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578號提案的答復 | ||
發布機構 | 索引號 | 0218077J/2020-00536 | |
主題分類 | 建議提案辦理結果公開 | 文號 | |
發布日期 | 主題詞 | ||
效力狀態 |
是否同意公開:是
辦理結果:A
冀環辦字〔2020〕79號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三次會議第0578號提案的答復
李永利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生態協同 綠色奧運”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省立足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和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定位,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突出源頭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加強區域戰略合作,推動生態環保領域協同發展
一是堅持協同推進,生態環保聯防聯控不斷深化。2015年12月,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正式簽署《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加強對大氣、水、土壤污染統籌治理,標志著京津冀區域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節奏加快。京津冀三地在三省市簽署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堅持把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作為重點合作內容。三地共同簽訂《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聯合制定《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編制了《京津冀戰略環境評價報告》,劃定京津冀區域“三線一單”,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共同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
二是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制定《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和張家口首都“兩區”建設規劃等文件,建立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會商機制,指導相關市及時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開展“氣代煤”“電代煤”行動,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有力支撐。全面排查大氣污染物排放企業5.56萬家,3735個涉氣項目和企業納入正面清單管理。
三是實施京津冀交界地區聯合執法。建立相鄰地區、市、縣生態環境執法聯合工作機制。河北承德與北京密云、懷柔以工業企業達標排放、畜禽養殖企業守法情況、“散亂污”企業排查整治、流域環境污染隱患為檢查重點,開展聯合執法檢查行動,加強一市兩區環境執法的協調聯動。保定與北京房山、廊坊大城與天津靜海、北京通州、天津武清與廊坊市等交界地區陸續建立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共享執法信息,開展生態環境督查執法,共同打擊交界區域的環境違法行為。2019年執法檢查并督促整改涉氣問題5.7萬個,罰款金額4.94億元。
二、推進生態保護與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扎扎實實去產能”的重要指示,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圍繞“淘汰落后、化解過剩、消減煤炭”,立足“壯大新興、擴大三產、提升一產”,鋼鐵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6643”工程圓滿收官,全省鋼鐵產能壓減到2.13億噸,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時期任務;保定率先建成“無鋼市”,廊坊市鋼鐵冶煉能力提前一年實現“清零”;2019年,全省壓減水泥343.3萬噸,平板玻璃660萬重量箱,焦炭319.8萬噸。單位GDP能耗及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排放量下降幅度超過規劃時間進度,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完成規劃目標。 “三二一”產業結構持續鞏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19年,全省完成18家城市重點污染工業企業退城搬遷,其中搬遷14家、關停4家;全省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40439輛,折合標準車76731輛,完成年度目標的176%。2019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降低到50.2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5.8%,提前實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確定的2020年目標,空氣質量為六年來最好,特別是2019年5-9月連續5個月PM2.5平均濃度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三、加快生態修復與建設,推進綠化造林工作
我省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科學綠化、因地制宜,不斷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保領域率先突破。5年多來,全省完成營造林3932.5萬畝,為打造京津冀生態支撐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原國家林業局2016年6月在張家口召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率先突破推進會,并與京津冀三省市簽署了《共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林業生態率先突破的框架協議》,成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率先突破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合作,推進京津冀生態率先突破。《協議》提出,通過實施協同合作,促進京津冀地區生態建設與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濕地功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城鄉綠化宜居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狀況整體步入良性循環,建成全國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2019年4月,《張家口市及承德壩上地區造林實施方案(2019-2022年)》批復實施。項目總投資34.9億元,其中:中央補助21億元,北京市安排5.2億元,河北省安排8.7億元,支持張家口市及承德壩上地區營造林建設209萬畝。
四、逐步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一是推進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2017年6月,河北天津正式簽訂《關于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2016-2018年,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資金15億元已全部到位,重點用于承德、唐山兩市相關工作。我省推進黎河、沙河等跨境河流綜合治理,灤河水質已明顯改善,黎河橋、沙河橋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國家考核要求的Ⅲ類標準。2019年12月底,我省與天津市簽訂了《關于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第二期)。根據第二期協議,2019-2021年,天津市補償資金原則上每年1億元(根據考核結果據實撥付),我省財政安排資金每年1億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按政策申請,撥付我省用于引灤入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另外,協議實施期內,如考核斷面總氮指標(以2019年為基準)降低,我省還可每年(2020年、2021年)多獲得天津市補償金1000萬元。
二是推進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18年11月,我省與北京市簽署了《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根據協議和實施方案,北京市統籌此前合作實施的生態清潔小流域、水環境治理、農業節水(稻改旱)項目,原則上每年安排3億元(當年預撥2億元,下一年根據目標考核情況清算上一年資金),河北省每年安排1億元,中央財政根據水質考核目標完成情況每年安排3億元,用于促進流域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截至目前,生態補償資金支持承德市106947萬元,支持張家口市63053萬元,用于兩市相關縣的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等工作。
三是完善生態補償體系和長效補償機制。目前,由國家有關部委牽頭,正在開展包括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重要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內的生態保護補償立法的專題研究。下一步,我省將配合國家部委做好相關專題研究,為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立法工作提供資料,協助國家完善生態補償體系和長效補償機制。
五、構建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的新型合作機制
關于李委員提出建立跨區域的環境合作協調機構,負責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政策的制定、實施及跨地區、跨部門的協調與溝通的設想很有見地。但是設立跨地區機構的事權在中央層面,我省將積極配合中央部委做好這方面工作的探索,力爭有所突破,最大限度發揮生態環境合作協調機構的作用。
在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省生態環境廳將努力完成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重點任務,積極保障北京舉辦冬奧會等重要國際會議,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保障首都藍天碧水提供有力的環境支撐。
2020年4月16日
領導簽發:趙根喜
聯系人及電話:張萬恒 0311-87800371
抄送:省政府辦公廳,省政協提案委員會,省發改委,
省財政廳,省工信廳,省水利廳,省林草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578號提案的答復
來源: 時間:2020-05-15
是否同意公開:是
辦理結果:A
冀環辦字〔2020〕79號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三次會議第0578號提案的答復
李永利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生態協同 綠色奧運”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省立足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和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定位,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突出源頭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加強區域戰略合作,推動生態環保領域協同發展
一是堅持協同推進,生態環保聯防聯控不斷深化。2015年12月,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正式簽署《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加強對大氣、水、土壤污染統籌治理,標志著京津冀區域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節奏加快。京津冀三地在三省市簽署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堅持把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作為重點合作內容。三地共同簽訂《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聯合制定《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編制了《京津冀戰略環境評價報告》,劃定京津冀區域“三線一單”,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共同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
二是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制定《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和張家口首都“兩區”建設規劃等文件,建立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會商機制,指導相關市及時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開展“氣代煤”“電代煤”行動,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有力支撐。全面排查大氣污染物排放企業5.56萬家,3735個涉氣項目和企業納入正面清單管理。
三是實施京津冀交界地區聯合執法。建立相鄰地區、市、縣生態環境執法聯合工作機制。河北承德與北京密云、懷柔以工業企業達標排放、畜禽養殖企業守法情況、“散亂污”企業排查整治、流域環境污染隱患為檢查重點,開展聯合執法檢查行動,加強一市兩區環境執法的協調聯動。保定與北京房山、廊坊大城與天津靜海、北京通州、天津武清與廊坊市等交界地區陸續建立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共享執法信息,開展生態環境督查執法,共同打擊交界區域的環境違法行為。2019年執法檢查并督促整改涉氣問題5.7萬個,罰款金額4.94億元。
二、推進生態保護與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扎扎實實去產能”的重要指示,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圍繞“淘汰落后、化解過剩、消減煤炭”,立足“壯大新興、擴大三產、提升一產”,鋼鐵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6643”工程圓滿收官,全省鋼鐵產能壓減到2.13億噸,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時期任務;保定率先建成“無鋼市”,廊坊市鋼鐵冶煉能力提前一年實現“清零”;2019年,全省壓減水泥343.3萬噸,平板玻璃660萬重量箱,焦炭319.8萬噸。單位GDP能耗及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排放量下降幅度超過規劃時間進度,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完成規劃目標。 “三二一”產業結構持續鞏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19年,全省完成18家城市重點污染工業企業退城搬遷,其中搬遷14家、關停4家;全省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40439輛,折合標準車76731輛,完成年度目標的176%。2019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降低到50.2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5.8%,提前實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確定的2020年目標,空氣質量為六年來最好,特別是2019年5-9月連續5個月PM2.5平均濃度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三、加快生態修復與建設,推進綠化造林工作
我省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科學綠化、因地制宜,不斷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保領域率先突破。5年多來,全省完成營造林3932.5萬畝,為打造京津冀生態支撐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原國家林業局2016年6月在張家口召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率先突破推進會,并與京津冀三省市簽署了《共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林業生態率先突破的框架協議》,成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率先突破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合作,推進京津冀生態率先突破。《協議》提出,通過實施協同合作,促進京津冀地區生態建設與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濕地功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城鄉綠化宜居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狀況整體步入良性循環,建成全國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2019年4月,《張家口市及承德壩上地區造林實施方案(2019-2022年)》批復實施。項目總投資34.9億元,其中:中央補助21億元,北京市安排5.2億元,河北省安排8.7億元,支持張家口市及承德壩上地區營造林建設209萬畝。
四、逐步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一是推進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2017年6月,河北天津正式簽訂《關于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2016-2018年,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資金15億元已全部到位,重點用于承德、唐山兩市相關工作。我省推進黎河、沙河等跨境河流綜合治理,灤河水質已明顯改善,黎河橋、沙河橋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國家考核要求的Ⅲ類標準。2019年12月底,我省與天津市簽訂了《關于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第二期)。根據第二期協議,2019-2021年,天津市補償資金原則上每年1億元(根據考核結果據實撥付),我省財政安排資金每年1億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按政策申請,撥付我省用于引灤入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另外,協議實施期內,如考核斷面總氮指標(以2019年為基準)降低,我省還可每年(2020年、2021年)多獲得天津市補償金1000萬元。
二是推進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18年11月,我省與北京市簽署了《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根據協議和實施方案,北京市統籌此前合作實施的生態清潔小流域、水環境治理、農業節水(稻改旱)項目,原則上每年安排3億元(當年預撥2億元,下一年根據目標考核情況清算上一年資金),河北省每年安排1億元,中央財政根據水質考核目標完成情況每年安排3億元,用于促進流域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截至目前,生態補償資金支持承德市106947萬元,支持張家口市63053萬元,用于兩市相關縣的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等工作。
三是完善生態補償體系和長效補償機制。目前,由國家有關部委牽頭,正在開展包括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重要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內的生態保護補償立法的專題研究。下一步,我省將配合國家部委做好相關專題研究,為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立法工作提供資料,協助國家完善生態補償體系和長效補償機制。
五、構建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的新型合作機制
關于李委員提出建立跨區域的環境合作協調機構,負責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政策的制定、實施及跨地區、跨部門的協調與溝通的設想很有見地。但是設立跨地區機構的事權在中央層面,我省將積極配合中央部委做好這方面工作的探索,力爭有所突破,最大限度發揮生態環境合作協調機構的作用。
在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省生態環境廳將努力完成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重點任務,積極保障北京舉辦冬奧會等重要國際會議,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保障首都藍天碧水提供有力的環境支撐。
2020年4月16日
領導簽發:趙根喜
聯系人及電話:張萬恒 0311-87800371
抄送:省政府辦公廳,省政協提案委員會,省發改委,
省財政廳,省工信廳,省水利廳,省林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