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九次黨代會報告解讀(三)
推進協同發展 加快補齊短板
制圖/褚林
北汽集團華北(黃驊)汽車產業基地總裝車間流水線。記者賈恒趙威攝
“我們要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相關戰略協議,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更好對接京津、融入京津、服務京津,加快補齊發展短板。”
趙克志同志在省第九次黨代會上所作的報告,就“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單獨列篇進行部署。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深謀遠慮,親自謀劃和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河北面臨的最現實的重大歷史機遇。中央大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是從國家層面布局展開一批重大歷史性工程,將為河北帶來不可估量的發展勢能。
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動交通、產業、生態領域實現更大突破,著力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切實完善現代城鎮體系,加快補齊區域經濟發展短板,精心打造冬奧品牌……報告從全方位作出部署安排。
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就要自覺服務大局、主動融入大局。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在抓好重大工程和戰略平臺建設。
立足于此,報告從“著力打造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著力打造發展新高地”“著力打造京冀合作發展共同體”和“著力打造發展戰略支點”四方面進行了部署,明確了當前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做好的重點工作,并明確了其著力方向,為河北找準對接京津、服務京津的“結合點”和“共振點”。
【報告要點】“著力打造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報告解讀】打造創新發展示范區,工作的落腳點是推進集中承載地建設。國家有關要求提到,要規劃建設具有相當規模、與疏解地發展環境相適應的集中承載地,為我省打造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確立了原則。
就集中承載地的建設標準,報告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并強調,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以充分發揮其疏解北京、帶動河北的重要功能。
【報告要點】“著力打造發展新高地”
【報告解讀】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僅是調整北京空間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需要,也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的需要,將使我省與之相鄰區域率先同北京融合發展,形成河北新的經濟增長點。
著眼于此,報告提出,借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引導周邊市縣主動對接和融入,加快一體化進程,實現同城化發展。
同時,報告還提出“嚴格土地和規劃管控”的要求。
【報告要點】“著力打造京冀合作發展共同體”
【報告解讀】推進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將加速高端臨空產業集聚,拉動我省鄰近區域加快發展。報告明確表示,在合作方式上要創新與北京共建共享模式,從而構建交通運輸、綜合保稅、口岸物流體系。
就上述體系的建設,我省已經有了相關規劃。比如,依托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在廊坊建立國家一級快遞樞紐節點,在石家莊、保定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建立國家二級快遞物流園區,建設石家莊國際快件監管中心等。
【報告要點】“著力打造發展戰略支點”
【報告解讀】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堅持以平臺建設為抓手,多點開花、全面結果,確保接得住、接得好、接得牢。因此報告提出,推進重大承接平臺建設,突出抓好曹妃甸區、渤海新區、正定新區、冀南新區、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北戴河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范區等平臺建設。
這些平臺無不是我省國字號、省字頭的金字招牌。要不斷提高這些新區、開發區、示范區等平臺的規模檔次,吸引京津單位和企業落戶,從而更好地聚集要素和產業。
謀求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實現突破、取得實效,報告提到,將深化協同發展體制改革,抓好試點示范,支持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重大平臺先行先試。
推動交通、產業、生態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報告要點】“加快交通一體化進程,完善交通體系規劃”
【報告解讀】從各修各的路到“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兩年多來,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交通障礙逐漸被打破,三地間交通向“無縫對接”邁出堅實步伐,推動河北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和環渤海經濟圈。
部署未來,報告進一步明確,交通領域要搞好京唐、京張、京沈、京衡、石濟客專、京石城際等鐵路和太行山、延崇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完善省內互通互聯交通體系,加強港口和機場建設。
【報告要點】“加快產業聯動發展,落實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
【報告解讀】部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今年,工信部會同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提出要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承擔京津冀地區產業研發、設計、服務等功能,輻射全國。
產業轉移不是搬遷,而是要實現“聯動”發展,為此,報告明確,要加強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鏈重構,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報告要點】“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報告解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是河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的功能定位之一,其核心是把河北的生態環境修復好、保護好、建設好,不斷改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為京津冀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抓好生態環境建設,是中央賦予河北的重大政治責任,是實現京津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必然要求。我省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當務之急和長遠之計,強力推進大氣污染治理。2015年,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8.7%;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同比提高9.6個百分點,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濃度同比明顯下降。
為進一步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報告明確了重點支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領域的重大工程:建設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區、燕山—太行山水源涵養區、低平原生態修復區和沿海生態防護區。
著力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
【報告要點】“推進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
【報告解讀】2015年,為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啟動區域性國家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標志性平臺。此后,我省不斷加快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
著眼未來,報告對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也提出了共建重點——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學研創新實體、重點產業技術研發基地、高新技術轉化試驗基地、檢驗檢測和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科技支撐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
【報告要點】“推動知名高校、創新團隊、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科研項目、軍工和軍民融合項目更多落戶河北”
【報告解讀】京津冀最大的資源是創新資源,最大的優勢是創新優勢。因此,要把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之舉。
報告所提出的相關安排,旨在充分借助各種創新資源,加強創新聯盟和創新平臺建設,共建一批科技園區、技術創新聯盟和產業創新基地,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轉化,推動我省盡快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報告要點】“完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協調統一的財稅金融、產權交易、技術研發、創業就業政策”
【報告解讀】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需要激活創新要素,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跨越,形成輻射周邊、引領全國的創新發展戰略高地。
因此,完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需要推進與京津改革同步,加快破除制約協同發展和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制度體系,形成共建共享、協作配套、統籌互助機制,最大限度吸引京津技術到河北孵化轉化。
完善現代城鎮體系,補齊區域經濟短板
【報告要點】“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一批高質量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
【報告解讀】立足京津冀,積極呼應周邊城市群發展,推動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在京津周邊和沿重要交通干線布局建設一批非首都功能重要承接平臺和都市衛星城,對于補齊河北發展短板非常重要。
要著眼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和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報告明確,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全域規劃,完善空間布局,強化調控引領,積極穩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報告還就我省各市發展定位進行了簡要描述。
同時,報告還提出,大力實施縣城建設攻堅行動,發展一批高質量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
【報告要點】“大力發展城市經濟”
【報告解讀】在京津冀區域中,我省城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實現區域內城市群聯動發展,就必須及早補上城市經濟這塊短板。
針對這一現實問題,報告明確提出了城市經濟發展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樓宇經濟和會展經濟等,提升產業承載力、要素聚合力。
【報告要點】“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報告解讀】著眼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十三五”期間,我省將把固安、永清、涿州、高碑店、灤平、懷來等一批縣城建設成“生態環境更優、商務成本更低、生活質量更高”的都市衛星城,為縣域經濟發展探路。
補齊縣域經濟這一短板,報告給出了三個“集中”的原則,提出堅持產城教一體化推進,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縣城集中、土地經營權向現代農業園區集中。
報告還提到,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對標京津大膽改革,在體制和政策上拉平梯度差。
【報告要點】“大力發展沿海經濟”
【報告解讀】發展沿海經濟尤其要注重環渤海地區發展。為全面促進我省與環渤海省(區、市)的互利共贏發展,今年我省提出了2020年、2025年和2030年3個時間節點的發展目標。其中提到,到2030年,國家賦予我省的功能定位基本實現,與京津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發展沿海經濟,港口必不可少。報告提出,要優化港口功能布局,推動港產城互動,做大做強臨港經濟。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我省唐山、滄州、秦皇島,尤其要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港產城互動,實現沿海經濟新突破,形成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濱海型產業聚集帶、城鎮發展區和河北開放型經濟的引領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省第九次黨代會報告解讀(三)推進協同發展 加快補齊短板
來源: 時間:2016-11-24
制圖/褚林
北汽集團華北(黃驊)汽車產業基地總裝車間流水線。記者賈恒趙威攝
“我們要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相關戰略協議,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更好對接京津、融入京津、服務京津,加快補齊發展短板。”
趙克志同志在省第九次黨代會上所作的報告,就“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單獨列篇進行部署。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深謀遠慮,親自謀劃和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河北面臨的最現實的重大歷史機遇。中央大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是從國家層面布局展開一批重大歷史性工程,將為河北帶來不可估量的發展勢能。
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動交通、產業、生態領域實現更大突破,著力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切實完善現代城鎮體系,加快補齊區域經濟發展短板,精心打造冬奧品牌……報告從全方位作出部署安排。
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就要自覺服務大局、主動融入大局。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在抓好重大工程和戰略平臺建設。
立足于此,報告從“著力打造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著力打造發展新高地”“著力打造京冀合作發展共同體”和“著力打造發展戰略支點”四方面進行了部署,明確了當前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做好的重點工作,并明確了其著力方向,為河北找準對接京津、服務京津的“結合點”和“共振點”。
【報告要點】“著力打造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報告解讀】打造創新發展示范區,工作的落腳點是推進集中承載地建設。國家有關要求提到,要規劃建設具有相當規模、與疏解地發展環境相適應的集中承載地,為我省打造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確立了原則。
就集中承載地的建設標準,報告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并強調,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以充分發揮其疏解北京、帶動河北的重要功能。
【報告要點】“著力打造發展新高地”
【報告解讀】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不僅是調整北京空間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需要,也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的需要,將使我省與之相鄰區域率先同北京融合發展,形成河北新的經濟增長點。
著眼于此,報告提出,借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引導周邊市縣主動對接和融入,加快一體化進程,實現同城化發展。
同時,報告還提出“嚴格土地和規劃管控”的要求。
【報告要點】“著力打造京冀合作發展共同體”
【報告解讀】推進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將加速高端臨空產業集聚,拉動我省鄰近區域加快發展。報告明確表示,在合作方式上要創新與北京共建共享模式,從而構建交通運輸、綜合保稅、口岸物流體系。
就上述體系的建設,我省已經有了相關規劃。比如,依托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在廊坊建立國家一級快遞樞紐節點,在石家莊、保定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建立國家二級快遞物流園區,建設石家莊國際快件監管中心等。
【報告要點】“著力打造發展戰略支點”
【報告解讀】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堅持以平臺建設為抓手,多點開花、全面結果,確保接得住、接得好、接得牢。因此報告提出,推進重大承接平臺建設,突出抓好曹妃甸區、渤海新區、正定新區、冀南新區、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北戴河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范區等平臺建設。
這些平臺無不是我省國字號、省字頭的金字招牌。要不斷提高這些新區、開發區、示范區等平臺的規模檔次,吸引京津單位和企業落戶,從而更好地聚集要素和產業。
謀求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實現突破、取得實效,報告提到,將深化協同發展體制改革,抓好試點示范,支持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重大平臺先行先試。
推動交通、產業、生態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報告要點】“加快交通一體化進程,完善交通體系規劃”
【報告解讀】從各修各的路到“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兩年多來,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交通障礙逐漸被打破,三地間交通向“無縫對接”邁出堅實步伐,推動河北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和環渤海經濟圈。
部署未來,報告進一步明確,交通領域要搞好京唐、京張、京沈、京衡、石濟客專、京石城際等鐵路和太行山、延崇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完善省內互通互聯交通體系,加強港口和機場建設。
【報告要點】“加快產業聯動發展,落實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
【報告解讀】部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今年,工信部會同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提出要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承擔京津冀地區產業研發、設計、服務等功能,輻射全國。
產業轉移不是搬遷,而是要實現“聯動”發展,為此,報告明確,要加強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鏈重構,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報告要點】“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報告解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是河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的功能定位之一,其核心是把河北的生態環境修復好、保護好、建設好,不斷改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為京津冀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抓好生態環境建設,是中央賦予河北的重大政治責任,是實現京津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必然要求。我省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當務之急和長遠之計,強力推進大氣污染治理。2015年,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8.7%;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同比提高9.6個百分點,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濃度同比明顯下降。
為進一步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報告明確了重點支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領域的重大工程:建設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區、燕山—太行山水源涵養區、低平原生態修復區和沿海生態防護區。
著力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
【報告要點】“推進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
【報告解讀】2015年,為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啟動區域性國家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標志性平臺。此后,我省不斷加快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
著眼未來,報告對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也提出了共建重點——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學研創新實體、重點產業技術研發基地、高新技術轉化試驗基地、檢驗檢測和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科技支撐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
【報告要點】“推動知名高校、創新團隊、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科研項目、軍工和軍民融合項目更多落戶河北”
【報告解讀】京津冀最大的資源是創新資源,最大的優勢是創新優勢。因此,要把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之舉。
報告所提出的相關安排,旨在充分借助各種創新資源,加強創新聯盟和創新平臺建設,共建一批科技園區、技術創新聯盟和產業創新基地,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轉化,推動我省盡快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報告要點】“完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協調統一的財稅金融、產權交易、技術研發、創業就業政策”
【報告解讀】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需要激活創新要素,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跨越,形成輻射周邊、引領全國的創新發展戰略高地。
因此,完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需要推進與京津改革同步,加快破除制約協同發展和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制度體系,形成共建共享、協作配套、統籌互助機制,最大限度吸引京津技術到河北孵化轉化。
完善現代城鎮體系,補齊區域經濟短板
【報告要點】“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一批高質量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
【報告解讀】立足京津冀,積極呼應周邊城市群發展,推動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在京津周邊和沿重要交通干線布局建設一批非首都功能重要承接平臺和都市衛星城,對于補齊河北發展短板非常重要。
要著眼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和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報告明確,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全域規劃,完善空間布局,強化調控引領,積極穩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報告還就我省各市發展定位進行了簡要描述。
同時,報告還提出,大力實施縣城建設攻堅行動,發展一批高質量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
【報告要點】“大力發展城市經濟”
【報告解讀】在京津冀區域中,我省城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實現區域內城市群聯動發展,就必須及早補上城市經濟這塊短板。
針對這一現實問題,報告明確提出了城市經濟發展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樓宇經濟和會展經濟等,提升產業承載力、要素聚合力。
【報告要點】“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報告解讀】著眼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十三五”期間,我省將把固安、永清、涿州、高碑店、灤平、懷來等一批縣城建設成“生態環境更優、商務成本更低、生活質量更高”的都市衛星城,為縣域經濟發展探路。
補齊縣域經濟這一短板,報告給出了三個“集中”的原則,提出堅持產城教一體化推進,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縣城集中、土地經營權向現代農業園區集中。
報告還提到,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對標京津大膽改革,在體制和政策上拉平梯度差。
【報告要點】“大力發展沿海經濟”
【報告解讀】發展沿海經濟尤其要注重環渤海地區發展。為全面促進我省與環渤海省(區、市)的互利共贏發展,今年我省提出了2020年、2025年和2030年3個時間節點的發展目標。其中提到,到2030年,國家賦予我省的功能定位基本實現,與京津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發展沿海經濟,港口必不可少。報告提出,要優化港口功能布局,推動港產城互動,做大做強臨港經濟。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我省唐山、滄州、秦皇島,尤其要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港產城互動,實現沿海經濟新突破,形成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濱海型產業聚集帶、城鎮發展區和河北開放型經濟的引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