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547號提案的答復 | ||
發布機構 | 省生態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 索引號 | 0218077J/2018-01765 |
主題分類 | 建議提案辦理結果公開 | 文號 | |
發布日期 | 主題詞 | ||
效力狀態 |
第一次會議第547號提案的答復
是否同意公開:是
辦理結果:B
冀環辦字【2018】98號
宋善允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生態監測評估,為美麗河北建設提供科技支撐”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我省開展生態評估工作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補齊生態監測評估工作的短板需要各個相關部門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統籌推進我省生態監測預警和評估體系建設。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在生態監測評估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一)構建全省生態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和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監管平臺。目前,省環境監測中心已完成對全省各市縣監測站的垂直管理工作,已具備了對全省范圍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和聲環境質量等環境要素的監測能力。其中,有些要素還實現了全省范圍的在線自動監測,環境監測體系較為完備。2018年,將進一步完善大氣、水環境監測網,初步建成覆蓋省市縣鄉和企業的五級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省級以上開發區、鄉鎮空氣質量監測站、秸稈禁燒紅外線監測點全覆蓋,入境河流、出境河流、重點湖庫、重點斷面水質自動監測全覆蓋,重點排污單位在線監測全覆蓋,重點工業污染源和危廢管理全流程監管。構建全省生態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大氣監控指揮系統投入使用。建立全省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保障責任體系和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治機制。
目前我省的生態紅線劃定方案已獲得了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首批劃定的省份之一。省環保廳提出了“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嚴格管控環境風險隱患,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總體要求。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提出“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監管平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與評估考核”。
(二)開展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工作。基本目標是利用現代先進信息技術,查清全省森林資源現狀,建立全省森林資源基礎數據庫,為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和各種林業保護發展規劃、完善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體系等奠定基礎,并依此建立省、市、縣三級森林資源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實現覆蓋全省、互聯互通、數據共享、規范一致的森林資源動態監測平臺。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在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基礎上進行林地區劃、林班區劃、小班區劃以及主要道路河流的區劃,并落實公益林區劃界定。調查各類林地面積和權屬現狀。調查各類森林、林木蓄積量,以及林木的權屬、起源現狀。同時,建立全省森林資源管理及動態監測平臺已納入議事日程。運用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全省森林資源動態管理及服務平臺,實現數據管理。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目標考核及綠色發展目標落實等提供數據支撐。
(三)開展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加強省水環境監測中心與分中心監測能力建設,完善水質監測評價制度,健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采取定點取樣、巡測檢測、在線監測等方式方法,開展水功能區水質定期監督檢查,列入國家考核的122個重要水功能區實現監測全覆蓋。擴大入河排污口監測范圍。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總體狀況,建立入河排污口臺賬,將240個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納入日常監測范圍,對重點入河排污口實施監督性監測。啟動河湖健康評估工作。目前,已經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前期調研、資料收集工作,待國家《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正式印發后,按要求編制我省河湖健康評估報告。
(四)建立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數據庫和海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2016年開展露天礦山污染深度整治專項行動,對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破壞面積等基礎數據進行統計匯總。積極推進秦皇島海洋生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全國試點示范建設。目前已實現了浮標、河口岸基在線監測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為全國獨家首創,提高了綜合研判能力。在北戴河及附近海域已逐步建立了由陸到海、由大環境的全面監測到重點區域的高頻率、多手段相結合的立體動態監測體系。
(五)發揮科研優勢,提升生態質量評估和預警的科學性。目前,我省編制了《河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河北省生態功能區劃》、《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我國中東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遙感調查(河北部分)》、《河北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通過協調及優化生態、生活和生產空間,從源頭解決結構性、根源性、全局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通過發揮科研機構優勢,保障我省生態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建設的科學性。
(六)切實做好機構編制保障工作。2017年,調整了河北北戴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機構規格。增加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河北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財政性資金定項或定額補助事業單位編制,1187名調整至1349名。2018年,對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和河北省洪崖山國有林場管理局分類類別和經費形式。
二、繼續積極推動我省生態監測評估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短板,我們將在過去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突出重點、加快補齊短板、堅定有序推進工作,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
(一)繼續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大力開展生態保護行動,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健全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體系,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和準入清單,爭取國家試點,做好紅線區域勘界定標工作。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監管平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與評估考核。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規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提高生物多樣性預警和管理水平,多形式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活動。
(二)加快構建生態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依托大數據技術,建立信息全面、要素齊全、處置高效、決策科學的大氣環境監測監控、預報預警、指揮調度的一體化綜合信息平臺;整合水、土壤、危險廢物、輻射源、自然保護區等管理平臺,逐步形成統一的生態環境大數據監管平臺。
(三)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建設。抓緊開展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基礎平臺建設,積極為全省生態監測評估工作奠定基礎。
(四)做好水功能區、入河排污口的水質監測。推動開展河湖健康評估,確保我省生態監測評估發揮應有作用。
(五)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平臺建設。努力實現基礎數據全面準確,進一步完善海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為努力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
(六)加大相關科研投入,充分發揮各相關領域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聯合攻關,建立一套適合我省省情高效、便捷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承載力監測、評估、預警系統。
(七)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總體部署,加強調查研究,做好機構編制保障工作。
感謝您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支持,希望您繼續關心關注美麗河北建設!
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547號提案的答復
來源:省生態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時間:2018-07-12
第一次會議第547號提案的答復
是否同意公開:是
辦理結果:B
冀環辦字【2018】98號
宋善允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生態監測評估,為美麗河北建設提供科技支撐”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我省開展生態評估工作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補齊生態監測評估工作的短板需要各個相關部門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統籌推進我省生態監測預警和評估體系建設。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在生態監測評估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一)構建全省生態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和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監管平臺。目前,省環境監測中心已完成對全省各市縣監測站的垂直管理工作,已具備了對全省范圍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和聲環境質量等環境要素的監測能力。其中,有些要素還實現了全省范圍的在線自動監測,環境監測體系較為完備。2018年,將進一步完善大氣、水環境監測網,初步建成覆蓋省市縣鄉和企業的五級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省級以上開發區、鄉鎮空氣質量監測站、秸稈禁燒紅外線監測點全覆蓋,入境河流、出境河流、重點湖庫、重點斷面水質自動監測全覆蓋,重點排污單位在線監測全覆蓋,重點工業污染源和危廢管理全流程監管。構建全省生態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大氣監控指揮系統投入使用。建立全省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保障責任體系和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治機制。
目前我省的生態紅線劃定方案已獲得了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首批劃定的省份之一。省環保廳提出了“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嚴格管控環境風險隱患,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總體要求。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提出“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監管平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與評估考核”。
(二)開展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工作。基本目標是利用現代先進信息技術,查清全省森林資源現狀,建立全省森林資源基礎數據庫,為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和各種林業保護發展規劃、完善森林覆蓋率凈增量考核體系等奠定基礎,并依此建立省、市、縣三級森林資源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實現覆蓋全省、互聯互通、數據共享、規范一致的森林資源動態監測平臺。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在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基礎上進行林地區劃、林班區劃、小班區劃以及主要道路河流的區劃,并落實公益林區劃界定。調查各類林地面積和權屬現狀。調查各類森林、林木蓄積量,以及林木的權屬、起源現狀。同時,建立全省森林資源管理及動態監測平臺已納入議事日程。運用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全省森林資源動態管理及服務平臺,實現數據管理。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目標考核及綠色發展目標落實等提供數據支撐。
(三)開展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加強省水環境監測中心與分中心監測能力建設,完善水質監測評價制度,健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采取定點取樣、巡測檢測、在線監測等方式方法,開展水功能區水質定期監督檢查,列入國家考核的122個重要水功能區實現監測全覆蓋。擴大入河排污口監測范圍。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總體狀況,建立入河排污口臺賬,將240個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納入日常監測范圍,對重點入河排污口實施監督性監測。啟動河湖健康評估工作。目前,已經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前期調研、資料收集工作,待國家《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正式印發后,按要求編制我省河湖健康評估報告。
(四)建立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數據庫和海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2016年開展露天礦山污染深度整治專項行動,對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破壞面積等基礎數據進行統計匯總。積極推進秦皇島海洋生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全國試點示范建設。目前已實現了浮標、河口岸基在線監測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為全國獨家首創,提高了綜合研判能力。在北戴河及附近海域已逐步建立了由陸到海、由大環境的全面監測到重點區域的高頻率、多手段相結合的立體動態監測體系。
(五)發揮科研優勢,提升生態質量評估和預警的科學性。目前,我省編制了《河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河北省生態功能區劃》、《河北省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我國中東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遙感調查(河北部分)》、《河北省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等生態保護、修復規劃,通過協調及優化生態、生活和生產空間,從源頭解決結構性、根源性、全局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通過發揮科研機構優勢,保障我省生態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建設的科學性。
(六)切實做好機構編制保障工作。2017年,調整了河北北戴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機構規格。增加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河北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財政性資金定項或定額補助事業單位編制,1187名調整至1349名。2018年,對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和河北省洪崖山國有林場管理局分類類別和經費形式。
二、繼續積極推動我省生態監測評估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短板,我們將在過去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突出重點、加快補齊短板、堅定有序推進工作,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
(一)繼續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大力開展生態保護行動,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健全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體系,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和準入清單,爭取國家試點,做好紅線區域勘界定標工作。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監管平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與評估考核。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規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提高生物多樣性預警和管理水平,多形式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活動。
(二)加快構建生態環境監管大數據平臺。依托大數據技術,建立信息全面、要素齊全、處置高效、決策科學的大氣環境監測監控、預報預警、指揮調度的一體化綜合信息平臺;整合水、土壤、危險廢物、輻射源、自然保護區等管理平臺,逐步形成統一的生態環境大數據監管平臺。
(三)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建設。抓緊開展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基礎平臺建設,積極為全省生態監測評估工作奠定基礎。
(四)做好水功能區、入河排污口的水質監測。推動開展河湖健康評估,確保我省生態監測評估發揮應有作用。
(五)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平臺建設。努力實現基礎數據全面準確,進一步完善海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為努力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
(六)加大相關科研投入,充分發揮各相關領域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聯合攻關,建立一套適合我省省情高效、便捷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承載力監測、評估、預警系統。
(七)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總體部署,加強調查研究,做好機構編制保障工作。
感謝您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支持,希望您繼續關心關注美麗河北建設!
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