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蒲曉磊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
在法治建設跟進的每一步中,全民普法工作都在緊緊跟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普法工作,強調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把全民守法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一起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
在普法內容方面,圍繞憲法、民法典等法律進行集中宣傳;在普法方式方面,宣講團現場普法、新媒體線上普法等方式齊頭并進;在普法對象方面,堅持抓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和青少年這個重點對象;在普法責任方面,建立國家機關普法責任清單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普法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全民法治觀念日益增強,依法治國社會基礎持續夯實,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法治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
推動憲法法律走到群眾身邊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自此,每年的國家憲法日前后,全國各地都會掀起憲法宣傳的熱潮。
2018年3月11日下午3時52分,北京,人民大會堂?!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高票通過。憲法修正案通過后,全國各地迅速掀起學習憲法的熱潮。當年11月,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公室聯合發出通知設立“憲法宣傳周”,每年在國家憲法日所在的一周內,由相關中央和國家機關牽頭,集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有力擴大了憲法宣傳的聲勢和影響。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民法典通過后,司法部會同中宣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民法典學習宣傳通知,引導人民群眾學好、用好這部法律。司法部組織推出了12期《民法典開講》系列公益講座,還在學習強國平臺推出3期“民法典相關法律知識”專項答題,答題近1億人次。
同時,各地也紛紛掀起學習民法典的熱潮。例如,江蘇在全省部署開展為期百天的“美好生活·法典相伴”主題活動,組織民法典進機關、企業、農村、校園、社區、網絡、家庭、景區賓館、醫院、交通運輸工具,形成了線上“百萬群眾倡議接力”、線下“百場聯動普法實踐”同頻共振的宣傳態勢,全省超5000萬人次參與網絡倡議接力。
在特定時間節點開展法律宣傳,也是普法工作的一大亮點。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利用專項法律頒布實施周年紀念日等時間節點,廣泛組織開展宣傳月、宣傳周和宣傳日活動,“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6·26”國際禁毒日、“12·2”全國交通安全日等,成為法治宣傳的知名品牌,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莫紀宏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注重運用多種形式推動憲法法律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讓法律宣傳“活起來”“落下去”,推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和自覺逐步形成。
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法治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黨和國家重點工作,深入開展普法宣傳工作,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回顧疫情發生到現在的疫情防控工作,可以看到普法宣傳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各部門迅速反應,通過庭審直播、發布典型案例、編輯法律法規文本等多種方式進行法治宣傳。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多次就疫情防控相關法律問題及時發聲,糾正一些地方采取的封閉村莊、設卡勸返、斷路堵路等粗暴防控措施。一些地方通過及時發布通知、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明確禁止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全國普法辦印發《全國普法辦“防控疫情 法治同行”專項法治宣傳行動方案》,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宣傳。適應疫情防控需要,通過編寫有關疫情防控的電子書等方式開展“非接觸式”普法。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回顧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的各個階段,都能看到普法工作的影子。
2019年,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公室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中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意見》。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會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政策法規司組織編寫了《助力脫貧攻堅普法叢書》,通過以案釋法的形式,為干部群眾提供了實用、易懂的教材。
多地將普法宣傳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大力開展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用法治確保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進行。例如,貴州省赤水市重點針對農村贍養、婚姻、鄰里、山林等問題,通過以案說法、法治夜校、院壩會議等形式普法。
“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和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普法工作始終圍繞黨和國家重點工作開展,并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法治環境。”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社科院法學所二級研究員馬一德說。
“誰執法誰普法”塑造普法大格局
實行“誰執法誰普法”,是新時代全民普法的重要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
2017年5月,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明確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
在2018年召開的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工作任務部署會上,全面依法治國工作98項任務,分解至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4個協調小組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守法普法協調小組承擔的12項工作任務里,嚴格“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名列其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牢牢扭住“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這個“七五”普法的“牛鼻子”,推動普法工作理念、實踐和制度創新,塑造了普法的新格局、大格局。
報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司法部牽頭成立了由16個成員單位組成的落實普法責任制部際聯席會議;全國普法辦統一編制并公布了兩批《中央國家機關普法責任清單》,基本實現了對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全覆蓋;最高人民法院開辦庭審直播網,推進裁判文書公開上網和統一查詢等;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實行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的規定,結合案情進行充分釋法說理,把普法融入辦案全過程……國家機關各部門從本部門工作特點、工作重點和執法司法工作實際出發,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確保普法各項職責任務落地生根。
各地結合熱點案事件的處理,普遍加強以案釋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廣東等6個省組織了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組織評議團評議、開展公眾投票,成為新時代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機關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把普法融入執法的全過程,進一步提升了普法實效,擴大了普法格局,推動全民法治觀念得到明顯增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讓法治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綜述
來源:法治日報 時間:2020-12-30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蒲曉磊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
在法治建設跟進的每一步中,全民普法工作都在緊緊跟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普法工作,強調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把全民守法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一起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
在普法內容方面,圍繞憲法、民法典等法律進行集中宣傳;在普法方式方面,宣講團現場普法、新媒體線上普法等方式齊頭并進;在普法對象方面,堅持抓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和青少年這個重點對象;在普法責任方面,建立國家機關普法責任清單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普法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全民法治觀念日益增強,依法治國社會基礎持續夯實,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法治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
推動憲法法律走到群眾身邊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自此,每年的國家憲法日前后,全國各地都會掀起憲法宣傳的熱潮。
2018年3月11日下午3時52分,北京,人民大會堂?!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高票通過。憲法修正案通過后,全國各地迅速掀起學習憲法的熱潮。當年11月,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公室聯合發出通知設立“憲法宣傳周”,每年在國家憲法日所在的一周內,由相關中央和國家機關牽頭,集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有力擴大了憲法宣傳的聲勢和影響。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民法典通過后,司法部會同中宣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民法典學習宣傳通知,引導人民群眾學好、用好這部法律。司法部組織推出了12期《民法典開講》系列公益講座,還在學習強國平臺推出3期“民法典相關法律知識”專項答題,答題近1億人次。
同時,各地也紛紛掀起學習民法典的熱潮。例如,江蘇在全省部署開展為期百天的“美好生活·法典相伴”主題活動,組織民法典進機關、企業、農村、校園、社區、網絡、家庭、景區賓館、醫院、交通運輸工具,形成了線上“百萬群眾倡議接力”、線下“百場聯動普法實踐”同頻共振的宣傳態勢,全省超5000萬人次參與網絡倡議接力。
在特定時間節點開展法律宣傳,也是普法工作的一大亮點。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利用專項法律頒布實施周年紀念日等時間節點,廣泛組織開展宣傳月、宣傳周和宣傳日活動,“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6·26”國際禁毒日、“12·2”全國交通安全日等,成為法治宣傳的知名品牌,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莫紀宏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注重運用多種形式推動憲法法律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讓法律宣傳“活起來”“落下去”,推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和自覺逐步形成。
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法治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黨和國家重點工作,深入開展普法宣傳工作,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仡櫼咔榘l生到現在的疫情防控工作,可以看到普法宣傳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各部門迅速反應,通過庭審直播、發布典型案例、編輯法律法規文本等多種方式進行法治宣傳。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多次就疫情防控相關法律問題及時發聲,糾正一些地方采取的封閉村莊、設卡勸返、斷路堵路等粗暴防控措施。一些地方通過及時發布通知、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明確禁止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全國普法辦印發《全國普法辦“防控疫情 法治同行”專項法治宣傳行動方案》,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宣傳。適應疫情防控需要,通過編寫有關疫情防控的電子書等方式開展“非接觸式”普法。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回顧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的各個階段,都能看到普法工作的影子。
2019年,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公室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中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意見》。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會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政策法規司組織編寫了《助力脫貧攻堅普法叢書》,通過以案釋法的形式,為干部群眾提供了實用、易懂的教材。
多地將普法宣傳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大力開展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用法治確保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進行。例如,貴州省赤水市重點針對農村贍養、婚姻、鄰里、山林等問題,通過以案說法、法治夜校、院壩會議等形式普法。
“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和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普法工作始終圍繞黨和國家重點工作開展,并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法治環境。”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社科院法學所二級研究員馬一德說。
“誰執法誰普法”塑造普法大格局
實行“誰執法誰普法”,是新時代全民普法的重要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
2017年5月,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明確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
在2018年召開的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工作任務部署會上,全面依法治國工作98項任務,分解至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4個協調小組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守法普法協調小組承擔的12項工作任務里,嚴格“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名列其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牢牢扭住“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這個“七五”普法的“牛鼻子”,推動普法工作理念、實踐和制度創新,塑造了普法的新格局、大格局。
報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司法部牽頭成立了由16個成員單位組成的落實普法責任制部際聯席會議;全國普法辦統一編制并公布了兩批《中央國家機關普法責任清單》,基本實現了對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全覆蓋;最高人民法院開辦庭審直播網,推進裁判文書公開上網和統一查詢等;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實行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的規定,結合案情進行充分釋法說理,把普法融入辦案全過程……國家機關各部門從本部門工作特點、工作重點和執法司法工作實際出發,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確保普法各項職責任務落地生根。
各地結合熱點案事件的處理,普遍加強以案釋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廣東等6個省組織了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組織評議團評議、開展公眾投票,成為新時代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機關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把普法融入執法的全過程,進一步提升了普法實效,擴大了普法格局,推動全民法治觀念得到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