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鞏固和保持白洋淀Ⅲ類水質成果,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打造白洋淀優美生態環境,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全面做好“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水管理”“水經濟”六篇“水文章”,加強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雄安。
一是深入鞏固“水環境”,著力抓好污染綜合治理。樹立一盤棋思維,實事求是,對準目標全面發力。科學精準實施生態清淤,消除內源污染;持續推進蘆葦平衡收割和資源化利用,常態化開展水草打撈;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嚴格管控污水直排入淀,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強化旅游污染管控和船舶升級改造,確保不讓一滴污水進入白洋淀。
二是全力保障“水資源”,積極推進生態補水和水系連通。統籌引水、治水和用水,加強水資源調蓄能力建設,堅持多源統籌,制定科學補水方案;探索建立白洋淀水動力模型,科學研判恢復水流和水動力條件,為逐步改善淀區整體水質奠定基礎;加快推進百淀聯通工程、潴龍河連通馬棚淀水域工程,拓展補水路徑,提升淀區水環境容量;嚴格落實河長制工作機制,建立淀區網格化“淀長制”, 持續開展河道“四亂”排查整治和入河入淀排污口規范化整治,確保河道暢通、潔凈。
三是堅持營造“水生態”,著力構建淀區良好生態空間。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以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持續開展淀區生態修復,建設生態緩沖帶,實施退耕還淀,優化淀區生態格局。修復鳥類棲息地、臺田景觀,構建多元生境。持續開展淀區增殖放流,加強外來物種防范,維護白洋淀水生態安全。進一步完善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質量,加快推進構建“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的生態空間格局。積極探索水生態評價考核新路徑,轉變以水質為單一要素進行評價的方式,將白洋淀作為北方先行先試水生態評價考核試點,為全國水生態評價考核提供有益經驗。
四是堅持塑造“水文化”,加快提升白洋淀生態景觀。堅持以生態、休閑、紅色旅游為主題,建立健全景觀管理體制機制,推進旅游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景區發展和運營模式,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白洋淀地區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風俗節日等資源,精心選擇一批淀中、淀邊村作為試點,探索發展業態,展示北方水鄉民俗風情,打造水鄉文化樣板,讓白洋淀成為展示新區“新生態形象”的重要窗口。
五是堅持做好“水管理”,持續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等七大體系,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聚焦隊伍建設的短板弱項,建設一支恪盡職守、專業素質高的生態環保鐵軍,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通過科學技術創新發揮有關科研項目的支撐作用,組建節能環保、資源再生等專業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開展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基礎研究與科技攻關。加強國家科技合作與交流,借鑒國內外先進生態環保理念、管理經驗及技術手段,提高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水平。
六是深入挖掘“水經濟”,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發展生態產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尤其是白洋淀景區旅游,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廁”七大要素,豐富農旅融合項目的功能設施、食品產品、標識標牌等,開發特色名菜和特色產品,讓游客“來時有玩的,玩時有吃的,走時有帶的,回家有想的”。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全面做好六篇“水文章” 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來源: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 時間:2022-08-02
為持續鞏固和保持白洋淀Ⅲ類水質成果,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打造白洋淀優美生態環境,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全面做好“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水管理”“水經濟”六篇“水文章”,加強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雄安。
一是深入鞏固“水環境”,著力抓好污染綜合治理。樹立一盤棋思維,實事求是,對準目標全面發力。科學精準實施生態清淤,消除內源污染;持續推進蘆葦平衡收割和資源化利用,常態化開展水草打撈;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嚴格管控污水直排入淀,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強化旅游污染管控和船舶升級改造,確保不讓一滴污水進入白洋淀。
二是全力保障“水資源”,積極推進生態補水和水系連通。統籌引水、治水和用水,加強水資源調蓄能力建設,堅持多源統籌,制定科學補水方案;探索建立白洋淀水動力模型,科學研判恢復水流和水動力條件,為逐步改善淀區整體水質奠定基礎;加快推進百淀聯通工程、潴龍河連通馬棚淀水域工程,拓展補水路徑,提升淀區水環境容量;嚴格落實河長制工作機制,建立淀區網格化“淀長制”, 持續開展河道“四亂”排查整治和入河入淀排污口規范化整治,確保河道暢通、潔凈。
三是堅持營造“水生態”,著力構建淀區良好生態空間。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以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持續開展淀區生態修復,建設生態緩沖帶,實施退耕還淀,優化淀區生態格局。修復鳥類棲息地、臺田景觀,構建多元生境。持續開展淀區增殖放流,加強外來物種防范,維護白洋淀水生態安全。進一步完善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質量,加快推進構建“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的生態空間格局。積極探索水生態評價考核新路徑,轉變以水質為單一要素進行評價的方式,將白洋淀作為北方先行先試水生態評價考核試點,為全國水生態評價考核提供有益經驗。
四是堅持塑造“水文化”,加快提升白洋淀生態景觀。堅持以生態、休閑、紅色旅游為主題,建立健全景觀管理體制機制,推進旅游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景區發展和運營模式,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白洋淀地區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風俗節日等資源,精心選擇一批淀中、淀邊村作為試點,探索發展業態,展示北方水鄉民俗風情,打造水鄉文化樣板,讓白洋淀成為展示新區“新生態形象”的重要窗口。
五是堅持做好“水管理”,持續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等七大體系,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聚焦隊伍建設的短板弱項,建設一支恪盡職守、專業素質高的生態環保鐵軍,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通過科學技術創新發揮有關科研項目的支撐作用,組建節能環保、資源再生等專業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開展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基礎研究與科技攻關。加強國家科技合作與交流,借鑒國內外先進生態環保理念、管理經驗及技術手段,提高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水平。
六是深入挖掘“水經濟”,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發展生態產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尤其是白洋淀景區旅游,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廁”七大要素,豐富農旅融合項目的功能設施、食品產品、標識標牌等,開發特色名菜和特色產品,讓游客“來時有玩的,玩時有吃的,走時有帶的,回家有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