nelumbo nucifera |
Ⅱ級 |
|
景天科 |
紅景天 |
Rhodiola rosea |
Ⅱ級 |
|
豆科 |
野大豆 |
Glycine soja |
Ⅱ級 |
|
|
甘草 |
Glycyrrhiza uralensis |
Ⅱ級 |
|
薔薇科 |
玫瑰 |
Rosa rugosa |
Ⅱ級 |
|
|
太行花 |
Taihangia rupestris |
Ⅱ級 |
|
千屈菜科 |
細果野菱 |
Trapa maximowiczii |
Ⅱ級 |
|
獼猴桃科 |
軟棗獼猴桃 |
Actinidia arguta |
Ⅱ級 |
|
木犀科 |
水曲柳 |
Fraxinus mandschurica |
Ⅱ級 |
|
列當科 |
草蓯蓉 |
Boschniakia rossica |
Ⅱ級 |
|
忍冬科 |
丁香葉忍冬 |
Lonicera oblata |
Ⅱ級 |
|
五加科 |
人參 |
Panax ginseng |
Ⅱ級 |
|
傘形科 |
珊瑚菜 |
Glehnia litoralis |
Ⅱ級 |
|
蕓香科 |
黃檗 |
Phellodendron amurense |
Ⅱ級 |
|
椴樹科 |
紫椴 |
Tilia amurensis |
Ⅱ級 |
附表2 河北省分布的受威脅植物名錄(IUCN,2020)
門 |
科 |
種 |
拉丁名 |
易危 |
瀕危 |
裸子植物門 |
杉科 |
水杉 |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
|
√ |
被子植物門 |
楊柳科 |
鉆天柳 |
Chosenia arbutifolia |
√ |
|
蘭科 |
小花火燒蘭 |
Epipactis helleborine |
|
√ |
|
天麻 |
Gastrodia elata |
√ |
|
附錄3 河北省分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受威脅物種(高等植物)
門 |
科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極危 |
瀕危 |
易危 |
苔蘚植物門 |
大帽蘚科 |
擬煙桿大帽蘚 |
Encalypta buxbaumioidea |
|
√ |
|
紫萼蘚科 |
細葉連軸蘚 |
Schistidium liliputanum |
|
|
√ |
|
裸子植物門 |
松科 |
華北落葉松 |
Larix gmelinii |
|
|
√ |
|
白皮松 |
Pinus bungeana |
|
√ |
|
|
|
樟子松 |
Pinus sylvestris |
|
|
√ |
|
被子植物門 |
楊柳科 |
鉆天柳 |
Chosenia arbutifolia |
|
|
√ |
|
梧桐楊 |
Populus pseudomaximowiczii |
|
√ |
|
|
胡桃科 |
胡桃 |
Juglans regia |
|
|
√ |
|
榆科 |
脫皮榆 |
Ulmus lamellosa |
|
|
√ |
|
睡蓮科 |
萍蓬草 |
Nuphar pumilum |
|
|
√ |
|
毛茛科 |
北京水毛茛 |
Batrachium pekinense |
|
√ |
|
|
|
槭葉鐵線蓮 |
Clematis acerifolia |
|
√ |
|
|
|
冀北翠雀花 |
Delphinium siwanense |
|
√ |
|
|
罌粟科 |
房山紫堇 |
Corydalis fangshanensis |
|
|
√ |
|
景天科 |
紅景天 |
Rhodiola rosea |
|
|
√ |
|
薔薇科 |
齒葉白鵑梅 |
Exochorda serratifolia |
|
|
√ |
|
|
風箱果 |
Physocarpus amurensis |
|
|
√ |
|
|
河北梨 |
Pyrus hopeiensis |
√ |
|
|
|
|
緣毛太行花 |
Taihangia rupestris |
√ |
|
|
|
豆科 |
蒙古黃耆 |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
|
|
√ |
|
|
邊向花黃耆 |
Astragalus moellendorffii |
|
√ |
|
|
|
柄莢錦雞兒 |
Caragana stipitata |
|
√ |
|
|
|
擬蠶豆巖黃耆 |
Hedysarum vicioides |
|
|
√ |
|
蕓香科 |
黃檗 |
Phellodendron amurense |
|
|
√ |
|
椴樹科 |
紫椴 |
Tilia amurensis |
|
|
√ |
|
木犀科 |
水曲柳 |
Fraxinus mandschurica |
|
|
√ |
|
五加科 |
東北土當歸 |
Aralia continentalis |
|
|
√ |
|
傘形科 |
霧靈柴胡 |
Bupleurum sibiricum |
|
√ |
|
|
|
珊瑚菜 |
Glehnia litoralis |
√ |
|
|
|
報春花科 |
巖生報春 |
Primula saxatilis |
|
|
√ |
|
|
藏報春 |
Primula sinensis |
|
√ |
|
|
茄科 |
華北散血丹 |
Physaliastrum sinicum |
|
|
√ |
|
列當科 |
草蓯蓉 |
Boschniakia rossica |
|
|
√ |
|
北極花科 |
蝟實 |
Kolkwitzia amabilis |
|
|
√ |
|
忍冬科 |
丁香葉忍冬 |
Lonicera oblata |
|
|
√ |
|
谷精草科 |
長苞谷精草 |
Eriocaulon decemflorum |
|
|
√ |
|
百合科 |
冀韭 |
Allium chiwui |
|
√ |
|
|
|
輪葉貝母 |
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
|
√ |
|
|
|
伊貝母 |
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
|
|
√ |
|
|
浙貝母 |
Fritillaria thunbergii |
|
|
√ |
|
|
平貝母 |
Fritillaria ussuriensis |
|
|
√ |
|
|
大花卷丹 |
Lilium leichtlinii |
|
|
√ |
|
蘭科 |
斑花杓蘭 |
Cypripedium guttatum |
|
√ |
|
|
|
大花杓蘭 |
Cypripedium macranthum |
|
√ |
|
|
|
山西杓蘭 |
Cypripedium shanxiense |
|
|
√ |
|
|
手參 |
Gymnadenia conopsea |
|
√ |
|
|
|
十字蘭 |
Habenaria sagittifera |
|
|
√ |
|
|
二葉兜被蘭 |
Neottianthe cucullata |
|
|
√ |
附表4 河北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
綱 |
目 |
科 |
中文名 |
拉丁名 |
級別 |
|
Ⅰ |
Ⅱ |
|||||
爬行綱 |
龜鱉目 |
龜科 |
烏龜 |
Chinemys reevesii |
|
√ |
有鱗目 |
游蛇科 |
團花錦蛇 |
Elaphe davidi |
|
√ |
|
鳥綱 |
雞形目 |
雉科 |
花尾榛雞 |
Bonasa bonasia |
√ |
|
黑嘴松雞 |
Tetrao urogalloides |
|
√ |
|||
黑琴雞 |
Lyrurus tetrix |
|
√ |
|||
褐馬雞 |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
√ |
|
|||
勺雞 |
Pucrasia macrolopha |
|
√ |
|||
雁形目 |
鴨科 |
鴻雁 |
Anser cygnoides |
|
√ |
|
白額雁 |
Anser albifrons |
|
√ |
|||
小白額雁 |
Anser erythropus |
|
√ |
|||
大天鵝 |
Cygnus cygnus |
|
√ |
|||
小天鵝 |
Cygnus columbianus |
|
√ |
|||
疣鼻天鵝 |
Cygnus olor |
|
√ |
|||
花臉鴨 |
Anas formosa |
|
√ |
|||
鴛鴦 |
Aix galericulata |
|
√ |
|||
棉鳧 |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
|
√ |
|||
青頭潛鴨 |
Aythya baeri |
√ |
|
|||
中華秋沙鴨 |
Mergus squamatus |
√ |
|
|||
斑頭秋沙鴨 |
Mergellus albellus |
|
√ |
|||
??目 |
??科 |
角?? |
Podiceps auritus |
|
√ |
|
赤頸?? |
Podiceps grisegena |
|
√ |
|||
黑頸?? |
Podiceps nigricollis |
|
√ |
|||
鵑形目 |
杜鵑科 |
小鴉鵑 |
Centropus toulou |
|
√ |
|
鴇形目 |
鴇科 |
大鴇 |
Otis tarda |
√ |
|
|
波斑鴇 |
Otis undulata |
√ |
|
|||
鶴形目 |
秧雞科 |
花田雞 |
Porzana exquisita |
|
√ |
|
斑脅田雞 |
Zapornia paykullii |
|
√ |
|||
鶴科 |
灰鶴 |
Grus grus |
|
√ |
||
沙丘鶴 |
Grus canadensis |
|
√ |
|||
白頭鶴 |
Grus monacha |
√ |
|
|||
丹頂鶴 |
Grus japonensis |
√ |
|
|||
白枕鶴 |
Grus vipio |
√ |
|
|||
白鶴 |
Grus leucogeranus |
√ |
|
|||
蓑羽鶴 |
Anthropoides virgo |
|
√ |
|||
鸻形目 |
鹮嘴鷸科 |
鹮嘴鷸 |
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
|
√ |
|
鸻科 |
黃頰麥雞 |
Vanellus gregarius |
|
√ |
||
水雉科 |
水雉 |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
|
√ |
||
鷸科 |
小杓鷸 |
Numenius minutus |
|
√ |
||
白腰杓鷸 |
Numenius arquata |
|
√ |
|||
大杓鷸 |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
|
√ |
|||
小青腳鷸 |
Tringa guttifer |
√ |
|
|||
翻石鷸 |
Arenaria interpres |
|
√ |
|||
勺嘴鷸 |
Eurynorhynchus pygmeus |
√ |
|
|||
大濱鷸 |
Calidris tenuirostris |
|
√ |
|||
闊嘴鷸 |
Limicola falcinellus |
|
√ |
|||
半蹼鷸 |
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
|
√ |
|||
鷗科 |
遺鷗 |
Larus relictus |
√ |
|
||
小鷗 |
Larus minutus |
|
√ |
|||
黑嘴鷗 |
Larus saundersi |
√ |
|
|||
中華鳳頭燕鷗 |
Thalasseus bernsteini |
√ |
|
|||
鸛形目 |
鸛科 |
彩鸛 |
Mycteria leucocephalus |
√ |
|
|
東方白鸛 |
Ciconia boyciana |
√ |
|
|||
黑鸛 |
Ciconia nigra |
√ |
|
|||
鰹鳥目 |
軍艦鳥科 |
黑腹軍艦鳥 |
Fregata minor minor |
|
√ |
|
白斑軍艦鳥 |
Fregata ariel ariel |
|
√ |
|||
鸕鶿科 |
海鸕鶿 |
Phalacrocorax pelagicus |
|
√ |
||
鵜形目 |
鹮科 |
黑頭白鹮 |
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 |
|
|
彩鹮 |
Plegadis falcinellus |
√ |
|
|||
白琵鷺 |
Platalea leucorodia |
|
√ |
|||
黑臉琵鷺 |
Platalea minor |
√ |
|
|||
鷺科 |
黃嘴白鷺 |
Egretta eulophotes |
√ |
|
||
鵜鶘科 |
斑嘴鵜鶘 |
Pelecanus philippensis |
√ |
|
||
卷羽鵜鶘 |
Pelecanus crispus |
√ |
|
|||
鷹形目 |
鶚科 |
鶚 |
Pandion haliaetus |
|
√ |
|
鷹科 |
黑翅鳶 |
Elanus caeruleus |
|
√ |
||
胡兀鷲 |
Gypaetus barbatus |
√ |
|
|||
鳳頭蜂鷹 |
Pernis ptilorhynchus |
|
√ |
|||
高山兀鷲 |
Gyps himalayensis |
|
√ |
|||
禿鷲 |
Aegypius monachus |
√ |
|
|||
短趾雕 |
Circaetus gallicus |
|
√ |
|||
烏雕 |
Aquila clanga |
√ |
|
|||
草原雕 |
Aquila rapax |
√ |
|
|||
金雕 |
Aquila chrysaetos |
√ |
|
|||
白肩雕 |
Aquila heliaca |
√ |
|
|||
白腹隼雕 |
Aquila fasciata |
|
√ |
|||
赤腹鷹 |
Accipiter soloensis |
|
√ |
|||
日本松雀鷹 |
Accipiter gularis |
|
√ |
|||
雀鷹 |
Accipiter nisus |
|
√ |
|||
蒼鷹 |
Accipiter gentilis |
|
√ |
|||
白尾鷂 |
Circus cyaneus |
|
√ |
|||
草原鷂 |
Circus macrourus |
|
√ |
|||
白頭鷂 |
Circus aeruginosus |
|
√ |
|||
白腹鷂 |
Circus spilonotus |
|
√ |
|||
鵲鷂 |
Circus melanoleucos |
|
√ |
|||
黑鳶 |
Milvus migrans |
|
√ |
|||
玉帶海雕 |
Haliaeetus leucoryphus |
√ |
|
|||
白尾海雕 |
Haliaeetus albicilla |
√ |
|
|||
虎頭海雕 |
Haliaeetus pelagicus |
√ |
|
|||
灰臉鵟鷹 |
Butastur indicus |
|
√ |
|||
大鵟 |
Buteo hemilasius |
|
√ |
|||
普通鵟 |
Buteo buteo |
|
√ |
|||
毛腳鵟 |
Buteo lagopus |
|
√ |
|||
鸮形目 |
鴟鸮科 |
北領角鸮 |
Otus semitorques |
|
√ |
|
紅角鸮 |
Otus scops |
|
√ |
|||
雪鸮 |
Nyctea scandiaca |
|
√ |
|||
雕鸮 |
Bubo bubo |
|
√ |
|||
灰林鸮 |
Strix aluco |
|
√ |
|||
花頭鵂鹠 |
Glaucidium passerinum |
|
√ |
|||
斑頭鵂鹠 |
Glaucidium cuculoides |
|
√ |
|||
縱紋腹小鸮 |
Athene noctua |
|
√ |
|||
鷹鸮 |
Ninox japonica |
|
√ |
|||
長耳鸮 |
Asio otus |
|
√ |
|||
短耳鸮 |
Asio flammeus |
|
√ |
|||
草鸮科 |
草鸮 |
Tyto capensis |
|
√ |
||
啄木鳥目 |
啄木鳥科 |
黑啄木鳥 |
Dryocopus martius |
|
√ |
|
隼形目 |
隼科 |
黃爪隼 |
Falco naumanni |
|
√ |
|
紅隼 |
Falco tinnunculus |
|
√ |
|||
紅腳隼 |
Falco vespertinus |
|
√ |
|||
灰背隼 |
Falco columbarius |
|
√ |
|||
燕隼 |
Falco subbuteo |
|
√ |
|||
獵隼 |
Falco cherrug |
√ |
|
|||
矛隼 |
Falco rusticolus |
|
√ |
|||
游隼 |
Falco peregrinus |
|
√ |
|||
雀形目 |
八色鶇科 |
仙八色鶇 |
Pitta nympha |
|
√ |
|
百靈科 |
蒙古百靈 |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
|
√ |
||
云雀 |
Alauda arvensis |
|
√ |
|||
葦鶯科 |
細紋葦鶯 |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
|
√ |
||
鶯鹛科 |
震旦鴉雀 |
Paradoxornis heudei |
|
√ |
||
繡眼鳥科 |
紅脅繡眼鳥 |
Zosterops erythropleurus |
|
√ |
||
鶇科 |
褐頭鶇 |
Turdus feae |
|
√ |
||
鹟科 |
藍喉歌鴝 |
Luscinia svecica |
|
√ |
||
紅喉歌鴝 |
Calliope calliope |
|
√ |
|||
賀蘭山紅尾鴝 |
Phoenicurus alaschanicus |
|
√ |
|||
燕雀科 |
北朱雀 |
Carpodacus roseus |
|
√ |
||
紅交嘴雀 |
Loxia curvirostra |
|
√ |
|||
鹀科 |
栗斑腹鹀 |
Emberiza jankowskii |
√ |
|
||
黃胸鹀 |
Emberiza aureola |
√ |
|
|||
哺乳綱 |
靈長目 |
猴科 |
獼猴 |
Macaca mulatta |
|
√ |
食肉目 |
犬科 |
狼 |
Canis lupus |
|
√ |
|
赤狐 |
Vulpes vulpes |
|
√ |
|||
貉 |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
|
√ |
|||
豺 |
Cuon alpinus |
√ |
|
|||
熊科 |
黑熊 |
Selenarctos thibetanus |
|
√ |
||
鼬科 |
黃喉貂 |
Martes flavigula |
|
√ |
||
石貂 |
Martes foina |
|
√ |
|||
貓科 |
兔猻 |
Otocolobus manul |
|
√ |
||
猞猁 |
Lynx lynx |
|
√ |
|||
豹貓 |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
|
√ |
|||
金錢豹 |
Panthera pardus |
√ |
|
|||
海豹科 |
西太平洋斑海豹 |
Phoca largha |
|
√ |
||
偶蹄目 |
鹿科 |
馬鹿 |
Cervus canadensis |
|
√ |
|
梅花鹿 |
Cervus nippon |
√ |
|
|||
牛科 |
蒙古原羚 |
Procapra gutturosa |
√ |
|
||
中華斑羚 |
Naemorhedus griseus |
|
√ |
|||
鯨目 |
鼠海豚科 |
東亞江豚 |
Neophocaena sunameri |
|
√ |
|
硬骨魚綱 |
鮭形目 |
鮭科 |
細鱗鮭 |
Brachymystax lenok |
|
√ |
文昌魚綱 |
文昌魚目 |
文昌魚科 |
青島文昌魚 |
Branchiostoma tsingdauense |
|
√ |
附表5 河北省分布的受威脅脊椎動物名錄(IUCN,2020)
綱 |
目 |
科 |
種 |
拉丁名 |
極危 |
瀕危 |
易危 |
爬行綱 |
龜鱉目 |
鱉科 |
中華鱉 |
Pelodiscus sinensis |
|
|
√ |
龜科 |
烏龜 |
Chinemys reevesii |
|
√ |
|
||
有鱗目 |
壁虎科 |
無蹼壁虎 |
Gekko swinhonis |
|
|
√ |
|
鳥綱 |
??目 |
??科 |
角?? |
Podiceps auritus |
|
|
√ |
鸛形目 |
鷺科 |
黃嘴白鷺 |
Egretta eulophotes |
|
|
√ |
|
鸛科 |
東方白鸛 |
Ciconia boyciana |
|
√ |
|
||
黑臉琵鷺 |
Platalea minor |
|
√ |
|
|||
雁形目 |
鴨科 |
鴻雁 |
Anser cygnoides |
|
|
√ |
|
小白額雁 |
Anser erythropus |
|
|
√ |
|||
青頭潛鴨 |
Aythya baeri |
√ |
|
|
|||
紅頭潛鴨 |
Aythya ferina |
|
|
√ |
|||
長尾鴨 |
Clangula hyemalis |
|
|
√ |
|||
斑臉海番鴨 |
Melanitta fusca |
|
|
√ |
|||
中華秋沙鴨 |
Mergus squamatus |
|
√ |
|
|||
隼形目 |
鷹科 |
玉帶海雕 |
Haliaeetus leucoryphus |
|
√ |
|
|
虎頭海雕 |
Haliaeetus pelagicus |
|
|
√ |
|||
烏鵰 |
Aquila clanga |
|
|
√ |
|||
白肩雕 |
Aquila heliaca |
|
|
√ |
|||
隼科 |
獵隼 |
Falco cherrug |
|
√ |
|
||
雞形目 |
雉科 |
褐馬雞 |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
|
|
√ |
|
鶴形目 |
鶴科 |
白鶴 |
Grus leucogeranus |
√ |
|
|
|
白枕鶴 |
Grus vipio |
|
|
√ |
|||
白頭鶴 |
Grus monacha |
|
|
√ |
|||
丹頂鶴 |
Grus japonensis |
|
√ |
|
|||
鴇科 |
大鴇 |
Otis tarda |
|
|
√ |
||
波斑鴇 |
Chlamydotis undulata |
|
|
√ |
|||
鸻形目 |
鷸科 |
小杓鷸 |
Numenius borealis |
√ |
|
|
|
大杓鷸 |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
|
√ |
|
|||
小青腳鷸 |
Tringa guttifer |
|
√ |
|
|||
大濱鷸 |
Calidris tenuirostris |
|
√ |
|
|||
鸻形目 |
鷗科 |
黑嘴鷗 |
Larus saundersi |
|
|
√ |
|
遺鷗 |
Larus relictus |
|
|
√ |
|||
三趾鷗 |
Rissa tridactyla |
|
|
√ |
|||
海雀科 |
斑海雀 |
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
|
√ |
|
||
雀形目 |
八色鶇科 |
仙八色鶇 |
Pitta nympha |
|
|
√ |
|
鴉科 |
白頸鴉 |
Corvus torquatus |
|
|
√ |
||
鶇科 |
褐頭鶇 |
Turdus feae |
|
|
√ |
||
鶯科 |
細紋葦鶯 |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
|
√ |
|
||
遠東葦鶯 |
Acrocephalus tangorum |
|
|
√ |
|||
鹀科 |
栗斑腹鹀 |
Emberiza jankowskii |
|
√ |
|
||
黃胸鹀 |
Emberiza aureola |
√ |
|
|
|||
哺乳綱 |
鯨目 |
鼠海豚科 |
東亞江豚 |
Neophocaena sunameri |
|
|
√ |
食肉目 |
犬科 |
豺 |
Canis alpinus |
|
√ |
|
|
熊科 |
黑熊 |
Selenarctos thibetanus |
|
|
√ |
||
鼬科 |
豬獾 |
Arctonyx collaris |
|
|
√ |
||
貓科 |
豹 |
Panthera parduss |
|
|
√ |
附表6 河北省分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受威脅物種(脊椎動物)
目 |
科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極危 |
瀕危 |
易危 |
龜鱉目 |
鱉科 |
中華鱉 |
Pelodiscus sinensis |
|
√ |
|
|
龜科 |
烏龜 |
Chinemys reevesii |
|
√ |
|
有鱗目 |
壁虎科 |
無蹼壁虎 |
Gekko swinhonis |
|
|
√ |
|
游蛇科 |
紅點錦蛇 |
Elaphe rufodorsata |
|
|
√ |
|
|
團花錦蛇 |
Elaphe davidi |
|
|
√ |
|
|
玉斑錦蛇 |
Elaphe mandarina |
|
|
√ |
|
|
王錦蛇 |
Elaphe carinata |
|
√ |
|
|
|
赤峰錦蛇 |
Elaphe anomala |
|
|
√ |
|
|
黑眉錦蛇 |
Elaphe taeniurus |
|
√ |
|
|
|
烏梢蛇 |
Zaocys dhumnades |
|
|
√ |
雁形目 |
鴨科 |
鴻雁 |
Anser cygnoides |
|
|
√ |
|
|
小白額雁 |
Anser erythropus |
|
|
√ |
|
|
棉鳧 |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
|
√ |
|
|
|
青頭潛鴨 |
Aythya baeri |
√ |
|
|
|
|
長尾鴨 |
Clangula hyemalis |
|
√ |
|
|
|
中華秋沙鴨 |
Mergus squamatus |
|
√ |
|
雞形目 |
雉科 |
褐馬雞 |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
|
|
√ |
|
松雞科 |
黑嘴松雞 |
Tetrao parvirostris |
|
√ |
|
鸛形目 |
鸛科 |
黑鸛 |
Ciconia nigra |
|
|
√ |
|
|
東方白鸛 |
Ciconia boyciana |
|
√ |
|
鵜形目 |
鵜鶘科 |
卷羽鵜鶘 |
Pelecanus crispus |
|
√ |
|
|
|
斑嘴鵜鶘 |
Pelecanus philippensis |
|
√ |
|
|
鹮科 |
黑頭白鹮 |
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 |
|
|
|
|
黑臉琵鷺 |
Platalea minor |
|
√ |
|
|
鷺科 |
黃嘴白鷺 |
Egretta eulophotes |
|
|
√ |
鷹形目 |
鷹科 |
玉帶海雕 |
Haliaeetus leucoryphus |
|
√ |
|
|
|
白尾海雕 |
Haliaeetus albcilla |
|
|
√ |
|
|
虎頭海雕 |
Haliaeetus pelagicus |
|
√ |
|
|
|
大鵟 |
Buteo hemilasius |
|
|
√ |
|
|
烏雕 |
Aquila clanga |
|
√ |
|
|
|
草原雕 |
Aquilarapax |
|
|
√ |
|
|
白肩雕 |
Aquila heliaca |
|
√ |
|
|
|
金雕 |
Aquila chrysaetos |
|
|
√ |
|
|
白腹隼雕 |
Hieraaetus fasciatus |
|
|
√ |
鴇形目 |
鴇科 |
大鴇 |
Otis tarda |
|
√ |
|
|
|
波斑鴇 |
Chlamydotis undulata |
|
√ |
|
鶴形目 |
秧雞科 |
花田雞 |
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 |
|
|
√ |
|
|
斑脅田雞 |
Porzana paykullii |
|
|
√ |
|
鶴科 |
白鶴 |
Grus leucogeranus |
√ |
|
|
|
|
白枕鶴 |
Grus vipio |
|
√ |
|
|
|
白頭鶴 |
Grus monacha |
|
√ |
|
|
|
丹頂鶴 |
Grus japonensis |
|
√ |
|
鸻形目 |
鷸科 |
澳南沙錐 |
Gallinago hardwickii |
|
|
√ |
|
|
大杓鷸 |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
|
|
√ |
|
|
小青腳鷸 |
Tringa guttifer |
|
√ |
|
|
|
大濱鷸 |
Calidris tenuirostris |
|
|
√ |
|
|
紅腹濱鷸 |
Calidris canutus |
|
|
√ |
|
|
小濱鷸 |
Calidris minuta |
|
|
√ |
|
|
勺嘴鷸 |
Calidris pygmeus |
√ |
|
|
|
鷗科 |
黑嘴鷗 |
Larus saundersi |
|
|
√ |
|
|
遺鷗 |
Larus relictus |
|
√ |
|
鸮形目 |
鴟鸮科 |
鬼鸮 |
Aegolius funereus |
|
|
√ |
隼形目 |
隼科 |
黃爪隼 |
Falco naumanni |
|
|
√ |
|
|
獵隼 |
Falco cherrug |
|
√ |
|
雀形目 |
八色鶇科 |
仙八色鶇 |
Pitta nympha |
|
|
√ |
|
百靈科 |
蒙古百靈 |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
|
|
√ |
|
鶇科 |
賀蘭山紅尾鴝 |
Phoenicurus alaschanicus |
|
√ |
|
|
|
褐頭鶇 |
Turdus feae |
|
|
√ |
|
鶯科 |
細紋葦鶯 |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
|
√ |
|
|
|
遠東葦鶯 |
Acrocephalus tangorum |
|
|
√ |
|
鹀科 |
栗斑腹鹀 |
Emberiza jankowskii |
|
√ |
|
|
|
黃胸鹀 |
Emberiza aureola |
|
√ |
|
食蟲目 |
鼩鼱科 |
喜馬拉雅水麝鼩 |
Chimarrogale himalayica |
|
|
√ |
嚙齒目 |
松鼠科 |
復齒鼯鼠 |
Trogopterus xanthipes |
|
|
√ |
|
|
飛鼠 |
Pteromys volans |
|
|
√ |
食肉目 |
熊科 |
黑熊 |
Selenarctos thibetanus |
|
|
√ |
|
鼬科 |
石貂 |
Martes foina |
|
√ |
|
|
|
白鼬 |
Mustela erminea |
|
√ |
|
|
|
伶鼬 |
Mustela nivalis |
|
|
√ |
|
|
艾鼬 |
Mustela eversmanni |
|
|
√ |
|
貓科 |
兔猻 |
Felis manul |
|
√ |
|
|
|
豹貓 |
Felis bengalensis |
|
|
√ |
|
|
猞猁 |
Felis lynx |
|
√ |
|
|
|
豹 |
Panthera pardus |
|
√ |
|
|
|
虎 |
Panthera tigris |
√ |
|
|
鰭足目 |
海豹科 |
斑海豹 |
Phoca largha |
|
|
√ |
偶蹄目 |
麝科 |
原麝 |
Moschus moschiferus |
√ |
|
|
|
牛科 |
蒙原羚 |
Procapra gutturosa |
√ |
|
|
|
|
中華斑羚 |
Naemorhedus griseus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規(guī)劃 (2021—2030年)
來源:自然生態(tài)保護處 時間:2022-01-07
目 錄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qū)域和優(yōu)先領域 (6)
優(yōu)先領域一:開展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評估與常態(tài)化監(jiān)測 (8)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給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zhàn),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主要環(huán)境威脅之一。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fā)表主旨講話,指出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為進一步提高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加大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有續(xù)利用,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qū)條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zhàn)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中辦發(fā)〔2021〕53號)等,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組織編制了《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規(guī)劃》。
河北省位于華北地區(qū)北部,環(huán)抱京津,東臨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交界,東北部與遼寧接壤。地理坐標范圍為東經(jīng)113°27′~119°50′,北緯36°05′~42°40′,總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
行政區(qū)劃 全省設有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11個地級市,兩個省直管市(定州、辛集市)和雄安新區(qū),21個縣級市、49個市轄區(qū)、91個縣、6個自治縣。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常住人口7465萬,平均人口密度為395.4人/平方千米。
生產(chǎn)總值 2020年全省生產(chǎn)總值36206.9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一產(chǎn)業(yè)增加值3880.1億元,增長3.2%;第二產(chǎn)業(yè)增加值13597.2億元,增長4.8%;第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18729.6億元,增長3.3%。
地形地貌 河北省是我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海濱的省份,自然地理獨特。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高原、山區(qū)和丘陵,其間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東南部為廣闊的平原。可分為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
氣候 河北省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屬于溫帶—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地域遼闊,受地形和季風環(huán)流影響,省內(nèi)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大部分地區(qū)四季分明,具有春季冷暖多變,干旱多風;夏季炎熱潮濕,雨量集中;秋季多風晴朗,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干旱,雨雪稀少等特點。
水系 河北省河流眾多,主要包括海河水系、灤河水系、遼河水系、濱海小水系和西北內(nèi)流水系。河流大都發(fā)源或流經(jīng)燕山山區(qū)和太行山山區(qū),其下游有的合流入海,有的單獨入海,在張家口壩上高原形成內(nèi)陸河。目前全省共建成水庫1095座(大型18座、中型44座,小型1033座),總庫容為104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8萬平方千米,多分布在西部、北部的太行山及燕山山區(qū)。
土壤 受地形氣候、成土母質(zhì)、生物、地下水、植被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全省土壤類型較多,共21個土類、55個亞類、164個土屬、357個土種。土壤分布在空間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水平分布與垂直分布特點,同時由于地形地貌的區(qū)域變化,導致土壤分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域差異。
礦產(chǎn)資源 目前全省已發(fā)現(xiàn)各類礦產(chǎn)資源159種(按亞礦種計),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chǎn)125種、礦產(chǎn)地1005處,有大型礦產(chǎn)地439處,年開采礦石總量近5.0億噸。建設各類礦山企業(yè)近萬家,形成了鋼鐵、煤炭、水泥等以礦產(chǎn)資源為原料的支柱龍頭產(chǎn)業(yè)。
1.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nèi)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tài)學過程的多樣化,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內(nèi)生境差異和生態(tài)學過程變化的多樣性,生境多樣性是生物群落多樣性甚至整個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基本條件,包括群落的組成、結(jié)構(gòu)和動態(tài)。生態(tài)系統(tǒng)創(chuàng)造與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tǒng),形成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huán)境條件,還為人類提供了食物、醫(yī)藥及其他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原料和服務。
河北省地貌類型復雜,河流縱橫,海岸線較長,復雜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河北省較豐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河北省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主要有森林、灌叢、草地、濕地、海洋、農(nóng)田和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圖1)。河北省植被按群系劃分共有111種類型,分別屬于9個植被型組,其中針葉林7種、闊葉林24種、灌叢23種、草叢19種、草原7種、草甸16種、沼澤7種、淡水水生植被8種。河北省濕地可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和沼澤化草甸、近海及海岸濕地和人工濕地5個類型。
2.物種多樣性
河北省共有野生高等植物3071種,隸屬于213科,占全國野生高等植物總數(shù)的8.47%。河北省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的植物有25種,均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附表1);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20)評估為受威脅高等植物有4種,其中包括易危2種、瀕危2種(附表2),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受威脅高等植物有48種,其中極危3種、瀕危15種、易危30種(附錄3)。
圖1. 河北省不同類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分布圖
河北省共有脊椎動物830種(表1),占全國脊椎動物的13.5%。其中魚類225種,隸屬于26目72科,包括軟骨魚綱5目10科14種,硬骨魚綱21目62科211種;海水魚類140種,淡水魚類85種;占全國魚類總數(shù)的6.74%。兩棲類有8種,隸屬于1目4科,占全國兩棲類總數(shù)的1.92%。爬行類有24種,隸屬于2目8科,占全國爬行類總數(shù)的5.18%。鳥類有486種,依據(jù)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分類系統(tǒng)包括20目76科,占全國鳥類總數(shù)的33.60%,占河北省動物總數(shù)的58.53%,是河北省脊椎物種最為豐富的類群。哺乳動物有87種,隸屬于8目24科,占全國哺乳動物總數(shù)的15.6%。河北省共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7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0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7種(附表4);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20)評估為受威脅物種46種,其中極危4種、瀕危14種、易危28種(附表5);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受威脅的脊椎動物79種,其中極危7種、瀕危34種、易危38種(附表6)。
表1 河北省脊椎動物各類群的物種數(shù)和所占比例
|
脊椎動物 |
魚類 |
兩棲類 |
爬行類 |
鳥類 |
哺乳類 |
種數(shù) |
830 |
225 |
8 |
24 |
486 |
87 |
占河北省脊椎動物百分比(%) |
27.11 |
0.96 |
2.89 |
58.55 |
10.48 |
|
占全國各類動物百分比(%) |
6.74 |
1.92 |
5.18 |
33.60 |
15.60 |
物種多樣性數(shù)據(jù)來源:《河北高等植物名錄》、《河北動物志(魚類卷)》、《河北動物志(兩棲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卷)》及現(xiàn)有鳥類調(diào)查和觀測數(shù)據(jù)。
3.遺傳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是指生物個體內(nèi)、單個物種內(nèi)或物種之間的基因多樣性,包括分子、細胞和個體層次上遺傳變異的復雜性。物種是遺傳資源的載體,河北省經(jīng)濟、藥用動植物種質(zhì)資源豐富。現(xiàn)有家畜家禽100多個品種,有深縣豬、太行雞、陽原驢、太行山羊、渤海驢等品種;沿海所產(chǎn)魚類多達110多種,有帶魚、黃花魚、棱魚、比目魚、鲆魚、鯧魚、香魚等;海產(chǎn)蝦類20多種,有對蝦、口蝦蛄等;蟹類10多種,有三疣梭子蟹、中華絨螯蟹等;貝類有文蛤、青蛤、蟶、蚶及牡蠣等。省內(nèi)淡水養(yǎng)殖品種主要有草魚、鰱、鳙、鯉、鯽、烏鱧、黃鱔、鱖及細鱗鮭等。據(jù)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河北省有藥用植物1500余種,其中重要的100余種,如柴胡、黃芩、遠志、酸棗、連翹、地黃、蒼術、半夏、黃精、玉竹、金蓮花、金銀花、黨參、桔梗等。經(jīng)濟植物種類豐富,如特色水果有晉州鴨梨、趙縣雪花梨、深州蜜桃、滄州金絲小棗、贊皇大棗、興隆山楂、巨鹿串枝紅杏、宣化牛奶葡萄等品種。
近年來,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林草局等部門密切配合、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組織相關單位和科研機構(gòu)有效開展了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規(guī)體系初步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法律制度和機制,是健全生物多樣性制度保障體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大框架內(nèi),河北省頒布實施了《河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條例》、《河北省植物保護條例》、《河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河北省濕地保護條例》、《白洋淀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與保護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guī),為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2.生物多樣性基礎研究得到加強。省內(nèi)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自然保護區(qū)管理機構(gòu)對河北省生物多樣性進行了調(diào)查,并針對重點保護物種開展了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和系統(tǒng)研究,獲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河北植物志》、《河北動物志》(魚類,兩棲、爬行、哺乳動物類)、《河北高等植物名錄》等專著。在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的同時,還對重要物種進行了專項研究,如黑琴雞、青頭潛鴨、河北梨等。在外來物種防治方面,開展了防控、監(jiān)測、清除等工作。近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培養(yǎng)了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
3.就地保護成效顯著。到2020年底,河北省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76處,去除交叉重疊區(qū)域后總面積為1.40萬平方千米。其中,自然保護區(qū)41處、風景名勝區(qū)51處、森林公園105處、濕地公園56處、地質(zhì)公園19處、沙漠公園3處、草原公園2處、海洋公園1處(圖2)。這些保護地建設使我省超過60%的物種和80%的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4.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初顯規(guī)模。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快速發(fā)展。省內(nèi)多個保護地、科研機構(gòu)、動物園、植物園和花卉園等為遷地保護提供了平臺,并開展了一系列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育對策研究,這些成果為物種的遷地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撐。如河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對河北梨進行了組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研究,為該物種的保育奠定了基礎;河北灤河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與北京麋鹿生態(tài)實驗中心共同實施了麋鹿遷地保護實驗項目,在麋鹿繁育、采食、集群和病癥等方面獲得了大量數(shù)據(jù),為種群擴繁及后期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5.種質(zhì)資源保存和生物標本儲備快速發(fā)展。河北省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種質(zhì)資源的收集、儲備及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河北大學博物館、河北師范大學博物館等一批博物館(標本館)的建立,促進野生動植物資源標本的收集和保藏,在河北省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研究領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圖2 河北省自然保護地分布現(xiàn)狀圖
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生物多樣性數(shù)據(jù)更新緩慢,監(jiān)測和預警系統(tǒng)不完善,生物多樣性研究投入不足,基礎科研能力有待加強等。
1.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范圍局限、信息化程度低。全省設置的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監(jiān)測樣地和樣線主要分布于張家口、承德、石家莊及沿海,不能全面反映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動態(tài)變化;缺少對一些珍稀瀕危物種和需重點關注物種的種群動態(tài)變化的長期監(jiān)測;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tǒng)建設不發(fā)達,特別是資源本底數(shù)據(jù)及空間分布格局需要進一步完善。
2.發(fā)展與保護矛盾突出。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土地、水、礦產(chǎn)等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一些物種的棲息地片段化和破碎化,給生物多樣性保護造成巨大壓力。如海河流域呈過度開發(fā)狀態(tài),水資源嚴重短缺;地下水超采嚴重、生態(tài)水量嚴重不足使一些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喪失,導致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3.防控生物入侵的壓力增加。生物入侵是造成物種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jù)文獻記載、資料統(tǒng)計等,河北省有外來入侵物種266種(我國已確認發(fā)生外來入侵物種共662種),其中入侵雜草179種、入侵植物病害28種、入侵植物蟲害52種、入侵水生動物6種。外來物種與本地物種競爭各種資源,使本地物種處于劣勢地位,破壞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造成本地物種遺傳多樣性降低,甚至消亡。如黃頂菊、刺萼龍葵、印加孔雀草、蘋果蠹蛾、草地貪夜蛾、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等外來入侵物種已對農(nóng)林業(yè)生產(chǎn)和自然生態(tài)產(chǎn)生重大危害。
4.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威脅增大。隨著21世紀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由此引起的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建設、旅游開發(fā)等一系列人類活動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給區(qū)域生物多樣性帶來一定影響,導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威脅增大。
5.資金投入需進一步加大。隨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工作的推進,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動態(tài)監(jiān)測、棲息地保護、生物廊道建設、遷地保護等工程及相關科研項目的實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以確保提高我省生物多樣性管理水平和保護成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新發(fā)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gòu)建新發(fā)展格局,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有效應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挑戰(zhàn),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水平,確保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tài)文明建設全過程,推動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構(gòu)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1.尊重自然、保護優(yōu)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堅持保護優(yōu)先、自然恢復為主。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ōu)先,采取積極防范措施,對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物種及遺傳資源實施有效保護,恢復和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障生態(tài)安全。
2.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統(tǒng)籌推進。堅持綠色高質(zhì)量發(fā)展,禁止掠奪性開發(fā)生物資源,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技術的研發(fā)與推廣,科學、合理利用生物資源。聚焦重點區(qū)域、領域和關鍵問題,相關部門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信息共享,有序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3.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充分發(fā)揮政府的組織推動作用,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jīng)濟、技術等手段,加大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的支持力度。強化信息公開和輿論引導,廣泛開展生物多樣性宣傳和教育活動,充分調(diào)動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性。
4.持續(xù)利用、和諧發(fā)展。充分挖掘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生產(chǎn)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使物種資源得到有效保存和持續(xù)利用,推動生物資源合理利用、生態(tài)產(chǎn)業(yè)與區(qū)域經(jīng)濟社會和諧發(fā)展,為全省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物質(zhì)基礎。
1.近期目標。到2025年,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各類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的7.41%以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數(shù)保護率達到80%。開展全省生物多樣性的評估、監(jiān)測、影響評價工作,建設生物多樣性信息基礎數(shù)據(jù)庫和管理平臺,基本建立重大危害入侵物種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
2.遠期目標。到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各類自然保護地區(qū)域數(shù)量和面積達到合理水平,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和遺傳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加強河北省珍稀瀕危動植物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形成一定數(shù)量的瀕危動植物種群,為補充野外種群奠定基礎;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評估、預警體系,健全生物種質(zhì)資源出入境管理制度以及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共享制度。
1.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研究和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研究,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與編目,完成高等植物、脊椎動物等類群的受威脅現(xiàn)狀評估,發(fā)布瀕危物種名錄。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能力建設,加大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和力度。強化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能力建設,提高生物多樣性預警和管理水平。
2.加強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堅持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的原則,合理布局全省自然保護區(qū)空間結(jié)構(gòu),強化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管理,開展保護區(qū)外生物多樣性保護試點工作。建立自然保護區(qū)質(zhì)量管理評估體系,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督,不斷提高自然保護區(qū)管理水平。對于珍稀瀕危物種、極小種群采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jié)合的措施,逐步增加野外種群數(shù)量。
3.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xù)開發(fā)與利用。協(xié)調(diào)經(jīng)濟發(fā)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研究創(chuàng)新生物技術,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加強對生物資源的開發(fā)、整理、檢測、篩選和性狀評價,篩選優(yōu)良生物種質(zhì)基因,推進相關生物技術在農(nóng)業(yè)、林業(yè)、生物醫(yī)藥和環(huán)保等領域的應用,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有效保護農(nóng)作物種質(zhì)資源和畜禽種質(zhì)資源,建立健全生物遺傳資源庫。借鑒國際國內(nèi)先進經(jīng)驗,探索建立生物遺傳資源及傳統(tǒng)知識獲取與惠益共享制度。
根據(jù)河北省地形地貌及生物多樣性分布特點,重點區(qū)域包括兩區(qū)(壩上高原區(qū)、濱海區(qū))、兩山(太行山、燕山)、兩湖(白洋淀、衡水湖)。
1.兩區(qū)
壩上高原區(qū)。壩上高原是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帶,又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位于內(nèi)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南麓的接壤地帶,包括康保縣、張北縣、察北管理區(qū)、塞北管理區(qū)、沽源縣全境,尚義縣、豐寧縣、圍場縣的部分地區(qū)。區(qū)域內(nèi)有塞罕壩、紅松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御道口、灤河源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分布有遺鷗、大鴇、黑琴雞、蓑羽鶴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該區(qū)域具有典型的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多樣性特色明顯,是京津冀防風固沙、水源涵養(yǎng)、水土保持的重要支撐區(qū)。
濱海區(qū)。地處環(huán)渤海中心地帶,包括秦皇島、唐山、滄州三市的沿海地區(qū),海岸線長487千米,陸域面積3.57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0.7萬平方千米。區(qū)域內(nèi)有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菩提島、曹妃甸、南大港、海興省級自然保護區(qū)。該區(qū)域濕地類型多樣,是青島文昌魚的重要分布區(qū)、遺鷗和大鴇的重要越冬地、黑嘴鷗的主要繁殖地,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為大量的鶴類、鸛類、雁鴨類、鸻鷸類等鳥類遷徙提供了中轉(zhuǎn)站和棲息地。該區(qū)域?qū)I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鳥類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兩山
太行山區(qū)。太行山是中國東部地區(qū)重要山脈,在河北省境內(nèi)從張家口南部起,穿越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四市西部30余個縣(市、區(qū))。區(qū)域內(nèi)有小五臺山、駝梁、青崖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金華山-橫嶺子、摩天嶺、大茂山、銀河山、漫山、南寺掌、嶂石巖、三峰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分布有金錢豹、褐馬雞、黑鸛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緣毛太行花等極小種群物種。該區(qū)域地貌類型多樣,生態(tài)系統(tǒng)復雜,物種資源豐富,對保障京津冀生態(tài)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燕山山區(qū)。燕山山脈西起張家口境內(nèi)的洋河,東至山海關,北接壩上高原,西南與太行山相隔,南側(cè)為華北平原。東西長約420千米,南北最寬處近200千米,海拔600~2292.6米。區(qū)域內(nèi)有灤河上游、茅荊壩、霧靈山、大海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遼河源、北大山、六里坪、百草洼、千鶴山、都山、黃羊灘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分布有金錢豹、梅花鹿、黑鸛、禿鷲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河北梨等極小種群物種。其中霧靈山、六里坪曾經(jīng)是獼猴在我國分布的最北限。燕山山區(qū)植物種類較多,物種豐富度較高,是溫帶暖溫帶植物區(qū)系的典型代表,是京津冀重要水源涵養(yǎng)地和生態(tài)屏障。
3.兩湖
白洋淀。總面積約360平方千米,平均年蓄水量約3-4億立方米,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譽為“華北之腎”,也是雄安新區(qū)發(fā)展的重要生態(tài)水體。通過連續(xù)多年的治理與修復,白洋淀水質(zhì)提升至Ⅲ類。白洋淀濕地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有野生魚類54種,鳥類220種,其中包括丹頂鶴、白鶴、大鴇、東方白鸛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濕地代表植物—蘆葦?shù)纳L面積約13.5萬畝。白洋淀為典型的內(nèi)陸湖泊,保護該區(qū)域的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河北及華北平原的生態(tài)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衡水湖。總面積約163.65平方千米,衡水湖及周邊區(qū)域具有沼澤、草甸、灘涂、林地、農(nóng)田等完整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生境多樣,物種豐富,已記錄植物538種,魚類34種,兩棲爬行類17種,鳥類327種,哺乳類20種,有青頭潛鴨、白鶴、東方白鸛、大鴇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0多種。衡水湖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國際重要濕地,是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的重要棲息地。衡水湖是華北平原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內(nèi)陸濕地之一,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ōu)先領域及項目,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根據(jù)規(guī)劃目標及任務,確定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七個優(yōu)先領域。
開展河北省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與評估,利用三至五年完成生態(tài)系統(tǒng)調(diào)查、物種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遺傳資源調(diào)查等工作,為建立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監(jiān)管平臺積累本底數(shù)據(jù)。在全省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保護地、生態(tài)保護紅線、生態(tài)空間管控區(qū)等重點保護區(qū)域,開展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遙感監(jiān)測。持續(xù)推進農(nóng)作物和畜禽、水產(chǎn)、林草植物、藥用植物、菌種等生物遺傳資源和種質(zhì)資源調(diào)查、編目及數(shù)據(jù)庫建設。通過聚焦瀕危物種、需重點關注的物種和重要生物遺傳資源,掌握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重點物種及棲息地、生物遺傳資源狀況,評估保護成效。通過優(yōu)化和完善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網(wǎng)絡,及時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tài)變化趨勢,提升保護和監(jiān)管能力。
專欄1 開展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評估與常態(tài)化監(jiān)測 |
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工程。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摸清河北省生物多樣性底數(shù),掌握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珍稀瀕危物種、重要或指示物種的分布特征。率先開展塞罕壩、白洋淀、衡水湖等重點區(qū)域調(diào)查及監(jiān)測。 生物多樣性常規(guī)監(jiān)測工程。在重要保護地或環(huán)境敏感區(qū)域,設置固定樣線和樣地,長期監(jiān)測代表類群(如鳥類和哺乳類)的種群數(shù)量、密度及動態(tài)變化趨勢。 重點物種專項調(diào)查與監(jiān)測工程。對野大豆、蘭科植物等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褐馬雞、黑琴雞、金錢豹、馬鹿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并對其棲息地進行保護。 重點水域生態(tài)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在白洋淀流域、環(huán)渤海濱海濕地等重要水域開展水質(zhì)(含底質(zhì))試點監(jiān)測、水生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完善水生態(tài)監(jiān)測指標體系。 重要物種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工程。對河北省重要的珍稀瀕危物種,如黑鸛、青頭潛鴨、遺鷗、黑嘴鷗、大鴇、灰鶴、蓑羽鶴、震旦鴉雀等的繁殖和(或)越冬種群的變化情況進行周期性監(jiān)測;對丹頂鶴、白鶴、白枕鶴、黑臉琵鷺、白琵鷺、東方白鸛等遷徙種群進行動態(tài)變化監(jiān)測,為更好地保護這些物種奠定基礎。 特殊物種的監(jiān)測和防控工程。對群眾生命、財產(chǎn)造成威脅的特殊類群(如野豬等)進行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合理評估危害程度,當達到環(huán)境承載力上限時,進行科學的防控或防治。 生物多樣性網(wǎng)絡平臺建設工程。集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diào)查、常態(tài)化監(jiān)測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建設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信息化平臺,并維持其正常運行。 野外觀測研究站建設工程。在重要保護地或生態(tài)敏感區(qū),依托高校或科研機構(gòu)建設野外觀測研究站,開展長期生物多樣性及環(huán)境變化的動態(tài)監(jiān)測。 |
統(tǒng)籌劃定生態(tài)保護紅線,優(yōu)化調(diào)整自然保護地,落實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控政策。構(gòu)建促進物種遷徙、基因交流的生態(tài)廊道和適宜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加強小五臺、金華山-橫嶺子自然保護區(qū)褐馬雞和駝梁、都山、霧靈山等自然保護區(qū)華北豹棲息地保護。選擇重要珍稀瀕危物種、極小種群和遺傳資源破碎分布點建設保護點。加強對極小種群河北梨、緣毛太行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青頭潛鴨、遺鷗等就地保護。
專欄2 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 |
保護地優(yōu)化整合工程。構(gòu)建具有河北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整合交叉重疊自然保護地、歸并重組相鄰相連自然保護地、優(yōu)化邊界范圍和功能區(qū)劃定、補劃生態(tài)保護空缺區(qū)等。 生物廊道建設工程。在小五臺山、金華山-橫嶺子自然保護區(qū)建立適宜褐馬雞和金錢豹遷移的有效生物廊道;在駝梁、漫山、銀河山自然保護區(qū),茅荊壩、北大山、遼河源自然保護區(qū),霧靈山、六里坪自然保護區(qū)建立適宜金錢豹遷移的有效生物廊道。 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工程。對青頭潛鴨、遺鷗等珍稀瀕危物種,在衡水湖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等棲息地或潛在分布區(qū)進行就地保護,防止野外種群數(shù)量下降。 |
通過合理開展物種遷地保護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植物園、動物園(野生動物園)、野生動物救護和繁育基地建設,加大全省珍稀瀕危物種的引種保存、野生動物繁育和救護力度,增加人工繁育種群,提升遷地保護的科研水平。進一步實施朱鹮野化改造、麋鹿引進與放歸、河北梨遷地保護、緣毛太行花人工繁育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繁育項目,有效擴大遷地種群。
朱鹮遷地保護工程。依托北戴河濕地公園的朱鹮遷地保護種群,進一步加強引種繁育、野化放歸實驗等技術研究,有效擴大遷地種群。 麋鹿遷地保護工程。依托灤河上游自然保護區(qū)的麋鹿遷地保護種群,進一步加強馴養(yǎng)繁育、疾病防控等技術研究,擴大遷地保護種群。 河北梨遷地保護工程。采用先進技術進行引種和培育,建立人工或?qū)嶒炇覘l件下的河北梨繁育基地,增加種群數(shù)量。 緣毛太行花遷地保護工程。探索建立實驗室條件下的緣毛太行花人工繁育基地,通過遷地保護擴大野生種群。 |
建立農(nóng)業(yè)遺傳資源生產(chǎn)性狀、品質(zhì)性狀、抗逆性和形態(tài)學評價體系,篩選與肉、蛋、奶、毛等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相關的遺傳性狀,開展農(nóng)產(chǎn)品遺傳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技術研究;加強新品種培育,建設遺傳資源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體系;加強藥用和觀賞植物資源利用新技術的開發(fā)與應用,開展種質(zhì)基因的鑒定、整理和篩選,培育優(yōu)良新品種。通過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fā)利用,合理配置農(nóng)業(yè)資源,實現(xiàn)惠益共享。
生物資源數(shù)據(jù)庫建設工程。建立河北省動植物資源數(shù)據(jù)庫,包括物種信息、分布區(qū)、經(jīng)濟價值(食用、藥用、觀賞等)、生態(tài)價值、瀕危狀況等。以資源數(shù)據(jù)庫為核心,結(jié)合地理信息系統(tǒng)、管理信息系統(tǒng)、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等現(xiàn)代化手段建立動植物種質(zhì)資源信息處理與管理平臺。 重要種質(zhì)資源利用工程。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具有優(yōu)良性狀的禽畜、農(nóng)作物新品種,并對特有或稀有物種(如河北梨、青島文昌魚、細鱗鮭等)、藥用和觀賞植物(如大花杓蘭等)的種質(zhì)資源進行保護,為恢復種群數(shù)量及增加遺傳多樣性奠定基礎。 水生經(jīng)濟物種種質(zhì)資源保護工程。加強水生經(jīng)濟物種(魚、蝦、蟹、貝類等)種質(zhì)資源庫建設、并跟蹤種群動態(tài)(或產(chǎn)量),為制定合理的漁業(yè)資源利用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 |
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監(jiān)測預警,開展農(nóng)田、漁業(yè)水域、森林、草原、濕地、近岸海域、海島等重點區(qū)域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摸清種類數(shù)量、分布范圍、危害程度等狀況。堅持普查和治理一體推進,邊查邊治、邊防邊治、綜合施治、及時治理。加強外來物種引入審批管理,堅持全鏈條式檢疫查驗、強化入侵物種源頭防控。堅持“誰審批、誰監(jiān)管”,強化引進外來物種的監(jiān)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口岸檢疫設施、提升實驗室檢測鑒定水平,有效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嚴格依法管理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作物種植,并開展轉(zhuǎn)基因作物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評估。
外來入侵物種現(xiàn)狀調(diào)查工程。開展全省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掌握入侵物種的種類、數(shù)量、范圍、趨勢及危害程度等。 |
加快推廣和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并提高專業(yè)及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業(yè)務能力,從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開闊視野、創(chuàng)新思想和理念。以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為載體,加強生物多樣性領域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強化生物多樣性基礎科研平臺建設,增強專業(yè)實驗室研究開發(fā)能力,推廣成熟研究成果和技術,促進成果共享。
專欄6 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宣傳和科學研究 |
科普宣傳工程。充分利用“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huán)境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宣傳,增強公眾保護意識。 專業(yè)培訓與業(yè)務提升工程。有計劃地組織業(yè)務及管理人員進行專業(yè)培訓,并邀請國內(nèi)外本領域的專家進行業(yè)務指導和專題培訓,提升業(yè)務管理和技術水平。 重點實驗室建設工程。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gòu)的學科和實驗室平臺,聚焦生物多樣性領域重大科技問題,增強實驗室的專業(yè)研究與應用開發(fā)能力,推廣研究成果和技術。 |
加強農(nóng)牧業(yè)新品種引進、品種改良,促進替代資源研發(fā)及生物資源成果應用轉(zhuǎn)化,構(gòu)建高品質(zhì)多樣化的生態(tài)產(chǎn)品體系。推廣特種動物馴養(yǎng)繁殖技術、中草藥種植技術,在保護動植物種質(zhì)資源的同時,實現(xiàn)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xù)利用與發(fā)展。
專欄7 特色生物資源利用與推廣 |
特種動物養(yǎng)殖工程。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優(yōu)勢,推廣國家允許可馴養(yǎng)繁殖物種(如馬鹿、梅花鹿、貉、銀狐、北極狐、雉雞、非洲鴕鳥、中華鱉等)的馴養(yǎng)和繁殖技術,擴大特種動物的養(yǎng)殖規(guī)模。 特色中草藥種植工程。利用企業(y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優(yōu)勢,推廣地方特色中草藥資源(如金蓮花、連翹、黃芩、黃芪、金銀花、牡丹等)的種植和深加工技術,擴大中草藥資源利用規(guī)模。 |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協(xié)調(diào)工作機制,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林草局、財政廳、發(fā)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水利廳、住建廳、教育廳、科技廳、市場監(jiān)管局、石家莊海關等部門,各負其責,加強會商,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推進環(huán)境污染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協(xié)同增效。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職能,細化工作措施,加強協(xié)調(diào)配合,推動工作落實。
(二)強化執(zhí)法監(jiān)督。建立重要保護物種棲息地遙感監(jiān)測機制,將危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行為納入省級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jiān)督等專項行動。組織開展海洋伏季休(禁)漁和河湖禁漁期、毀林和侵占破壞草原等專項執(zhí)法行動。健全聯(lián)合執(zhí)法機制,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采集、運輸、交易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等違法犯罪行為。
(三)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加大各級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規(guī)范、高效使用專項資金。鼓勵社會捐助,開展多雙邊合作,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贈款,研究建立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多渠道、多領域籌集資金,引導社會、信貸資金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四)強化科技保障。開展科學評估及示范工作,加強基礎理論、方法、手段與技術標準研究,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發(fā)展;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管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人才培養(yǎng),提高相關人員專業(yè)、管理和技術水平。培育產(chǎn)學研結(jié)合、教科企聯(lián)合、多學科合作的高水平人才團隊,創(chuàng)新開展工作,實現(xiàn)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科學化、合理化。
(五)加強宣傳教育。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宣傳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充分利用網(wǎng)絡、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等傳媒途徑和公共信息交流平臺,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增強保護意識,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加強對公眾的宣傳與引導,依托自然保護區(qū)、動物園、植物園、標本館和博物館等單位,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六)深化合作交流。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護地管理機構(gòu)與國內(nèi)外有關機構(gòu)開展合作,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能力。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切實履行國際公約;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管理經(jīng)驗,拓展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合作伙伴關系,協(xié)同構(gòu)建全方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附表1 河北省內(nèi)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2021)
門 |
科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保護等級 |
裸子植物門 |
松科 |
紅松 |
Pinus koraiensis |
Ⅱ級 |
被子植物門 |
蘭科 |
杓蘭 |
Cypripedium calceolus |
Ⅱ級 |
|
斑花杓蘭 |
Cypripedium guttatum |
Ⅱ級 |
|
|
大花杓蘭 |
Cypripedium macranthum |
Ⅱ級 |
|
|
山西杓蘭 |
Cypripedium shanxiense |
Ⅱ級 |
|
|
手參 |
Gymnadenia conopsea |
Ⅱ級 |
|
|
天麻 |
Gastrodia elata |
Ⅱ級 |
|
禾本科 |
沙蘆草 |
Agropyron mongolicum |
Ⅱ級 |
|
|
稻 |
Oryza sativa |
Ⅱ級 |
|
毛茛科 |
北京水毛茛 |
Batrachium pekinense |
Ⅱ級 |
|
|
槭葉鐵線蓮 |
Clematis acerifolia |
Ⅱ級 |
|
蓮科 |
蓮 |
Nelumbo nucifera |
Ⅱ級 |
|
景天科 |
紅景天 |
Rhodiola rosea |
Ⅱ級 |
|
豆科 |
野大豆 |
Glycine soja |
Ⅱ級 |
|
|
甘草 |
Glycyrrhiza uralensis |
Ⅱ級 |
|
薔薇科 |
玫瑰 |
Rosa rugosa |
Ⅱ級 |
|
|
太行花 |
Taihangia rupestris |
Ⅱ級 |
|
千屈菜科 |
細果野菱 |
Trapa maximowiczii |
Ⅱ級 |
|
獼猴桃科 |
軟棗獼猴桃 |
Actinidia arguta |
Ⅱ級 |
|
木犀科 |
水曲柳 |
Fraxinus mandschurica |
Ⅱ級 |
|
列當科 |
草蓯蓉 |
Boschniakia rossica |
Ⅱ級 |
|
忍冬科 |
丁香葉忍冬 |
Lonicera oblata |
Ⅱ級 |
|
五加科 |
人參 |
Panax ginseng |
Ⅱ級 |
|
傘形科 |
珊瑚菜 |
Glehnia litoralis |
Ⅱ級 |
|
蕓香科 |
黃檗 |
Phellodendron amurense |
Ⅱ級 |
|
椴樹科 |
紫椴 |
Tilia amurensis |
Ⅱ級 |
附表2 河北省分布的受威脅植物名錄(IUCN,2020)
門 |
科 |
種 |
拉丁名 |
易危 |
瀕危 |
裸子植物門 |
杉科 |
水杉 |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
|
√ |
被子植物門 |
楊柳科 |
鉆天柳 |
Chosenia arbutifolia |
√ |
|
蘭科 |
小花火燒蘭 |
Epipactis helleborine |
|
√ |
|
天麻 |
Gastrodia elata |
√ |
|
附錄3 河北省分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受威脅物種(高等植物)
門 |
科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極危 |
瀕危 |
易危 |
苔蘚植物門 |
大帽蘚科 |
擬煙桿大帽蘚 |
Encalypta buxbaumioidea |
|
√ |
|
紫萼蘚科 |
細葉連軸蘚 |
Schistidium liliputanum |
|
|
√ |
|
裸子植物門 |
松科 |
華北落葉松 |
Larix gmelinii |
|
|
√ |
|
白皮松 |
Pinus bungeana |
|
√ |
|
|
|
樟子松 |
Pinus sylvestris |
|
|
√ |
|
被子植物門 |
楊柳科 |
鉆天柳 |
Chosenia arbutifolia |
|
|
√ |
|
梧桐楊 |
Populus pseudomaximowiczii |
|
√ |
|
|
胡桃科 |
胡桃 |
Juglans regia |
|
|
√ |
|
榆科 |
脫皮榆 |
Ulmus lamellosa |
|
|
√ |
|
睡蓮科 |
萍蓬草 |
Nuphar pumilum |
|
|
√ |
|
毛茛科 |
北京水毛茛 |
Batrachium pekinense |
|
√ |
|
|
|
槭葉鐵線蓮 |
Clematis acerifolia |
|
√ |
|
|
|
冀北翠雀花 |
Delphinium siwanense |
|
√ |
|
|
罌粟科 |
房山紫堇 |
Corydalis fangshanensis |
|
|
√ |
|
景天科 |
紅景天 |
Rhodiola rosea |
|
|
√ |
|
薔薇科 |
齒葉白鵑梅 |
Exochorda serratifolia |
|
|
√ |
|
|
風箱果 |
Physocarpus amurensis |
|
|
√ |
|
|
河北梨 |
Pyrus hopeiensis |
√ |
|
|
|
|
緣毛太行花 |
Taihangia rupestris |
√ |
|
|
|
豆科 |
蒙古黃耆 |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
|
|
√ |
|
|
邊向花黃耆 |
Astragalus moellendorffii |
|
√ |
|
|
|
柄莢錦雞兒 |
Caragana stipitata |
|
√ |
|
|
|
擬蠶豆巖黃耆 |
Hedysarum vicioides |
|
|
√ |
|
蕓香科 |
黃檗 |
Phellodendron amurense |
|
|
√ |
|
椴樹科 |
紫椴 |
Tilia amurensis |
|
|
√ |
|
木犀科 |
水曲柳 |
Fraxinus mandschurica |
|
|
√ |
|
五加科 |
東北土當歸 |
Aralia continentalis |
|
|
√ |
|
傘形科 |
霧靈柴胡 |
Bupleurum sibiricum |
|
√ |
|
|
|
珊瑚菜 |
Glehnia litoralis |
√ |
|
|
|
報春花科 |
巖生報春 |
Primula saxatilis |
|
|
√ |
|
|
藏報春 |
Primula sinensis |
|
√ |
|
|
茄科 |
華北散血丹 |
Physaliastrum sinicum |
|
|
√ |
|
列當科 |
草蓯蓉 |
Boschniakia rossica |
|
|
√ |
|
北極花科 |
蝟實 |
Kolkwitzia amabilis |
|
|
√ |
|
忍冬科 |
丁香葉忍冬 |
Lonicera oblata |
|
|
√ |
|
谷精草科 |
長苞谷精草 |
Eriocaulon decemflorum |
|
|
√ |
|
百合科 |
冀韭 |
Allium chiwui |
|
√ |
|
|
|
輪葉貝母 |
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
|
√ |
|
|
|
伊貝母 |
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
|
|
√ |
|
|
浙貝母 |
Fritillaria thunbergii |
|
|
√ |
|
|
平貝母 |
Fritillaria ussuriensis |
|
|
√ |
|
|
大花卷丹 |
Lilium leichtlinii |
|
|
√ |
|
蘭科 |
斑花杓蘭 |
Cypripedium guttatum |
|
√ |
|
|
|
大花杓蘭 |
Cypripedium macranthum |
|
√ |
|
|
|
山西杓蘭 |
Cypripedium shanxiense |
|
|
√ |
|
|
手參 |
Gymnadenia conopsea |
|
√ |
|
|
|
十字蘭 |
Habenaria sagittifera |
|
|
√ |
|
|
二葉兜被蘭 |
Neottianthe cucullata |
|
|
√ |
附表4 河北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
綱 |
目 |
科 |
中文名 |
拉丁名 |
級別 |
|
Ⅰ |
Ⅱ |
|||||
爬行綱 |
龜鱉目 |
龜科 |
烏龜 |
Chinemys reevesii |
|
√ |
有鱗目 |
游蛇科 |
團花錦蛇 |
Elaphe davidi |
|
√ |
|
鳥綱 |
雞形目 |
雉科 |
花尾榛雞 |
Bonasa bonasia |
√ |
|
黑嘴松雞 |
Tetrao urogalloides |
|
√ |
|||
黑琴雞 |
Lyrurus tetrix |
|
√ |
|||
褐馬雞 |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
√ |
|
|||
勺雞 |
Pucrasia macrolopha |
|
√ |
|||
雁形目 |
鴨科 |
鴻雁 |
Anser cygnoides |
|
√ |
|
白額雁 |
Anser albifrons |
|
√ |
|||
小白額雁 |
Anser erythropus |
|
√ |
|||
大天鵝 |
Cygnus cygnus |
|
√ |
|||
小天鵝 |
Cygnus columbianus |
|
√ |
|||
疣鼻天鵝 |
Cygnus olor |
|
√ |
|||
花臉鴨 |
Anas formosa |
|
√ |
|||
鴛鴦 |
Aix galericulata |
|
√ |
|||
棉鳧 |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
|
√ |
|||
青頭潛鴨 |
Aythya baeri |
√ |
|
|||
中華秋沙鴨 |
Mergus squamatus |
√ |
|
|||
斑頭秋沙鴨 |
Mergellus albellus |
|
√ |
|||
??目 |
??科 |
角?? |
Podiceps auritus |
|
√ |
|
赤頸?? |
Podiceps grisegena |
|
√ |
|||
黑頸?? |
Podiceps nigricollis |
|
√ |
|||
鵑形目 |
杜鵑科 |
小鴉鵑 |
Centropus toulou |
|
√ |
|
鴇形目 |
鴇科 |
大鴇 |
Otis tarda |
√ |
|
|
波斑鴇 |
Otis undulata |
√ |
|
|||
鶴形目 |
秧雞科 |
花田雞 |
Porzana exquisita |
|
√ |
|
斑脅田雞 |
Zapornia paykullii |
|
√ |
|||
鶴科 |
灰鶴 |
Grus grus |
|
√ |
||
沙丘鶴 |
Grus canadensis |
|
√ |
|||
白頭鶴 |
Grus monacha |
√ |
|
|||
丹頂鶴 |
Grus japonensis |
√ |
|
|||
白枕鶴 |
Grus vipio |
√ |
|
|||
白鶴 |
Grus leucogeranus |
√ |
|
|||
蓑羽鶴 |
Anthropoides virgo |
|
√ |
|||
鸻形目 |
鹮嘴鷸科 |
鹮嘴鷸 |
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
|
√ |
|
鸻科 |
黃頰麥雞 |
Vanellus gregarius |
|
√ |
||
水雉科 |
水雉 |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
|
√ |
||
鷸科 |
小杓鷸 |
Numenius minutus |
|
√ |
||
白腰杓鷸 |
Numenius arquata |
|
√ |
|||
大杓鷸 |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
|
√ |
|||
小青腳鷸 |
Tringa guttifer |
√ |
|
|||
翻石鷸 |
Arenaria interpres |
|
√ |
|||
勺嘴鷸 |
Eurynorhynchus pygmeus |
√ |
|
|||
大濱鷸 |
Calidris tenuirostris |
|
√ |
|||
闊嘴鷸 |
Limicola falcinellus |
|
√ |
|||
半蹼鷸 |
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
|
√ |
|||
鷗科 |
遺鷗 |
Larus relictus |
√ |
|
||
小鷗 |
Larus minutus |
|
√ |
|||
黑嘴鷗 |
Larus saundersi |
√ |
|
|||
中華鳳頭燕鷗 |
Thalasseus bernsteini |
√ |
|
|||
鸛形目 |
鸛科 |
彩鸛 |
Mycteria leucocephalus |
√ |
|
|
東方白鸛 |
Ciconia boyciana |
√ |
|
|||
黑鸛 |
Ciconia nigra |
√ |
|
|||
鰹鳥目 |
軍艦鳥科 |
黑腹軍艦鳥 |
Fregata minor minor |
|
√ |
|
白斑軍艦鳥 |
Fregata ariel ariel |
|
√ |
|||
鸕鶿科 |
海鸕鶿 |
Phalacrocorax pelagicus |
|
√ |
||
鵜形目 |
鹮科 |
黑頭白鹮 |
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 |
|
|
彩鹮 |
Plegadis falcinellus |
√ |
|
|||
白琵鷺 |
Platalea leucorodia |
|
√ |
|||
黑臉琵鷺 |
Platalea minor |
√ |
|
|||
鷺科 |
黃嘴白鷺 |
Egretta eulophotes |
√ |
|
||
鵜鶘科 |
斑嘴鵜鶘 |
Pelecanus philippensis |
√ |
|
||
卷羽鵜鶘 |
Pelecanus crispus |
√ |
|
|||
鷹形目 |
鶚科 |
鶚 |
Pandion haliaetus |
|
√ |
|
鷹科 |
黑翅鳶 |
Elanus caeruleus |
|
√ |
||
胡兀鷲 |
Gypaetus barbatus |
√ |
|
|||
鳳頭蜂鷹 |
Pernis ptilorhynchus |
|
√ |
|||
高山兀鷲 |
Gyps himalayensis |
|
√ |
|||
禿鷲 |
Aegypius monachus |
√ |
|
|||
短趾雕 |
Circaetus gallicus |
|
√ |
|||
烏雕 |
Aquila clanga |
√ |
|
|||
草原雕 |
Aquila rapax |
√ |
|
|||
金雕 |
Aquila chrysaetos |
√ |
|
|||
白肩雕 |
Aquila heliaca |
√ |
|
|||
白腹隼雕 |
Aquila fasciata |
|
√ |
|||
赤腹鷹 |
Accipiter soloensis |
|
√ |
|||
日本松雀鷹 |
Accipiter gularis |
|
√ |
|||
雀鷹 |
Accipiter nisus |
|
√ |
|||
蒼鷹 |
Accipiter gentilis |
|
√ |
|||
白尾鷂 |
Circus cyaneus |
|
√ |
|||
草原鷂 |
Circus macrourus |
|
√ |
|||
白頭鷂 |
Circus aeruginosus |
|
√ |
|||
白腹鷂 |
Circus spilonotus |
|
√ |
|||
鵲鷂 |
Circus melanoleucos |
|
√ |
|||
黑鳶 |
Milvus migrans |
|
√ |
|||
玉帶海雕 |
Haliaeetus leucoryphus |
√ |
|
|||
白尾海雕 |
Haliaeetus albicilla |
√ |
|
|||
虎頭海雕 |
Haliaeetus pelagicus |
√ |
|
|||
灰臉鵟鷹 |
Butastur indicus |
|
√ |
|||
大鵟 |
Buteo hemilasius |
|
√ |
|||
普通鵟 |
Buteo buteo |
|
√ |
|||
毛腳鵟 |
Buteo lagopus |
|
√ |
|||
鸮形目 |
鴟鸮科 |
北領角鸮 |
Otus semitorques |
|
√ |
|
紅角鸮 |
Otus scops |
|
√ |
|||
雪鸮 |
Nyctea scandiaca |
|
√ |
|||
雕鸮 |
Bubo bubo |
|
√ |
|||
灰林鸮 |
Strix aluco |
|
√ |
|||
花頭鵂鹠 |
Glaucidium passerinum |
|
√ |
|||
斑頭鵂鹠 |
Glaucidium cuculoides |
|
√ |
|||
縱紋腹小鸮 |
Athene noctua |
|
√ |
|||
鷹鸮 |
Ninox japonica |
|
√ |
|||
長耳鸮 |
Asio otus |
|
√ |
|||
短耳鸮 |
Asio flammeus |
|
√ |
|||
草鸮科 |
草鸮 |
Tyto capensis |
|
√ |
||
啄木鳥目 |
啄木鳥科 |
黑啄木鳥 |
Dryocopus martius |
|
√ |
|
隼形目 |
隼科 |
黃爪隼 |
Falco naumanni |
|
√ |
|
紅隼 |
Falco tinnunculus |
|
√ |
|||
紅腳隼 |
Falco vespertinus |
|
√ |
|||
灰背隼 |
Falco columbarius |
|
√ |
|||
燕隼 |
Falco subbuteo |
|
√ |
|||
獵隼 |
Falco cherrug |
√ |
|
|||
矛隼 |
Falco rusticolus |
|
√ |
|||
游隼 |
Falco peregrinus |
|
√ |
|||
雀形目 |
八色鶇科 |
仙八色鶇 |
Pitta nympha |
|
√ |
|
百靈科 |
蒙古百靈 |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
|
√ |
||
云雀 |
Alauda arvensis |
|
√ |
|||
葦鶯科 |
細紋葦鶯 |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
|
√ |
||
鶯鹛科 |
震旦鴉雀 |
Paradoxornis heudei |
|
√ |
||
繡眼鳥科 |
紅脅繡眼鳥 |
Zosterops erythropleurus |
|
√ |
||
鶇科 |
褐頭鶇 |
Turdus feae |
|
√ |
||
鹟科 |
藍喉歌鴝 |
Luscinia svecica |
|
√ |
||
紅喉歌鴝 |
Calliope calliope |
|
√ |
|||
賀蘭山紅尾鴝 |
Phoenicurus alaschanicus |
|
√ |
|||
燕雀科 |
北朱雀 |
Carpodacus roseus |
|
√ |
||
紅交嘴雀 |
Loxia curvirostra |
|
√ |
|||
鹀科 |
栗斑腹鹀 |
Emberiza jankowskii |
√ |
|
||
黃胸鹀 |
Emberiza aureola |
√ |
|
|||
哺乳綱 |
靈長目 |
猴科 |
獼猴 |
Macaca mulatta |
|
√ |
食肉目 |
犬科 |
狼 |
Canis lupus |
|
√ |
|
赤狐 |
Vulpes vulpes |
|
√ |
|||
貉 |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
|
√ |
|||
豺 |
Cuon alpinus |
√ |
|
|||
熊科 |
黑熊 |
Selenarctos thibetanus |
|
√ |
||
鼬科 |
黃喉貂 |
Martes flavigula |
|
√ |
||
石貂 |
Martes foina |
|
√ |
|||
貓科 |
兔猻 |
Otocolobus manul |
|
√ |
||
猞猁 |
Lynx lynx |
|
√ |
|||
豹貓 |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
|
√ |
|||
金錢豹 |
Panthera pardus |
√ |
|
|||
海豹科 |
西太平洋斑海豹 |
Phoca largha |
|
√ |
||
偶蹄目 |
鹿科 |
馬鹿 |
Cervus canadensis |
|
√ |
|
梅花鹿 |
Cervus nippon |
√ |
|
|||
牛科 |
蒙古原羚 |
Procapra gutturosa |
√ |
|
||
中華斑羚 |
Naemorhedus griseus |
|
√ |
|||
鯨目 |
鼠海豚科 |
東亞江豚 |
Neophocaena sunameri |
|
√ |
|
硬骨魚綱 |
鮭形目 |
鮭科 |
細鱗鮭 |
Brachymystax lenok |
|
√ |
文昌魚綱 |
文昌魚目 |
文昌魚科 |
青島文昌魚 |
Branchiostoma tsingdauense |
|
√ |
附表5 河北省分布的受威脅脊椎動物名錄(IUCN,2020)
綱 |
目 |
科 |
種 |
拉丁名 |
極危 |
瀕危 |
易危 |
爬行綱 |
龜鱉目 |
鱉科 |
中華鱉 |
Pelodiscus sinensis |
|
|
√ |
龜科 |
烏龜 |
Chinemys reevesii |
|
√ |
|
||
有鱗目 |
壁虎科 |
無蹼壁虎 |
Gekko swinhonis |
|
|
√ |
|
鳥綱 |
??目 |
??科 |
角?? |
Podiceps auritus |
|
|
√ |
鸛形目 |
鷺科 |
黃嘴白鷺 |
Egretta eulophotes |
|
|
√ |
|
鸛科 |
東方白鸛 |
Ciconia boyciana |
|
√ |
|
||
黑臉琵鷺 |
Platalea minor |
|
√ |
|
|||
雁形目 |
鴨科 |
鴻雁 |
Anser cygnoides |
|
|
√ |
|
小白額雁 |
Anser erythropus |
|
|
√ |
|||
青頭潛鴨 |
Aythya baeri |
√ |
|
|
|||
紅頭潛鴨 |
Aythya ferina |
|
|
√ |
|||
長尾鴨 |
Clangula hyemalis |
|
|
√ |
|||
斑臉海番鴨 |
Melanitta fusca |
|
|
√ |
|||
中華秋沙鴨 |
Mergus squamatus |
|
√ |
|
|||
隼形目 |
鷹科 |
玉帶海雕 |
Haliaeetus leucoryphus |
|
√ |
|
|
虎頭海雕 |
Haliaeetus pelagicus |
|
|
√ |
|||
烏鵰 |
Aquila clanga |
|
|
√ |
|||
白肩雕 |
Aquila heliaca |
|
|
√ |
|||
隼科 |
獵隼 |
Falco cherrug |
|
√ |
|
||
雞形目 |
雉科 |
褐馬雞 |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
|
|
√ |
|
鶴形目 |
鶴科 |
白鶴 |
Grus leucogeranus |
√ |
|
|
|
白枕鶴 |
Grus vipio |
|
|
√ |
|||
白頭鶴 |
Grus monacha |
|
|
√ |
|||
丹頂鶴 |
Grus japonensis |
|
√ |
|
|||
鴇科 |
大鴇 |
Otis tarda |
|
|
√ |
||
波斑鴇 |
Chlamydotis undulata |
|
|
√ |
|||
鸻形目 |
鷸科 |
小杓鷸 |
Numenius borealis |
√ |
|
|
|
大杓鷸 |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
|
√ |
|
|||
小青腳鷸 |
Tringa guttifer |
|
√ |
|
|||
大濱鷸 |
Calidris tenuirostris |
|
√ |
|
|||
鸻形目 |
鷗科 |
黑嘴鷗 |
Larus saundersi |
|
|
√ |
|
遺鷗 |
Larus relictus |
|
|
√ |
|||
三趾鷗 |
Rissa tridactyla |
|
|
√ |
|||
海雀科 |
斑海雀 |
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
|
√ |
|
||
雀形目 |
八色鶇科 |
仙八色鶇 |
Pitta nympha |
|
|
√ |
|
鴉科 |
白頸鴉 |
Corvus torquatus |
|
|
√ |
||
鶇科 |
褐頭鶇 |
Turdus feae |
|
|
√ |
||
鶯科 |
細紋葦鶯 |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
|
√ |
|
||
遠東葦鶯 |
Acrocephalus tangorum |
|
|
√ |
|||
鹀科 |
栗斑腹鹀 |
Emberiza jankowskii |
|
√ |
|
||
黃胸鹀 |
Emberiza aureola |
√ |
|
|
|||
哺乳綱 |
鯨目 |
鼠海豚科 |
東亞江豚 |
Neophocaena sunameri |
|
|
√ |
食肉目 |
犬科 |
豺 |
Canis alpinus |
|
√ |
|
|
熊科 |
黑熊 |
Selenarctos thibetanus |
|
|
√ |
||
鼬科 |
豬獾 |
Arctonyx collaris |
|
|
√ |
||
貓科 |
豹 |
Panthera parduss |
|
|
√ |
附表6 河北省分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受威脅物種(脊椎動物)
目 |
科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極危 |
瀕危 |
易危 |
龜鱉目 |
鱉科 |
中華鱉 |
Pelodiscus sinensis |
|
√ |
|
|
龜科 |
烏龜 |
Chinemys reevesii |
|
√ |
|
有鱗目 |
壁虎科 |
無蹼壁虎 |
Gekko swinhonis |
|
|
√ |
|
游蛇科 |
紅點錦蛇 |
Elaphe rufodorsata |
|
|
√ |
|
|
團花錦蛇 |
Elaphe davidi |
|
|
√ |
|
|
玉斑錦蛇 |
Elaphe mandarina |
|
|
√ |
|
|
王錦蛇 |
Elaphe carinata |
|
√ |
|
|
|
赤峰錦蛇 |
Elaphe anomala |
|
|
√ |
|
|
黑眉錦蛇 |
Elaphe taeniurus |
|
√ |
|
|
|
烏梢蛇 |
Zaocys dhumnades |
|
|
√ |
雁形目 |
鴨科 |
鴻雁 |
Anser cygnoides |
|
|
√ |
|
|
小白額雁 |
Anser erythropus |
|
|
√ |
|
|
棉鳧 |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
|
√ |
|
|
|
青頭潛鴨 |
Aythya baeri |
√ |
|
|
|
|
長尾鴨 |
Clangula hyemalis |
|
√ |
|
|
|
中華秋沙鴨 |
Mergus squamatus |
|
√ |
|
雞形目 |
雉科 |
褐馬雞 |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
|
|
√ |
|
松雞科 |
黑嘴松雞 |
Tetrao parvirostris |
|
√ |
|
鸛形目 |
鸛科 |
黑鸛 |
Ciconia nigra |
|
|
√ |
|
|
東方白鸛 |
Ciconia boyciana |
|
√ |
|
鵜形目 |
鵜鶘科 |
卷羽鵜鶘 |
Pelecanus crispus |
|
√ |
|
|
|
斑嘴鵜鶘 |
Pelecanus philippensis |
|
√ |
|
|
鹮科 |
黑頭白鹮 |
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 |
|
|
|
|
黑臉琵鷺 |
Platalea minor |
|
√ |
|
|
鷺科 |
黃嘴白鷺 |
Egretta eulophotes |
|
|
√ |
鷹形目 |
鷹科 |
玉帶海雕 |
Haliaeetus leucoryphus |
|
√ |
|
|
|
白尾海雕 |
Haliaeetus albcilla |
|
|
√ |
|
|
虎頭海雕 |
Haliaeetus pelagicus |
|
√ |
|
|
|
大鵟 |
Buteo hemilasius |
|
|
√ |
|
|
烏雕 |
Aquila clanga |
|
√ |
|
|
|
草原雕 |
Aquilarapax |
|
|
√ |
|
|
白肩雕 |
Aquila heliaca |
|
√ |
|
|
|
金雕 |
Aquila chrysaetos |
|
|
√ |
|
|
白腹隼雕 |
Hieraaetus fasciatus |
|
|
√ |
鴇形目 |
鴇科 |
大鴇 |
Otis tarda |
|
√ |
|
|
|
波斑鴇 |
Chlamydotis undulata |
|
√ |
|
鶴形目 |
秧雞科 |
花田雞 |
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 |
|
|
√ |
|
|
斑脅田雞 |
Porzana paykullii |
|
|
√ |
|
鶴科 |
白鶴 |
Grus leucogeranus |
√ |
|
|
|
|
白枕鶴 |
Grus vipio |
|
√ |
|
|
|
白頭鶴 |
Grus monacha |
|
√ |
|
|
|
丹頂鶴 |
Grus japonensis |
|
√ |
|
鸻形目 |
鷸科 |
澳南沙錐 |
Gallinago hardwickii |
|
|
√ |
|
|
大杓鷸 |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
|
|
√ |
|
|
小青腳鷸 |
Tringa guttifer |
|
√ |
|
|
|
大濱鷸 |
Calidris tenuirostris |
|
|
√ |
|
|
紅腹濱鷸 |
Calidris canutus |
|
|
√ |
|
|
小濱鷸 |
Calidris minuta |
|
|
√ |
|
|
勺嘴鷸 |
Calidris pygmeus |
√ |
|
|
|
鷗科 |
黑嘴鷗 |
Larus saundersi |
|
|
√ |
|
|
遺鷗 |
Larus relictus |
|
√ |
|
鸮形目 |
鴟鸮科 |
鬼鸮 |
Aegolius funereus |
|
|
√ |
隼形目 |
隼科 |
黃爪隼 |
Falco naumanni |
|
|
√ |
|
|
獵隼 |
Falco cherrug |
|
√ |
|
雀形目 |
八色鶇科 |
仙八色鶇 |
Pitta nympha |
|
|
√ |
|
百靈科 |
蒙古百靈 |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
|
|
√ |
|
鶇科 |
賀蘭山紅尾鴝 |
Phoenicurus alaschanicus |
|
√ |
|
|
|
褐頭鶇 |
Turdus feae |
|
|
√ |
|
鶯科 |
細紋葦鶯 |
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
|
√ |
|
|
|
遠東葦鶯 |
Acrocephalus tangorum |
|
|
√ |
|
鹀科 |
栗斑腹鹀 |
Emberiza jankowskii |
|
√ |
|
|
|
黃胸鹀 |
Emberiza aureola |
|
√ |
|
食蟲目 |
鼩鼱科 |
喜馬拉雅水麝鼩 |
Chimarrogale himalayica |
|
|
√ |
嚙齒目 |
松鼠科 |
復齒鼯鼠 |
Trogopterus xanthipes |
|
|
√ |
|
|
飛鼠 |
Pteromys volans |
|
|
√ |
食肉目 |
熊科 |
黑熊 |
Selenarctos thibetanus |
|
|
√ |
|
鼬科 |
石貂 |
Martes foina |
|
√ |
|
|
|
白鼬 |
Mustela erminea |
|
√ |
|
|
|
伶鼬 |
Mustela nivalis |
|
|
√ |
|
|
艾鼬 |
Mustela eversmanni |
|
|
√ |
|
貓科 |
兔猻 |
Felis manul |
|
√ |
|
|
|
豹貓 |
Felis bengalensis |
|
|
√ |
|
|
猞猁 |
Felis lynx |
|
√ |
|
|
|
豹 |
Panthera pardus |
|
√ |
|
|
|
虎 |
Panthera tigris |
√ |
|
|
鰭足目 |
海豹科 |
斑海豹 |
Phoca largha |
|
|
√ |
偶蹄目 |
麝科 |
原麝 |
Moschus moschiferus |
√ |
|
|
|
牛科 |
蒙原羚 |
Procapra gutturosa |
√ |
|
|
|
|
中華斑羚 |
Naemorhedus griseu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