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不卡,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喷水,香蕉久久国产AV一区二区,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主題實踐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主題實踐

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中國

發布日期:2016-10-14 10:03 信息來源: 訪問量:? 字體 :[ 大 ][ 中 ][ 小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中國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

 

                                                 楊偉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對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科學論斷,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總結了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基礎地位。

人類文明進步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這兩個最基本的關系。如果人與人的關系處理不好,就會導致社會動蕩、國家衰??;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不好,同樣會導致社會崩潰、文明衰退。這是一個客觀規律,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很多。

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是第一個。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就是說,我們要建設的生態文明,是同社會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兩者內在統一、相互促進,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涵,是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正是從這樣的歷史縱深思考,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里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

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述有力推動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分別確立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和綠色發展的任務,中央還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加快了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實施,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逐步優化;全面落實資源節約戰略,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強度大幅度下降;加大環境治理力度,重點治理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環境惡化趨勢初步扭轉;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重點生態功能區得到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有所恢復。特別是各地區、各部門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有了極大提升,思想和行動正在統一到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上來。應該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認識最深、推進最快、成效最大的時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同志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辯證地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這三個階段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從生產和消費、供給和需求兩端豐富了發展理念、拓寬了發展內涵,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生產即供給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高度一致。把綠水青山即生態環境內化為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具有開創意義。生產力既取決于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取決于科學技術,也取決于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直接提供生態產品,而且影響和決定著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哪個地方珍視生態環境,就能獲得更大的生產力;哪個地方忽視生態環境,就會破壞生產力。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發達的生產力,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從消費或需求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論。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工業品等物質產品雖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強度相對減弱,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而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需求強度不斷增強。目前我國物質產品生產能力強大,有的生產領域還出現了產能過剩,但生態產品是短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發展什么?,F在,人民群眾需要生態產品,就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發展應有的內涵,為人民提供更多藍天凈水等生態產品。

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就要促進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實現這種空間均衡,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增長速度不能超出當地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我們既要促進地區間經濟和人口的均衡、縮小地區間人均GDP的差距,更要促進各地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不能以縮小人均GDP差距為由而盲目開發、破壞生態環境。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而言,發展的主要內涵就是保護自然和修復生態,只要是提供了生態產品就是堅持了發展是第一要務,就應該得到合理的績效評價。要把生態補償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讓重點生態功能區自覺轉變工作重心。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同志關于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形象地闡明了自然生態系統各要素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他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這就告訴我們,保護修復自然生態,必須遵循生態系統自身的規律,否則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堅持源頭保護。一個區域內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總能找到根本癥結即“源頭”所在。要改變就事論事的思維慣性,找到自然生態鏈條中的本源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修復措施。比如,一個地區水資源短缺,一個重要原因是涵養水源的生態空間大面積減少,盛水的“盆”越來越小了,降水存不下、留不住。因此,解決水短缺的問題要從水源地找,而要保護好水源地就要保護好涵養水源的山地、林地、湖泊、濕地等水生態空間,并防止水源涵養空間被污染。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與其他工程不同,應更多順應自然,少一些建設,多一些保護;少一些工程干預,多借用一些自然力。歷史經驗證明,過度的大規模工程措施對遏制生態退化的作用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有時甚至適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復能力、輔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要通過劃定生態圈保護區域、通過減少人類活動促進自然修復,使被割裂的生態系統逐漸連接起來,使原有的自然生態廊道恢復起來。對自然恢復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堅持系統治理。自然生態各要素是一個有機系統,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保護修復生態不能單打一,不能單純按照土地、森林、河湖、濕地等資源種類由各部門分別實行用途管制、制定政策、安排項目和資金,必須按照自然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堅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聯動,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習近平同志關于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舉措。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盡快出臺相關改革方案,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已經充分體現在中央審議通過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該總體方案搭建起生態文明體制的“八大制度”: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權邊界模糊等問題;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著力解決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占用過多、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構建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著力解決空間性規劃重疊沖突、部門職責交叉重復、地方規劃朝令夕改等問題;構建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著力解決資源使用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構建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偏低、生產開發成本低于社會成本、保護生態得不到合理回報等問題;構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污染防治能力弱、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違法成本過低等問題;構建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著力解決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發育滯后、社會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構建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著力解決發展績效評價不全面、責任落實不到位、損害責任追究缺失等問題。

(作者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4日 07 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主題實踐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中國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

 

                                                 楊偉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對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科學論斷,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總結了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基礎地位。

人類文明進步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這兩個最基本的關系。如果人與人的關系處理不好,就會導致社會動蕩、國家衰??;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不好,同樣會導致社會崩潰、文明衰退。這是一個客觀規律,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很多。

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是第一個。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就是說,我們要建設的生態文明,是同社會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兩者內在統一、相互促進,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涵,是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正是從這樣的歷史縱深思考,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里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

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述有力推動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分別確立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和綠色發展的任務,中央還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加快了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實施,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逐步優化;全面落實資源節約戰略,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強度大幅度下降;加大環境治理力度,重點治理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環境惡化趨勢初步扭轉;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重點生態功能區得到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有所恢復。特別是各地區、各部門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有了極大提升,思想和行動正在統一到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上來。應該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認識最深、推進最快、成效最大的時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同志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辯證地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這三個階段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從生產和消費、供給和需求兩端豐富了發展理念、拓寬了發展內涵,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生產即供給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高度一致。把綠水青山即生態環境內化為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具有開創意義。生產力既取決于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取決于科學技術,也取決于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直接提供生態產品,而且影響和決定著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哪個地方珍視生態環境,就能獲得更大的生產力;哪個地方忽視生態環境,就會破壞生產力。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發達的生產力,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從消費或需求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論。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工業品等物質產品雖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強度相對減弱,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而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需求強度不斷增強。目前我國物質產品生產能力強大,有的生產領域還出現了產能過剩,但生態產品是短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發展什么。現在,人民群眾需要生態產品,就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發展應有的內涵,為人民提供更多藍天凈水等生態產品。

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就要促進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實現這種空間均衡,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增長速度不能超出當地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我們既要促進地區間經濟和人口的均衡、縮小地區間人均GDP的差距,更要促進各地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不能以縮小人均GDP差距為由而盲目開發、破壞生態環境。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而言,發展的主要內涵就是保護自然和修復生態,只要是提供了生態產品就是堅持了發展是第一要務,就應該得到合理的績效評價。要把生態補償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讓重點生態功能區自覺轉變工作重心。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同志關于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述,形象地闡明了自然生態系統各要素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他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這就告訴我們,保護修復自然生態,必須遵循生態系統自身的規律,否則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堅持源頭保護。一個區域內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總能找到根本癥結即“源頭”所在。要改變就事論事的思維慣性,找到自然生態鏈條中的本源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修復措施。比如,一個地區水資源短缺,一個重要原因是涵養水源的生態空間大面積減少,盛水的“盆”越來越小了,降水存不下、留不住。因此,解決水短缺的問題要從水源地找,而要保護好水源地就要保護好涵養水源的山地、林地、湖泊、濕地等水生態空間,并防止水源涵養空間被污染。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與其他工程不同,應更多順應自然,少一些建設,多一些保護;少一些工程干預,多借用一些自然力。歷史經驗證明,過度的大規模工程措施對遏制生態退化的作用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有時甚至適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復能力、輔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要通過劃定生態圈保護區域、通過減少人類活動促進自然修復,使被割裂的生態系統逐漸連接起來,使原有的自然生態廊道恢復起來。對自然恢復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堅持系統治理。自然生態各要素是一個有機系統,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保護修復生態不能單打一,不能單純按照土地、森林、河湖、濕地等資源種類由各部門分別實行用途管制、制定政策、安排項目和資金,必須按照自然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堅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聯動,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習近平同志關于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舉措。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盡快出臺相關改革方案,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已經充分體現在中央審議通過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該總體方案搭建起生態文明體制的“八大制度”: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權邊界模糊等問題;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著力解決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占用過多、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構建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著力解決空間性規劃重疊沖突、部門職責交叉重復、地方規劃朝令夕改等問題;構建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著力解決資源使用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構建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著力解決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偏低、生產開發成本低于社會成本、保護生態得不到合理回報等問題;構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著力解決污染防治能力弱、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違法成本過低等問題;構建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著力解決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發育滯后、社會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構建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著力解決發展績效評價不全面、責任落實不到位、損害責任追究缺失等問題。

(作者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4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