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潮河在河北,潮河在承德。
潮河從豐寧碾子溝南山出發,一路高歌,奔騰南下,匯入北京密云水庫,是首都北京飲用水重要的水源。流域面積達1419平方公里,流經有15萬人口之多的10個鄉鎮。潮河,在歲月長河的流轉中承載著重要的角色。
潮河是什么樣子的呢一個特別的機會,我有幸走近灤平段的潮河。這里是密云水庫上游,可以說是和北京密云區隔山相望,和密云水庫一水相連,這里是潮河濕地公園。地理地標位于北緯40毅41憶,東經116毅59憶,濕地面積437.34公頃,濕地率為78.87%。這塊濕地在河北灤平縣境內,濕地類型分為永久性河流濕地和洪泛平原濕地。永久性河流濕地河流長58公里,水面平均寬30米,常年有水;洪泛平原濕地主要是河灘、河心洲、季節性泛濫的草地,主要分布在主河道兩側。
我們聽著潺潺的水聲,望著河畔翠綠,欣賞著水禽的翻飛,沒想到地處燕山深處的潮河會是這么美,豐富的植被和眾多野生動物,資源多得讓人震撼、令人稱奇。
潮河是首都飲用水資源的重要保障及保障密云水庫上游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有人說:潮河濕地是北京人的水塔,依我看,還真配得上“水塔”這個名分呢。
潮河,地處承德市西南、灤平縣西部,位于冀北山地深山區,地理區位屬古北界華北區黃土高原亞區與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的交會地帶。“十四五”以來,灤平縣在《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2019—2025)》框架下,呈現著什么狀態呢帶著好奇,我們沿著潮河濕地公園往上游行走,來到潮河流域灤平段的一個行政村:西營坊。它隸屬于灤平縣虎什哈鎮。
西營坊段河流長5公里。站在這5公里長、30米寬的河畔上,我看到了野鴨、蒼鷺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鳥在覓食,水中有小魚在石間嬉戲,山清水秀,山水相依,天地間匯聚的清流在此環境中和諧合理地組合在一起。水面光亮如鏡、水鳥翻飛,翻飛里愈是顯出水天一色的浩渺與空闊來……
在潮河堤壩上,迎接我們的是村支部書記和會計,我認出了那位村支書,同時腦海里想起“長城網”在2021年7月22日發布的一條消息,題目是“河北灤平:‘硬核書記’守護‘生命河’構筑生態屏障”。原來他就是那條消息的主人——“硬核書記”李樹民!
提到潮河生態環境的養護,李書記侃侃而談,面對著青山綠水,他的豁達竟直抵我心底。這個置身山水間的漢子,在一草一木中是怎樣獲得睿智和感悟的呢還有他身邊那位會計,我怎么感覺他有教書先生的氣質呢!這天、這地、這人、這風景,這會兒我就想知道他們的事跡。
(二)
潮河,古稱鮑邱水,因水流湍急、其聲如潮而得名,北宋沈括在《熙寧使虜圖抄》中有記載。其實早在春秋時代,山戎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在灤平的潮河流域出土過山戎圖騰蛙面人身像、蛙水紋圓形配飾。2017年,我隨文聯組織的采風團去過潮河源頭,在豐寧滿族自治縣黃旗鎮潮河源自然村,還見過豐寧文史辦主編的一本書,名為《潮河源頭山戎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潮河水纏綿蜿蜒、靜靜流淌,潮河流域在歲月綿延中,依舊是山青水綠、物產豐富,潮河兩岸依舊是水甜地肥的魚米之鄉。潮河塵封著一條民族融合的文化古道,承載著歷史,訴說著過往,也沉淀著滄桑。
《密云縣志》里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為修建承德避暑山莊,朝廷下旨,著順天府密云縣縣令周鉞“疏通潮河上游河道,以便運輸大型建筑材料”。法國傳教士張誠(英文名:Gerbillon)曾8次隨康熙北巡塞外,《張誠日記》里記述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倫會盟’結束后返京情況:“10日,前進九十里,皇帝騎馬二十里,其余坐船走水路,船只比前次大,可坐船上打獵、射鳥、打兔子。”由此可見,潮河川早就是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融合交匯的節點,它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承載了水運通道的職責。
好水滋養萬物生,潮河為流域兩岸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養分,兩岸的人們挖渠引水種水稻,那是一輩一輩人的美好記憶。
(三)
早上下了一陣小雨,天空有些霧氣,地面上一絲浮塵都沒有,眼前清清爽爽的,呈現一大片銀白。天空中一塊云慢慢地移動過來,遲緩地從東邊飄到西邊去了,此時任何的存在都顯得那么合理。空中飛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甚至連地面上的一株嫩草都能看得清晰。
當時我在想,眼前這條河流,流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一滴滴的水前赴后繼勇往直前,它們的使命竟是這樣厚重,從它起步那地方、那時刻起,途經豐寧、灤平、密云三個縣,匯入了水庫,水用它的“腳板”丈量了潮河的流域,目標竟是這樣篤定。風刮過來飄過去,你未言我未語,可誰又能說清楚兩岸人民在歲月里的付出和貢獻呢
這時,灤平縣生態環境分局的小張帶著那位會計走過來:“老師,這是西營坊的村民小組長,也是村會計。”我伸出手:“您好!您怎么稱呼”他說:“張桂甫。老師您”“我,文春。”寒暄之后,由于職業相同的緣故,我們倆迅速地聊在了一起。
張桂甫說:“老師,你想問啥盡管問,我知道的都能告訴你。”我很高興地說:“好的,謝謝你!你們這里的環境這么好,生活在這兒真是一輩子的福氣。”他笑著對我說:“是啊!我就生在這兒,潮河邊長大的,小時候夏天去河里捉魚、撈蝦米,冬天坐在冰車上滑冰、做游戲,那時河水很清,流量很大,村里人都去河邊引水種稻子,住在燕山深處的山溝里,還能吃上大米,感覺日子還挺幸福的。”
張桂甫接著說:“潮河是北京的重要飲用水源,為了保證首都人民飲用水的質量,2007年承德市潮白河流域全面實行‘稻改旱’政策,將7萬多畝水稻退換成玉米,昔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景象再也不見了。
“作為京津水源涵養區的潮河流域,兩岸只能種些玉米、高粱之類的旱田農作物,這樣直接影響了農民家庭的經濟收入,好多年輕力壯的農民走出村莊,到處打工賺錢補貼家用,剩下年老體衰的,開始上山小片開荒。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干旱氣候也就經年可見,一些人就看上了潮河沿的河灘地,開始三三兩兩的人家到河道內種玉米,后來就發展到了三十幾戶人家。由于缺乏管理,河床內的農作物橫七豎八、沒規沒矩,看一眼心都是亂的。”
“村委會沒制止嗎”
“制止了,村委會多次制止,怎奈都是一些留守的老弱病殘,加上經濟拮據和利益的驅使,他們根本就不聽,你說你的他種他的,十里潮河到處是垃圾,亂哄哄的成堆。
“2015年,村委會改選,李樹民上任當了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李書記和大伙商量,要把河道的事管管、治理治理。李書記說干就干,不幾日就從相關部門取來了治理河道的公告,通知大家:禁止河道內種地、挖沙、電魚、扔垃圾。一些村民就對李書記說:‘你不好好當村干部,管河道干啥呀費力不討好還得罪人。’這時李書記的一個親戚說:‘你是支部書記,你不管誰管’這句話說得有道理,對書記觸動很大,他覺得為官一任咋也得干點實際的。下定決心后,李書記迅速召開班子會議,大家討論說:‘這事得管,一定得管住。’會上決定通過兩件事:第一,村委會收回33戶在河道內開荒的地;第二,關閉河道內的沙場。
“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不理解,李書記就率先退出了自己家老伴兒開荒的20畝地,同時也要求村干部、黨員無條件地退出自家在河道內開荒的地。還別說,還真把大家管住了。”
我插話說:“那些事跡新聞上都有,你說說自己行嗎”
這個樸實的漢子竟然靦腆地猶豫起來:“沒啥說的、沒啥說的,都是在書記的帶動下干出來的。”
我就策略地對他說:“你可以這樣理解:書記是決策,你們是執行,你就說說你會計工作之外的事吧,比如說,整治河道期間你協助書記做了哪些工作,遇到困難了嗎”
聽我這么一問,他才說:“協助工作那倒是有,每天我利用廣播向大家宣傳在河道內種植作物的危害,會計工作完事了就書寫宣傳標語,我寫了五六十條的標語,都張貼在街頭巷尾的墻上。當時有十幾戶人家聽到宣傳后不打算種了,但大多數仍然在觀望,仍然旋耕撒種再種植。”
我問他:“這事當時很難辦吧”
他說:“是啊,最難的是我走訪過的村民徐全瑞,他身體不好,患輕微腦梗,還有些半身不遂,當時他已經60多歲了。多次勸說無效,他仍然到河道內挖垵種莊稼,我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耐心地和他嘮家常,時間長了,從言語中得知,他種地只是想掙點零花錢,免得拖累姑娘。我趕緊說:‘大叔,你要想種地,我家有塊三等地,我顧不過來打理,你去種吧,給不給錢都無所謂,現在上級禁止在河道種地,一是影響泄洪,二是一旦有山洪時您的地就白種了,也不安全。’無論我怎么說老頭就是不答應,那個頭搖得撥浪鼓似的。我只得講道理,擺明政策趨勢。去他家的遍數多了,他老伴兒就吐露,徐全瑞聽女兒的。我當即另辟蹊徑,回家用電話聯系他大女兒。趕巧了,他女兒正想找村委會幫忙,給她父親買一處新房院養老,我和她談了河道內種地的事,她爽快地答應說服父親,并說早就不想讓父親種地了。就這樣徐全瑞老大難的問題解決了,其他人的工作也就迎刃而解了。
“保護生態、治理潮河,無形中觸及到一些人的利益。我們村河段上有個沙場,是前些年郭姓老板同村子簽訂合同承包的,那幾年由于大量采砂,河道內出現許許多多的大坑,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重破壞,尤其孩子們放暑假,河道內的大坑實在是個安全隱患。
“李書記上任時,承包合同還差幾個月到期,村委會決定終止合同,退還剩余時間的承包費,可郭老板不同意,村子幾次下告知書,對郭老板都不起作用,村子叫停,他白天不能開采就在夜間挖。”
我插嘴問:“后來咋樣了”
“那還咋樣!告知書不行,我們找了執法部門,強行關停了!”
據張桂甫說,李樹民書記籌集資金50萬,用于清理河道、治理生態環境。清理河道村里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出動人力近60人,鏟車、鉤機、大小車輛10多臺,清除垃圾上千方。挖沙的大坑填平了,還在河邊補栽柳樹400棵,楊樹5000棵。
被疏通的河道里,河水嘩嘩地流淌,響聲是藍天下旋飛的音符,緊扣的起伏是潮河母親的心歌,是偌大五線譜上的抑揚頓挫。炊煙起,兩岸燈火燃著萬家平安喜樂。這條河水養育著兩岸人民,兩岸人民也親著這條河,愿意永遠守護這條河。
世人都知道母親是無私的、偉大的,可母親也有潑辣發脾氣的時候。那是2021年夏季,雨水特別多,潮河上漲,在一次大雨之后,潮河將西營坊的一段河壩撕裂開一道口子,洪水一下子涌進莊稼地,莊稼被一碼平地抿倒在泥水里。為了避免更大損失,村里立刻申請壘砌石壩的項目,從申請、立項、設計、規劃、到審批等諸多程序,時間不等人、也急人,事實上的危機不等人。
在這種情況下,張桂甫便通過個人關系聯系了采石場老板,先賒欠來石料,找來鏟車司機修道墊坑,連夜帶著幾位村民起早貪黑地干了一個星期,以最快的速度修好堤壩,解除了隱患,村民的經濟損失也降到了最低。
碧水藍天的美好,是離不開政策扶持的,離不開政府各部門長期不斷的政策宣傳,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取得的成果,也是有許多個李樹民、張桂甫這樣的人,攜手共建,才給這片土地著上了最美的顏色。
(四)
張桂甫繼續說:“經過當地村干部一番不懈的努力,村民的環保意識提高了,河道的生態環境逐漸恢復了,潮河濕地公園建成以后,水質清澈,蘆葦茂盛,各種珍稀水鳥重返了潮河。記得2017年3月,李書記上任的第二年,西紅旗村來了6只白天鵝,村兩委立即決定,安排專人24小時在岸邊守護,每天投放3次飼料,并及時將情況報送縣、鎮兩級政府,政府表示一定要招待好這幾只“遠來的客人”,守護人員的工資和飼料費用也報銷了。為此村子專門制定了護鳥村規民約,設專人看護潮河。
“由于我們經常投放餌料,吸引來大量的赤麻鴨、綠頭鴨和一些名貴的鳥,也吸引了一大批攝影愛好者,一時間西紅旗熱鬧了,‘長槍短炮’對著潮河里遨游著的一些驕傲的禽類一頓拍照。2023年,灤平縣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志愿者王占山發現并拍攝下29只天鵝。
“其實,這些年一到冬季雪天,李書記都親自去雪地里撒玉米,喂一些鳥類。我也是每天到河邊巡視一下,日久天長我成了義務的巡河員,為此老婆沒少數落我,她說:‘人家都是為了養家糊口,你是啥你是活雷鋒呀!’對此我只是淡淡地笑笑:‘我還在村里呢,李書記不也一樣干嗎!”
我看張桂甫沉思的樣子,好像聞到了這個村莊的淳樸村味。
潮河,西營坊人的母親河,它養育了這方水土的千年文明,秦時的土、漢時的地、唐時的月、宋時的雨。土地里長出來的不光是水稻,還有人文風情對自然的審美。老玉米成了現今的村史,他們用萬千辛勞將緊緊澀澀的日子褪去,才有現如今村路長卷上獨有的現代意識。
遠處房舍拂過縷縷炊煙,優美曲線才是這方水土涌動的詩情畫意。作為潮河流域的兒女們,他們也許是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母親恩澤的一種回饋,他們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的生態保護者,他們用潮河母親所給予的一切造福了社會。
大概40分鐘的接觸,我便隨采風團匆匆離去,事后,灤平文友景馨向我介紹了一些張桂甫的信息,并推薦了他的微信,我游歷一番。我驚訝自己的感覺,張桂甫還真是個教書先生呢!在20世紀90年代,張桂甫擔任過5年的代課老師。他的字,字象之詩,順著文筆的路徑便能領略到寫字者的心性,詩味意境便赫然在筆墨間閃現。他竟然還是西營坊村“百姓大舞臺”的導演、主持人。
張桂甫,是一個農民,是一個我們新時代的新農人!
(作者:文 春 推薦地區:承德)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
灤平·潮河的守護者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4-12-06
(一)
潮河在河北,潮河在承德。
潮河從豐寧碾子溝南山出發,一路高歌,奔騰南下,匯入北京密云水庫,是首都北京飲用水重要的水源。流域面積達1419平方公里,流經有15萬人口之多的10個鄉鎮。潮河,在歲月長河的流轉中承載著重要的角色。
潮河是什么樣子的呢一個特別的機會,我有幸走近灤平段的潮河。這里是密云水庫上游,可以說是和北京密云區隔山相望,和密云水庫一水相連,這里是潮河濕地公園。地理地標位于北緯40毅41憶,東經116毅59憶,濕地面積437.34公頃,濕地率為78.87%。這塊濕地在河北灤平縣境內,濕地類型分為永久性河流濕地和洪泛平原濕地。永久性河流濕地河流長58公里,水面平均寬30米,常年有水;洪泛平原濕地主要是河灘、河心洲、季節性泛濫的草地,主要分布在主河道兩側。
我們聽著潺潺的水聲,望著河畔翠綠,欣賞著水禽的翻飛,沒想到地處燕山深處的潮河會是這么美,豐富的植被和眾多野生動物,資源多得讓人震撼、令人稱奇。
潮河是首都飲用水資源的重要保障及保障密云水庫上游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有人說:潮河濕地是北京人的水塔,依我看,還真配得上“水塔”這個名分呢。
潮河,地處承德市西南、灤平縣西部,位于冀北山地深山區,地理區位屬古北界華北區黃土高原亞區與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的交會地帶。“十四五”以來,灤平縣在《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2019—2025)》框架下,呈現著什么狀態呢帶著好奇,我們沿著潮河濕地公園往上游行走,來到潮河流域灤平段的一個行政村:西營坊。它隸屬于灤平縣虎什哈鎮。
西營坊段河流長5公里。站在這5公里長、30米寬的河畔上,我看到了野鴨、蒼鷺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鳥在覓食,水中有小魚在石間嬉戲,山清水秀,山水相依,天地間匯聚的清流在此環境中和諧合理地組合在一起。水面光亮如鏡、水鳥翻飛,翻飛里愈是顯出水天一色的浩渺與空闊來……
在潮河堤壩上,迎接我們的是村支部書記和會計,我認出了那位村支書,同時腦海里想起“長城網”在2021年7月22日發布的一條消息,題目是“河北灤平:‘硬核書記’守護‘生命河’構筑生態屏障”。原來他就是那條消息的主人——“硬核書記”李樹民!
提到潮河生態環境的養護,李書記侃侃而談,面對著青山綠水,他的豁達竟直抵我心底。這個置身山水間的漢子,在一草一木中是怎樣獲得睿智和感悟的呢還有他身邊那位會計,我怎么感覺他有教書先生的氣質呢!這天、這地、這人、這風景,這會兒我就想知道他們的事跡。
(二)
潮河,古稱鮑邱水,因水流湍急、其聲如潮而得名,北宋沈括在《熙寧使虜圖抄》中有記載。其實早在春秋時代,山戎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在灤平的潮河流域出土過山戎圖騰蛙面人身像、蛙水紋圓形配飾。2017年,我隨文聯組織的采風團去過潮河源頭,在豐寧滿族自治縣黃旗鎮潮河源自然村,還見過豐寧文史辦主編的一本書,名為《潮河源頭山戎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潮河水纏綿蜿蜒、靜靜流淌,潮河流域在歲月綿延中,依舊是山青水綠、物產豐富,潮河兩岸依舊是水甜地肥的魚米之鄉。潮河塵封著一條民族融合的文化古道,承載著歷史,訴說著過往,也沉淀著滄桑。
《密云縣志》里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為修建承德避暑山莊,朝廷下旨,著順天府密云縣縣令周鉞“疏通潮河上游河道,以便運輸大型建筑材料”。法國傳教士張誠(英文名:Gerbillon)曾8次隨康熙北巡塞外,《張誠日記》里記述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倫會盟’結束后返京情況:“10日,前進九十里,皇帝騎馬二十里,其余坐船走水路,船只比前次大,可坐船上打獵、射鳥、打兔子。”由此可見,潮河川早就是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融合交匯的節點,它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承載了水運通道的職責。
好水滋養萬物生,潮河為流域兩岸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養分,兩岸的人們挖渠引水種水稻,那是一輩一輩人的美好記憶。
(三)
早上下了一陣小雨,天空有些霧氣,地面上一絲浮塵都沒有,眼前清清爽爽的,呈現一大片銀白。天空中一塊云慢慢地移動過來,遲緩地從東邊飄到西邊去了,此時任何的存在都顯得那么合理。空中飛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甚至連地面上的一株嫩草都能看得清晰。
當時我在想,眼前這條河流,流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一滴滴的水前赴后繼勇往直前,它們的使命竟是這樣厚重,從它起步那地方、那時刻起,途經豐寧、灤平、密云三個縣,匯入了水庫,水用它的“腳板”丈量了潮河的流域,目標竟是這樣篤定。風刮過來飄過去,你未言我未語,可誰又能說清楚兩岸人民在歲月里的付出和貢獻呢
這時,灤平縣生態環境分局的小張帶著那位會計走過來:“老師,這是西營坊的村民小組長,也是村會計。”我伸出手:“您好!您怎么稱呼”他說:“張桂甫。老師您”“我,文春。”寒暄之后,由于職業相同的緣故,我們倆迅速地聊在了一起。
張桂甫說:“老師,你想問啥盡管問,我知道的都能告訴你。”我很高興地說:“好的,謝謝你!你們這里的環境這么好,生活在這兒真是一輩子的福氣。”他笑著對我說:“是啊!我就生在這兒,潮河邊長大的,小時候夏天去河里捉魚、撈蝦米,冬天坐在冰車上滑冰、做游戲,那時河水很清,流量很大,村里人都去河邊引水種稻子,住在燕山深處的山溝里,還能吃上大米,感覺日子還挺幸福的。”
張桂甫接著說:“潮河是北京的重要飲用水源,為了保證首都人民飲用水的質量,2007年承德市潮白河流域全面實行‘稻改旱’政策,將7萬多畝水稻退換成玉米,昔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景象再也不見了。
“作為京津水源涵養區的潮河流域,兩岸只能種些玉米、高粱之類的旱田農作物,這樣直接影響了農民家庭的經濟收入,好多年輕力壯的農民走出村莊,到處打工賺錢補貼家用,剩下年老體衰的,開始上山小片開荒。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干旱氣候也就經年可見,一些人就看上了潮河沿的河灘地,開始三三兩兩的人家到河道內種玉米,后來就發展到了三十幾戶人家。由于缺乏管理,河床內的農作物橫七豎八、沒規沒矩,看一眼心都是亂的。”
“村委會沒制止嗎”
“制止了,村委會多次制止,怎奈都是一些留守的老弱病殘,加上經濟拮據和利益的驅使,他們根本就不聽,你說你的他種他的,十里潮河到處是垃圾,亂哄哄的成堆。
“2015年,村委會改選,李樹民上任當了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李書記和大伙商量,要把河道的事管管、治理治理。李書記說干就干,不幾日就從相關部門取來了治理河道的公告,通知大家:禁止河道內種地、挖沙、電魚、扔垃圾。一些村民就對李書記說:‘你不好好當村干部,管河道干啥呀費力不討好還得罪人。’這時李書記的一個親戚說:‘你是支部書記,你不管誰管’這句話說得有道理,對書記觸動很大,他覺得為官一任咋也得干點實際的。下定決心后,李書記迅速召開班子會議,大家討論說:‘這事得管,一定得管住。’會上決定通過兩件事:第一,村委會收回33戶在河道內開荒的地;第二,關閉河道內的沙場。
“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不理解,李書記就率先退出了自己家老伴兒開荒的20畝地,同時也要求村干部、黨員無條件地退出自家在河道內開荒的地。還別說,還真把大家管住了。”
我插話說:“那些事跡新聞上都有,你說說自己行嗎”
這個樸實的漢子竟然靦腆地猶豫起來:“沒啥說的、沒啥說的,都是在書記的帶動下干出來的。”
我就策略地對他說:“你可以這樣理解:書記是決策,你們是執行,你就說說你會計工作之外的事吧,比如說,整治河道期間你協助書記做了哪些工作,遇到困難了嗎”
聽我這么一問,他才說:“協助工作那倒是有,每天我利用廣播向大家宣傳在河道內種植作物的危害,會計工作完事了就書寫宣傳標語,我寫了五六十條的標語,都張貼在街頭巷尾的墻上。當時有十幾戶人家聽到宣傳后不打算種了,但大多數仍然在觀望,仍然旋耕撒種再種植。”
我問他:“這事當時很難辦吧”
他說:“是啊,最難的是我走訪過的村民徐全瑞,他身體不好,患輕微腦梗,還有些半身不遂,當時他已經60多歲了。多次勸說無效,他仍然到河道內挖垵種莊稼,我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耐心地和他嘮家常,時間長了,從言語中得知,他種地只是想掙點零花錢,免得拖累姑娘。我趕緊說:‘大叔,你要想種地,我家有塊三等地,我顧不過來打理,你去種吧,給不給錢都無所謂,現在上級禁止在河道種地,一是影響泄洪,二是一旦有山洪時您的地就白種了,也不安全。’無論我怎么說老頭就是不答應,那個頭搖得撥浪鼓似的。我只得講道理,擺明政策趨勢。去他家的遍數多了,他老伴兒就吐露,徐全瑞聽女兒的。我當即另辟蹊徑,回家用電話聯系他大女兒。趕巧了,他女兒正想找村委會幫忙,給她父親買一處新房院養老,我和她談了河道內種地的事,她爽快地答應說服父親,并說早就不想讓父親種地了。就這樣徐全瑞老大難的問題解決了,其他人的工作也就迎刃而解了。
“保護生態、治理潮河,無形中觸及到一些人的利益。我們村河段上有個沙場,是前些年郭姓老板同村子簽訂合同承包的,那幾年由于大量采砂,河道內出現許許多多的大坑,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重破壞,尤其孩子們放暑假,河道內的大坑實在是個安全隱患。
“李書記上任時,承包合同還差幾個月到期,村委會決定終止合同,退還剩余時間的承包費,可郭老板不同意,村子幾次下告知書,對郭老板都不起作用,村子叫停,他白天不能開采就在夜間挖。”
我插嘴問:“后來咋樣了”
“那還咋樣!告知書不行,我們找了執法部門,強行關停了!”
據張桂甫說,李樹民書記籌集資金50萬,用于清理河道、治理生態環境。清理河道村里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出動人力近60人,鏟車、鉤機、大小車輛10多臺,清除垃圾上千方。挖沙的大坑填平了,還在河邊補栽柳樹400棵,楊樹5000棵。
被疏通的河道里,河水嘩嘩地流淌,響聲是藍天下旋飛的音符,緊扣的起伏是潮河母親的心歌,是偌大五線譜上的抑揚頓挫。炊煙起,兩岸燈火燃著萬家平安喜樂。這條河水養育著兩岸人民,兩岸人民也親著這條河,愿意永遠守護這條河。
世人都知道母親是無私的、偉大的,可母親也有潑辣發脾氣的時候。那是2021年夏季,雨水特別多,潮河上漲,在一次大雨之后,潮河將西營坊的一段河壩撕裂開一道口子,洪水一下子涌進莊稼地,莊稼被一碼平地抿倒在泥水里。為了避免更大損失,村里立刻申請壘砌石壩的項目,從申請、立項、設計、規劃、到審批等諸多程序,時間不等人、也急人,事實上的危機不等人。
在這種情況下,張桂甫便通過個人關系聯系了采石場老板,先賒欠來石料,找來鏟車司機修道墊坑,連夜帶著幾位村民起早貪黑地干了一個星期,以最快的速度修好堤壩,解除了隱患,村民的經濟損失也降到了最低。
碧水藍天的美好,是離不開政策扶持的,離不開政府各部門長期不斷的政策宣傳,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取得的成果,也是有許多個李樹民、張桂甫這樣的人,攜手共建,才給這片土地著上了最美的顏色。
(四)
張桂甫繼續說:“經過當地村干部一番不懈的努力,村民的環保意識提高了,河道的生態環境逐漸恢復了,潮河濕地公園建成以后,水質清澈,蘆葦茂盛,各種珍稀水鳥重返了潮河。記得2017年3月,李書記上任的第二年,西紅旗村來了6只白天鵝,村兩委立即決定,安排專人24小時在岸邊守護,每天投放3次飼料,并及時將情況報送縣、鎮兩級政府,政府表示一定要招待好這幾只“遠來的客人”,守護人員的工資和飼料費用也報銷了。為此村子專門制定了護鳥村規民約,設專人看護潮河。
“由于我們經常投放餌料,吸引來大量的赤麻鴨、綠頭鴨和一些名貴的鳥,也吸引了一大批攝影愛好者,一時間西紅旗熱鬧了,‘長槍短炮’對著潮河里遨游著的一些驕傲的禽類一頓拍照。2023年,灤平縣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志愿者王占山發現并拍攝下29只天鵝。
“其實,這些年一到冬季雪天,李書記都親自去雪地里撒玉米,喂一些鳥類。我也是每天到河邊巡視一下,日久天長我成了義務的巡河員,為此老婆沒少數落我,她說:‘人家都是為了養家糊口,你是啥你是活雷鋒呀!’對此我只是淡淡地笑笑:‘我還在村里呢,李書記不也一樣干嗎!”
我看張桂甫沉思的樣子,好像聞到了這個村莊的淳樸村味。
潮河,西營坊人的母親河,它養育了這方水土的千年文明,秦時的土、漢時的地、唐時的月、宋時的雨。土地里長出來的不光是水稻,還有人文風情對自然的審美。老玉米成了現今的村史,他們用萬千辛勞將緊緊澀澀的日子褪去,才有現如今村路長卷上獨有的現代意識。
遠處房舍拂過縷縷炊煙,優美曲線才是這方水土涌動的詩情畫意。作為潮河流域的兒女們,他們也許是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母親恩澤的一種回饋,他們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的生態保護者,他們用潮河母親所給予的一切造福了社會。
大概40分鐘的接觸,我便隨采風團匆匆離去,事后,灤平文友景馨向我介紹了一些張桂甫的信息,并推薦了他的微信,我游歷一番。我驚訝自己的感覺,張桂甫還真是個教書先生呢!在20世紀90年代,張桂甫擔任過5年的代課老師。他的字,字象之詩,順著文筆的路徑便能領略到寫字者的心性,詩味意境便赫然在筆墨間閃現。他竟然還是西營坊村“百姓大舞臺”的導演、主持人。
張桂甫,是一個農民,是一個我們新時代的新農人!
(作者:文 春 推薦地區:承德)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