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同意公開:是
辦理結果:A
冀環辦字〔2018〕78號
崔建升委員:
您提出的“高端人才隊伍的缺失限制了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實施效果”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首先感謝您多年來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與支持。接到您的提案后,我廳高度重視,會同有關廳局認真研究了您提出的各項建議,并對下步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一、在高端人才培養與發揮高端人才優勢方面,我省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發揮高端人才優勢,為我省生態環境保護服務
1、成立了專家咨詢委員會。為控制環境污染,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在國家出臺了“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后,我省先后出臺了《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河北省“凈土行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措施。為推進具體措施的有效實施,在發揮高端人才優勢方面,我省組織成立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并建立了專家庫,為我省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提供了技術咨詢支撐。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等15位專家受聘,成為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委員會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主要針對河北省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大事件的大氣污染防治以及相關重大技術、經濟政策措施等開展研究論證,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另外,成立的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以及建立的專家庫中,均有我省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
2、大力推送省內高端人才和研究院所參與國家項目。在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項目”中,推薦省環科院副院長邢書彬入選實施方案編制專家組。在中關村管委會、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廳三地合作組建專家委員會時,推薦省內環保領域知名專家崔建升、王曉利、周秋香等8名專家加入專家委員會。此外,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科技冬奧等重大科技工作推進過程中,省科技廳積極協調省內相關專家參與調研座談,加強省內專家與國家團隊的交流合作。在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2+26”城市跟蹤研究工作初期,積極與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研究團隊溝通協調,明確了我省包括石家莊市環境預警預報中心、唐山市環境保護研究所在內的省內17家研究機構參與跟蹤研究工作,為我省培養了人才,鍛煉了隊伍。
(二)設立專項資金,對高端人才引智與培養
1、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部門預算安排引智及人才培養專項資金1億元,主要包括:引進留學人員專項經費,按1萬元至5萬元標準,資助留學回國人員主持省市重點科技攻關、技術改造項目和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技術創新等項目;海外高層次人才專項經費,引進我省重點發展技術領域、專業學科及戰略支撐產業緊缺的創新創業人才,對入選人員每人資助項目研發資金100萬元;河北省高層次創業人才項目經費,按10萬至20萬元標準資助在河北行政區域內成立注冊的、產業符合或引領我省發展方向的中小型主要研發人員;博士后工作資助經費,按每人每年8萬元標準,給予博士后研究人員日常補助,按3-5萬元標準,對科研項目擇優資助;高層次人才赴海外培訓資助經費,選派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到國外參加培訓,長期培訓每人資助9萬元、中期培訓每人資助6萬元、短期培訓每人資助4.5萬元;“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培養經費,按1萬元至20萬元標準,對優秀研究項目進行資助;專家崗位津貼,對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對省和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等發放每人每月200元至1000元不等的崗位津貼;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工程經費,資助省級高級研修項目和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繼續教育基地資助50萬元,高級研修項目資助15萬元;引智專項經費,按20至50萬元標準,資助各類引進外國專家項目和國(境)外引智工作站支持項目;外專經費,按50萬元或100萬元標準,資助引進的非華裔高端外國專家及其團隊,項目單位有國有企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系列洽談會經費,用于省人才中心召開引進人才系列洽談會各項支出;“名校英才”房租補助專項資金,按每人每月1000元標準,對每年通過“名校英才入冀”計劃到河北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普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優秀畢業生每月給予房租補助,連續發放5年。
2、2018年省委組織部部門預算安排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資金1.35億元,主要包括:“巨人計劃”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資助經費,對省評“巨人”創新創業團隊和領軍人才,給予200萬元創新創業支持資金;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專項資助經費,對省評青年拔尖人才,按自然科學領域每人每年10萬元、哲學社科和文化藝術領域每人每年3萬元的資助標準給予資助;高端人才支持經費,對省第三批高端人才,省級財政資助資金每人每年30萬元;院士、博導和省管優秀專家津補貼,按每人每年20萬元標準,對院士給予特殊生活補貼;農村青年拔尖人才獎勵金,對省評農村青年拔尖人才,給予每人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資金;引進高層次人才經費,對全職到我省工作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等世界知名獎項獲得者,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和發達國家院士,省財政給予每人1000萬元科研經費補貼和200萬元安家費補助等。
(三)爭取國家資金,支撐重點項目研發與平臺建設
1、組織我省企業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2017年共爭取專項資金4488萬元。其中,由河鋼集團有限公司牽頭承擔的“鋼鐵行業多工序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項目爭取專項資金3300萬元;由任丘市創新采暖設備有限公司牽頭承擔的“居民高效清潔燃煤采暖爐具研發及其應用示范”項目爭取專項資金1188萬元。
2、大力推動生態環保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目前,我省已建有河北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開發實驗室、河北省地下水污染修復重點實驗室、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河北省水環境科學實驗室等生態環境保護類省級創新平臺20余家。2018年省科技廳部門預算安排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專項、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專項、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專項經費共計5000萬元,支持包括省屬高校在內的生態環境保護科研平臺建設和發展。
二、為保障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實施效果,更好地發揮高端人才優勢,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服務,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加大支持力度,推動研發與成果創新
1、進一步加大資金整合統籌力度,多渠道籌集資金,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配合有關部門完善對國家級和省級研發平臺建設支持政策,對科學研究和工程研究類研發平臺運行進行穩定支持、對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類平臺根據績效進行后補助經費獎勵的財政經費支持和保障體系,支持包括生態環境保護科研平臺在內的科研平臺建設發展,支持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高端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保障省內高端人才成長和適用技術的落地及長期有效實施。
2、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鼓勵省內相關機構、平臺與國外知名機構開展長期、深入研究與交流合作。鼓勵、引導高校廣大科研人員參與到國家和省環保研究重點計劃中,緊緊圍繞全省環境保護創新發展的需求,開展研究工作,產出更多高水平的創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改善我省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二)實施創新平臺倍增計劃,支持創新創業平臺建設
1、實施創新平臺倍增計劃,依靠科技創新,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態、固廢資源化科技支撐,著力突破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和裝備,積極爭取國家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項目在我省實施,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同時,進一步加大對河北科技大學環境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力度,使其在改善我省及京津冀地區環境保護工作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2、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建設“中國(河北)博士后成果轉化基地”,將“中國(河北)博士后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成開放、共生、合作、共贏的平臺,打造京津冀人才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將組織、人社、科技、教育、財政、商務、發改委等部門優惠政策集中使用,將“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建設成為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打造成京津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加強基層創新創業平臺建設,鼓勵和支持省內企業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技能大師工作室”等,開展好專家服務基層活動。
(三)創新人才政策,不斷壯大我省高端人才隊伍
1、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包括人才考評機制,把人才工作目標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責任制考核內容,實施“一把手”責任制;人才評價機制,在職稱評審、專家選拔等方面,制定不同的考評標準,分類評審;人才激勵機制,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鼓勵競爭激勵的,重實績、重貢獻的分配制。
2、創新人才支持政策。包括開啟高校引才窗口,針對國內985、211院校畢業生,研究出臺企事業單位招聘、選聘的實施辦法,在學生的引進、培養、使用等方面制定一攬子優惠措施,根據不同人才的特別和特長,提供不同的發展平臺和機會;松綁專業技術人才,貫徹落實《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的實施意見》,探索建立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新機制,最大限度地解放人才。鼓勵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雙肩挑”的中層干部列入專業技術人才管理范圍,允許離職或兼職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允許兼職兼薪等;實施研究修訂新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冀辦發〔2009〕42號),進一步優化選拔條件,增加選拔數量。
3、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在省內各主流媒體開辟專欄、專題,以顯著位置大力宣傳各項人才支持政策,宣揚高層次人才先進事跡,樹“科星”、捧“英才”,在全社會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延伸服務鏈條,健全各級領導聯系高層次人才和“服務專員”制度,根據高層次人才包括特殊稀缺人才的特點和個性化需求,提供“一對一”全天候服務,在人才簽證落戶、家屬隨遷、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各個程跟蹤服務,形成全方位服務鏈環,切實幫助各類人才解決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開啟綠色通道,在各類人才項目資助、出國培訓、職稱評審、專家選拔等方面實施特殊政策,引導各類人才在實際工作中創新創業,多出成果,為高層次人才快速成長和創新創業暢通綠色通道。
再次感謝您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大力支持。
2018年5月11日
領導簽發:陳恩惠
聯系人及電話:李紅彥 0311-87802852
抄送:省政府辦公廳,省政協提案委員會,省人社廳,省財政廳,
省科技廳,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