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行。在反腐成果展區的一角,展柜里陳列的是幾名落馬高官的懺悔書或處分決定。在蓋有“中共中央紀委”紅印章的A4紙上,可以看到原中國保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項俊波開除黨籍的處分決定,以及其本人的簽字和紅手印。甘肅省委原書記王三運、中宣部原副部長魯煒的懺悔書手稿也格外引人注意。
比如,魯煒在懺悔書中寫道:“我在政治上、經濟上、工作上、生活上,都犯下了嚴重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嚴重喪失了一名共產黨員基本的黨性原則和操守底線……我嚴重違反六大紀律,“七個有之”條條都犯,自己犯錯之多、之深、之惡劣,給黨的事業帶來巨大傷害,給黨的形象抹了黑,辜負了組織30年的教育培養。我感到了痛,深及肺腑;我充滿了愧,無地自容;我無限地悔,肝腸寸斷。我誠懇地向組織認錯,悔錯,改錯。”
他還在懺悔書中提及了妻子和兒子,寫道:“我的生活作風問題使她受到了很大傷害,我們經常為此吵架,她對我完全絕望,曾經悲憤地對我說:‘我管不了你,但遲早共產黨會管你。’而今,正是一語成讖!我的兒子,剛剛度過30歲生日。在他人生的路上,我沒有做好人生的榜樣,也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
縱觀近幾年落馬高官的懺悔書,無不發人深省。他們貪腐的共性在于,除了權力配置不科學、使用不規范、監督不到位等因素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扭曲心理綁架了用權行為。
是什么誘使有些領導干部滑向腐敗的深淵?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建軍認為,就腐敗官員而言,必定是思想意識滑坡在前,腐敗行為發生在后。換言之,領導干部貪污腐化的深層次原因還是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和心理問題。
僥幸心理是大多數涉案人員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傾向。領導干部在腐敗動機的驅動下,努力將“公器”變為“私權”,進而從中牟利。在此過程中,大多數領導干部都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此種僥幸心理又可具體分為:案發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僥幸心理、案發中“法不責眾”的規避心理和案發后“大赦天下”的翻身心理。這些僥幸心理都是基于領導干部對自身能力的超常預估和對反腐形勢的錯誤預判,使其在心理上為自己開脫。
麻痹心理意指領導干部由于自身的麻痹大意、馬虎不經意或缺乏警惕性而被他人“公關”,最后產生腐敗行為。由于“暗箱操作”“潛規則”的客觀存在,行賄人員會為了獲得一定的利好而“圍獵”領導干部,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領導干部麻痹大意或警惕性不強,則很容易落入行賄人員的圈套,成為“獵物”。歸根究底,麻痹心理的產生還是領導干部自身思想意識松懈的結果,是由于他們沒有時刻保持警惕,從而使得歪風邪氣有機可乘、有隙可鉆。
自負心理是由于領導干部沒有清楚的角色認知加上“官本位”思想作祟,而導致他們產生一種高高在上、自滿自負的心態。從角色分類上講,領導干部事實上是作為公仆而存在,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由于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以及權力本身的誘惑,導致有些領導干部缺乏清楚的角色定位,自認為自己屬于特權階層、高人一等,進而覺得撈取個人利益是理所應當,最終導致有些領導干部滑向了腐敗的深淵。
有些領導干部在看到部分商人“錦衣玉食”的生活狀態后產生心理失衡,從而產生腐敗心理,進而導致腐敗行為。一些領導干部由于自身角色認知的錯誤,認為自身勞苦功高而沒有獲得等值的回報,從而采取非法手段謀取私利以作補償,以期改善自身的心理不平衡狀態。
因此,有效預控腐敗,必須從引導領導干部養成健康的從政心理開始。
首先,加強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補足精神之“鈣”。正所謂“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對于領導干部而言,理想信念的動搖和滑坡會導致其宗旨意識的淡薄和服務意識的缺位,進而導致其最終走向貪污腐化的不歸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應當注重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和公仆意識教育。
其次,引導領導干部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和高尚雅致的興趣愛好。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但興趣愛好也有積極與消極、健康與不健康之分。通過分析涉案領導干部的墮落軌跡發現,很多領導干部都有自身的興趣愛好。無獨有偶,其中大多數興趣愛好都是消極而不健康的,這就給了行賄者以可乘之機,他們投其所好,積極“圍獵”,很多領導干部都墜入了行賄者的圈套。
最后,實現文化倡廉,凈化政治生態。就腐敗行為而言,廉政文化和政治生態是兩個重要的自變量,它們對腐敗行為的產生和預防起著重要作用。在個別黨政機關的官員社交中,事實上存在一定的“亞文化群”,總體看來,這種“亞文化群”更多是一種非健康和非正常的從政氛圍和政治生態,它們事實上是官場上流行的“潛規則”。一方面,要通過廉政文化共育、廉政資源共享、廉政價值共識和廉政文明共建來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實現文化倡廉。另一方面,要通過強力懲治腐敗、抓住“關鍵少數”和全面從嚴治黨來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實現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來源:“人民論壇網”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他們因何走上不歸路
來源: 時間:2018-11-23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行。在反腐成果展區的一角,展柜里陳列的是幾名落馬高官的懺悔書或處分決定。在蓋有“中共中央紀委”紅印章的A4紙上,可以看到原中國保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項俊波開除黨籍的處分決定,以及其本人的簽字和紅手印。甘肅省委原書記王三運、中宣部原副部長魯煒的懺悔書手稿也格外引人注意。
比如,魯煒在懺悔書中寫道:“我在政治上、經濟上、工作上、生活上,都犯下了嚴重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嚴重喪失了一名共產黨員基本的黨性原則和操守底線……我嚴重違反六大紀律,“七個有之”條條都犯,自己犯錯之多、之深、之惡劣,給黨的事業帶來巨大傷害,給黨的形象抹了黑,辜負了組織30年的教育培養。我感到了痛,深及肺腑;我充滿了愧,無地自容;我無限地悔,肝腸寸斷。我誠懇地向組織認錯,悔錯,改錯。”
他還在懺悔書中提及了妻子和兒子,寫道:“我的生活作風問題使她受到了很大傷害,我們經常為此吵架,她對我完全絕望,曾經悲憤地對我說:‘我管不了你,但遲早共產黨會管你。’而今,正是一語成讖!我的兒子,剛剛度過30歲生日。在他人生的路上,我沒有做好人生的榜樣,也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
縱觀近幾年落馬高官的懺悔書,無不發人深省。他們貪腐的共性在于,除了權力配置不科學、使用不規范、監督不到位等因素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扭曲心理綁架了用權行為。
是什么誘使有些領導干部滑向腐敗的深淵?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建軍認為,就腐敗官員而言,必定是思想意識滑坡在前,腐敗行為發生在后。換言之,領導干部貪污腐化的深層次原因還是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和心理問題。
僥幸心理是大多數涉案人員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傾向。領導干部在腐敗動機的驅動下,努力將“公器”變為“私權”,進而從中牟利。在此過程中,大多數領導干部都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此種僥幸心理又可具體分為:案發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僥幸心理、案發中“法不責眾”的規避心理和案發后“大赦天下”的翻身心理。這些僥幸心理都是基于領導干部對自身能力的超常預估和對反腐形勢的錯誤預判,使其在心理上為自己開脫。
麻痹心理意指領導干部由于自身的麻痹大意、馬虎不經意或缺乏警惕性而被他人“公關”,最后產生腐敗行為。由于“暗箱操作”“潛規則”的客觀存在,行賄人員會為了獲得一定的利好而“圍獵”領導干部,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領導干部麻痹大意或警惕性不強,則很容易落入行賄人員的圈套,成為“獵物”。歸根究底,麻痹心理的產生還是領導干部自身思想意識松懈的結果,是由于他們沒有時刻保持警惕,從而使得歪風邪氣有機可乘、有隙可鉆。
自負心理是由于領導干部沒有清楚的角色認知加上“官本位”思想作祟,而導致他們產生一種高高在上、自滿自負的心態。從角色分類上講,領導干部事實上是作為公仆而存在,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由于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以及權力本身的誘惑,導致有些領導干部缺乏清楚的角色定位,自認為自己屬于特權階層、高人一等,進而覺得撈取個人利益是理所應當,最終導致有些領導干部滑向了腐敗的深淵。
有些領導干部在看到部分商人“錦衣玉食”的生活狀態后產生心理失衡,從而產生腐敗心理,進而導致腐敗行為。一些領導干部由于自身角色認知的錯誤,認為自身勞苦功高而沒有獲得等值的回報,從而采取非法手段謀取私利以作補償,以期改善自身的心理不平衡狀態。
因此,有效預控腐敗,必須從引導領導干部養成健康的從政心理開始。
首先,加強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補足精神之“鈣”。正所謂“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對于領導干部而言,理想信念的動搖和滑坡會導致其宗旨意識的淡薄和服務意識的缺位,進而導致其最終走向貪污腐化的不歸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應當注重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和公仆意識教育。
其次,引導領導干部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和高尚雅致的興趣愛好。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但興趣愛好也有積極與消極、健康與不健康之分。通過分析涉案領導干部的墮落軌跡發現,很多領導干部都有自身的興趣愛好。無獨有偶,其中大多數興趣愛好都是消極而不健康的,這就給了行賄者以可乘之機,他們投其所好,積極“圍獵”,很多領導干部都墜入了行賄者的圈套。
最后,實現文化倡廉,凈化政治生態。就腐敗行為而言,廉政文化和政治生態是兩個重要的自變量,它們對腐敗行為的產生和預防起著重要作用。在個別黨政機關的官員社交中,事實上存在一定的“亞文化群”,總體看來,這種“亞文化群”更多是一種非健康和非正常的從政氛圍和政治生態,它們事實上是官場上流行的“潛規則”。一方面,要通過廉政文化共育、廉政資源共享、廉政價值共識和廉政文明共建來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實現文化倡廉。另一方面,要通過強力懲治腐敗、抓住“關鍵少數”和全面從嚴治黨來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實現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來源:“人民論壇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