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廊坊市制定了《扎實推動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一攬子措施及配套政策》,其中,廊坊市生態環境局研究制定了《廊坊市生態環境系統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穩住經濟大盤的八項措施》,旨在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污染防治“兩手抓、兩手硬”。
推動激勵性績效分級工作。廊坊市生態環境局積極組織各地主動做好相關激勵政策和申報流程等方面的宣講工作,落實“多宣傳、真幫扶、促發展”要求,并參照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和《重點行業激勵性生態環境績效指標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中相關指標,全面排查梳理全市符合相關要求的行業企業,做到“應幫盡幫、應納盡納”,幫扶工業企業提升生態環境績效等級,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經排查,廊坊市共有68家企業屬于相關激勵政策明確的重點行業。目前,該局正在指導企業對照《激勵性生態環境績效分級制度明白卡》內容及相關激勵政策要求,全面梳理自身實際情況并及時報送申報材料。
切實助力企業正常生產。對輕微環境違法實施“零罰款”,實施“三個禁用”管控措施助力企業正常生產。今年二季度至今,廊坊市未對企業采取過限產、停產、停工的處罰和管控措施,在保證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項目正常施工前提下開展問題整改,全力幫助企業綠色生產、正常生產。
開展“環評服務百日攻堅”活動。對符合環評審批條件的重點建設項目,主動對接發改、工信等項目主管部門,持續更新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臺賬,及時調度重點項目進度,全力做好重點項目環評服務保障工作。目前,2022年河北省重點建設項目中涉及廊坊市的67個省重點建設項目,已完成66個項目環評審批工作。尚未完成環評審批的1個省重點項目,正全力做好環評服務保障工作。
開展環保服務“兩進三送”和企業問題“一次清·大幫扶”活動。精準對接幫扶基層和企業,助力績效評級“升A晉B”。廊坊市建立了168家企業的“升A晉B”重點幫扶清單,組織督導包聯組和專家技術人員開展遠程幫扶,指導企業制定提級改造方案、修改完善評級申報材料,解答企業評級疑惑。今年以來,已有25家企業通過市級審核并報省生態環境廳審核,其中A級企業4家、B級企業13家、績效引領型企業8家;已有26家企業通過市級審核擬報省生態環境廳審核,其中A級企業4家、B級企業19家、績效引領型企業3家;已有108家企業報送申報材料,組織督導包聯組和專家技術人員正在指導企業盡快達到相應績效指標要求。同時,廊坊市生態環境局組織業務技術骨干隊伍,常態化深入企業和基層一線,送法律、送政策、送技術,對全市污染源動態數據庫中重點排污企業開展面對面指導、精準幫扶,破解企業污染治理難題,對幫扶活動中發現的環境問題不做筆錄、不罰款,能立行立改的現場指導整改,不能立行立改的簽訂整改承諾單,限期整改。此外,對非生態環境領域的問題,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幫助解決。截至9月9日,廊坊市縣兩級共幫扶企業15063家次,共指導企業整改問題3550個。
積極爭取中央、省政策支持項目和資金。廊坊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調研掌握全市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和企業污染治理具體項目的籌劃情況,積極指導各縣(市、區)謀劃的重點項目盡快達到國家政策支持的條件,爭取更多中央、省專項資金投入廊坊市生態環境治理提升。今年以來,廊坊市共申報中央、省生態環境專項資金項目46個,總投資21.93億元,擬申請上級資金6.82億元。目前,中央、省已下達廊坊市生態環境治理提升資金較去年實現明顯增長。
大力引導發展環保產業。廊坊市向省里推薦重點行業環保產業企業23家,作為廊坊市環保產業龍頭企業開展重點扶持引導。結合廊坊市環保產業發展情況,做好政策解讀宣貫。依托今年即將成立的河北環保產業集團,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平臺作用,助力廊坊市域內環保產業采用新技術,提質增效。配合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向廊坊銀保監分局提供符合節能減排標準及等級較高環保企業的五類清單,為環保產業企業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低息信貸、工業轉型升級(技改)專項資金等方面爭取更多優惠政策。借助國家級專業力量,提升廊坊市清審水平。梳理全市現有“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企業,及域內傳統產業聚集區產業現狀,厘清相關企業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情況,根據廊坊市產業結構和企業特點,積極對接國家清潔生產中心專家參與廊坊市清潔生產審核咨詢,幫助企業解決清潔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助力企業“減污、降碳、提質、增效”。
推進排污權政府儲備和交易改革。廊坊市作為全省首個排污權政府儲備試點城市,制定印發了全省第一個排污權儲備管理地方規范性文件《廊坊市排污權儲備和出讓管理暫行辦法》,對符合回購、回儲條件的排污權指標,做到應收盡收、應儲盡儲,為全市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留足充裕的總量指標。目前累計收儲二氧化硫1.3萬噸、氮氧化物1.2萬噸、化學需氧量1.7萬噸、氨氮2600噸。政府儲備排污權已累計為212家企業解決了建設項目所需總量指標,進一步釋放了排污權政府儲備紅利,破解了項目建設要素制約,有力保障“十四五”時期重大建設項目順利落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廊坊市生態環境系統多措并舉 激發企業綠色
來源:廊坊 時間:2022-09-26
日前,廊坊市制定了《扎實推動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一攬子措施及配套政策》,其中,廊坊市生態環境局研究制定了《廊坊市生態環境系統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穩住經濟大盤的八項措施》,旨在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污染防治“兩手抓、兩手硬”。
推動激勵性績效分級工作。廊坊市生態環境局積極組織各地主動做好相關激勵政策和申報流程等方面的宣講工作,落實“多宣傳、真幫扶、促發展”要求,并參照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和《重點行業激勵性生態環境績效指標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中相關指標,全面排查梳理全市符合相關要求的行業企業,做到“應幫盡幫、應納盡納”,幫扶工業企業提升生態環境績效等級,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經排查,廊坊市共有68家企業屬于相關激勵政策明確的重點行業。目前,該局正在指導企業對照《激勵性生態環境績效分級制度明白卡》內容及相關激勵政策要求,全面梳理自身實際情況并及時報送申報材料。
切實助力企業正常生產。對輕微環境違法實施“零罰款”,實施“三個禁用”管控措施助力企業正常生產。今年二季度至今,廊坊市未對企業采取過限產、停產、停工的處罰和管控措施,在保證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項目正常施工前提下開展問題整改,全力幫助企業綠色生產、正常生產。
開展“環評服務百日攻堅”活動。對符合環評審批條件的重點建設項目,主動對接發改、工信等項目主管部門,持續更新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臺賬,及時調度重點項目進度,全力做好重點項目環評服務保障工作。目前,2022年河北省重點建設項目中涉及廊坊市的67個省重點建設項目,已完成66個項目環評審批工作。尚未完成環評審批的1個省重點項目,正全力做好環評服務保障工作。
開展環保服務“兩進三送”和企業問題“一次清·大幫扶”活動。精準對接幫扶基層和企業,助力績效評級“升A晉B”。廊坊市建立了168家企業的“升A晉B”重點幫扶清單,組織督導包聯組和專家技術人員開展遠程幫扶,指導企業制定提級改造方案、修改完善評級申報材料,解答企業評級疑惑。今年以來,已有25家企業通過市級審核并報省生態環境廳審核,其中A級企業4家、B級企業13家、績效引領型企業8家;已有26家企業通過市級審核擬報省生態環境廳審核,其中A級企業4家、B級企業19家、績效引領型企業3家;已有108家企業報送申報材料,組織督導包聯組和專家技術人員正在指導企業盡快達到相應績效指標要求。同時,廊坊市生態環境局組織業務技術骨干隊伍,常態化深入企業和基層一線,送法律、送政策、送技術,對全市污染源動態數據庫中重點排污企業開展面對面指導、精準幫扶,破解企業污染治理難題,對幫扶活動中發現的環境問題不做筆錄、不罰款,能立行立改的現場指導整改,不能立行立改的簽訂整改承諾單,限期整改。此外,對非生態環境領域的問題,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幫助解決。截至9月9日,廊坊市縣兩級共幫扶企業15063家次,共指導企業整改問題3550個。
積極爭取中央、省政策支持項目和資金。廊坊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調研掌握全市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和企業污染治理具體項目的籌劃情況,積極指導各縣(市、區)謀劃的重點項目盡快達到國家政策支持的條件,爭取更多中央、省專項資金投入廊坊市生態環境治理提升。今年以來,廊坊市共申報中央、省生態環境專項資金項目46個,總投資21.93億元,擬申請上級資金6.82億元。目前,中央、省已下達廊坊市生態環境治理提升資金較去年實現明顯增長。
大力引導發展環保產業。廊坊市向省里推薦重點行業環保產業企業23家,作為廊坊市環保產業龍頭企業開展重點扶持引導。結合廊坊市環保產業發展情況,做好政策解讀宣貫。依托今年即將成立的河北環保產業集團,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平臺作用,助力廊坊市域內環保產業采用新技術,提質增效。配合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向廊坊銀保監分局提供符合節能減排標準及等級較高環保企業的五類清單,為環保產業企業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低息信貸、工業轉型升級(技改)專項資金等方面爭取更多優惠政策。借助國家級專業力量,提升廊坊市清審水平。梳理全市現有“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企業,及域內傳統產業聚集區產業現狀,厘清相關企業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情況,根據廊坊市產業結構和企業特點,積極對接國家清潔生產中心專家參與廊坊市清潔生產審核咨詢,幫助企業解決清潔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助力企業“減污、降碳、提質、增效”。
推進排污權政府儲備和交易改革。廊坊市作為全省首個排污權政府儲備試點城市,制定印發了全省第一個排污權儲備管理地方規范性文件《廊坊市排污權儲備和出讓管理暫行辦法》,對符合回購、回儲條件的排污權指標,做到應收盡收、應儲盡儲,為全市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留足充裕的總量指標。目前累計收儲二氧化硫1.3萬噸、氮氧化物1.2萬噸、化學需氧量1.7萬噸、氨氮2600噸。政府儲備排污權已累計為212家企業解決了建設項目所需總量指標,進一步釋放了排污權政府儲備紅利,破解了項目建設要素制約,有力保障“十四五”時期重大建設項目順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