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漫步古崖口

發布日期:2024-12-06 15:55 信息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四道溝鄉廟宮村,曾是大清王朝進入木蘭圍場的東大門,不足700口人,不足11平方公里。誰都會說是一個小村子吧然而,她卻憑借一段厚重的歷史文化、持之以恒的生態建設,成為大名鼎鼎的村落,躋身“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文明村鎮”榜。

——題記

1

“你來得正好,明天就是廟宮村的梨花節,”剛一見面,朋友小李就向我推薦了那個小山村,“漫山遍野都是果樹,河塘、路邊、村落、山崗,蘋果、李子、杏子、梨樹……一面坡、一道嶺,綠蔭如蓋,遮天蔽日……”未容我點頭,就是一陣神聊海侃。

實在說,一點都未動心。到哪不都一個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溝,有片林子就敢說人間仙境“聽景不見景”,我很少邁開腳步慌慌忙忙去見景。

盛情難卻不去不行,次日他便帶我到了那里。

汽車從縣城出發,南行20分鐘,見到一汪水面,一碧萬頃,幾葉小舟劈波向前,箭一般射過來射過去;幾只水鳥,從水面飛起飛落。

“這就是承德市第二大水庫——廟宮水庫。”小李拍拍我的肩膀。

空氣里帶來花的清香,一絲絲、一陣陣,穿過一段隧道便見漫山遍野,一片花的世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有人搬出了大詩人岑參的詩句。

置身花海世界,你感慨那一面坡的梯田也是一朵花兒;那些點綴在溝邊地沿、山洼褶皺地帶,黃色的迎春、紫色的丁香、粉色的山櫻桃,自然就成了神態盎然的花蕊、花萼,那些屹立在山巔的青松,當然就作了撫慰花朵的綠葉。

“你只管拍吧,到處都是好角度!”來自北京的一位攝影朋友說。

轉過山坳,傳來雞鳴聲,滿地大紅冠子的雞禽跑來跑去。

“這一面坡都是我的樹,這些雞都是我的。”劉大哥60多歲,黑臉膛,花白胡子,背有點駝,他向我們介紹。

“這么多雞,不怕跑丟嗎”

“不會的。它們的活動場就那么大,從哪疙瘩出去,還會從哪疙瘩折回來。”

“嘟嘟嘟”,劉大哥吹響哨子,“撲愣愣”“撲愣愣”,四散在山坳里的雞,直奔金黃的玉米粒而去。“咯咯咯”,多情的大公雞寧肯少吃一口,也不會忘了“情人”。

“開飯了,就都回來了。這是三黃雞,這是綠鳥雞,這是蘆花雞……”劉大哥指指地上。

“要是生了蛋也到山上去尋找嗎”

“不會的,它們會在窩里生完蛋再出去。

“不讓它們出去跑不行,生出來的雞蛋就不夠味兒。草根啦,樹根啦,石子啦,昆蟲啦,都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

“不聽話的也有,偷偷把蛋下在草叢,瞞過初一瞞不過三十,寶貝出生就露餡了,母親領著幾只‘私生子’,大搖大擺地走出來。

“禽類離不開樹蔭,昆蟲、石子、草根都是食物,糞便又做了樹木的肥料。”

聊起林果業發展,劉大哥更來了興致,轉著圈介紹。

四十年前山上見不到幾棵樹,果樹呢根本沒有。政府號召荒山造林,讓溝溝岔岔都綠起來,老百姓嘴上不說,心里都打鼓。在荒山上栽種果樹,更沒有人敢想……世間的事很難說,有人就想試一試……一來二去荒山成了果園了。

打井、挖管道、建水窖、修梯田……一戶的力氣不夠,幾戶合起伙來干。

幼樹階段都搞糧果間作,樹下種植豆類作物,它的根瘤菌可是很好的肥料,還能改良土壤;樹冠越來越大,種植根系小耐陰涼的藥材。

現在,政府年年都在投入。山下有深水井,山頭有蓄水池,山坡布滿管道。這一坡那一坡,這一溝那一溝,都有水泥路相連,不愁果品運不下山來。

果樹長起來了,病蟲害、炭疽病跟著就來了。光栽種蘋果樹、梨樹就不行了。政府號召農民“近自然造林”,就是要“適地適樹,相生相伴”,增加杏子、李子、櫻桃、山楂樹栽種面積;見縫插針,山坡、溝邊、地沿、村旁一塊空閑地都不讓有,栽植迎春、丁香、桃梅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美化環境。

金紅蘋果,香果果品,色澤好,甜度高,香脆可口,銷售到北京、天津、香港、澳門,還出口到日本、越南。

2

廟宮村因東廟宮古跡得名,位于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南部的四道溝鄉。這里是大清王朝康熙、乾隆、嘉慶皇帝進入木蘭圍場行圍肄武的東大門,曾經“木蘭圍場”七十二圍之一的“伊遜哈巴奇圍”遺址所在地,時稱“東崖口”,后人又稱“古崖口”。這里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廟宮古跡、《入崖口有作》詩碑、《木蘭記》碑。

登高四望:山谷、平甸、臺地、緩坡、陡崖、關隘……200年前的一位巨人出現在我的眼前,“啪”一拍龍駒,“嘚”一個箭步,站立崖口峰巔。望著眼前的一切,仰天大笑。

于是,“巨人”下旨設立“紅樁”“木柵”“柳條邊”,作為軍事禁區,百姓不得進入。舉行了第一場“甸獵”,拉開了大清王朝“木蘭秋狝”的序幕。

“呦呦,呦呦”,子夜時分會有連續不斷的公鹿求偶聲傳來,時遠時近,時切時緩,情真意切,心猿意馬。其實,那不是公鹿的求偶聲,是頭戴鹿角,身穿鹿皮衣,隱藏在樹林里的士兵吹響了“甸獵”號角。

癡情的母鹿和它們的尾隨者哪里知道,它們已經進入了清兵布好的包圍圈,正在被驅趕聚集到山間的平甸,一場決定它們生死的血腥屠殺就在天明。

從此,康熙每次巡幸木蘭圍場,“甸獵”都在這里舉行。乾隆、嘉慶時代成為規制。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乾隆帶領秋狝大軍入圍后甸獵,作《入崖口》詩一首。

崖口隔年入,獵物間歲移。

依然九曲瀉,越好萬峰披。

小試平原騎,無殊大狝規。

行營遙在望,蔽野列旌旗。

萬峰坡翠、水瀉九曲,旌旗獵獵、廬帳蔽野,美哉壯哉!詩中明確說明“甸獵”與“木蘭秋狝”規制是基本相同的。

乾隆三十年(1765)秋,乾隆作詩《甸獵》,描寫甸獵情景,表達喜悅心情。

甸獵非山獵,平原草未黃。

入崖斯小試,便路例成常。

驚雉蔽空起,呼鷹逐影飏。

蘭中初獲鹿,飛騎進仙莊。

入秋,木蘭圍場野草未黃,甸獵驚起的雉雞遮蔽了天空,捕捉雉雞的雄鷹上下翻飛。初次捕獲的鹿只快馬加鞭送往避暑山莊孝敬母親。

嘉慶《入崖口甸獵》一詩,這樣寫道:

翠屏高聳凌霄漢,九曲清流繞塞門。

策騎沙岡崖右轉,峰巒環抱勢雄渾。

先排甸獵試驊騮,日朗平林映五游。

秋狝習勞守祖制,非耽逸豫十旬游。

描寫崖口壯美風光,申明“木蘭秋狝”遵從祖制肄武習勞,意義重大,絕非游玩賞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第一次到木蘭圍場行圍,至嘉慶二十二年(1817)嘉慶第11次“木蘭秋狝”,康熙、乾隆、嘉慶在圍場行圍85次,有10余次駐蹕“伊遜哈叭奇圍”,舉行甸獵50多次,留下皇帝、文臣行圍詠志詩篇100多首。130年里,這里的一山一水見證了千騎列塞、萬幕蔽野、百獸挺走、青驄馳獵的秋狝盛況。

東廟宮建于嘉慶十六年(1811),群山環抱一片古松,古松掩映一座紅瓦黃墻的院落。正門在南,題額“敦仁鎮遠神祠”,由前殿、后殿兩部分組成。前殿為“廟”,供奉“敦仁鎮遠神”牌位,墻壁有塞罕佛的傳說、十二圓覺彩繪;后殿為“宮”,皇帝秋狝途中休息的行宮,有寶座、龍榻生活用品,有康熙、乾隆、嘉慶畫像、“木蘭秋狝”彩繪。東廟宮因嘉慶多次在此宴請外藩蒙古王公、處理政務而聞名于眾,更因宮廟合一的獨特建筑風格而與眾不同。

3

同治元年(1862)放墾圍荒后,廟宮一代才陸續有百姓進入。由此算起,廟宮村建村不足160年歷史。

廟宮村背依廟宮水庫,伊遜河從村內流過,10.9平方公里,3個自然村,646口人。傳統農業種植玉米、谷子、馬鈴薯、莜麥、蕎麥。改革開放、本世紀初以來,果品種植、觀光旅游業成為主導產業。

20世紀60年代,修建廟宮水庫,村民無私奉獻了熟悉的家園;60年代,修建京通鐵路,部分村民再次經歷了搬遷;20世紀末,修建承圍公路,又有很多村民經歷了遷建。

今天,這里滿蒙八旗的后裔,住宅、衣著、外在民族文化特征不再顯著,傳統民俗文化,廟會、八大碗、二八席、蒸年糕形式仍世代傳承。

廟宮村的生態旅游起步于本世紀初,大力發展林果業的同時,依托文物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國家水利風景區的獨特資源條件,將歷史古跡、自然生態景觀、滿族民俗風情相融合,打造圍場南節點“木蘭秋狝”特色景區。

王書記50多歲,中等個頭,方臉膛,說話不緊不慢。他掰著手指向我們介紹了廟宮村旅游業的發展情況。

2005年,招商引資530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東廟宮進行修復,恢復原貌。

2006年,招商引資410萬元,引進燕軍農家莊園。

2007年,招商引資360萬元,引進塞北生態園。

……

2014年,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在廟宮村一帶打造獨具“木蘭秋狝”特色的AAAA國家旅游景區,與塞罕壩國家級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區連成一體的旅游發展規劃,打造“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圍場旅游品牌。

這一年,廟宮村喜事連連,廟宮水庫上榜國家水利風景區;廟宮村上榜河北省首批“美麗鄉村”。

“省級文明村”“河北最美休閑鄉村”“河北美麗田園”名譽紛至沓來。

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被國家民委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20年被中央文明辦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

開辟了村內皇家古跡游、崖口漂流、水上樂園、觀光采摘景點。

開辟了直達縣內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區,縣外董存瑞烈士陵園、承德市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一日游、二日游線路。

4

暢游廟宮水庫水上樂園,享受湖光山色美景,200年前,皇家大軍進入木蘭圍場的場面不由呈現眼前:

植被繁茂,古木參天,伊遜河時隱時現,流水潺潺,浩浩蕩蕩的皇家大軍逶迤趕來,驚起一群群野鹿、野狍、野豬,從河面上飛過去飛過來……

登臨水庫大壩,遠望煙波浩渺的庫區,200年前,“甸獵”的情景又浮現出水面:

夜幕層層剝開,疏林里草甸上的秘密不再隱藏,一群野鹿、野狍、野豬的身影越發清晰起來,有的低頭覓食,有的抬頭佇望,有的“噴噴”打著響鼻,有的“呦呦”鳴叫……突然,幾位騎士彎弓搭箭殺出。“嗖”一聲響,中間那位騎士率先射出一箭,“噢”的一聲,100米內一頭獵物,趔趔趄趄,應聲倒地。“嗖”又一箭射出,又有一頭獵物,趔趔趄趄……“嗖、嗖、嗖”幾位扈從相繼拉響了弓箭,幾頭獵物相繼命中倒下……“嘭”的一聲巨響,360度獵群包圍圈,萬箭齊發,雨點般射向獵物……

走下水庫大壩,玩上一段漂流,那種刺激、快樂,久久不忘。6.8公里長的河道,48米的落差,幾多轉彎,幾多激流,幾多漩渦,橡皮艇左轉右轉,迅速滑下,急速旋轉。長滿綠柳的河岸,寬窄10米左右的河面,眼前身后,忽明忽暗,不斷有野鴨飛起飛落。遠處斧劈刀削般的山崖,直上直下,一片古松的綠蔭里,一片紅瓦黃墻的建筑隱隱約約。

東廟宮南700米處伊遜河兩岸,矗立《入崖口有作》詩碑、《木蘭記》碑。

前者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詩碑按照紀功碑的形制和要求所建。碑體通高4.95米,由碑頂、碑額、碑身、碑座四部分組成。碑頂上雕“四龍戲珠”,碑體雕有雙龍。碑文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其中碑身正南面是漢文,為乾隆御筆《入崖口有作》五言詩。詩作闡述“歲舉秋狝大典”弘揚武事、垂訓祖制意旨,表白自己繼承祖業、開創未來的胸懷。

后者建于嘉慶十二年(1807),詩碑同樣按照紀功碑的形制和要求所建。碑身通高5米,碑文為漢文、滿文兩種文字,其中正面漢文《木蘭記》一文,為嘉慶御筆,重點記述了康熙、乾隆時期“木蘭秋狝”盛況、各少數民族王公“分班隨獵”史實,文中還闡述了清廷把“木蘭秋狝”定為家法,把“綏遠”作為國家大綱的政治實質,告誡后世子孫時刻要銘記于心。

行走一宮兩碑之間,讀著帝王的詩作、記事,翻閱史志“安不忘危,每歲秋狝于塞上……無論王公大臣,行圍不整齊者,照例懲治”的文字史實,不由心悅誠服,嘆服一代帝王的深謀遠慮——“木蘭秋狝”一個曠古神話,成就一個王朝的強悍傳奇。

綠蔭深處的村莊小而精致,“一”字、“丁”字、“十”字小巷,鮮花盛開,通往一處處灰瓦白墻的院落。小馬車、小牛車、石碾子、石磨……巧妙點綴在小巷深處、農家大門口。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親切而又熟悉。走進農家小院,有一種回到家里的感覺:小蔥、韭菜、蘿卜、生菜……一畦一畦、水靈靈、嫩生生。讓你彎下腰去,讓你蹲下身去,讓你心里也有了一種水靈靈、嫩生生的舒爽、舒暢,拍張照片、錄段視頻……

農家葷菜臘肉炒豆角、鐵鍋燉柴雞、果木烤鴨……農家素菜蕨菜、哈拉海、苦梨芽……農家主食大鐵鍋貼餅子、大鐵鍋棒子米粥、大鐵鍋莜面苦粒……

想吃園子里的菜,相中哪一畦,提個籃子去采就是了。

伊遜河長歌不息,置身梨花深處,品嘗農家風味,聆聽創業故事,回顧歷史往事,一樁樁一件件,總叫人身心愉悅,涌起連天遐想。

有山有水有文化底蘊,植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王書記告訴我們,2023年接待游客85萬人次,為全縣旅游接待量的1/6,成為塞罕壩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紅松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的第四大景區。

古崖口風光令人陶醉、神往,古崖口的故事神奇、悠長!

(作者:吳連軍 推薦地區:承德)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


優秀獎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四道溝鄉廟宮村,曾是大清王朝進入木蘭圍場的東大門,不足700口人,不足11平方公里。誰都會說是一個小村子吧然而,她卻憑借一段厚重的歷史文化、持之以恒的生態建設,成為大名鼎鼎的村落,躋身“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文明村鎮”榜。

——題記

1

“你來得正好,明天就是廟宮村的梨花節,”剛一見面,朋友小李就向我推薦了那個小山村,“漫山遍野都是果樹,河塘、路邊、村落、山崗,蘋果、李子、杏子、梨樹……一面坡、一道嶺,綠蔭如蓋,遮天蔽日……”未容我點頭,就是一陣神聊海侃。

實在說,一點都未動心。到哪不都一個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溝,有片林子就敢說人間仙境“聽景不見景”,我很少邁開腳步慌慌忙忙去見景。

盛情難卻不去不行,次日他便帶我到了那里。

汽車從縣城出發,南行20分鐘,見到一汪水面,一碧萬頃,幾葉小舟劈波向前,箭一般射過來射過去;幾只水鳥,從水面飛起飛落。

“這就是承德市第二大水庫——廟宮水庫。”小李拍拍我的肩膀。

空氣里帶來花的清香,一絲絲、一陣陣,穿過一段隧道便見漫山遍野,一片花的世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有人搬出了大詩人岑參的詩句。

置身花海世界,你感慨那一面坡的梯田也是一朵花兒;那些點綴在溝邊地沿、山洼褶皺地帶,黃色的迎春、紫色的丁香、粉色的山櫻桃,自然就成了神態盎然的花蕊、花萼,那些屹立在山巔的青松,當然就作了撫慰花朵的綠葉。

“你只管拍吧,到處都是好角度!”來自北京的一位攝影朋友說。

轉過山坳,傳來雞鳴聲,滿地大紅冠子的雞禽跑來跑去。

“這一面坡都是我的樹,這些雞都是我的。”劉大哥60多歲,黑臉膛,花白胡子,背有點駝,他向我們介紹。

“這么多雞,不怕跑丟嗎”

“不會的。它們的活動場就那么大,從哪疙瘩出去,還會從哪疙瘩折回來。”

“嘟嘟嘟”,劉大哥吹響哨子,“撲愣愣”“撲愣愣”,四散在山坳里的雞,直奔金黃的玉米粒而去。“咯咯咯”,多情的大公雞寧肯少吃一口,也不會忘了“情人”。

“開飯了,就都回來了。這是三黃雞,這是綠鳥雞,這是蘆花雞……”劉大哥指指地上。

“要是生了蛋也到山上去尋找嗎”

“不會的,它們會在窩里生完蛋再出去。

“不讓它們出去跑不行,生出來的雞蛋就不夠味兒。草根啦,樹根啦,石子啦,昆蟲啦,都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

“不聽話的也有,偷偷把蛋下在草叢,瞞過初一瞞不過三十,寶貝出生就露餡了,母親領著幾只‘私生子’,大搖大擺地走出來。

“禽類離不開樹蔭,昆蟲、石子、草根都是食物,糞便又做了樹木的肥料。”

聊起林果業發展,劉大哥更來了興致,轉著圈介紹。

四十年前山上見不到幾棵樹,果樹呢根本沒有。政府號召荒山造林,讓溝溝岔岔都綠起來,老百姓嘴上不說,心里都打鼓。在荒山上栽種果樹,更沒有人敢想……世間的事很難說,有人就想試一試……一來二去荒山成了果園了。

打井、挖管道、建水窖、修梯田……一戶的力氣不夠,幾戶合起伙來干。

幼樹階段都搞糧果間作,樹下種植豆類作物,它的根瘤菌可是很好的肥料,還能改良土壤;樹冠越來越大,種植根系小耐陰涼的藥材。

現在,政府年年都在投入。山下有深水井,山頭有蓄水池,山坡布滿管道。這一坡那一坡,這一溝那一溝,都有水泥路相連,不愁果品運不下山來。

果樹長起來了,病蟲害、炭疽病跟著就來了。光栽種蘋果樹、梨樹就不行了。政府號召農民“近自然造林”,就是要“適地適樹,相生相伴”,增加杏子、李子、櫻桃、山楂樹栽種面積;見縫插針,山坡、溝邊、地沿、村旁一塊空閑地都不讓有,栽植迎春、丁香、桃梅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美化環境。

金紅蘋果,香果果品,色澤好,甜度高,香脆可口,銷售到北京、天津、香港、澳門,還出口到日本、越南。

2

廟宮村因東廟宮古跡得名,位于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南部的四道溝鄉。這里是大清王朝康熙、乾隆、嘉慶皇帝進入木蘭圍場行圍肄武的東大門,曾經“木蘭圍場”七十二圍之一的“伊遜哈巴奇圍”遺址所在地,時稱“東崖口”,后人又稱“古崖口”。這里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廟宮古跡、《入崖口有作》詩碑、《木蘭記》碑。

登高四望:山谷、平甸、臺地、緩坡、陡崖、關隘……200年前的一位巨人出現在我的眼前,“啪”一拍龍駒,“嘚”一個箭步,站立崖口峰巔。望著眼前的一切,仰天大笑。

于是,“巨人”下旨設立“紅樁”“木柵”“柳條邊”,作為軍事禁區,百姓不得進入。舉行了第一場“甸獵”,拉開了大清王朝“木蘭秋狝”的序幕。

“呦呦,呦呦”,子夜時分會有連續不斷的公鹿求偶聲傳來,時遠時近,時切時緩,情真意切,心猿意馬。其實,那不是公鹿的求偶聲,是頭戴鹿角,身穿鹿皮衣,隱藏在樹林里的士兵吹響了“甸獵”號角。

癡情的母鹿和它們的尾隨者哪里知道,它們已經進入了清兵布好的包圍圈,正在被驅趕聚集到山間的平甸,一場決定它們生死的血腥屠殺就在天明。

從此,康熙每次巡幸木蘭圍場,“甸獵”都在這里舉行。乾隆、嘉慶時代成為規制。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乾隆帶領秋狝大軍入圍后甸獵,作《入崖口》詩一首。

崖口隔年入,獵物間歲移。

依然九曲瀉,越好萬峰披。

小試平原騎,無殊大狝規。

行營遙在望,蔽野列旌旗。

萬峰坡翠、水瀉九曲,旌旗獵獵、廬帳蔽野,美哉壯哉!詩中明確說明“甸獵”與“木蘭秋狝”規制是基本相同的。

乾隆三十年(1765)秋,乾隆作詩《甸獵》,描寫甸獵情景,表達喜悅心情。

甸獵非山獵,平原草未黃。

入崖斯小試,便路例成常。

驚雉蔽空起,呼鷹逐影飏。

蘭中初獲鹿,飛騎進仙莊。

入秋,木蘭圍場野草未黃,甸獵驚起的雉雞遮蔽了天空,捕捉雉雞的雄鷹上下翻飛。初次捕獲的鹿只快馬加鞭送往避暑山莊孝敬母親。

嘉慶《入崖口甸獵》一詩,這樣寫道:

翠屏高聳凌霄漢,九曲清流繞塞門。

策騎沙岡崖右轉,峰巒環抱勢雄渾。

先排甸獵試驊騮,日朗平林映五游。

秋狝習勞守祖制,非耽逸豫十旬游。

描寫崖口壯美風光,申明“木蘭秋狝”遵從祖制肄武習勞,意義重大,絕非游玩賞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第一次到木蘭圍場行圍,至嘉慶二十二年(1817)嘉慶第11次“木蘭秋狝”,康熙、乾隆、嘉慶在圍場行圍85次,有10余次駐蹕“伊遜哈叭奇圍”,舉行甸獵50多次,留下皇帝、文臣行圍詠志詩篇100多首。130年里,這里的一山一水見證了千騎列塞、萬幕蔽野、百獸挺走、青驄馳獵的秋狝盛況。

東廟宮建于嘉慶十六年(1811),群山環抱一片古松,古松掩映一座紅瓦黃墻的院落。正門在南,題額“敦仁鎮遠神祠”,由前殿、后殿兩部分組成。前殿為“廟”,供奉“敦仁鎮遠神”牌位,墻壁有塞罕佛的傳說、十二圓覺彩繪;后殿為“宮”,皇帝秋狝途中休息的行宮,有寶座、龍榻生活用品,有康熙、乾隆、嘉慶畫像、“木蘭秋狝”彩繪。東廟宮因嘉慶多次在此宴請外藩蒙古王公、處理政務而聞名于眾,更因宮廟合一的獨特建筑風格而與眾不同。

3

同治元年(1862)放墾圍荒后,廟宮一代才陸續有百姓進入。由此算起,廟宮村建村不足160年歷史。

廟宮村背依廟宮水庫,伊遜河從村內流過,10.9平方公里,3個自然村,646口人。傳統農業種植玉米、谷子、馬鈴薯、莜麥、蕎麥。改革開放、本世紀初以來,果品種植、觀光旅游業成為主導產業。

20世紀60年代,修建廟宮水庫,村民無私奉獻了熟悉的家園;60年代,修建京通鐵路,部分村民再次經歷了搬遷;20世紀末,修建承圍公路,又有很多村民經歷了遷建。

今天,這里滿蒙八旗的后裔,住宅、衣著、外在民族文化特征不再顯著,傳統民俗文化,廟會、八大碗、二八席、蒸年糕形式仍世代傳承。

廟宮村的生態旅游起步于本世紀初,大力發展林果業的同時,依托文物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國家水利風景區的獨特資源條件,將歷史古跡、自然生態景觀、滿族民俗風情相融合,打造圍場南節點“木蘭秋狝”特色景區。

王書記50多歲,中等個頭,方臉膛,說話不緊不慢。他掰著手指向我們介紹了廟宮村旅游業的發展情況。

2005年,招商引資530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東廟宮進行修復,恢復原貌。

2006年,招商引資410萬元,引進燕軍農家莊園。

2007年,招商引資360萬元,引進塞北生態園。

……

2014年,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在廟宮村一帶打造獨具“木蘭秋狝”特色的AAAA國家旅游景區,與塞罕壩國家級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區連成一體的旅游發展規劃,打造“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圍場旅游品牌。

這一年,廟宮村喜事連連,廟宮水庫上榜國家水利風景區;廟宮村上榜河北省首批“美麗鄉村”。

“省級文明村”“河北最美休閑鄉村”“河北美麗田園”名譽紛至沓來。

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被國家民委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20年被中央文明辦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

開辟了村內皇家古跡游、崖口漂流、水上樂園、觀光采摘景點。

開辟了直達縣內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區,縣外董存瑞烈士陵園、承德市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一日游、二日游線路。

4

暢游廟宮水庫水上樂園,享受湖光山色美景,200年前,皇家大軍進入木蘭圍場的場面不由呈現眼前:

植被繁茂,古木參天,伊遜河時隱時現,流水潺潺,浩浩蕩蕩的皇家大軍逶迤趕來,驚起一群群野鹿、野狍、野豬,從河面上飛過去飛過來……

登臨水庫大壩,遠望煙波浩渺的庫區,200年前,“甸獵”的情景又浮現出水面:

夜幕層層剝開,疏林里草甸上的秘密不再隱藏,一群野鹿、野狍、野豬的身影越發清晰起來,有的低頭覓食,有的抬頭佇望,有的“噴噴”打著響鼻,有的“呦呦”鳴叫……突然,幾位騎士彎弓搭箭殺出。“嗖”一聲響,中間那位騎士率先射出一箭,“噢”的一聲,100米內一頭獵物,趔趔趄趄,應聲倒地。“嗖”又一箭射出,又有一頭獵物,趔趔趄趄……“嗖、嗖、嗖”幾位扈從相繼拉響了弓箭,幾頭獵物相繼命中倒下……“嘭”的一聲巨響,360度獵群包圍圈,萬箭齊發,雨點般射向獵物……

走下水庫大壩,玩上一段漂流,那種刺激、快樂,久久不忘。6.8公里長的河道,48米的落差,幾多轉彎,幾多激流,幾多漩渦,橡皮艇左轉右轉,迅速滑下,急速旋轉。長滿綠柳的河岸,寬窄10米左右的河面,眼前身后,忽明忽暗,不斷有野鴨飛起飛落。遠處斧劈刀削般的山崖,直上直下,一片古松的綠蔭里,一片紅瓦黃墻的建筑隱隱約約。

東廟宮南700米處伊遜河兩岸,矗立《入崖口有作》詩碑、《木蘭記》碑。

前者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詩碑按照紀功碑的形制和要求所建。碑體通高4.95米,由碑頂、碑額、碑身、碑座四部分組成。碑頂上雕“四龍戲珠”,碑體雕有雙龍。碑文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其中碑身正南面是漢文,為乾隆御筆《入崖口有作》五言詩。詩作闡述“歲舉秋狝大典”弘揚武事、垂訓祖制意旨,表白自己繼承祖業、開創未來的胸懷。

后者建于嘉慶十二年(1807),詩碑同樣按照紀功碑的形制和要求所建。碑身通高5米,碑文為漢文、滿文兩種文字,其中正面漢文《木蘭記》一文,為嘉慶御筆,重點記述了康熙、乾隆時期“木蘭秋狝”盛況、各少數民族王公“分班隨獵”史實,文中還闡述了清廷把“木蘭秋狝”定為家法,把“綏遠”作為國家大綱的政治實質,告誡后世子孫時刻要銘記于心。

行走一宮兩碑之間,讀著帝王的詩作、記事,翻閱史志“安不忘危,每歲秋狝于塞上……無論王公大臣,行圍不整齊者,照例懲治”的文字史實,不由心悅誠服,嘆服一代帝王的深謀遠慮——“木蘭秋狝”一個曠古神話,成就一個王朝的強悍傳奇。

綠蔭深處的村莊小而精致,“一”字、“丁”字、“十”字小巷,鮮花盛開,通往一處處灰瓦白墻的院落。小馬車、小牛車、石碾子、石磨……巧妙點綴在小巷深處、農家大門口。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地親切而又熟悉。走進農家小院,有一種回到家里的感覺:小蔥、韭菜、蘿卜、生菜……一畦一畦、水靈靈、嫩生生。讓你彎下腰去,讓你蹲下身去,讓你心里也有了一種水靈靈、嫩生生的舒爽、舒暢,拍張照片、錄段視頻……

農家葷菜臘肉炒豆角、鐵鍋燉柴雞、果木烤鴨……農家素菜蕨菜、哈拉海、苦梨芽……農家主食大鐵鍋貼餅子、大鐵鍋棒子米粥、大鐵鍋莜面苦粒……

想吃園子里的菜,相中哪一畦,提個籃子去采就是了。

伊遜河長歌不息,置身梨花深處,品嘗農家風味,聆聽創業故事,回顧歷史往事,一樁樁一件件,總叫人身心愉悅,涌起連天遐想。

有山有水有文化底蘊,植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王書記告訴我們,2023年接待游客85萬人次,為全縣旅游接待量的1/6,成為塞罕壩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紅松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的第四大景區。

古崖口風光令人陶醉、神往,古崖口的故事神奇、悠長!

(作者:吳連軍 推薦地區:承德)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