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3年后我國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任務艱巨如何實現?聽聽專家怎么說→

發布日期:2022-11-21 16:25 信息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了《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聚焦重點地區、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開展集中攻堅,系列行動方案有哪些部署這些措施又將如何落地一起來看本期解讀內容《3年后我國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時間緊、任務重,目標如何實現》↓↓↓

11月16日,生態環境部官網正式發布《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臭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朋友圈都被文件出臺的消息刷屏了。”當記者第一時間聯系到一直關注大氣領域污染防治話題的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他這樣對記者說。

記者關注到,三大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基本消除。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70%以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

對照這一目標,該如何理解并落實方案中的部署精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地方都準備好了嗎

消除重污染天氣要更精準、更有效

保衛藍天這場不見硝煙的“戰役”,究竟戰果如何或許每個人都有切身的感受。越來越多歸來的藍天,在手機照片里,在朋友圈里,留念在眼里、在心間。

另一方面,數據也印證著人們共同的期待:2017年至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25%,降至3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上升5.0個百分點,達87.5%;重污染天數下降近四成,比例降至0.9%。

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形勢依然嚴峻。

“目前,京津冀及周邊等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依然高發、頻發,全國超過一半的城市仍然出現重污染天氣,仍是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在解讀上述方案時表示。

因此,此次下發的《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中提出明確而清晰的攻堅目標。

“從中可以看出,攻堅目標進一步細化,也更加突出重點關鍵區域,對未來3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長期關注重污染天氣議題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記者表示,尤其是東北地區、天山北坡等區域的納入,這些區域過去強調得不多,但卻是近年來重污染天氣發生比較多的地區。相比其他地區空氣質量改善的幅度較大,對于上述地區而言,改善幅度小,因此也要對這些區域進行重點管控。

對消除重污染天氣,強調了重點時段,即秋冬季的10月至次年3月,“這都是非常具體而精準地抓住了重點,正是這些時段、這些地區,容易發生重污染天氣。”馬軍說。

對于攻堅目標的實現,在彭應登看來,“還是艱難且具有挑戰性的”。

“各地污染成因不一樣,以京津冀為例,盡管采取措施,但核心區污染帶在短期內完全消除,進而使得重污染天氣消除,難度很大。”

彭應登進一步指出,隨著今后幾年氣象條件的愈發不利,在污染排放總量仍居高不下的形勢下,污染物在太行山脈東北側容易積累。在現有京津冀污染控制水平下,消除重污染天氣要有更精準、更有效的非常規措施。

錨定科學、精準治污,記者在《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中看到,其明確治理的重點,即聚焦在鋼鐵、焦化、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工業涂裝等行業和居民取暖、柴油貨車、秸稈焚燒等領域,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同時,堅持突出重點、分區施策,對區域不同污染特征,提出針對性攻堅措施。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重點聚焦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實施工業污染排放深度治理,強化分散低效燃煤治理;

在東北地區、天山北坡城市群,則注重加快推進清潔取暖,東北地區加快推進秸稈焚燒綜合治理,天山北坡城市群強化工業污染綜合治理。

“而以上工作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門牽頭負責,明確的職責分工,也有助于部門間聯動、聚力攜手攻堅。”馬軍說。

“未來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驅動力,就是降碳”

“改善空氣質量,讓污染防治取得突破性的成效,就需要進一步通過降碳的手段來實現減排。”談及大氣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彭應登直指“降碳”。

在此次《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中,大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列入其中。強調推動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調整,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并開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改造。

在彭應登的解讀中,未來是雙碳目標在引領大氣污染治理,而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驅動力,就是降碳。

“我們經歷了十二五、“十三五”時期,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兩劑‘猛藥’都用上了。接下來,就是要更深層次地通過降低碳排放,帶來結構減污上的持久改善。”彭應登如是說。

彭應登對記者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現降碳減污協同增效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實施雙碳戰略可為大氣污染治理、改善空氣質量帶來了巨大的驅動力,這樣的思路,在這次方案中也有所體現。

“這也使得我們今后不再被動地減污,而是通過主動的降碳統領,實現根本上的污染減排。”彭應登說。

馬軍也有著相同的觀點。在他看來,末端治理的潛力有限,未來要從源頭抓起。而碳排放和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減污降碳協同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圍繞具體的減污降碳行動,《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中再次強調,要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堅決叫停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嚴控煤炭消費增長,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這些措施還是非常有必要且力度很大的。與此同時,強調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能夠強有力地通過降碳帶動減污。此外,方案中要求發改委、工信部、能源局等部門參與其中發揮作用,更有利于協同與合作。”馬軍表示。

各地還需牽住“牛鼻子”,深化區域應急聯動機制

應該看到,重污染天氣應對是減緩污染程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最重要一道防線,各地還需牢牢抓住重污染天氣攻堅這個“牛鼻子”,助力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記者留意到,在2021年11月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就清晰地提出,到2025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國家層面有部署,地方層面有回應。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不少地方在出臺的“十四五”時期規劃中,都把這一目標寫入其中。

《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到2025年,力爭21個市(州) 和 183個縣(市、區)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云南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8.8%,不再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

山西明確到2025年,設區市PM2.5濃度降至每立方米39微克以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4.5%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實現“藍天常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也同樣寫進了北京“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明確攻堅目標,還需積極行動。眼下,各地已迅速響應,打響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

在成都,重污染天氣過程期間堅持精準預測、依規預警、差異管控,力爭將應急減排對社會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一是根據氣象條件和空氣質量趨勢預測情況,新增實行分區、分級、分時啟動和解除預警;二是根據各類企業和工地的環境績效水平,加大實行綠色化導向的應急豁免政策,例如,對綠色標桿工地、新能源運輸車輛、應急搶險工程、特殊車輛等制定不同預警等級下的豁免措施,體現差異化管控。”成都市“三大戰役”辦副主任曠良義介紹說。

管控好重點區域,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啟動重點區域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執法幫扶工作,聚焦省內6個城市,每月組織現場核查,加快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深入省內13市(地),黑龍江開展新一輪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督查工作,指導各級網格加快完善符合地方實際的監管方式和手段,提升秸稈禁燒科學化、智能化管控水平。

“大氣污染具有區域相互傳輸與累積的特性,須加大聯防聯控力度,在區域層面進行更加精細化、常態化的協同管控。”彭應登建議。

對此,《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也特別強調“聯合應對”,深化區域應急聯動機制。推動建立東北地區、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東北地區重點加強省際合作與信息交流,天山北坡城市群建立健全兵地生態環境協作與聯動機制。

關注大氣傳輸的馬軍也對記者表示,在多個重點地區,區域傳輸是形成重污染天氣的重要因素,但在特定的氣象條件下,傳輸的距離可能會更遠,影響的范圍也更大。

“這就需要多部門加大協調合作力度,不斷提升預測預報的科技水平,必要時啟動更大范圍的聯動機制,及時做出預警及應急減排,從而更有效控制減少重污染天氣。”馬軍如是說。

來源:中國環境客戶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河北生態環境發布

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了《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聚焦重點地區、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開展集中攻堅,系列行動方案有哪些部署這些措施又將如何落地一起來看本期解讀內容《3年后我國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時間緊、任務重,目標如何實現》↓↓↓

11月16日,生態環境部官網正式發布《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臭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方案》。

“朋友圈都被文件出臺的消息刷屏了。”當記者第一時間聯系到一直關注大氣領域污染防治話題的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他這樣對記者說。

記者關注到,三大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基本消除。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70%以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

對照這一目標,該如何理解并落實方案中的部署精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地方都準備好了嗎

消除重污染天氣要更精準、更有效

保衛藍天這場不見硝煙的“戰役”,究竟戰果如何或許每個人都有切身的感受。越來越多歸來的藍天,在手機照片里,在朋友圈里,留念在眼里、在心間。

另一方面,數據也印證著人們共同的期待:2017年至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25%,降至3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上升5.0個百分點,達87.5%;重污染天數下降近四成,比例降至0.9%。

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形勢依然嚴峻。

“目前,京津冀及周邊等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依然高發、頻發,全國超過一半的城市仍然出現重污染天氣,仍是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在解讀上述方案時表示。

因此,此次下發的《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中提出明確而清晰的攻堅目標。

“從中可以看出,攻堅目標進一步細化,也更加突出重點關鍵區域,對未來3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長期關注重污染天氣議題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記者表示,尤其是東北地區、天山北坡等區域的納入,這些區域過去強調得不多,但卻是近年來重污染天氣發生比較多的地區。相比其他地區空氣質量改善的幅度較大,對于上述地區而言,改善幅度小,因此也要對這些區域進行重點管控。

對消除重污染天氣,強調了重點時段,即秋冬季的10月至次年3月,“這都是非常具體而精準地抓住了重點,正是這些時段、這些地區,容易發生重污染天氣。”馬軍說。

對于攻堅目標的實現,在彭應登看來,“還是艱難且具有挑戰性的”。

“各地污染成因不一樣,以京津冀為例,盡管采取措施,但核心區污染帶在短期內完全消除,進而使得重污染天氣消除,難度很大。”

彭應登進一步指出,隨著今后幾年氣象條件的愈發不利,在污染排放總量仍居高不下的形勢下,污染物在太行山脈東北側容易積累。在現有京津冀污染控制水平下,消除重污染天氣要有更精準、更有效的非常規措施。

錨定科學、精準治污,記者在《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中看到,其明確治理的重點,即聚焦在鋼鐵、焦化、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工業涂裝等行業和居民取暖、柴油貨車、秸稈焚燒等領域,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同時,堅持突出重點、分區施策,對區域不同污染特征,提出針對性攻堅措施。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重點聚焦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實施工業污染排放深度治理,強化分散低效燃煤治理;

在東北地區、天山北坡城市群,則注重加快推進清潔取暖,東北地區加快推進秸稈焚燒綜合治理,天山北坡城市群強化工業污染綜合治理。

“而以上工作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門牽頭負責,明確的職責分工,也有助于部門間聯動、聚力攜手攻堅。”馬軍說。

“未來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驅動力,就是降碳”

“改善空氣質量,讓污染防治取得突破性的成效,就需要進一步通過降碳的手段來實現減排。”談及大氣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彭應登直指“降碳”。

在此次《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中,大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列入其中。強調推動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調整,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并開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改造。

在彭應登的解讀中,未來是雙碳目標在引領大氣污染治理,而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驅動力,就是降碳。

“我們經歷了十二五、“十三五”時期,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兩劑‘猛藥’都用上了。接下來,就是要更深層次地通過降低碳排放,帶來結構減污上的持久改善。”彭應登如是說。

彭應登對記者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現降碳減污協同增效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實施雙碳戰略可為大氣污染治理、改善空氣質量帶來了巨大的驅動力,這樣的思路,在這次方案中也有所體現。

“這也使得我們今后不再被動地減污,而是通過主動的降碳統領,實現根本上的污染減排。”彭應登說。

馬軍也有著相同的觀點。在他看來,末端治理的潛力有限,未來要從源頭抓起。而碳排放和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減污降碳協同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圍繞具體的減污降碳行動,《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中再次強調,要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堅決叫停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嚴控煤炭消費增長,重點區域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這些措施還是非常有必要且力度很大的。與此同時,強調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能夠強有力地通過降碳帶動減污。此外,方案中要求發改委、工信部、能源局等部門參與其中發揮作用,更有利于協同與合作。”馬軍表示。

各地還需牽住“牛鼻子”,深化區域應急聯動機制

應該看到,重污染天氣應對是減緩污染程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最重要一道防線,各地還需牢牢抓住重污染天氣攻堅這個“牛鼻子”,助力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記者留意到,在2021年11月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就清晰地提出,到2025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國家層面有部署,地方層面有回應。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不少地方在出臺的“十四五”時期規劃中,都把這一目標寫入其中。

《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到2025年,力爭21個市(州) 和 183個縣(市、區)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云南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8.8%,不再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

山西明確到2025年,設區市PM2.5濃度降至每立方米39微克以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4.5%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實現“藍天常駐”。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也同樣寫進了北京“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明確攻堅目標,還需積極行動。眼下,各地已迅速響應,打響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

在成都,重污染天氣過程期間堅持精準預測、依規預警、差異管控,力爭將應急減排對社會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一是根據氣象條件和空氣質量趨勢預測情況,新增實行分區、分級、分時啟動和解除預警;二是根據各類企業和工地的環境績效水平,加大實行綠色化導向的應急豁免政策,例如,對綠色標桿工地、新能源運輸車輛、應急搶險工程、特殊車輛等制定不同預警等級下的豁免措施,體現差異化管控。”成都市“三大戰役”辦副主任曠良義介紹說。

管控好重點區域,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啟動重點區域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執法幫扶工作,聚焦省內6個城市,每月組織現場核查,加快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深入省內13市(地),黑龍江開展新一輪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督查工作,指導各級網格加快完善符合地方實際的監管方式和手段,提升秸稈禁燒科學化、智能化管控水平。

“大氣污染具有區域相互傳輸與累積的特性,須加大聯防聯控力度,在區域層面進行更加精細化、常態化的協同管控。”彭應登建議。

對此,《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方案》也特別強調“聯合應對”,深化區域應急聯動機制。推動建立東北地區、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東北地區重點加強省際合作與信息交流,天山北坡城市群建立健全兵地生態環境協作與聯動機制。

關注大氣傳輸的馬軍也對記者表示,在多個重點地區,區域傳輸是形成重污染天氣的重要因素,但在特定的氣象條件下,傳輸的距離可能會更遠,影響的范圍也更大。

“這就需要多部門加大協調合作力度,不斷提升預測預報的科技水平,必要時啟動更大范圍的聯動機制,及時做出預警及應急減排,從而更有效控制減少重污染天氣。”馬軍如是說。

來源:中國環境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