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提高環境對策與思考
輻射環境管理站 孫軍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檢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這項制度的施行為我們解決現實和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提供了行政管理手段,使環境治理有了更可靠的執法保障。下面我結合學習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主席系列講話,聯系個人談談實際體會:
一、生態環境的現狀
(一)物種滅絕。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動植物均占世界的10%左右。然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惡化,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于瀕?;蚴芡{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400種處于瀕?;蚴芡{狀態,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
(二)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不低于13.9%。盡管建國后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占,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和堿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土地沙漠化面積已達20.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從原來的7%下降到2%,同時由于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自然災害損毀耕地約200萬畝。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五年計劃則是多變的計劃,受制于政治與意識形態斗爭。其中的失誤也層出不窮,主要是因為:信息制約帶來的盲目性、決策的形成與修訂缺乏廣泛參預的民主機制。古語曰:“預則立,不預則廢。”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保留了社會主義傳統體制下的五年計劃(后改為“規劃”),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的一個優勢,重視經濟發展的計劃性、預見性、協調性、平衡性。
(二)新時期,我們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且將在資本主義國家發育起來的市場經濟的做法,作為經濟資源的配置手段,引到社會主義的土壤上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原創性發展。在發展市場經濟初期,我們黨就估計和認識到市場機制“雙刃劍”的特征,即既有開掘勞動者、投資者、經營者與自身利益相聯系的積極性、創造性的一面,又有“金錢至上”“市場盲目性”的一面。對此,發展市場經濟也需要運用國家的計劃或規劃、國家的宏觀調控等,來糾正市場的缺陷與不足。五中全會召開后,國外有著名學者在發表感想時說,中國的五年規劃是中國模式的成功之處之一。我想,制定五年規劃,確實反映著社會主義優越性,這是重要的“頂層設計”的工作。
三、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環境的現狀要求我們,加強環境治理勢在持續加強,刻不容緩,結合“五個理念”,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用科學的方法做指導。一是防止污染,包括防止工業生產的排放的“三廢”、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排放。二是防止破壞,包括防止有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要考慮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三是加強自然保護,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屬于環境保護的內容,此外制定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環境保護的系統性和強制性。
(二)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引領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三次技術革命是以計算機為引領的革命,現在還在進行中,包括信息技術、能源技術、生物化學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納米等新材料技術,現在暢行的互聯網+技術、3D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由此產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新變化。我國的科技創新有很大進步,不少項目的成功,使我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原始性創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化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不少新技術是我們以市場換來的,并且仿造別人的居多。比如,蘋果手機一款式,出廠價600美元,蘋果總部因專利創造獲利300美元,韓國日本德國因部件獲利294美元,中國因組裝獲利6美元。中國處于國際生產鏈中下端狀況急需改變。我們啟動并熱烈開展的“互聯網+行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活動,都是重要的舉措。
(三)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美麗中國是十八大確定的一個目標。但過去,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較多,而今天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更加嚴峻。面對挑戰,我們只有走科學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習近平總書記說,“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我們預測,“十三五”規劃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方面肯定有落實的更多措施,有資源環境方面的更多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提高環境對策與思考
來源: 時間:2016-05-20
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提高環境對策與思考
輻射環境管理站 孫軍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檢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這項制度的施行為我們解決現實和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提供了行政管理手段,使環境治理有了更可靠的執法保障。下面我結合學習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主席系列講話,聯系個人談談實際體會:
一、生態環境的現狀
(一)物種滅絕。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動植物均占世界的10%左右。然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惡化,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于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400種處于瀕?;蚴芡{狀態,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
(二)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不低于13.9%。盡管建國后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占,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和堿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土地沙漠化面積已達20.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從原來的7%下降到2%,同時由于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自然災害損毀耕地約200萬畝。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五年計劃則是多變的計劃,受制于政治與意識形態斗爭。其中的失誤也層出不窮,主要是因為:信息制約帶來的盲目性、決策的形成與修訂缺乏廣泛參預的民主機制。古語曰:“預則立,不預則廢?!毕啾扔谖鞣絿?,我國保留了社會主義傳統體制下的五年計劃(后改為“規劃”),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的一個優勢,重視經濟發展的計劃性、預見性、協調性、平衡性。
(二)新時期,我們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且將在資本主義國家發育起來的市場經濟的做法,作為經濟資源的配置手段,引到社會主義的土壤上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原創性發展。在發展市場經濟初期,我們黨就估計和認識到市場機制“雙刃劍”的特征,即既有開掘勞動者、投資者、經營者與自身利益相聯系的積極性、創造性的一面,又有“金錢至上”“市場盲目性”的一面。對此,發展市場經濟也需要運用國家的計劃或規劃、國家的宏觀調控等,來糾正市場的缺陷與不足。五中全會召開后,國外有著名學者在發表感想時說,中國的五年規劃是中國模式的成功之處之一。我想,制定五年規劃,確實反映著社會主義優越性,這是重要的“頂層設計”的工作。
三、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環境的現狀要求我們,加強環境治理勢在持續加強,刻不容緩,結合“五個理念”,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用科學的方法做指導。一是防止污染,包括防止工業生產的排放的“三廢”、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排放。二是防止破壞,包括防止有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要考慮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三是加強自然保護,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屬于環境保護的內容,此外制定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環境保護的系統性和強制性。
(二)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引領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三次技術革命是以計算機為引領的革命,現在還在進行中,包括信息技術、能源技術、生物化學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納米等新材料技術,現在暢行的互聯網+技術、3D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由此產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新變化。我國的科技創新有很大進步,不少項目的成功,使我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原始性創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化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不少新技術是我們以市場換來的,并且仿造別人的居多。比如,蘋果手機一款式,出廠價600美元,蘋果總部因專利創造獲利300美元,韓國日本德國因部件獲利294美元,中國因組裝獲利6美元。中國處于國際生產鏈中下端狀況急需改變。我們啟動并熱烈開展的“互聯網+行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活動,都是重要的舉措。
(三)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美麗中國是十八大確定的一個目標。但過去,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較多,而今天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更加嚴峻。面對挑戰,我們只有走科學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習近平總書記說,“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我們預測,“十三五”規劃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方面肯定有落實的更多措施,有資源環境方面的更多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