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平我去過的次數屈指可數,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巍峨的金山嶺長城和周臺子村,而對于其境內的潮河和潮河濕地公園卻知之甚少。經查閱資料得知:潮河古稱鮑丘水,宋代因水流湍急,其聲如潮而得名潮里河,簡稱潮河。潮河發源于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草碾溝南山,為潮白河一級支流,從豐寧滿族自治縣進入灤平縣,經虎什哈鎮、馬營子滿族鄉、付家店滿族鄉、巴克什營鎮,在巴克什營鎮穿長城出境到北京市密云區。
當采風的車輛駛入盤旋上升的山路,我有一瞬間的恍惚:不是去潮河采風嗎怎么一直往高處走我帶著疑問欣賞著窗外的風景,車輛就這樣沿著盤旋的山路上升又下降,而后映入眼簾的是熱鬧的村莊和開闊的良田,我心中的疑問也隨之消散:這趟路線真是別有一番景致!我不禁想起了上學時學過的那篇《桃花源記》,或許很久很久以前來這里的人們也是“不復出焉,與外人間隔”。
車窗外天空一直陰沉著,氣溫降了好幾度,與前幾日燥熱的天氣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天氣出行體感非常舒適。
車輛在付家店鄉北店子村灤平潮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館停了下來,不遠處就是汩汩流淌的潮河水,讓人忍不住走近。
時值五月,草木盡情地生長,毫無保留地把綠色釋放、獻給人間。清澈的河流,仿若大地柔軟的血管。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見,成群的小魚苗在水草間穿梭;大白鵝在河水里洗過后更加白得耀眼,橙黃色的鵝掌顏色鮮艷、清透;幾只鴨子正從河里回到岸上,站在石階上專注于梳理自己的羽毛。河中心的睡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葉托著淡粉、潔白的花朵開在水面,安靜而恬淡。河岸邊的睡蓮則依河堤而生,安安靜靜地生長,不卑不亢,沒有因為生長位置的差別而顯出絲毫遜色。當地的河湖管理員說潮河沿岸這樣的睡蓮不止一處,每到這個時節,沿河的睡蓮陸續盛開,成為潮河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避暑山莊里也有睡蓮,每年我都要去觀賞一番,但避暑山莊里的睡蓮開在湖畔里,開在圍墻內,仿佛深宮里不諳世事的格格,有著幾分矜持的高貴。而潮河里開放的睡蓮是自由的、熱烈的、奔放的,它們扎根于潮河,無拘無束,它們習慣聽流水講述兩岸的故事,沒有嬌嗔,反而多了幾分灑脫隨性。
正賞著睡蓮,一只黑鸛在天空張開翅膀朝河對岸的山林飛去,我們紛紛抬頭,拿出手機試圖拍下這個“鳥中大熊貓”。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實中見到黑鸛,驚喜和驚奇溢于言表。對面的山林大部分都是松樹,黑鸛瞬間隱入山林,手機拍到的也只是模糊的身影。據當地的河湖管理員介紹,山上起碼得有二三十個黑鸛的窩,這些黑鸛早就把這里當成了家,除了這片山林,附近的山崖也有它們的巢穴。
“它們不怕人嗎沒人破壞嗎”我不禁問道。
“若是前些年,它們肯定都不愿意來。那時候為了發展經濟,潮河水受到了污染,人們的錢袋子鼓了,可是生態也破壞了。不僅空氣變差、糧食減產,許多候鳥都繞道而行。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們的環保意識變強,意識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水清了、岸綠了、空氣清新了,候鳥陸陸續續又開始來了,有的還成了留鳥??h里專門成立了動物保護協會,村民們也當起了河湖管理員和志愿者,定期在岸邊巡邏,共同守護這些人類的朋友……”當地的河湖管理員滔滔不絕地跟我們介紹著。
天空還不時有其他珍稀鳥類飛過,可惜我才疏學淺叫不上名字,只能一個勁驚嘆著。攝影家協會的老師們將無人機升空,追著黑鸛等稀有鳥類跟拍。
河邊的蘆葦扎堆生長著,濃密的綠色讓人看了心情大好。幾株被冬天遺落的干枯蘆葦穿插其中,蘆花頂著枯草的黃色,和濃密的綠色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疤J葦深花里,漁歌一曲長?!蔽倚闹幸髡b著這句詩。蘆葦是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生長在灌溉溝渠旁、河堤沼澤等地,是濕地環境中生長的主要植物之一。潮河良好的濕地環境給蘆葦提供了生長的空間。
木棧道邊的一小片蘆葦蕩正努力生長,試圖伸夠木棧道的木條。我站在岸邊的木棧道上感受著涼爽、清新的空氣,聽流水在耳畔奏響瓊音?!疤懒耍∥壹夷莾旱拇蠛舆呉灿羞@樣的蘆葦,我媽還摘過寬大的蘆葦葉子包粽子!”看著眼前的蘆葦,我不禁想到了小時候老家稻田邊的蘆葦蕩。它們長在河溝邊,和一簇簇細嫩的柳樹苗長在一起,柳條可以用來編筐,蘆葦則供村里人采摘葉片包粽子。可惜,時光流轉,那片蘆葦蕩終究成了記憶里的一片風景,只能偶爾拿來回憶。
當地的河湖管理員向我們介紹了一下這種蘆葦,他說這種叫野蘆葦,在潮河岸邊或者淺灘非常常見,其實這種蘆葦并不適合包粽子,葉子比較狹長,包粽子那種是家蘆葦,葉片長而挺闊。現在的蘆葦蕩并不是最美的,秋天蘆花泛黃的蘆葦才叫好看,等到了冬天,干枯的蘆葦立在結冰的冰面上更是絕美……
天氣陰沉,氣溫涼爽,細碎的雨滴翩然而至,紛紛躍入潮河的懷抱,而我們也走進灤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館里進行參觀。
科普館里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珍稀鳥類仿真模型。第一眼我就被這些天空的生靈萌化了。紅角鵠頂著“小耳朵”,瞪著呆萌的大眼睛;雀鷹歪著小腦袋似在思考些什么;灰鶴有著灰黑色的大長腿,黑綠色的嘴巴是全身最亮麗的顏色……
原來灤平潮河國家濕地公園竟有如此多的珍稀鳥類,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除了鳥類,潮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的森林、灌叢、草甸等植被也很茂盛,記錄維管植物 408 種,好多植物我都聞所未聞……
從科普館出來,我對灤平有了新的認識,我腦中都是那些珍稀鳥類和那些數不清的植物,我對下午采風點的期待值又增加了不少。
下午的采風點依舊是潮河沿岸,地點是灤平縣虎什哈鎮六道河村。上午的小雨讓河邊的草木顏色更加干凈清新,坐在車上可以看見河里游著的野鴨、白鵝和站在草叢里隨時準備捕食游魚的蒼鷺。待車輛停在岸邊,不論河邊和河里的都早已撲棱著翅膀要么飛上了天空,要么躲遠了,不知道各位攝影老師們抓拍到沒有。有幾位老師被河邊的鵝卵石吸引,蹲在河邊撿起了石頭。這些躺在河岸邊看似普通的鵝卵石見證了潮河的昨日與今朝,它們歷經流水和歲月的打磨光滑而又圓潤。草木會干枯,飛鳥擇良地而棲,而這些小小的鵝卵石是潮河最忠貞的隨從……
沿河上行,從灤平作家協會袁舒森老師口中得知,曾經的潮河偷捕魚蝦的情況屢禁不止。因為當時政策法規的不健全,跨地域執法存在諸多掣肘,北京、承德兩地偷捕的人最擅于鉆空子。尤其是邊界地帶,北京執法的人員抓不了灤平界這邊偷捕的,灤平執法的又抓不了北京界那邊偷捕的,遇到這種情況兩地執法者都是干著急,卻又無可奈何。后來,國家的法律法規日益健全,在兩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執法實行了聯動,讓那些偷捕的人再無可乘之機……政府的重視、民眾的自覺和法律的加持,讓潮河兩岸生態日益向好,才有今日的盎然生機。望著車窗外蔓延的綠色,我的心底一片澄澈。
在另一處采風的河邊,我們到達時恰好遠處山間正有一列火車穿山而過,遠遠望去像一條長龍在山宇間鉆進鉆出,直至鉆進遠處的一片綠色消失不見。順著石坡而下,可見岸邊的水芹菜已長到半人高,沿著橫貫河流的一個個石墩行至河中心,眼前是開闊的河道,望遠山青翠、聽流水潺潺,眼前這山清水秀、岸綠景美的一幕滌蕩了心中諸多蕪雜。
今日之灤平潮河國家濕地公園有如此盛景,是灤平政府和兩岸民眾共同努力的結果。灤平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道路,以河長制為抓手,嚴格落實屬地執法責任,依法治河管河……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灤平境內的潮河煥發出盎然生機,儼然一幅林水相依、水草豐茂、魚類悠然、水禽飛舞、充滿詩情畫意的水墨丹青。
這一趟采風之行刷新了我對灤平原有的認知,讓我記住了潮河兩岸鋪展開來的綠色和鳥鳴,記住了潮河兩岸的民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出的綠色樂章,這樂章悅耳悅心!你聽!這潮河水聲緩緩滋長,潤澤而綿長!
(作者:孫曉明 推薦地區:承德)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
綠色的樂章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4-12-06
灤平我去過的次數屈指可數,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巍峨的金山嶺長城和周臺子村,而對于其境內的潮河和潮河濕地公園卻知之甚少。經查閱資料得知:潮河古稱鮑丘水,宋代因水流湍急,其聲如潮而得名潮里河,簡稱潮河。潮河發源于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草碾溝南山,為潮白河一級支流,從豐寧滿族自治縣進入灤平縣,經虎什哈鎮、馬營子滿族鄉、付家店滿族鄉、巴克什營鎮,在巴克什營鎮穿長城出境到北京市密云區。
當采風的車輛駛入盤旋上升的山路,我有一瞬間的恍惚:不是去潮河采風嗎怎么一直往高處走我帶著疑問欣賞著窗外的風景,車輛就這樣沿著盤旋的山路上升又下降,而后映入眼簾的是熱鬧的村莊和開闊的良田,我心中的疑問也隨之消散:這趟路線真是別有一番景致!我不禁想起了上學時學過的那篇《桃花源記》,或許很久很久以前來這里的人們也是“不復出焉,與外人間隔”。
車窗外天空一直陰沉著,氣溫降了好幾度,與前幾日燥熱的天氣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天氣出行體感非常舒適。
車輛在付家店鄉北店子村灤平潮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館停了下來,不遠處就是汩汩流淌的潮河水,讓人忍不住走近。
時值五月,草木盡情地生長,毫無保留地把綠色釋放、獻給人間。清澈的河流,仿若大地柔軟的血管。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見,成群的小魚苗在水草間穿梭;大白鵝在河水里洗過后更加白得耀眼,橙黃色的鵝掌顏色鮮艷、清透;幾只鴨子正從河里回到岸上,站在石階上專注于梳理自己的羽毛。河中心的睡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葉托著淡粉、潔白的花朵開在水面,安靜而恬淡。河岸邊的睡蓮則依河堤而生,安安靜靜地生長,不卑不亢,沒有因為生長位置的差別而顯出絲毫遜色。當地的河湖管理員說潮河沿岸這樣的睡蓮不止一處,每到這個時節,沿河的睡蓮陸續盛開,成為潮河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避暑山莊里也有睡蓮,每年我都要去觀賞一番,但避暑山莊里的睡蓮開在湖畔里,開在圍墻內,仿佛深宮里不諳世事的格格,有著幾分矜持的高貴。而潮河里開放的睡蓮是自由的、熱烈的、奔放的,它們扎根于潮河,無拘無束,它們習慣聽流水講述兩岸的故事,沒有嬌嗔,反而多了幾分灑脫隨性。
正賞著睡蓮,一只黑鸛在天空張開翅膀朝河對岸的山林飛去,我們紛紛抬頭,拿出手機試圖拍下這個“鳥中大熊貓”。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實中見到黑鸛,驚喜和驚奇溢于言表。對面的山林大部分都是松樹,黑鸛瞬間隱入山林,手機拍到的也只是模糊的身影。據當地的河湖管理員介紹,山上起碼得有二三十個黑鸛的窩,這些黑鸛早就把這里當成了家,除了這片山林,附近的山崖也有它們的巢穴。
“它們不怕人嗎沒人破壞嗎”我不禁問道。
“若是前些年,它們肯定都不愿意來。那時候為了發展經濟,潮河水受到了污染,人們的錢袋子鼓了,可是生態也破壞了。不僅空氣變差、糧食減產,許多候鳥都繞道而行。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們的環保意識變強,意識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水清了、岸綠了、空氣清新了,候鳥陸陸續續又開始來了,有的還成了留鳥??h里專門成立了動物保護協會,村民們也當起了河湖管理員和志愿者,定期在岸邊巡邏,共同守護這些人類的朋友……”當地的河湖管理員滔滔不絕地跟我們介紹著。
天空還不時有其他珍稀鳥類飛過,可惜我才疏學淺叫不上名字,只能一個勁驚嘆著。攝影家協會的老師們將無人機升空,追著黑鸛等稀有鳥類跟拍。
河邊的蘆葦扎堆生長著,濃密的綠色讓人看了心情大好。幾株被冬天遺落的干枯蘆葦穿插其中,蘆花頂著枯草的黃色,和濃密的綠色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蘆葦深花里,漁歌一曲長。”我心中吟誦著這句詩。蘆葦是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生長在灌溉溝渠旁、河堤沼澤等地,是濕地環境中生長的主要植物之一。潮河良好的濕地環境給蘆葦提供了生長的空間。
木棧道邊的一小片蘆葦蕩正努力生長,試圖伸夠木棧道的木條。我站在岸邊的木棧道上感受著涼爽、清新的空氣,聽流水在耳畔奏響瓊音。“太美了!我家那兒的大河邊也有這樣的蘆葦,我媽還摘過寬大的蘆葦葉子包粽子!”看著眼前的蘆葦,我不禁想到了小時候老家稻田邊的蘆葦蕩。它們長在河溝邊,和一簇簇細嫩的柳樹苗長在一起,柳條可以用來編筐,蘆葦則供村里人采摘葉片包粽子??上В瑫r光流轉,那片蘆葦蕩終究成了記憶里的一片風景,只能偶爾拿來回憶。
當地的河湖管理員向我們介紹了一下這種蘆葦,他說這種叫野蘆葦,在潮河岸邊或者淺灘非常常見,其實這種蘆葦并不適合包粽子,葉子比較狹長,包粽子那種是家蘆葦,葉片長而挺闊?,F在的蘆葦蕩并不是最美的,秋天蘆花泛黃的蘆葦才叫好看,等到了冬天,干枯的蘆葦立在結冰的冰面上更是絕美……
天氣陰沉,氣溫涼爽,細碎的雨滴翩然而至,紛紛躍入潮河的懷抱,而我們也走進灤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館里進行參觀。
科普館里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珍稀鳥類仿真模型。第一眼我就被這些天空的生靈萌化了。紅角鵠頂著“小耳朵”,瞪著呆萌的大眼睛;雀鷹歪著小腦袋似在思考些什么;灰鶴有著灰黑色的大長腿,黑綠色的嘴巴是全身最亮麗的顏色……
原來灤平潮河國家濕地公園竟有如此多的珍稀鳥類,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除了鳥類,潮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的森林、灌叢、草甸等植被也很茂盛,記錄維管植物 408 種,好多植物我都聞所未聞……
從科普館出來,我對灤平有了新的認識,我腦中都是那些珍稀鳥類和那些數不清的植物,我對下午采風點的期待值又增加了不少。
下午的采風點依舊是潮河沿岸,地點是灤平縣虎什哈鎮六道河村。上午的小雨讓河邊的草木顏色更加干凈清新,坐在車上可以看見河里游著的野鴨、白鵝和站在草叢里隨時準備捕食游魚的蒼鷺。待車輛停在岸邊,不論河邊和河里的都早已撲棱著翅膀要么飛上了天空,要么躲遠了,不知道各位攝影老師們抓拍到沒有。有幾位老師被河邊的鵝卵石吸引,蹲在河邊撿起了石頭。這些躺在河岸邊看似普通的鵝卵石見證了潮河的昨日與今朝,它們歷經流水和歲月的打磨光滑而又圓潤。草木會干枯,飛鳥擇良地而棲,而這些小小的鵝卵石是潮河最忠貞的隨從……
沿河上行,從灤平作家協會袁舒森老師口中得知,曾經的潮河偷捕魚蝦的情況屢禁不止。因為當時政策法規的不健全,跨地域執法存在諸多掣肘,北京、承德兩地偷捕的人最擅于鉆空子。尤其是邊界地帶,北京執法的人員抓不了灤平界這邊偷捕的,灤平執法的又抓不了北京界那邊偷捕的,遇到這種情況兩地執法者都是干著急,卻又無可奈何。后來,國家的法律法規日益健全,在兩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執法實行了聯動,讓那些偷捕的人再無可乘之機……政府的重視、民眾的自覺和法律的加持,讓潮河兩岸生態日益向好,才有今日的盎然生機。望著車窗外蔓延的綠色,我的心底一片澄澈。
在另一處采風的河邊,我們到達時恰好遠處山間正有一列火車穿山而過,遠遠望去像一條長龍在山宇間鉆進鉆出,直至鉆進遠處的一片綠色消失不見。順著石坡而下,可見岸邊的水芹菜已長到半人高,沿著橫貫河流的一個個石墩行至河中心,眼前是開闊的河道,望遠山青翠、聽流水潺潺,眼前這山清水秀、岸綠景美的一幕滌蕩了心中諸多蕪雜。
今日之灤平潮河國家濕地公園有如此盛景,是灤平政府和兩岸民眾共同努力的結果。灤平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道路,以河長制為抓手,嚴格落實屬地執法責任,依法治河管河……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灤平境內的潮河煥發出盎然生機,儼然一幅林水相依、水草豐茂、魚類悠然、水禽飛舞、充滿詩情畫意的水墨丹青。
這一趟采風之行刷新了我對灤平原有的認知,讓我記住了潮河兩岸鋪展開來的綠色和鳥鳴,記住了潮河兩岸的民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出的綠色樂章,這樂章悅耳悅心!你聽!這潮河水聲緩緩滋長,潤澤而綿長!
(作者:孫曉明 推薦地區:承德)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