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時節,朋友邀約靈壽大明川采風,生怕我道不熟,反復叮囑說,高速到五岳寨出口下,前行二百米即到,就是原來的花溪谷樹橋公園。
我不以為然,一個公園有什么好采風的。
朋友知我誤解了,戲謔說,跟你說話真費勁,這我可得好好給你惡補一下功課。大明川這個地方,可是一片極具文化內涵的地域,據清《欽定四庫全書·畿輔通志》記載:“大明川,在靈壽縣西北九十里,橫山嶺西、團泊口東,俗呼為錦繡大明川。”景區這個地方原為一片河灘地,雜草叢生、楊樹遍野。2018年10月,錦繡大明川也就是樹橋旅游區啟動建設,是石家莊市第四屆旅發大會的重點項目。現在的大明川,就是在河灘地的基礎上,經過更新理念,創新發展,建成了石家莊唯一的樹橋公園,再現了夕日明川錯錦的勝景。
末了,朋友說,相信我,你肯定不虛此行,大明川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覺。
我對橋情有獨鐘,一聽有橋,還是樹橋,頓時來了精神。
我的家鄉在蘇北,河道多,橋便也多。從小到大,見過也走過好多橋,像木橋、石橋、磚橋、竹橋、藤橋、鐵橋……形形色色,不可枚舉。
多年前,為了創作中篇小說《老木橋》,我曾獨自一人遠赴云南大理,目睹了堪稱橋梁活化石的松水藤橋的真容;斜靠在重慶江津一座歷經180余年風雨的利濟橋橋頭,抽著老艄公遞過的旱煙袋,聽他講石拱橋的光陰故事;也曾冒著烈日,在湖北恩施那沒有一根橋樁,卻安穩浮在水面上的獅子關浮橋上徜徉;頂著酷暑,在趙州橋橋面上,彎腰尋找張果老的驢蹄印、趙匡胤的車轍溝……唯獨沒有見過走過樹橋。
無疑,朋友一句“石家莊唯一的樹橋公園”引起了我的興趣,勾起了一睹樹橋芳容的欲望。著名詩人艾青在他的詩《橋》中說:橋是土地與土地的聯系,橋是河流與河流的愛情,橋是船只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橋是乘船者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方。
那樹橋應該長什么樣會帶給我怎樣的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呢
放下朋友電話,我就想,農業文明時代的人是多么的幸運啊,他們邁著悠閑的步子走上小橋,腳踩在青石板上,“篤篤篤”的聲音傳達出脈脈的溫情;愜意地站在橋頂看翻滾的麥浪、看搖擺的荷葉、看飛揚的蘆花、看落山的夕陽……如今,橋越建越多,越來越雄偉,可人們為了生計卻失去了時間和心情在橋上駐留,文化的步履永遠趕不上呼嘯而過的車輛。
平凡簡單才是生活的本原,而如白水一樣的生活也才更能回到自己的初心。主打“漫山、漫水、慢生活”牌的大明川,能提供這么一個契機,讓人們的紛繁雜擾的內心得到久違的釋放嗎
或許是景區刻意安排,抑或是機緣巧合,我住宿體驗的12號房車門口是慈河古河道,河道上方便是由40棵老楊樹以棧道綴連而成、長約650米的樹橋。
園區獨具匠心的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絕。
放眼望去,樹橋環著景區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穿樹而過。橋面上三五美女、幾小玩童小心翼翼行走,不時傳來嬉笑驚叫聲。
禁不住誘惑,和一眾文友也迫不及待踏上樹橋,體驗一下傳說中的“仙即是我,我即是仙”的感覺。
走在橋上,吱吱嘎嘎,晃晃悠悠,身邊高大的楊樹撐成一傘的繁華,線條流蘇,暈染大明川的溫柔背景;耳邊“知了—知了”的蟬聲唱著炎熱的夏天,激昂悠揚,裝點大明川的鄉間野趣;橋下蜿蜒的古船道,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飄著幾只小船,悠閑自得,揉碎了大明川的靜好時光。
人在半空,放眼望去,遠山含黛,近水含煙,古藤老樹纏繞于腳下,輕云薄霧飄移于山腰。橋與樹,與山,與云,與流水,相映成趣。風動枝搖,蟬鳴林間,如畫如仙景……
行一路,看一途,覺一絲清風,聞一縷花香,望一片云霧,聽一聲鳥鳴。走著走著,搖晃間,日子就這樣慢了下來,時光就這樣慢了下來,心就這樣慢了下來。
也許這便是陶淵明曾向往的那種生活: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
匆忙的人們,稍微停留一下你的腳步,撫著橋欄,看一眼西天的殘陽,聽一聽橋下的水聲,這是多么清雅恬適的生活啊!
錦繡大明川,詩意人間境。
不得不說,大明川的夜色也真的很美,那房、那樹、那小橋、那流水……在霓虹燈的妝點下,曼妙生姿,美輪美奐。樹橋宛若一條墨龍,靜臥在夜色里,涼風習習,樹影婆娑,溪水輕漾,花草溢香,千千美妙,蕩然于心。
朋友誠不欺我也。
如果說,我和樹橋是因為朋友邀約大明川采風而結緣,倒不如說我和樹橋相遇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它就如一個守船的艄公,不知我來、何時來還是不來,依然在晚風中等待著我。
登車返石,回望景區,樹橋依然靜靜地臥在那里,無悲、無樂、無寂、無憂,如一抹淺淡筆墨,似一幅寫意山水,等待有緣人。腦海頓時浮現出汪曾祺老先生送給朋友的一句話:“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中。”
作者簡介:
付世軍,筆名拾雨,1966年生,江蘇徐州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吆喝聲里的鄉愁》《涂滿桑椹的五月》;軍旅短篇小說集《酸棗樹》;中篇小說《雨季,打濕我的心情》《老木橋》;長篇小說《婚祭》《玉蟬》等。首屆《河北文學獎》獲得者;散文《娘的石榴樹》被江蘇2018年高考語文試卷用作閱讀理解題;小說《黑鷹》榮獲全國文學原創大賽“華夏文豪杯”獎。
電話:13930428398
地址:石家莊市橋西區槐安西路305號怡中苑小區
(作者:付世軍 推薦地區:石家莊)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
一座橋 一道景
來源:科技與宣傳教育處 時間:2024-12-06
今夏時節,朋友邀約靈壽大明川采風,生怕我道不熟,反復叮囑說,高速到五岳寨出口下,前行二百米即到,就是原來的花溪谷樹橋公園。
我不以為然,一個公園有什么好采風的。
朋友知我誤解了,戲謔說,跟你說話真費勁,這我可得好好給你惡補一下功課。大明川這個地方,可是一片極具文化內涵的地域,據清《欽定四庫全書·畿輔通志》記載:“大明川,在靈壽縣西北九十里,橫山嶺西、團泊口東,俗呼為錦繡大明川。”景區這個地方原為一片河灘地,雜草叢生、楊樹遍野。2018年10月,錦繡大明川也就是樹橋旅游區啟動建設,是石家莊市第四屆旅發大會的重點項目。現在的大明川,就是在河灘地的基礎上,經過更新理念,創新發展,建成了石家莊唯一的樹橋公園,再現了夕日明川錯錦的勝景。
末了,朋友說,相信我,你肯定不虛此行,大明川一定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覺。
我對橋情有獨鐘,一聽有橋,還是樹橋,頓時來了精神。
我的家鄉在蘇北,河道多,橋便也多。從小到大,見過也走過好多橋,像木橋、石橋、磚橋、竹橋、藤橋、鐵橋……形形色色,不可枚舉。
多年前,為了創作中篇小說《老木橋》,我曾獨自一人遠赴云南大理,目睹了堪稱橋梁活化石的松水藤橋的真容;斜靠在重慶江津一座歷經180余年風雨的利濟橋橋頭,抽著老艄公遞過的旱煙袋,聽他講石拱橋的光陰故事;也曾冒著烈日,在湖北恩施那沒有一根橋樁,卻安穩浮在水面上的獅子關浮橋上徜徉;頂著酷暑,在趙州橋橋面上,彎腰尋找張果老的驢蹄印、趙匡胤的車轍溝……唯獨沒有見過走過樹橋。
無疑,朋友一句“石家莊唯一的樹橋公園”引起了我的興趣,勾起了一睹樹橋芳容的欲望。著名詩人艾青在他的詩《橋》中說:橋是土地與土地的聯系,橋是河流與河流的愛情,橋是船只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橋是乘船者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方。
那樹橋應該長什么樣會帶給我怎樣的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呢
放下朋友電話,我就想,農業文明時代的人是多么的幸運啊,他們邁著悠閑的步子走上小橋,腳踩在青石板上,“篤篤篤”的聲音傳達出脈脈的溫情;愜意地站在橋頂看翻滾的麥浪、看搖擺的荷葉、看飛揚的蘆花、看落山的夕陽……如今,橋越建越多,越來越雄偉,可人們為了生計卻失去了時間和心情在橋上駐留,文化的步履永遠趕不上呼嘯而過的車輛。
平凡簡單才是生活的本原,而如白水一樣的生活也才更能回到自己的初心。主打“漫山、漫水、慢生活”牌的大明川,能提供這么一個契機,讓人們的紛繁雜擾的內心得到久違的釋放嗎
或許是景區刻意安排,抑或是機緣巧合,我住宿體驗的12號房車門口是慈河古河道,河道上方便是由40棵老楊樹以棧道綴連而成、長約650米的樹橋。
園區獨具匠心的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絕。
放眼望去,樹橋環著景區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穿樹而過。橋面上三五美女、幾小玩童小心翼翼行走,不時傳來嬉笑驚叫聲。
禁不住誘惑,和一眾文友也迫不及待踏上樹橋,體驗一下傳說中的“仙即是我,我即是仙”的感覺。
走在橋上,吱吱嘎嘎,晃晃悠悠,身邊高大的楊樹撐成一傘的繁華,線條流蘇,暈染大明川的溫柔背景;耳邊“知了—知了”的蟬聲唱著炎熱的夏天,激昂悠揚,裝點大明川的鄉間野趣;橋下蜿蜒的古船道,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飄著幾只小船,悠閑自得,揉碎了大明川的靜好時光。
人在半空,放眼望去,遠山含黛,近水含煙,古藤老樹纏繞于腳下,輕云薄霧飄移于山腰。橋與樹,與山,與云,與流水,相映成趣。風動枝搖,蟬鳴林間,如畫如仙景……
行一路,看一途,覺一絲清風,聞一縷花香,望一片云霧,聽一聲鳥鳴。走著走著,搖晃間,日子就這樣慢了下來,時光就這樣慢了下來,心就這樣慢了下來。
也許這便是陶淵明曾向往的那種生活: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
匆忙的人們,稍微停留一下你的腳步,撫著橋欄,看一眼西天的殘陽,聽一聽橋下的水聲,這是多么清雅恬適的生活啊!
錦繡大明川,詩意人間境。
不得不說,大明川的夜色也真的很美,那房、那樹、那小橋、那流水……在霓虹燈的妝點下,曼妙生姿,美輪美奐。樹橋宛若一條墨龍,靜臥在夜色里,涼風習習,樹影婆娑,溪水輕漾,花草溢香,千千美妙,蕩然于心。
朋友誠不欺我也。
如果說,我和樹橋是因為朋友邀約大明川采風而結緣,倒不如說我和樹橋相遇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它就如一個守船的艄公,不知我來、何時來還是不來,依然在晚風中等待著我。
登車返石,回望景區,樹橋依然靜靜地臥在那里,無悲、無樂、無寂、無憂,如一抹淺淡筆墨,似一幅寫意山水,等待有緣人。腦海頓時浮現出汪曾祺老先生送給朋友的一句話:“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中。”
作者簡介:
付世軍,筆名拾雨,1966年生,江蘇徐州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吆喝聲里的鄉愁》《涂滿桑椹的五月》;軍旅短篇小說集《酸棗樹》;中篇小說《雨季,打濕我的心情》《老木橋》;長篇小說《婚祭》《玉蟬》等。首屆《河北文學獎》獲得者;散文《娘的石榴樹》被江蘇2018年高考語文試卷用作閱讀理解題;小說《黑鷹》榮獲全國文學原創大賽“華夏文豪杯”獎。
電話:13930428398
地址:石家莊市橋西區槐安西路305號怡中苑小區
(作者:付世軍 推薦地區:石家莊)
手機掃描聽語音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