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議題再次成為熱點。“學習文化的最好方式是體驗。要不斷地用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這個過程一定是潛移默化的、漸進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實做。”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對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生活相融的回答,引發了公眾共鳴。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然而,繼承傳統文化切不可操之過急。好粥當要耐心熬,繼承傳統文化,也需要“細火慢燉”,才能滋養民族精神。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要“細火慢燉”。近期以來,文化節目的播出有了良好的態勢:《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節目紛紛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讓我們看到了觀眾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與認可。但是,傳統文化不能只成為一時的“時尚”,傳統文化的回歸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文化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傳統文化如一封封古人的鴻雁傳書,它們來得慢,來得溫潤,卻滲透得長久。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應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中的諸多方面不斷滲透。我們要汲取《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優秀的傳播經驗,把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讓傳統文化的教育成為人們的“日常課”。同時,繼承傳統文化,還需久久為功。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傳統文化不是一時的哄吵,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鉆研,耐得住性子,涵養出內功。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個選擇的過程,要“細火慢燉”。中華傳統文化固然是寶庫,但其中也不乏糟粕。如不注重選擇和把關,難免就會出現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的現象。繼承傳統文化,不是一哄而上地全盤接受。就以《論語》中的一個“孝”字而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中重視“孝”,并把“孝”作為了“仁”之根本。誠然,“孝”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論語》中也說了,“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我們可以推想,父若是明德惟馨、才高八斗,順其父之道必然問題不大;但若父之品行不佳、腦袋糊涂,難道也只能順其父之道才能稱之為“孝”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繼承傳統文化,絕非照搬照套,而是一個揚棄的過程。繼承傳統文化,定要戒驕戒躁、細細挑選,把好關,守好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如魯迅先生提到的“拿來主義”,我們對于傳統文化,要理性地思考,有選擇地拿來,在占有中挑選,在挑選中創新。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個消化的過程,要“細火慢燉”。即使是好的食物,也需要消化才能成為人身體的養分。同樣,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需要在現代社會中不斷消化磨合,才能為現代社會提供養分。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一些極端形式化的現象:有些大學生在圣誕節身著漢服,在知名旅游景點舉牌呼吁“拒絕圣誕節,堅決維護中華傳統節日”。事實上,現在的漢服熱也好、祭孔熱也好,很多都只是形式上的熱鬧,并沒有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傳統文化并不是刻板的“死物”,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物”。它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體內的血液,它能夠扎根于現實生活,生長出新的枝丫。我們繼承傳統文化,不是為繼承而繼承。我們繼承傳統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分,與現代社會對接,為現代社會服務,從而實現傳統文化價值對現代人的價值轉化。如果對傳統文化不加消化地生搬硬套,恐怕只能成為有礙機體健康的累贅。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忌一陣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同幾位藝術家交談過,問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了兩個字:浮躁。”文化尤其是精神文明的生成、發展和轉變,相比物質文明而言是一個緩慢且相對滯后的過程,有其自身的規律,更是急不得。要帶著著一顆細火慢燉的心,以日雕月琢的精神,用心煨成一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湯,滋養中華民族的心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繼承傳統文化要“細火慢燉”
來源: 時間:2017-08-03
今年全國兩會上,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議題再次成為熱點。“學習文化的最好方式是體驗。要不斷地用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這個過程一定是潛移默化的、漸進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實做。”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對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生活相融的回答,引發了公眾共鳴。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然而,繼承傳統文化切不可操之過急。好粥當要耐心熬,繼承傳統文化,也需要“細火慢燉”,才能滋養民族精神。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要“細火慢燉”。近期以來,文化節目的播出有了良好的態勢:《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節目紛紛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讓我們看到了觀眾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與認可。但是,傳統文化不能只成為一時的“時尚”,傳統文化的回歸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文化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傳統文化如一封封古人的鴻雁傳書,它們來得慢,來得溫潤,卻滲透得長久。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應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中的諸多方面不斷滲透。我們要汲取《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優秀的傳播經驗,把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讓傳統文化的教育成為人們的“日常課”。同時,繼承傳統文化,還需久久為功。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傳統文化不是一時的哄吵,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鉆研,耐得住性子,涵養出內功。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個選擇的過程,要“細火慢燉”。中華傳統文化固然是寶庫,但其中也不乏糟粕。如不注重選擇和把關,難免就會出現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的現象。繼承傳統文化,不是一哄而上地全盤接受。就以《論語》中的一個“孝”字而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中重視“孝”,并把“孝”作為了“仁”之根本。誠然,“孝”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論語》中也說了,“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我們可以推想,父若是明德惟馨、才高八斗,順其父之道必然問題不大;但若父之品行不佳、腦袋糊涂,難道也只能順其父之道才能稱之為“孝”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繼承傳統文化,絕非照搬照套,而是一個揚棄的過程。繼承傳統文化,定要戒驕戒躁、細細挑選,把好關,守好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如魯迅先生提到的“拿來主義”,我們對于傳統文化,要理性地思考,有選擇地拿來,在占有中挑選,在挑選中創新。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個消化的過程,要“細火慢燉”。即使是好的食物,也需要消化才能成為人身體的養分。同樣,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需要在現代社會中不斷消化磨合,才能為現代社會提供養分。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一些極端形式化的現象:有些大學生在圣誕節身著漢服,在知名旅游景點舉牌呼吁“拒絕圣誕節,堅決維護中華傳統節日”。事實上,現在的漢服熱也好、祭孔熱也好,很多都只是形式上的熱鬧,并沒有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傳統文化并不是刻板的“死物”,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物”。它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體內的血液,它能夠扎根于現實生活,生長出新的枝丫。我們繼承傳統文化,不是為繼承而繼承。我們繼承傳統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分,與現代社會對接,為現代社會服務,從而實現傳統文化價值對現代人的價值轉化。如果對傳統文化不加消化地生搬硬套,恐怕只能成為有礙機體健康的累贅。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忌一陣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同幾位藝術家交談過,問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了兩個字:浮躁。”文化尤其是精神文明的生成、發展和轉變,相比物質文明而言是一個緩慢且相對滯后的過程,有其自身的規律,更是急不得。要帶著著一顆細火慢燉的心,以日雕月琢的精神,用心煨成一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湯,滋養中華民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