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茅荊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承德市隆化縣境內,地處陰山山脈七老圖嶺與燕山山脈交匯處。保護區東北與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旺業甸林區接壤,東部與內蒙古黑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北與灤河上游自然保護區毗鄰,南接位于承德縣的河北北大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西接隆化縣郭家屯天然林區,共分為茅荊壩和堿房兩個片區,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7°08'22"~117°15'55",北緯41°29'46"~41°40'36"之間,總面積40038hm2。
2002年5月,經省政府批準建立河北茅荊壩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自然生態環境和灤河上游水源地,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河北茅荊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區域地質上屬燕山褶皺與內蒙古臺背斜的過渡地帶,為華北古陸北緣隆起區;地貌隸屬燕山山脈與七老圖嶺支脈中低山地貌組合,地勢北高南低,山嶺重疊,溝谷縱橫,平均海拔1250m,主要地貌為中山地貌。區內1700m以上山峰3座,最高峰為敖包山,海拔1852.9m。
保護區所在區域為華北平原向蒙古高原過渡的山岳地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熱同季的特點,大陸性氣候明顯。區內全部河流均屬灤河水系,主要河流有5條,自西向東依次是小灤河、驛瑪圖河、伊遜河、鸚鵡河、茅溝河。
保護區處于華北、內蒙、東北三個植物區系的交匯處,是典型的蒙古植物區系和華北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帶,是華北山地針闊混交林向蒙古草原和東北大興安嶺針葉林過渡的地區。分布著典型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基本保持著比較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在華北地區具有鮮明的代表和典型性。經初步查明,保護區內共有4個植被型24個群系。
河北茅荊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高等植物4門141科497屬1091種(含種下分類單位),其中苔蘚植物30科69屬143種,蕨類植物13科20屬38種,裸子植物3科6屬9種,被子植物95科402屬901種;其中,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省級保護植物14種。另有河北特有植物8種。此外,保護區內的地衣、大型真菌等資源也相當豐富。
保護區有陸生脊椎動物251種。其中,兩棲綱1目2科4種、爬行綱2目6科16種、鳥綱17目47科197種、哺乳綱6目13科34種。有國家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脊椎動物34種,主要是鳥類和哺乳類,占河北省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37.36%。其中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3種,分別是黑鸛、金雕和豹;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31種。
河北茅荊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省一個重要動植物種質基因庫,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多學科科學研究價值。區內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水資源,對于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為京津乃至整個華北地區阻擋和減少沙源,涵養和增加水源具有重大作用,是京津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綠色屏障。

森林生態系統

保護區風貌

森林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