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發展,關鍵在人。很多領導干部慨嘆“人才稀缺”“隊伍不好帶”。其實,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何發揮,關鍵在于干部如何用人。學學“帶隊伍”的學問,就在“長”與“短”的辯證法里——
1.識長知短
人皆有長和短,用人者必識人之長短。只有善于識別長處和短處,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唐太宗之所以能善用人才,開創了大唐盛世,首先在于他“知人”。他曾對當時的幾位重臣評價說,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機敏果斷,但用兵非其所長;高士廉通今博古,雅有節操,但不能直言勸諫。于是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吏部尚書,高士廉被任命為侍中,使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2.揚長避短
知曉長處和短處后,用人者必善揚其長避其短。馬謖精通兵書,向諸葛亮獻計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促成諸葛亮取得了“七擒七縱”孟獲、“南人不復反矣”的戰果。可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卻忽視了馬謖之長而用其短,讓這個智謀型的人才帶兵打仗,結果街亭失守。馬謖被斬,諸葛亮也自知用人不當,“自貶三級,以督厥咎”。
3.短中見長
人的長處和短處并非一成不變,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其“短”也可變“長”。《經野子內幕》中有個故事:西鄰家有五個兒子,一個老實,一個調皮,另外三個一瞎、一駝、一跛。按說,這種家庭,日子一定不好過。但西鄰讓老實的務農,調皮的經商,失明的按摩,背駝的搓繩,腳跛的紡線,結果全家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和和睦睦。不難看出,西鄰成功的奧妙,用人善于短中見長。
4.取長補短
用人不僅要揚長避短,還要善于將不同類型的專才和偏才組織成互補結構,利用群體結構的優勢來彌補個體素質的不足。一個“班子”、一個集體,應該構成科學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氣質結構、專業結構等,各展其長,互補其短,彼此取長補短,形成整體優勢,發揮最大效能。
5.變短為長
一是要“打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煉不成才。一個人只有經過艱苦環境的磨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才能由庸才變成人才。二是要善“放”,俗話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金子,庸人是被糟蹋了的人才。主要是沒有因人制宜、因事制宜而造成的。因此,變短為長應在“放”字上做文章。若提供的崗位恰是人的短處,則庸人比比皆是,若環境能充分發揮人的長處,將個個都是人才。
(據《中國組織人事報》2017年6月21日第8版,原標題《說長道短話用人》,全文有刪節。)
總監制/徐遙 責編/劉文韜 編輯/賀綠原 制作/王高林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長短辯證法教你學會“帶隊伍”
來源: 時間:2017-06-26
事業發展,關鍵在人。很多領導干部慨嘆“人才稀缺”“隊伍不好帶”。其實,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何發揮,關鍵在于干部如何用人。學學“帶隊伍”的學問,就在“長”與“短”的辯證法里——
1.識長知短
人皆有長和短,用人者必識人之長短。只有善于識別長處和短處,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唐太宗之所以能善用人才,開創了大唐盛世,首先在于他“知人”。他曾對當時的幾位重臣評價說,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機敏果斷,但用兵非其所長;高士廉通今博古,雅有節操,但不能直言勸諫。于是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吏部尚書,高士廉被任命為侍中,使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2.揚長避短
知曉長處和短處后,用人者必善揚其長避其短。馬謖精通兵書,向諸葛亮獻計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促成諸葛亮取得了“七擒七縱”孟獲、“南人不復反矣”的戰果。可諸葛亮在“街亭之戰”中,卻忽視了馬謖之長而用其短,讓這個智謀型的人才帶兵打仗,結果街亭失守。馬謖被斬,諸葛亮也自知用人不當,“自貶三級,以督厥咎”。
3.短中見長
人的長處和短處并非一成不變,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其“短”也可變“長”。《經野子內幕》中有個故事:西鄰家有五個兒子,一個老實,一個調皮,另外三個一瞎、一駝、一跛。按說,這種家庭,日子一定不好過。但西鄰讓老實的務農,調皮的經商,失明的按摩,背駝的搓繩,腳跛的紡線,結果全家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和和睦睦。不難看出,西鄰成功的奧妙,用人善于短中見長。
4.取長補短
用人不僅要揚長避短,還要善于將不同類型的專才和偏才組織成互補結構,利用群體結構的優勢來彌補個體素質的不足。一個“班子”、一個集體,應該構成科學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氣質結構、專業結構等,各展其長,互補其短,彼此取長補短,形成整體優勢,發揮最大效能。
5.變短為長
一是要“打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煉不成才。一個人只有經過艱苦環境的磨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才能由庸才變成人才。二是要善“放”,俗話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金子,庸人是被糟蹋了的人才。主要是沒有因人制宜、因事制宜而造成的。因此,變短為長應在“放”字上做文章。若提供的崗位恰是人的短處,則庸人比比皆是,若環境能充分發揮人的長處,將個個都是人才。
(據《中國組織人事報》2017年6月21日第8版,原標題《說長道短話用人》,全文有刪節。)
總監制/徐遙 責編/劉文韜 編輯/賀綠原 制作/王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