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學習園地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學習園地

回望馬克思 重溫《資本論》

發布日期:2017-07-21 08:39 信息來源: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馬克思的《資本論》德文版第一卷1867年9月14日在漢堡出版。這部傾其40年心血寫就的著作,其影響力歷經150年風雨而不衰。當然,對馬克思及其思想的攻擊自馬克思的思想開始顯露時起就沒有停止過,對馬克思及其思想的懷疑、背離甚至放棄——即使是在曾經將馬克思奉為導師和領袖、將他的思想奉為精神支柱的國家和社會里——也沒有停止過。

  過時論是一個偽命題

  很多人攻擊《資本論》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它過時了。如果單從時間的角度來說,前一秒就是現一秒的歷史,過去了就過時了。或者按照西方流行的說法是:“馬克思的時代過去了”。因為《資本論》產生在19世紀的歐洲,當下已經是21世紀了,《資本論》德文版第一卷出版至今已經150周年,難道不是“過時”了么?這種簡單粗暴的反對,連西方的資產階級學者都不認可。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絕大部分人類智慧或想象的作品,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后就永遠過時了,但有些作品卻不是這樣,如馬克思的作品,“它們有時會黯然失色,但是它們會以各自的形式,帶著人們能以目睹手觸的各自的痕跡,作為文化遺產中可以辨識的成分而恢復其光輝。這些作品我們可以恰當地稱為偉大的作品——這一定義把偉大和生命力聯系起來并無不利之處。按照這種意義說,偉大一詞毫無疑問是適用于馬克思的啟示的。”熊彼特還指出:“對馬克思理論來說,正是由于那些非難或甚至完全否定沒能給它以致命的打擊,從而只能有助于它的力量的發揮。”

  《資本論》不是提供給人們一個一成不變的結論,而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分析,得出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路徑的根據和方法。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可是制約我們的那些因素,依然是19世紀的,依然是資本主義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而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遺憾的是,馬克思以后的經濟學家們、社會學家們,所有的研究都未能超過馬克思所做出的貢獻。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仍然在周期性地爆發,并且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危機爆發更加密集。財富的分配仍然是向資本所有者傾斜,勞動收入的比例在下降,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而且,資本早已不能滿足于本國內的剝削,已經擴張到全世界,資本成為操縱世界的力量,誰影響了資本的增殖,戰爭或動蕩就會到哪里。看看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近些年的狀況就清清楚楚了。

  《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增殖的邏輯,其實就是說出了資本的一個大秘密:勞動創造的財富到底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創造財富的勞動者卻沒有得到富裕的生活?而這個秘密是資本絕對不允許說出去的。當今的世界,仍然是資本肆虐的場所。不斷強調《資本論》過時論,才能愚弄民眾、持續剝奪勞動者。這是《資本論》過時論者的重要意圖。附著在資本身上的個別學者,則成了資本的幫兇。

  《資本論》被稱作是“工人階級的圣經”。這種帶有宗教色彩的評價,至少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資本論》的經典地位。《資本論》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出發,研究這一財富產生的原因和分配的去向。馬克思繼承了前人關于勞動創造財富的觀點,發現不同商品之間可以交換的秘密是勞動的不同性質,即勞動的二重性。馬克思發現了勞動本身的特殊性:勞動一方面是具體的勞動,通過勞動生產出不同的商品;另一方面勞動又有同一的抽象性,都是體力和智力的付出。不同種商品是無法比較的,因此也就無法交換,能比較的正是勞動的抽象性,這是商品交換的基礎。馬克思自豪地說: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了的,“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正是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付出的體力和智力是可以比較的,因此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這是不同種類商品可以交換和衡量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才能產生出一般等價物——貨幣。但是,勞動者的智力和體力只有在勞動過程中才能伴隨著具體勞動發揮出來,勞動者付出的勞動力和獲得的生活資料之間有差額。由于資本家掌握生產資料,他就可以利用這種關系,將勞動者付出的一部分勞動力據為己有——這就是勞動者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資本剝削的秘密被揭開了。消除資本對勞動的剝奪,唯一的方式是使全部生產資料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擁有,通過聯合勞動共同創造財富,走向共同富裕。當然,馬克思同時也強調,這個過程是長期的,既需要財富的積累、生產力的提高,也需要全社會所有成員認識能力的提高。

  它比過去更受歡迎

  位于英國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長眠著馬克思及其家人。斯人已去,思想長存。

  如果說馬克思的思想體系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喜馬拉雅山脈,那么《資本論》就是珠穆朗瑪峰。縱觀當今世界,資本以及資本主義意識已經擴展到幾乎所有領域。資本唯一的目的是賺錢、賺錢,第三還是賺錢。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是資本發明的信用制度的產物,成為投機的巨大杠桿;信用制度把通過壓榨別人的勞動成果來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且規模最大的賭博和欺詐制度。過度的生產和消費,一方面破壞著環境,一方面貧困人口不斷增加。我們的生產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更幸福還是為資本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拜金主義盛行、信仰缺失的本質又是什么?……這是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而思考的前提,就需要回望馬克思,重讀《資本論》。

  馬克思思想是學術思想史上的豐碑。任何談論19世紀以來學術思想史的人,贊成或反對均可,但要不表示對馬克思思想的態度是不可想象的,就像談論中國傳統文化而無視孔夫子和儒家學說的客觀存在一樣的不可思議。

  1999年,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位居第二。2002年,英國路透社邀請政界名人評選千年偉人,馬克思位居第二,愛因斯坦位居第一。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第四頻道調查3萬聽眾,征詢“古今最偉大哲學家”,馬克思位居第一,第二名休謨的得票不及馬克思的一半。同一年德國第四次評選最偉大人物,在德國《圖片報》和國家第二電視臺攜手主辦的評選中,馬克思被評為“德國最偉大人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資本論》重新成為讀者尤其是青年學者的寵兒。眾多國家的總統和財長成為了馬克思的粉絲,許多銀行家和經理們開始讀《資本論》,就是許多西方普通民眾也開始青睞《資本論》,他們試圖從中弄懂自己多年來所作所為的真實意義。英國媒體開玩笑稱,如果馬克思還在世的話,《資本論》的巨額版稅會讓他輕松進入福布斯富豪榜。2014年,法國青年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借馬克思《資本論》的影響,出版了《21世紀資本》,一時洛陽紙貴。

  150年過去了,一種預言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的學說,卻得到資本主義國家如此廣泛的認可;一種被它的敵人攻擊、挖苦甚至宣告滅亡的學說,依然深刻、長久、生動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9日 24 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學習園地

 
 
                                                                                                 

 

 

  馬克思的《資本論》德文版第一卷1867年9月14日在漢堡出版。這部傾其40年心血寫就的著作,其影響力歷經150年風雨而不衰。當然,對馬克思及其思想的攻擊自馬克思的思想開始顯露時起就沒有停止過,對馬克思及其思想的懷疑、背離甚至放棄——即使是在曾經將馬克思奉為導師和領袖、將他的思想奉為精神支柱的國家和社會里——也沒有停止過。

  過時論是一個偽命題

  很多人攻擊《資本論》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它過時了。如果單從時間的角度來說,前一秒就是現一秒的歷史,過去了就過時了。或者按照西方流行的說法是:“馬克思的時代過去了”。因為《資本論》產生在19世紀的歐洲,當下已經是21世紀了,《資本論》德文版第一卷出版至今已經150周年,難道不是“過時”了么?這種簡單粗暴的反對,連西方的資產階級學者都不認可。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絕大部分人類智慧或想象的作品,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后就永遠過時了,但有些作品卻不是這樣,如馬克思的作品,“它們有時會黯然失色,但是它們會以各自的形式,帶著人們能以目睹手觸的各自的痕跡,作為文化遺產中可以辨識的成分而恢復其光輝。這些作品我們可以恰當地稱為偉大的作品——這一定義把偉大和生命力聯系起來并無不利之處。按照這種意義說,偉大一詞毫無疑問是適用于馬克思的啟示的。”熊彼特還指出:“對馬克思理論來說,正是由于那些非難或甚至完全否定沒能給它以致命的打擊,從而只能有助于它的力量的發揮。”

  《資本論》不是提供給人們一個一成不變的結論,而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分析,得出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路徑的根據和方法。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可是制約我們的那些因素,依然是19世紀的,依然是資本主義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而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遺憾的是,馬克思以后的經濟學家們、社會學家們,所有的研究都未能超過馬克思所做出的貢獻。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仍然在周期性地爆發,并且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危機爆發更加密集。財富的分配仍然是向資本所有者傾斜,勞動收入的比例在下降,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加大。而且,資本早已不能滿足于本國內的剝削,已經擴張到全世界,資本成為操縱世界的力量,誰影響了資本的增殖,戰爭或動蕩就會到哪里。看看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近些年的狀況就清清楚楚了。

  《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增殖的邏輯,其實就是說出了資本的一個大秘密:勞動創造的財富到底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創造財富的勞動者卻沒有得到富裕的生活?而這個秘密是資本絕對不允許說出去的。當今的世界,仍然是資本肆虐的場所。不斷強調《資本論》過時論,才能愚弄民眾、持續剝奪勞動者。這是《資本論》過時論者的重要意圖。附著在資本身上的個別學者,則成了資本的幫兇。

  《資本論》被稱作是“工人階級的圣經”。這種帶有宗教色彩的評價,至少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資本論》的經典地位。《資本論》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出發,研究這一財富產生的原因和分配的去向。馬克思繼承了前人關于勞動創造財富的觀點,發現不同商品之間可以交換的秘密是勞動的不同性質,即勞動的二重性。馬克思發現了勞動本身的特殊性:勞動一方面是具體的勞動,通過勞動生產出不同的商品;另一方面勞動又有同一的抽象性,都是體力和智力的付出。不同種商品是無法比較的,因此也就無法交換,能比較的正是勞動的抽象性,這是商品交換的基礎。馬克思自豪地說: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了的,“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正是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付出的體力和智力是可以比較的,因此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這是不同種類商品可以交換和衡量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才能產生出一般等價物——貨幣。但是,勞動者的智力和體力只有在勞動過程中才能伴隨著具體勞動發揮出來,勞動者付出的勞動力和獲得的生活資料之間有差額。由于資本家掌握生產資料,他就可以利用這種關系,將勞動者付出的一部分勞動力據為己有——這就是勞動者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資本剝削的秘密被揭開了。消除資本對勞動的剝奪,唯一的方式是使全部生產資料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擁有,通過聯合勞動共同創造財富,走向共同富裕。當然,馬克思同時也強調,這個過程是長期的,既需要財富的積累、生產力的提高,也需要全社會所有成員認識能力的提高。

  它比過去更受歡迎

  位于英國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長眠著馬克思及其家人。斯人已去,思想長存。

  如果說馬克思的思想體系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喜馬拉雅山脈,那么《資本論》就是珠穆朗瑪峰。縱觀當今世界,資本以及資本主義意識已經擴展到幾乎所有領域。資本唯一的目的是賺錢、賺錢,第三還是賺錢。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是資本發明的信用制度的產物,成為投機的巨大杠桿;信用制度把通過壓榨別人的勞動成果來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且規模最大的賭博和欺詐制度。過度的生產和消費,一方面破壞著環境,一方面貧困人口不斷增加。我們的生產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更幸福還是為資本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拜金主義盛行、信仰缺失的本質又是什么?……這是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而思考的前提,就需要回望馬克思,重讀《資本論》。

  馬克思思想是學術思想史上的豐碑。任何談論19世紀以來學術思想史的人,贊成或反對均可,但要不表示對馬克思思想的態度是不可想象的,就像談論中國傳統文化而無視孔夫子和儒家學說的客觀存在一樣的不可思議。

  1999年,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位居第二。2002年,英國路透社邀請政界名人評選千年偉人,馬克思位居第二,愛因斯坦位居第一。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第四頻道調查3萬聽眾,征詢“古今最偉大哲學家”,馬克思位居第一,第二名休謨的得票不及馬克思的一半。同一年德國第四次評選最偉大人物,在德國《圖片報》和國家第二電視臺攜手主辦的評選中,馬克思被評為“德國最偉大人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資本論》重新成為讀者尤其是青年學者的寵兒。眾多國家的總統和財長成為了馬克思的粉絲,許多銀行家和經理們開始讀《資本論》,就是許多西方普通民眾也開始青睞《資本論》,他們試圖從中弄懂自己多年來所作所為的真實意義。英國媒體開玩笑稱,如果馬克思還在世的話,《資本論》的巨額版稅會讓他輕松進入福布斯富豪榜。2014年,法國青年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借馬克思《資本論》的影響,出版了《21世紀資本》,一時洛陽紙貴。

  150年過去了,一種預言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的學說,卻得到資本主義國家如此廣泛的認可;一種被它的敵人攻擊、挖苦甚至宣告滅亡的學說,依然深刻、長久、生動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9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