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們就像那一車馬鈴薯似的,經過好多道嚴格的消毒程序,才讓進到車間的。
車間里很安靜,沒有機聲隆隆,只有一排排不銹鋼管線或粗或細地深入地下和伸入房頂。管線始終以平行線的排布在車間里穿行曲折,絕對沒有凌亂和交叉,也沒有斜出的旁門左道。橫平豎直,在瑩白色的燈光下,不銹鋼管線閃著銀光,清潔明亮,不染纖塵。很少見到工人,一切操作都在中心控制室,電腦掌控:溫度調節、干濕度調節、物料投放、調料配比、質量檢測、產品包裝等,包括我們進入到車間的什么位置,中心控制室都了如指掌。
看似冷冰和寂寞,豈不知,管線內罐桶內密封箱內卻是“水深火熱”“刀光劍影”“你追我趕”“浴火重生”的世界。帶著泥土氣息的馬鈴薯在這里經過挑選、水洗、去皮、水洗、切片、水洗、烘烤、烹炸、調味、塑形、裝袋……十幾道工序后,就變成各種噴香美味的薯片,進入世界各地。
馬鈴薯變薯片的過程,有多條復雜的生產線,有著紛繁的用水回收系統。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中水和蒸餾水,中水、蒸餾水和自來水都會回收用于馬鈴薯的去泥清洗、去皮清洗。什么水用于什么環節,都有嚴格要求和標準。
好麗友公司每天消耗馬鈴薯150噸,那每天要用多少自來水呢滿產是800噸,平時都在600噸以上。如果把兩次中水循環計算在內,日用水量超過2000噸。這個數字可不小。
帶著泥的第一遍清洗用水去了哪里呢在廊坊開發區環保局指導下,好麗友公司對水處理循環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使水質達到人們可以接觸的一級A景觀用水,用于企業沖廁、綠化、沖洗廠區,排入污水處理廠進行再處理。每年,他們因為水循環使用節約自來水6萬多噸,節約成本50多萬元。對于企業來講,節約了成本就是增加了效益。對作為地下水資源珍貴的廊坊來說,同樣也是生態保護貢獻。
除卻水循環利用,好麗友公司可圈可點之處,還在于每天產生的15噸污泥有了好去處,每天產生的1.5噸馬鈴薯皮也有了好去處。
部門經理楊萬慶自豪地說,他們的樓頂是太陽能供電系統,車間里還有余熱回收系統。企業已經邁進綠色工廠的行列。
二
水,人類的生命之源。科技現代化發展至今,水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命脈,廣泛地用于能源、制造、化工、冶金、造紙、紡織、煉油、加工等行業。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中,廢水仍然位列廢氣和廢渣之前。解決了廢水的處理問題,環境保護便成功了一大半。其他的廢渣廢氣也要通過水的清洗和稀釋等技術性處理,實現無害化。
普通人肯定想象不到,一個牛奶制品企業,竟然會是廊坊市開發區用水第一大戶。
為了解開疑惑,我通過環保部門聯系到廊坊伊利牛奶制品有限公司。
“梁工,您有快兩年沒有到我們這里了吧”
“是啊,雖然我沒來,但是你們的狀態我都清楚著呢。”一見面,賓主之間的微笑透露出真誠和友善。梁工,名叫梁春麗。她是企業的常客,作為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如何為企業綠色發展保駕護航是她和同事們晝思夜想的事情。政企同心,才能闖出一條綠色之路。
參觀伊利牛奶生產線不用像在好麗友公司那樣“全副武裝”,在二樓可以居高臨下隔著透明玻璃將車間看個明白。辦公區域中間是6條超高溫生產線和14條灌裝生產線。回形的辦公區域避免了夏天高溫照射和冬季寒冷侵蝕,使得中間區域溫度相對穩定,恒溫處理成本也相對較低。
“這些管線里大部分都是流動的牛奶。牛奶在接收存入原奶倉后,需要經過分離、巴氏殺菌、均質、超高溫殺菌、無菌灌裝、包裝等工序,才能加工成各種奶制品。但是這些牛奶經過的管線和奶倉的使用周期都有嚴格的要求,達到生產使用周期后需要進行停機清洗,設備清洗也要按照清洗標準進行,保證設備處于安全狀態。我們堅守食品安全和生產安全這條底線,為消費者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廊坊伊利負責人介紹。
伊利公司每天都在滿負荷600噸牛奶生產,用水量在1800噸左右,而沖洗設備的水不能回收重復沖洗。這些水怎么辦
在伊利公司廠區西北,我們看到了最后的水處理系統,那個管口不論春夏秋冬,流出的都是27度的恒溫水,按國家標準經過嚴格處理后,帶著伊利人的熱情和溫馨流向了另外幾家企業,繼續發揮著它們的效用。如果是冬天,這些水還會經過取暖管道再從這里排走。
“給你們5毛錢一噸的中水,干不干”當開發區環保人將這個信息介紹給從事汽車制動器加工的盧卡斯公司和從事涂料生產的阿克蘇·諾貝爾公司時,兩大廠家非常高興。
這兩家生產企業也是用水大戶,每天用水量都在200噸以上。前者是用于切削液勾兌及貨架沖洗,后者是用于沖洗攪拌罐。而廠區綠化使用了伊利公司處理后的中水,減少了新鮮水的用量。工業用水9.3元/噸,用中水0.5元/噸,成本減少了8.8元,而伊利公司排出的水完全符合他們的部分用水要求。
雙方都節約了成本,還實現了水循環使用的生態環保要求,水資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一條生態鏈條的搭建,使得生態園區內的水資源循環利用起來。
三
梁春麗和幾個同事是1997年到開發區的。那個時候,除了數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外,到處還都是沙荒地一片,周圍村莊林立。剛開始“引鳳筑巢”,只要不是高耗能高污染,不分企業性質,來了就好。遠不像現在,軟硬件具備,“入駐”的環保門檻更高。那期間,在行政審批中心設置了環保窗口,他們成為行政審批窗口的環保工作人員。當企業負責人前來辦理環評手續時,都不知道怎么稱呼他們。梁春麗說,我們是政府部門的普通工作人員,都是為咱們企業服務的,就叫我“梁工”吧。其他同事有被稱為“王工”的,也有被稱為“李工”的。
二十多年來,開發區環保人不管職務和身份如何變化,當某個企業生產不符合環保要求時,他們總是及時出現在現場,和企業一起分析原因,幫助他們找上游的原材料問題,找下游的物料使用廠家,及時進行改造升級。
2011年開發區環境保護局成立后,他們以超前的思維站在環境保護第一線:環境保護,目的不是處罰,而是引導和服務。數百家企業日夜不停地運轉,他們就常態化地開展巡查,有時候是白天查,有時候是晚間查,發現一家,整改一家。
為促使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最大限度減少生產排放,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盡可能地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開發區生態環保局實行了“環境保護獎勵補貼”政策。 2002年開發區拿到ISO14000國家環保認證,2009年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2007年,開發區開始探索國家生態工業園示范區創建,2018年3月經過國家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聯合評估驗收,被正式命名為河北省第一家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十年磨一劍,當他們獲取這一殊榮的時候,他們的心沸騰了,但他們也知道,肩上的責任更重了,生態工業園建設發展中,各種生態紅線都是對他們的最低要求。
廊坊開發區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聚焦了現代商貿物流、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為主導的實體產業,構建了具有開發區特色的“1+1+4”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商貿物流、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生命科學、休閑文旅產業)。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成功創建,加快打造了“八大產業場景”,成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廊坊開發區的招商工作也不斷地把理念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優中選優,錦上添花,緊密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走上一條高附加值、低生態影響的發展道路,為廊坊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現在,廊坊開發區有各類工商企業累計6000家,占地企業1000家,世界500強20家,其中的重點企業分布在什么街區,什么性質,生產多少產品,產生多少廢水、廢氣、廢渣,還有噪音,都有一本環保賬、布局圖。
“其實,環境保護就是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實現能源循環,生態循環,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能源的浪費,減少污染,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工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可持續性的和諧發展。”每個開發區環保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認識。
四
走進廊坊城西如海的梨花深處,一壟壟泥土偎依在一排排柳樹下,掀開壟上覆蓋的毛氈,黝黑的泥土中鉆出一條條紅亮的蚯蚓,春天來了,這些小精靈們也時不時地露出頭來探望。
這是廊坊市臻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800畝蚯蚓養殖場。總經理劉漢波,本來辦著一家家具企業,多年前,企業發展陷入瓶頸,他很是著急。聽朋友閑聊,得知可以用污泥養蚯蚓的信息,決定再起一攤,先期投資200多畝地,潛心鉆研蚯蚓養殖技術,這一鉆研不要緊,得到了樂趣,嘗到了甜頭。
劉漢波辦養殖場得到了廊坊開發區相關企業的認可,以每噸160元有償處置費用支持他全年21000噸污泥,這些污泥有來自好麗友公司的下腳料,還有來自開發區污水處理廠等企業的有機污泥。這些廢渣、污泥成為蚯蚓生長的最佳食料,處理后的污泥還可加工成有機肥料。如果劉漢波將800畝地滿產養殖,全年需要200萬噸之多,“胃口”巨大。
蚯蚓在濕度和陰涼的環境里繁殖極快,生長極快。別看這些小家伙柔柔軟軟,吃起污泥來,不怕“撐壞肚子撐壞胃”。從小米粒大的蟲卵到10厘米成蟲只需要1個月。養殖場日消耗污泥1300多噸,每天可收獲蚯蚓1噸多。
工業處理污泥傳統的辦法大都是焚燒法,但這個方法處理成本極其昂貴,焚燒1噸的成本是5000元。不少地方采用填埋處理,成本降下來了,但是土地污染隱患又上去了。或者是把污泥交給有資質的單位去處理,處理費用依然很高。蚯蚓養殖讓污泥有了好去處,蚯蚓吃過污泥排出的糞便,還是田里上好的農家肥有機肥。在劉漢波的規劃里,從蚯蚓養殖延伸開去,花卉觀光、綠地宿營、采摘養生、少兒研學正逐一實施,污泥處理又延展出新的自然生態產業鏈。
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提供了一組數據,全年處理污水1400萬噸,處理后的中水70%用于景觀綠化、公用事業、熱力供應,剩下的30%排入鳳河,再流入下游不遠處的永定河。
五
生態環保,千頭萬緒錯綜復雜;生態環保,指標要求方方面面;生態環保,不能突破任何底線。我們通過好麗友公司、伊利公司、臻集公司的幾個畫面,可見廊坊開發區環保工作的潛心探索,也足見廊坊開發區環保人的艱辛。在說到今日之成就,開發區環保人都謙虛地說,這是幾代開發區環保人接續拼搏的結果,這是各級各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歷屆開發區工委管委班子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結果,更是幾代開發區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目標勇爭一流、探索創新的結果。
車行在廊坊開發區寬敞的大馬路上,整個城區綠樹掩映,鳥語花香。藍天白云下,陽光旖旎,滿眼的花紅柳綠。讓流水回歸江河,讓泥土回歸大地,這是現代化工業園區最和諧美好的生態循環。
(作者:譚國倫 推薦地區:衡水)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
回歸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4-12-06
一
我們就像那一車馬鈴薯似的,經過好多道嚴格的消毒程序,才讓進到車間的。
車間里很安靜,沒有機聲隆隆,只有一排排不銹鋼管線或粗或細地深入地下和伸入房頂。管線始終以平行線的排布在車間里穿行曲折,絕對沒有凌亂和交叉,也沒有斜出的旁門左道。橫平豎直,在瑩白色的燈光下,不銹鋼管線閃著銀光,清潔明亮,不染纖塵。很少見到工人,一切操作都在中心控制室,電腦掌控:溫度調節、干濕度調節、物料投放、調料配比、質量檢測、產品包裝等,包括我們進入到車間的什么位置,中心控制室都了如指掌。
看似冷冰和寂寞,豈不知,管線內罐桶內密封箱內卻是“水深火熱”“刀光劍影”“你追我趕”“浴火重生”的世界。帶著泥土氣息的馬鈴薯在這里經過挑選、水洗、去皮、水洗、切片、水洗、烘烤、烹炸、調味、塑形、裝袋……十幾道工序后,就變成各種噴香美味的薯片,進入世界各地。
馬鈴薯變薯片的過程,有多條復雜的生產線,有著紛繁的用水回收系統。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中水和蒸餾水,中水、蒸餾水和自來水都會回收用于馬鈴薯的去泥清洗、去皮清洗。什么水用于什么環節,都有嚴格要求和標準。
好麗友公司每天消耗馬鈴薯150噸,那每天要用多少自來水呢滿產是800噸,平時都在600噸以上。如果把兩次中水循環計算在內,日用水量超過2000噸。這個數字可不小。
帶著泥的第一遍清洗用水去了哪里呢在廊坊開發區環保局指導下,好麗友公司對水處理循環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使水質達到人們可以接觸的一級A景觀用水,用于企業沖廁、綠化、沖洗廠區,排入污水處理廠進行再處理。每年,他們因為水循環使用節約自來水6萬多噸,節約成本50多萬元。對于企業來講,節約了成本就是增加了效益。對作為地下水資源珍貴的廊坊來說,同樣也是生態保護貢獻。
除卻水循環利用,好麗友公司可圈可點之處,還在于每天產生的15噸污泥有了好去處,每天產生的1.5噸馬鈴薯皮也有了好去處。
部門經理楊萬慶自豪地說,他們的樓頂是太陽能供電系統,車間里還有余熱回收系統。企業已經邁進綠色工廠的行列。
二
水,人類的生命之源。科技現代化發展至今,水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命脈,廣泛地用于能源、制造、化工、冶金、造紙、紡織、煉油、加工等行業。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中,廢水仍然位列廢氣和廢渣之前。解決了廢水的處理問題,環境保護便成功了一大半。其他的廢渣廢氣也要通過水的清洗和稀釋等技術性處理,實現無害化。
普通人肯定想象不到,一個牛奶制品企業,竟然會是廊坊市開發區用水第一大戶。
為了解開疑惑,我通過環保部門聯系到廊坊伊利牛奶制品有限公司。
“梁工,您有快兩年沒有到我們這里了吧”
“是啊,雖然我沒來,但是你們的狀態我都清楚著呢。”一見面,賓主之間的微笑透露出真誠和友善。梁工,名叫梁春麗。她是企業的常客,作為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如何為企業綠色發展保駕護航是她和同事們晝思夜想的事情。政企同心,才能闖出一條綠色之路。
參觀伊利牛奶生產線不用像在好麗友公司那樣“全副武裝”,在二樓可以居高臨下隔著透明玻璃將車間看個明白。辦公區域中間是6條超高溫生產線和14條灌裝生產線。回形的辦公區域避免了夏天高溫照射和冬季寒冷侵蝕,使得中間區域溫度相對穩定,恒溫處理成本也相對較低。
“這些管線里大部分都是流動的牛奶。牛奶在接收存入原奶倉后,需要經過分離、巴氏殺菌、均質、超高溫殺菌、無菌灌裝、包裝等工序,才能加工成各種奶制品。但是這些牛奶經過的管線和奶倉的使用周期都有嚴格的要求,達到生產使用周期后需要進行停機清洗,設備清洗也要按照清洗標準進行,保證設備處于安全狀態。我們堅守食品安全和生產安全這條底線,為消費者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廊坊伊利負責人介紹。
伊利公司每天都在滿負荷600噸牛奶生產,用水量在1800噸左右,而沖洗設備的水不能回收重復沖洗。這些水怎么辦
在伊利公司廠區西北,我們看到了最后的水處理系統,那個管口不論春夏秋冬,流出的都是27度的恒溫水,按國家標準經過嚴格處理后,帶著伊利人的熱情和溫馨流向了另外幾家企業,繼續發揮著它們的效用。如果是冬天,這些水還會經過取暖管道再從這里排走。
“給你們5毛錢一噸的中水,干不干”當開發區環保人將這個信息介紹給從事汽車制動器加工的盧卡斯公司和從事涂料生產的阿克蘇·諾貝爾公司時,兩大廠家非常高興。
這兩家生產企業也是用水大戶,每天用水量都在200噸以上。前者是用于切削液勾兌及貨架沖洗,后者是用于沖洗攪拌罐。而廠區綠化使用了伊利公司處理后的中水,減少了新鮮水的用量。工業用水9.3元/噸,用中水0.5元/噸,成本減少了8.8元,而伊利公司排出的水完全符合他們的部分用水要求。
雙方都節約了成本,還實現了水循環使用的生態環保要求,水資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一條生態鏈條的搭建,使得生態園區內的水資源循環利用起來。
三
梁春麗和幾個同事是1997年到開發區的。那個時候,除了數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外,到處還都是沙荒地一片,周圍村莊林立。剛開始“引鳳筑巢”,只要不是高耗能高污染,不分企業性質,來了就好。遠不像現在,軟硬件具備,“入駐”的環保門檻更高。那期間,在行政審批中心設置了環保窗口,他們成為行政審批窗口的環保工作人員。當企業負責人前來辦理環評手續時,都不知道怎么稱呼他們。梁春麗說,我們是政府部門的普通工作人員,都是為咱們企業服務的,就叫我“梁工”吧。其他同事有被稱為“王工”的,也有被稱為“李工”的。
二十多年來,開發區環保人不管職務和身份如何變化,當某個企業生產不符合環保要求時,他們總是及時出現在現場,和企業一起分析原因,幫助他們找上游的原材料問題,找下游的物料使用廠家,及時進行改造升級。
2011年開發區環境保護局成立后,他們以超前的思維站在環境保護第一線:環境保護,目的不是處罰,而是引導和服務。數百家企業日夜不停地運轉,他們就常態化地開展巡查,有時候是白天查,有時候是晚間查,發現一家,整改一家。
為促使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最大限度減少生產排放,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盡可能地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開發區生態環保局實行了“環境保護獎勵補貼”政策。 2002年開發區拿到ISO14000國家環保認證,2009年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2007年,開發區開始探索國家生態工業園示范區創建,2018年3月經過國家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聯合評估驗收,被正式命名為河北省第一家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十年磨一劍,當他們獲取這一殊榮的時候,他們的心沸騰了,但他們也知道,肩上的責任更重了,生態工業園建設發展中,各種生態紅線都是對他們的最低要求。
廊坊開發區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聚焦了現代商貿物流、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為主導的實體產業,構建了具有開發區特色的“1+1+4”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商貿物流、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生命科學、休閑文旅產業)。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成功創建,加快打造了“八大產業場景”,成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廊坊開發區的招商工作也不斷地把理念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優中選優,錦上添花,緊密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走上一條高附加值、低生態影響的發展道路,為廊坊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現在,廊坊開發區有各類工商企業累計6000家,占地企業1000家,世界500強20家,其中的重點企業分布在什么街區,什么性質,生產多少產品,產生多少廢水、廢氣、廢渣,還有噪音,都有一本環保賬、布局圖。
“其實,環境保護就是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實現能源循環,生態循環,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能源的浪費,減少污染,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工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可持續性的和諧發展。”每個開發區環保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認識。
四
走進廊坊城西如海的梨花深處,一壟壟泥土偎依在一排排柳樹下,掀開壟上覆蓋的毛氈,黝黑的泥土中鉆出一條條紅亮的蚯蚓,春天來了,這些小精靈們也時不時地露出頭來探望。
這是廊坊市臻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800畝蚯蚓養殖場。總經理劉漢波,本來辦著一家家具企業,多年前,企業發展陷入瓶頸,他很是著急。聽朋友閑聊,得知可以用污泥養蚯蚓的信息,決定再起一攤,先期投資200多畝地,潛心鉆研蚯蚓養殖技術,這一鉆研不要緊,得到了樂趣,嘗到了甜頭。
劉漢波辦養殖場得到了廊坊開發區相關企業的認可,以每噸160元有償處置費用支持他全年21000噸污泥,這些污泥有來自好麗友公司的下腳料,還有來自開發區污水處理廠等企業的有機污泥。這些廢渣、污泥成為蚯蚓生長的最佳食料,處理后的污泥還可加工成有機肥料。如果劉漢波將800畝地滿產養殖,全年需要200萬噸之多,“胃口”巨大。
蚯蚓在濕度和陰涼的環境里繁殖極快,生長極快。別看這些小家伙柔柔軟軟,吃起污泥來,不怕“撐壞肚子撐壞胃”。從小米粒大的蟲卵到10厘米成蟲只需要1個月。養殖場日消耗污泥1300多噸,每天可收獲蚯蚓1噸多。
工業處理污泥傳統的辦法大都是焚燒法,但這個方法處理成本極其昂貴,焚燒1噸的成本是5000元。不少地方采用填埋處理,成本降下來了,但是土地污染隱患又上去了。或者是把污泥交給有資質的單位去處理,處理費用依然很高。蚯蚓養殖讓污泥有了好去處,蚯蚓吃過污泥排出的糞便,還是田里上好的農家肥有機肥。在劉漢波的規劃里,從蚯蚓養殖延伸開去,花卉觀光、綠地宿營、采摘養生、少兒研學正逐一實施,污泥處理又延展出新的自然生態產業鏈。
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提供了一組數據,全年處理污水1400萬噸,處理后的中水70%用于景觀綠化、公用事業、熱力供應,剩下的30%排入鳳河,再流入下游不遠處的永定河。
五
生態環保,千頭萬緒錯綜復雜;生態環保,指標要求方方面面;生態環保,不能突破任何底線。我們通過好麗友公司、伊利公司、臻集公司的幾個畫面,可見廊坊開發區環保工作的潛心探索,也足見廊坊開發區環保人的艱辛。在說到今日之成就,開發區環保人都謙虛地說,這是幾代開發區環保人接續拼搏的結果,這是各級各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歷屆開發區工委管委班子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結果,更是幾代開發區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目標勇爭一流、探索創新的結果。
車行在廊坊開發區寬敞的大馬路上,整個城區綠樹掩映,鳥語花香。藍天白云下,陽光旖旎,滿眼的花紅柳綠。讓流水回歸江河,讓泥土回歸大地,這是現代化工業園區最和諧美好的生態循環。
(作者:譚國倫 推薦地區:衡水)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