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橋是豐寧南關人,1964年4月生人,1983年畢業于承德農校林果專業。歷任縣林業局技術員、土城區林業站站長、縣林業辦公室秘書、千松壩林場保衛科科長、生產科科長、縣森林公安局副局長等職。一生從事林業技術、造林護林等林業工作,雖然幾次轉崗,但都沒離開林業,是純粹的“老林”。另外他的古詩詞造詣很深,得到國內很多專家學者的首肯。因長期在艱苦環境下工作,積勞成疾,于2020年6月病逝在崗位上,他的去世是我們豐寧林業的一大損失,是潮河源頭區域生態保護一大損失,同時也是豐寧文學的一大損失。縱觀他的一生,可以說他是潮河源頭生態的先覺者、建設者、保衛者和歌唱者。他離開我們已經4年了,但他雨衣斗笠,藤杖膠鞋,巡山護林,行吟山間的形象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里。
我和張鳳橋的第一段來往是上個世紀的1984年到1987年。當時我是下廟鄉的黨委書記,他是下廟工委的林業技術員。我28歲,他20歲。因為他是承德農校林果專業的畢業生,所以畢業后就分配到下廟工委做林業工作。有一次我們鄉的一個村要撫育一片山林,請他給搞設計。撫育就是在次生山林的樹木長到直徑10公分左右時,對山林的一次管理作業。主要是清除樹林中的叢生的毛柴,砍去不直的、歪斜的和多余的樹木,給樹林定株。這要林業技術人員在山林中一株一株地察看,確定哪一株留下,哪一株砍去,打上記號,工作非常辛苦。村民要嚴格按照要求去砍伐,作業時林業技術人員要在現場監督,否則村民就砍好的留賴的,好的砍下來能多賣錢。那個時代人們還沒有環保和生態意識,正是無節制地向大山索取財富的年代。
那天他搞完設計在鄉吃完晚飯,我們倆在我辦公室兼宿舍暢談了一個通宵,談的話題不外乎理想、前途、工作、家庭等等。我倆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我記得我說我就想當一個業余詩人,沒啥事寫幾句歪詩,有那么幾首流傳后世就滿足了。他說他喜歡大自然,樂山樂水,就想一輩子做林業工作。那時我已經嘗試寫詩,他還不寫詩。他當時的一個觀點我頗不以為然,他大概的意思是:像當時那樣的砍伐山林,山用不了幾年就會被砍光了,就會產生山洪暴發,沖毀村莊田地,動物滅絕,危及人類的生存。我想,樹木砍伐以后還會再長出來,沒有那么嚴重。當時包括我在內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生態、環保的概念,政府從上到下都沒設立環保部門。他可能是因為學林和畢業后做林業工作的原因,生態、環保意識比一般人要早很多年,所以我說他是潮河源頭生態、甚至全縣全國生態的先覺者。他做了多少年林業技術員工作我記不太清楚了。
我們第二段來往是1987年以后的十來年。那時我調到縣民委當主任,他在縣林業辦公室當秘書兼做分管農林的副縣長秘書。有一年的植樹節我們在一起植樹時,我問他:“現在農民們都自己種地了,農業的事少了,你們縣長都抓什么”他說春季主要是植樹造林,夏秋防洪,冬季防火。這說明他主要還是做林業工作。
我們近距離接觸是2000以后的某一年。一天我去千松壩林場辦事,無意到了他的辦公室,因為是熟人,就坐下來閑聊。這時他調任千松壩林場生產科當科長,主要任務是栽樹護林。我問他現在的工作還好嗎就是干這項工作還滿意不這時他打開了話匣子,說得眉飛色舞,喜形于色,看得出他很喜歡他的工作。他說上級規劃要在豐寧再造一個塞罕壩林場,主要的工作場地是壩上和接壩的屬于潮河發源區的兩鄉一鎮,即窟窿山鄉、小壩子鄉和黃旗鎮。這時我忽然想起了1984年他說的“他喜歡大自然,樂山樂水,就想做一輩子林業工作”的志趣。
我問他業余時間都干點什么,這又激起了他的興奮點。他說寫詩,寫古體詩。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我也寫古體詩。說著他隨手就在微機上打出兩頁詩稿。我一看大吃一驚,他的詩藝術水平很高,比我的高出不知多少倍。這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們倆又接著談起了詩,直到下班。
千松壩林場起步時,張鳳橋轉任去當生產科長,主要任務是栽樹。每到植樹季節他都住在苦寒的壩上工地,和植樹人員同吃同住,時間個月、二十天不等。他在這個位置一干就是十幾年。他的足跡遍布整個林場,有些地方不知重疊多少層。他費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付出多少代價是沒法說清的。
現在灤河、潮河源頭所在的豐寧壩上和接壩地區累計完成工程建設116.09萬畝,占轄區總面積的20.85%,其中人工造林91.9萬畝,封山育林24.19萬畝。千松壩林場項目區已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體系,建場以來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6.51個百分點,林草植被覆蓋度為91.9%,森林覆蓋率為56.5%,工程區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積減少近150萬畝。工程區年涵養水源1.81億立方米,土壤侵蝕模數下降500萬噸。總蓄積量達到190萬立方米,預計產材85.5萬立方米;工程區負氧離子含量7000—8000個;每年固定二氧化碳17.4萬噸,能釋放氧氣12萬噸,固碳總量為347.7萬噸;估算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價值量約為48億元。所以我說他是潮河源頭生態的建設者。
栽樹的任務大溜過去,主要任務就轉到管護上。他終年巡行在壩上和接壩的潮河源區。冬天頂風冒雪,夏天淋雨蒸暑,無冬歷夏,年復一年。人從青年到中年,繼而進入老年。張鳳橋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細致準確地描寫了他的護林生活,看一看他的護林詩吧:
浪淘沙·護林有感
潮水此發源,細流娟娟。斜陽衰草山外山。一行歸雁聲嘹嚦,凈了霜天。
重綠幾時還相望年年。原容川色系悲歡。直待風寧沙息日,始得心安。
七絕·護林人言
不避炎寒日巡山,歸來巖畔屋半間。
檐邊麻雀籬邊犬,伴我巡林四五年。
浣溪沙·護林
積雪山中策馬行,草疏林凈看分明。一肩夕照一肩風。
馬背晨霜兩鬢侵,獸蹤暮靄幾行通。蹄聲仄仄路程程。
臨江仙·林中有記
野鳥為鄰星作伴,疏離短舍年年。山前領后日巡看。
飛花接落葉,暮雨又晨煙。
憶昔松苗伏草際,而今高可齊肩。林風浩浩不同前。
歸來妻女見,鬢角訝然斑。
七絕·千松壩感懷二首
其一
綠樹深陰自感懷,十年風雨又重來。
護林人老山花在,每到春時寂寞開。
其二
無語相扶也自憐,護林人老鬢成斑。
當年小樹伏茅下,現在婷婷欲拂天。
巡山護林不是走走看看。壩上地區主要是禁牧,接壩地區實行的是封山育林(就是把山封起來,防止亂砍濫伐和盜伐)。冬春季主要是防火。
林場初建,栽植的樹苗幼小,羊群或牛群一路過剛栽活的樹苗就一掃而光。所以,最大的任務是做群眾工作,禁止放牧。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林場周圍和中間穿插居住著成千上萬戶老百姓。畜牧業是他們主要生活來源之一,禁止他們放牧談何容易。張鳳橋在《采桑子·禁牧》一詩中道出了他的思考和難處:一住邊村四五天,也見貧寒。也見刁蠻,解到人生太可憐。西巷東鄰多側目,如此荒山。如此家園,生態生存兩大難。
防火是林場工作的重中之重。至于他怎么巡山、怎么值勤、怎么督促檢查、怎么排除隱患、怎么撲火,無法細說。“辛苦”二字怎能了得。局外人只能窺豹一斑,他自己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后來,他又轉任森林公安局副局長,專門和破壞森林的人做斗爭。破壞森林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盜挖樹形好的五角楓、蒙古櫟、油松等大樹賣給大城市做風景樹。他說如何發現盜挖線索,如何破案。如何斗智斗勇,如何半夜截獲盜運大樹的車輛,人贓俱獲。有時要冒著生命危險,聽起來驚心動魄。所以我說他是潮河源頭生態的保護者。
縣森林公安局在新豐路邊的一座樓里辦公,張鳳橋的辦公室就在這座樓里。我閑時路過他辦公樓就進去坐一會,主要是談詩或互相欣賞新作。他詩集《林間擷韻》前找到我,把一疊詩稿交給我說:“這是我《林間拾韻》出版后的作品,準備出第二部詩集。大概有一千五六百首,得砍去一半左右,幫我選選,你要一首一首地看。你認為好的就打個勾,認為不好的打叉。”他又補充說:“你選的也不一定全部算數,你認為好的,我看不行也不往上擱,你認為不好的,我認為有必要留也留下。”他就是這樣直來直去。
張鳳橋幾十年營林造林,巡山護林,與林木為伍,同花草作伴,與山貓野兔交友,和鳥獸蟲魚溝通,保護修復生態,同百姓打交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是一位詩人,他欣賞、贊美、歌唱大自然,把大自然的美,特別是潮河源區的美呈現給世人,喚起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承德市著名詩人評論家姚崇實說,張鳳橋是一位護林人,他的作品首先多方面描寫了林中的景物。他描寫了林中的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峰谷溪泉、植物動物,為讀者展示出一幅又一幅優美的畫圖,而且形象不同,色彩各異,美不勝收,使讀者感到應接不暇。如《憶江南·林間有記》三首,其一:春到處,花事斗方酣。似覺山空人跡少,紛紛擁綻野廬前,細數日無閑。其二:春才半,野鳥帶新雛。黃嘴尖尖分柳葉,粉爪細細蕩蒿蘆。隔樹試招呼。其三:春將暮,莧草漲溪橋。一路蟬歌流水送,兩肩松影綠風搖。園圃蒔新苗。再如《踏莎行·林間有記》:杏蕾舒紅,柳梢搖碧,前溪水漲鶯聲起。昨宵疏雨潤苔青,林深不阻春行跡。檐角藤圍,籬邊松立。歸來燕子應聲記。垂巖一縷煮茶煙,蒼山百里從容覓。
張鳳橋存世的詩大約有一千首,從已出版的兩本詩集看,有三分之二是描寫植樹造林,禁牧護林,防火護林和壩上、潮河源區景物的。他的筆觸細膩、鮮明、生動、充滿生機。他筆下的潮河源區景色凈潔、清新、寧靜、空靈,宛如仙境,美得自然純樸,美得賞心悅目,生動形象地向世人昭示了大自然在饋贈給予人類物質、保障人類生存的同時,也給予和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使人們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的必須性,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喚起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所以說,張鳳橋是潮河源頭生態的歌唱者。
張鳳橋肩負著繁重的營林任務,長期工作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身體過度透支,積勞成疾。2020年春天我看到他,他臉色鐵青,好像還有些浮腫,須發半白,差一點認不出來他。我問他怎么了,他說肝臟可能有問題了。我說你快去檢查一下吧,有毛病早點治。他說現在正是防火的關鍵時刻,過了六一防火期,是得去看看。誰知這是我見他的最后一面。2020年6月13日,他因肝病猝然去世。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林業和潮河源的生態。
按照他的遺囑,他被葬到能見到潮河源區和可以眺望壩上的高山坡上。聽他兒子說他爸病重時對他說,他死后也要巡山護林,生為林業人,死做林業鬼。
張鳳橋的去世,讓我感到深深的寂寞。我用兩個現成的典故湊成一聯說明我的悲憾:新豐路不復回首;張鳳橋始可言詩。
(作者:白鳳仙 推薦地區:承德)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
生態問題的先覺先行者-緬懷林業人張鳳橋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4-12-06
張鳳橋是豐寧南關人,1964年4月生人,1983年畢業于承德農校林果專業。歷任縣林業局技術員、土城區林業站站長、縣林業辦公室秘書、千松壩林場保衛科科長、生產科科長、縣森林公安局副局長等職。一生從事林業技術、造林護林等林業工作,雖然幾次轉崗,但都沒離開林業,是純粹的“老林”。另外他的古詩詞造詣很深,得到國內很多專家學者的首肯。因長期在艱苦環境下工作,積勞成疾,于2020年6月病逝在崗位上,他的去世是我們豐寧林業的一大損失,是潮河源頭區域生態保護一大損失,同時也是豐寧文學的一大損失。縱觀他的一生,可以說他是潮河源頭生態的先覺者、建設者、保衛者和歌唱者。他離開我們已經4年了,但他雨衣斗笠,藤杖膠鞋,巡山護林,行吟山間的形象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里。
我和張鳳橋的第一段來往是上個世紀的1984年到1987年。當時我是下廟鄉的黨委書記,他是下廟工委的林業技術員。我28歲,他20歲。因為他是承德農校林果專業的畢業生,所以畢業后就分配到下廟工委做林業工作。有一次我們鄉的一個村要撫育一片山林,請他給搞設計。撫育就是在次生山林的樹木長到直徑10公分左右時,對山林的一次管理作業。主要是清除樹林中的叢生的毛柴,砍去不直的、歪斜的和多余的樹木,給樹林定株。這要林業技術人員在山林中一株一株地察看,確定哪一株留下,哪一株砍去,打上記號,工作非常辛苦。村民要嚴格按照要求去砍伐,作業時林業技術人員要在現場監督,否則村民就砍好的留賴的,好的砍下來能多賣錢。那個時代人們還沒有環保和生態意識,正是無節制地向大山索取財富的年代。
那天他搞完設計在鄉吃完晚飯,我們倆在我辦公室兼宿舍暢談了一個通宵,談的話題不外乎理想、前途、工作、家庭等等。我倆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我記得我說我就想當一個業余詩人,沒啥事寫幾句歪詩,有那么幾首流傳后世就滿足了。他說他喜歡大自然,樂山樂水,就想一輩子做林業工作。那時我已經嘗試寫詩,他還不寫詩。他當時的一個觀點我頗不以為然,他大概的意思是:像當時那樣的砍伐山林,山用不了幾年就會被砍光了,就會產生山洪暴發,沖毀村莊田地,動物滅絕,危及人類的生存。我想,樹木砍伐以后還會再長出來,沒有那么嚴重。當時包括我在內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生態、環保的概念,政府從上到下都沒設立環保部門。他可能是因為學林和畢業后做林業工作的原因,生態、環保意識比一般人要早很多年,所以我說他是潮河源頭生態、甚至全縣全國生態的先覺者。他做了多少年林業技術員工作我記不太清楚了。
我們第二段來往是1987年以后的十來年。那時我調到縣民委當主任,他在縣林業辦公室當秘書兼做分管農林的副縣長秘書。有一年的植樹節我們在一起植樹時,我問他:“現在農民們都自己種地了,農業的事少了,你們縣長都抓什么”他說春季主要是植樹造林,夏秋防洪,冬季防火。這說明他主要還是做林業工作。
我們近距離接觸是2000以后的某一年。一天我去千松壩林場辦事,無意到了他的辦公室,因為是熟人,就坐下來閑聊。這時他調任千松壩林場生產科當科長,主要任務是栽樹護林。我問他現在的工作還好嗎就是干這項工作還滿意不這時他打開了話匣子,說得眉飛色舞,喜形于色,看得出他很喜歡他的工作。他說上級規劃要在豐寧再造一個塞罕壩林場,主要的工作場地是壩上和接壩的屬于潮河發源區的兩鄉一鎮,即窟窿山鄉、小壩子鄉和黃旗鎮。這時我忽然想起了1984年他說的“他喜歡大自然,樂山樂水,就想做一輩子林業工作”的志趣。
我問他業余時間都干點什么,這又激起了他的興奮點。他說寫詩,寫古體詩。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我也寫古體詩。說著他隨手就在微機上打出兩頁詩稿。我一看大吃一驚,他的詩藝術水平很高,比我的高出不知多少倍。這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們倆又接著談起了詩,直到下班。
千松壩林場起步時,張鳳橋轉任去當生產科長,主要任務是栽樹。每到植樹季節他都住在苦寒的壩上工地,和植樹人員同吃同住,時間個月、二十天不等。他在這個位置一干就是十幾年。他的足跡遍布整個林場,有些地方不知重疊多少層。他費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付出多少代價是沒法說清的。
現在灤河、潮河源頭所在的豐寧壩上和接壩地區累計完成工程建設116.09萬畝,占轄區總面積的20.85%,其中人工造林91.9萬畝,封山育林24.19萬畝。千松壩林場項目區已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體系,建場以來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6.51個百分點,林草植被覆蓋度為91.9%,森林覆蓋率為56.5%,工程區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積減少近150萬畝。工程區年涵養水源1.81億立方米,土壤侵蝕模數下降500萬噸。總蓄積量達到190萬立方米,預計產材85.5萬立方米;工程區負氧離子含量7000—8000個;每年固定二氧化碳17.4萬噸,能釋放氧氣12萬噸,固碳總量為347.7萬噸;估算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價值量約為48億元。所以我說他是潮河源頭生態的建設者。
栽樹的任務大溜過去,主要任務就轉到管護上。他終年巡行在壩上和接壩的潮河源區。冬天頂風冒雪,夏天淋雨蒸暑,無冬歷夏,年復一年。人從青年到中年,繼而進入老年。張鳳橋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細致準確地描寫了他的護林生活,看一看他的護林詩吧:
浪淘沙·護林有感
潮水此發源,細流娟娟。斜陽衰草山外山。一行歸雁聲嘹嚦,凈了霜天。
重綠幾時還相望年年。原容川色系悲歡。直待風寧沙息日,始得心安。
七絕·護林人言
不避炎寒日巡山,歸來巖畔屋半間。
檐邊麻雀籬邊犬,伴我巡林四五年。
浣溪沙·護林
積雪山中策馬行,草疏林凈看分明。一肩夕照一肩風。
馬背晨霜兩鬢侵,獸蹤暮靄幾行通。蹄聲仄仄路程程。
臨江仙·林中有記
野鳥為鄰星作伴,疏離短舍年年。山前領后日巡看。
飛花接落葉,暮雨又晨煙。
憶昔松苗伏草際,而今高可齊肩。林風浩浩不同前。
歸來妻女見,鬢角訝然斑。
七絕·千松壩感懷二首
其一
綠樹深陰自感懷,十年風雨又重來。
護林人老山花在,每到春時寂寞開。
其二
無語相扶也自憐,護林人老鬢成斑。
當年小樹伏茅下,現在婷婷欲拂天。
巡山護林不是走走看看。壩上地區主要是禁牧,接壩地區實行的是封山育林(就是把山封起來,防止亂砍濫伐和盜伐)。冬春季主要是防火。
林場初建,栽植的樹苗幼小,羊群或牛群一路過剛栽活的樹苗就一掃而光。所以,最大的任務是做群眾工作,禁止放牧。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林場周圍和中間穿插居住著成千上萬戶老百姓。畜牧業是他們主要生活來源之一,禁止他們放牧談何容易。張鳳橋在《采桑子·禁牧》一詩中道出了他的思考和難處:一住邊村四五天,也見貧寒。也見刁蠻,解到人生太可憐。西巷東鄰多側目,如此荒山。如此家園,生態生存兩大難。
防火是林場工作的重中之重。至于他怎么巡山、怎么值勤、怎么督促檢查、怎么排除隱患、怎么撲火,無法細說。“辛苦”二字怎能了得。局外人只能窺豹一斑,他自己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后來,他又轉任森林公安局副局長,專門和破壞森林的人做斗爭。破壞森林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盜挖樹形好的五角楓、蒙古櫟、油松等大樹賣給大城市做風景樹。他說如何發現盜挖線索,如何破案。如何斗智斗勇,如何半夜截獲盜運大樹的車輛,人贓俱獲。有時要冒著生命危險,聽起來驚心動魄。所以我說他是潮河源頭生態的保護者。
縣森林公安局在新豐路邊的一座樓里辦公,張鳳橋的辦公室就在這座樓里。我閑時路過他辦公樓就進去坐一會,主要是談詩或互相欣賞新作。他詩集《林間擷韻》前找到我,把一疊詩稿交給我說:“這是我《林間拾韻》出版后的作品,準備出第二部詩集。大概有一千五六百首,得砍去一半左右,幫我選選,你要一首一首地看。你認為好的就打個勾,認為不好的打叉。”他又補充說:“你選的也不一定全部算數,你認為好的,我看不行也不往上擱,你認為不好的,我認為有必要留也留下。”他就是這樣直來直去。
張鳳橋幾十年營林造林,巡山護林,與林木為伍,同花草作伴,與山貓野兔交友,和鳥獸蟲魚溝通,保護修復生態,同百姓打交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是一位詩人,他欣賞、贊美、歌唱大自然,把大自然的美,特別是潮河源區的美呈現給世人,喚起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承德市著名詩人評論家姚崇實說,張鳳橋是一位護林人,他的作品首先多方面描寫了林中的景物。他描寫了林中的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峰谷溪泉、植物動物,為讀者展示出一幅又一幅優美的畫圖,而且形象不同,色彩各異,美不勝收,使讀者感到應接不暇。如《憶江南·林間有記》三首,其一:春到處,花事斗方酣。似覺山空人跡少,紛紛擁綻野廬前,細數日無閑。其二:春才半,野鳥帶新雛。黃嘴尖尖分柳葉,粉爪細細蕩蒿蘆。隔樹試招呼。其三:春將暮,莧草漲溪橋。一路蟬歌流水送,兩肩松影綠風搖。園圃蒔新苗。再如《踏莎行·林間有記》:杏蕾舒紅,柳梢搖碧,前溪水漲鶯聲起。昨宵疏雨潤苔青,林深不阻春行跡。檐角藤圍,籬邊松立。歸來燕子應聲記。垂巖一縷煮茶煙,蒼山百里從容覓。
張鳳橋存世的詩大約有一千首,從已出版的兩本詩集看,有三分之二是描寫植樹造林,禁牧護林,防火護林和壩上、潮河源區景物的。他的筆觸細膩、鮮明、生動、充滿生機。他筆下的潮河源區景色凈潔、清新、寧靜、空靈,宛如仙境,美得自然純樸,美得賞心悅目,生動形象地向世人昭示了大自然在饋贈給予人類物質、保障人類生存的同時,也給予和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使人們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的必須性,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喚起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所以說,張鳳橋是潮河源頭生態的歌唱者。
張鳳橋肩負著繁重的營林任務,長期工作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身體過度透支,積勞成疾。2020年春天我看到他,他臉色鐵青,好像還有些浮腫,須發半白,差一點認不出來他。我問他怎么了,他說肝臟可能有問題了。我說你快去檢查一下吧,有毛病早點治。他說現在正是防火的關鍵時刻,過了六一防火期,是得去看看。誰知這是我見他的最后一面。2020年6月13日,他因肝病猝然去世。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林業和潮河源的生態。
按照他的遺囑,他被葬到能見到潮河源區和可以眺望壩上的高山坡上。聽他兒子說他爸病重時對他說,他死后也要巡山護林,生為林業人,死做林業鬼。
張鳳橋的去世,讓我感到深深的寂寞。我用兩個現成的典故湊成一聯說明我的悲憾:新豐路不復回首;張鳳橋始可言詩。
(作者:白鳳仙 推薦地區:承德)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