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環境執法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環境執法
名稱 關于進一步強化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通知
發布機構 生態環境執法局 索引號 0218077J/2022-00138
主題分類 環境執法 文號
發布日期 主題詞
效力狀態

關于進一步強化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0-04-24 08:45 信息來源:生態環境執法局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生態環境局、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體學習上關于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有關工作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防范化解環境風險,妥善應對突發事件,保障我省環境安全。按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廳領導批示指示要求,現對我省2020年環境應急管理有關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不斷完善我省環境應急管理體系,有效推動各項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環境應急管理工作

環境安全事關人民安危和社會穩定,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環境安全管理工作,省委省政府已將突發環境事件環境應急管理納入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任務中。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踐行“兩個維護”,按照省委、省政府有關安排,主要同志親自負責,堅持“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以不斷完善環境應急管理體系為主線,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應急日常管理工作,構建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體系,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任務,逐步提升生態環境應急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

二、推進企業環境風險防范工作常態化

企業是環境風險防范的重要風險源,規范企業環境管理是環境風險防范和環境隱患排查的主要內容,也是省政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按照“全方位、無死角、常態化”的工作要求,嚴格規范全域環境風險企業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切實督促企業落實環境安全主體責任,落實環境風險防范和環境隱患排查與治理,規范環境應急預案管理,強化環境應急演練和應急培訓,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全面提高企業環境安全防范意識和風險防能力針對發現問題要進行拉條掛賬,逐一對賬銷號,并適時開展回頭,切實督促企業完成整改到位,確保做到隱患排查全覆蓋、無遺漏,實現環境風險防范工作常態化。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制訂全年環境隱患排查計劃,建立排查檔案。縣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對較大以上環境風險等級企業每月檢查1次,對一般環境風險等級企業每月抽查20%,工作開展情況于每月25日前上報設區市級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部門。各設區市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監督指導,并對較大以上環境風險等級企業每季度督查1次,工業園區不少于2個。每月28日前將環境隱患排查工作開展情況,報送省生態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

三、全面推進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

    2019年6月廳辦印發《關于推進全省行政區域環境風險評估的通知》,部署推進縣級行政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應急資源調查工作。目前,全省191個縣級行政區域(含定州、辛集市),有65個縣完成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應急資源調查,127個縣級行政區域還在推進中。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風險評估是政府和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的重要科學支撐和編制基礎,評估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直接影響《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真實性、可操作性。環境應急資源調查是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重要的應急準備工作之一,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重要保障,調查信息的充分性和準確性直接影響處置工作的效果和質量。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按照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推薦方法>的通知》(環辦應急〔2018〕9號)要求,積極推進縣區級環境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應急資源調查,精心部署、深入摸排、精準研判,強化資金、人員、技術保障,確保工作落實落地。沿海地區要充分考慮陸源風險源對海洋環境影響,進一步細化風險識別、情境分析和差距建議。各設區市務必督促各縣(市、區)于9月中旬完成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應急資源調查工作,并在9月底前向省生態環境執法局報送工作完成情況。

四、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切實落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等要求,建立并完善市縣人民政府,生態環境部門、工業園區、企事業單位及飲用水水源地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督促縣級人民政府、工業園區和重點風險企業抓緊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備案。結合行政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全面普查本轄區所有環境風險企業,以及涉及環境風險物質裝卸運輸的港口碼頭、尾礦庫、石油開采設施、加油站加氣站、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集中式垃圾處理設施、危廢經營單位、石油天然氣管道等重點風險單位,督促其完成應急預案并備案。10月底前,向廳生態環境執法局報送上述單位應急預案備案完成情況。

對于高速公路、石油天然氣管道等跨行政區域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設區市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積極協助編制單位組織專家評審。跨縣級行政區域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完成編制工作后,通過環境應急預案備案管理平臺到設區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跨設區市級行政區域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完成編制工作后,由途徑設區市生態環境部門通過環境應急預案備案管理平臺同意后,上報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備案

五、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預警機制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對工業園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相關流域、近海岸區域等重點環境區域的環境監測,完善環境風險防控和預警機制,一旦發生異常,要組織分析研判,并向政府提出預警建議;落實跨界流域通報機制,一旦上游行政區域發生可能影響下游水體安全的突發環境事件,要第一時間通報下游行政區域,以便下游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預警;對汛期、雨雪冰凍時期、重大活動等突發環境事件易發期和敏感期,以及突發環境事件頻發的區域流域和重點行業,開展提示性預警;及時獲取涉飲用水安全、有毒有害氣體釋放等關系公眾健康的苗頭性信息,實現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提前預警。參照滄州臨港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預警體系試點建設的先進經驗,全面落實生態環境部關于推進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工作部署,實現我省有毒有害氣體預警工作的科學化、體系化。

不斷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建設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按照生態環境部《全國環保部門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標準》(環發〔2010146號)要求,提升環境應急能力水平,切實在人員配置、環境應急指揮系統、應急交通工具、應急防護裝備、應急調查取證設備、辦公設備等方面加強建設,力爭達到環境應急能力建設三級標準要求。各市、縣(市、區)加強應急監測能力建設,要認真分析、總結本地區突發環境事件原因、類型以及污染因子種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購置應急監測設備,為應急處置決策夯實基礎,力爭第一時間開展監測。在應急保障上要做好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人員、車輛、儀器設備等資源的調配及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提高防控能力。確保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嚴格報告信息,認真落實“五個第一時間”要求,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應急響應,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

七、強化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

認真落實《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17號)和省委省政府有關規定,嚴格執行應急值守工作紀律和信息報告制度程序。各市、縣(市、區)嚴格執行應急值班制度和值班紀律,確保雙人雙崗24小時在崗值班,保持聯絡暢通。值班室要張貼應急響應流程、信息報告內容和程序等制度內容。應急預案、值班記錄、應急工作有關規定及操作手冊等放在值班室辦公桌顯要位置。辦公電話、打印機、傳真機、床鋪、被褥等設施設備配齊配全,保證值守工作正常開展。規范信息報告,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生態環境部要求及時上報信息。較大突發環境事件要在事發1小時向省廳內報告,重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要在事發10分鐘內通過電話形式、事發20分鐘內通過書面形式向省廳報告,發生在敏感時段、敏感地區的突發環境事件信息要即接即報,對上級領導要求核報的信息要立即核實、立即報告。報送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時,要報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周邊敏感點、特征污染物、污染程度、采取措施、監測結果、處置經過與結果等信息,并附有現場照片、視頻、現場地理和監測點位示意圖等,力求內容完整詳實。加強值班人員業務培訓,熟悉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確保信息上下暢通。

、加強應急演練和應急培訓工作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結合預案,組織做好本行政區域、本部門、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演練可以合理規劃組織不同類別、頻次、規模和方式,以及跨區域、跨部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比如桌面推演、研究型演練、無腳本演練等多種形式,提高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工業企業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過程中的協同配合和實戰處置能力。演練后要做好演練評估,驗證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據演練中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每年至少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1次。張家口今年要在第三季度前重點組織開展冬奧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完成演練后進一步完善冬奧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設區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和重點企業開展應急管理培訓每年開展1次,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對企業的應急管理政策和業務培訓每年開展1次,主要通過政策解讀、案例教學、桌面推演等形式開展環境應急管理政策業務培訓和學習,進一步提升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水平。11月底,向省生態環境執法局報送演練和培訓完成情況。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環境執法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生態環境局、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體學習上關于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有關工作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防范化解環境風險,妥善應對突發事件,保障我省環境安全。按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廳領導批示指示要求,現對我省2020年環境應急管理有關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不斷完善我省環境應急管理體系,有效推動各項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環境應急管理工作

環境安全事關人民安危和社會穩定,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環境安全管理工作,省委省政府已將突發環境事件環境應急管理納入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任務中。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踐行“兩個維護”,按照省委、省政府有關安排,主要同志親自負責,堅持“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以不斷完善環境應急管理體系為主線,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應急日常管理工作,構建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體系,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任務,逐步提升生態環境應急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

二、推進企業環境風險防范工作常態化

企業是環境風險防范的重要風險源,規范企業環境管理是環境風險防范和環境隱患排查的主要內容,也是省政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按照“全方位、無死角、常態化”的工作要求,嚴格規范全域環境風險企業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切實督促企業落實環境安全主體責任,落實環境風險防范和環境隱患排查與治理,規范環境應急預案管理,強化環境應急演練和應急培訓,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全面提高企業環境安全防范意識和風險防能力針對發現問題要進行拉條掛賬,逐一對賬銷號,并適時開展回頭,切實督促企業完成整改到位,確保做到隱患排查全覆蓋、無遺漏,實現環境風險防范工作常態化。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制訂全年環境隱患排查計劃,建立排查檔案。縣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對較大以上環境風險等級企業每月檢查1次,對一般環境風險等級企業每月抽查20%,工作開展情況于每月25日前上報設區市級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部門。各設區市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監督指導,并對較大以上環境風險等級企業每季度督查1次,工業園區不少于2個。每月28日前將環境隱患排查工作開展情況,報送省生態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

三、全面推進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

    2019年6月廳辦印發《關于推進全省行政區域環境風險評估的通知》,部署推進縣級行政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應急資源調查工作。目前,全省191個縣級行政區域(含定州、辛集市),有65個縣完成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應急資源調查,127個縣級行政區域還在推進中。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風險評估是政府和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的重要科學支撐和編制基礎,評估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直接影響《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真實性、可操作性。環境應急資源調查是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重要的應急準備工作之一,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重要保障,調查信息的充分性和準確性直接影響處置工作的效果和質量。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按照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推薦方法>的通知》(環辦應急〔2018〕9號)要求,積極推進縣區級環境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應急資源調查,精心部署、深入摸排、精準研判,強化資金、人員、技術保障,確保工作落實落地。沿海地區要充分考慮陸源風險源對海洋環境影響,進一步細化風險識別、情境分析和差距建議。各設區市務必督促各縣(市、區)于9月中旬完成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應急資源調查工作,并在9月底前向省生態環境執法局報送工作完成情況。

四、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切實落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等要求,建立并完善市縣人民政府,生態環境部門、工業園區、企事業單位及飲用水水源地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督促縣級人民政府、工業園區和重點風險企業抓緊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備案。結合行政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全面普查本轄區所有環境風險企業,以及涉及環境風險物質裝卸運輸的港口碼頭、尾礦庫、石油開采設施、加油站加氣站、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集中式垃圾處理設施、危廢經營單位、石油天然氣管道等重點風險單位,督促其完成應急預案并備案。10月底前,向廳生態環境執法局報送上述單位應急預案備案完成情況。

對于高速公路、石油天然氣管道等跨行政區域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設區市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積極協助編制單位組織專家評審。跨縣級行政區域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完成編制工作后,通過環境應急預案備案管理平臺到設區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跨設區市級行政區域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完成編制工作后,由途徑設區市生態環境部門通過環境應急預案備案管理平臺同意后,上報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備案

五、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預警機制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對工業園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相關流域、近海岸區域等重點環境區域的環境監測,完善環境風險防控和預警機制,一旦發生異常,要組織分析研判,并向政府提出預警建議;落實跨界流域通報機制,一旦上游行政區域發生可能影響下游水體安全的突發環境事件,要第一時間通報下游行政區域,以便下游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預警;對汛期、雨雪冰凍時期、重大活動等突發環境事件易發期和敏感期,以及突發環境事件頻發的區域流域和重點行業,開展提示性預警;及時獲取涉飲用水安全、有毒有害氣體釋放等關系公眾健康的苗頭性信息,實現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提前預警。參照滄州臨港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預警體系試點建設的先進經驗,全面落實生態環境部關于推進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工作部署,實現我省有毒有害氣體預警工作的科學化、體系化。

不斷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建設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按照生態環境部《全國環保部門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標準》(環發〔2010146號)要求,提升環境應急能力水平,切實在人員配置、環境應急指揮系統、應急交通工具、應急防護裝備、應急調查取證設備、辦公設備等方面加強建設,力爭達到環境應急能力建設三級標準要求。各市、縣(市、區)加強應急監測能力建設,要認真分析、總結本地區突發環境事件原因、類型以及污染因子種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購置應急監測設備,為應急處置決策夯實基礎,力爭第一時間開展監測。在應急保障上要做好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人員、車輛、儀器設備等資源的調配及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提高防控能力。確保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嚴格報告信息,認真落實“五個第一時間”要求,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應急響應,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

七、強化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

認真落實《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17號)和省委省政府有關規定,嚴格執行應急值守工作紀律和信息報告制度程序。各市、縣(市、區)嚴格執行應急值班制度和值班紀律,確保雙人雙崗24小時在崗值班,保持聯絡暢通。值班室要張貼應急響應流程、信息報告內容和程序等制度內容。應急預案、值班記錄、應急工作有關規定及操作手冊等放在值班室辦公桌顯要位置。辦公電話、打印機、傳真機、床鋪、被褥等設施設備配齊配全,保證值守工作正常開展。規范信息報告,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生態環境部要求及時上報信息。較大突發環境事件要在事發1小時向省廳內報告,重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要在事發10分鐘內通過電話形式、事發20分鐘內通過書面形式向省廳報告,發生在敏感時段、敏感地區的突發環境事件信息要即接即報,對上級領導要求核報的信息要立即核實、立即報告。報送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時,要報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周邊敏感點、特征污染物、污染程度、采取措施、監測結果、處置經過與結果等信息,并附有現場照片、視頻、現場地理和監測點位示意圖等,力求內容完整詳實。加強值班人員業務培訓,熟悉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確保信息上下暢通。

、加強應急演練和應急培訓工作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結合預案,組織做好本行政區域、本部門、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演練可以合理規劃組織不同類別、頻次、規模和方式,以及跨區域、跨部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比如桌面推演、研究型演練、無腳本演練等多種形式,提高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工業企業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過程中的協同配合和實戰處置能力。演練后要做好演練評估,驗證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據演練中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每年至少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1次。張家口今年要在第三季度前重點組織開展冬奧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完成演練后進一步完善冬奧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設區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和重點企業開展應急管理培訓每年開展1次,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對企業的應急管理政策和業務培訓每年開展1次,主要通過政策解讀、案例教學、桌面推演等形式開展環境應急管理政策業務培訓和學習,進一步提升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水平。11月底,向省生態環境執法局報送演練和培訓完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