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五次會議第0527號提案的答復 | ||
發布機構 | 土壤生態環境處 | 索引號 | 0218077J/2022-00314 |
主題分類 | 建議提案辦理結果公開 | 文號 | |
發布日期 | 主題詞 | ||
效力狀態 |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五次會議第0527號提案的答復
尹成遠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我省土壤、地下水和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著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好土壤、地下水生態環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面部署,高位推動,扎實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一、突出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省直有關部門和各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河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二是健全法制監管體系。針對我省產業結構特點,制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地方標準,為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標準引領。2021年11月23日,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進一步夯實土壤污染防治法治基礎。頒布實施《河北省節約用水條例》,推進全社會節水工作法律保障,開展節水企業創建,加強廢水資源化利用。三是強化目標責任落實。省、市、縣三級層層簽訂《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研究制定《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辦法》,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分工和市縣政府主體責任,督促各地嚴格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責任,著力構建各級各部門依法履職盡責,形成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信息共享,建立完善土壤和地下水聯動監管機制。一是加強科技創新支撐力度。針對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治理等領域重點技術瓶頸,省科技廳發揮省級科技計劃導向和科技項目引領帶動作用,聚焦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監測以及土壤污染修復,組織實施了“河北省地下水漏斗成因解析及精準管控關鍵技術研究”等一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持續加大資源環境領域科技創新供給。省水利廳利用數據庫、GIS和三維可視化技術集成整合平原區水文地質信息成果,研發平原區三維水文地質模型,進行地下水資源動態分析評價。委托中國水科院研發地表—地下耦合水流數值模擬模型,開展水資源動態評價、地下水資源演變原因分析、地下水超采治理方案情景模擬。省教育廳依托省內高效優質資源,匯聚京津冀地區知名高校、研究機構、企業,共同建設多個以土壤、地下水和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土壤和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科技研發活動。二是嚴格聯動監管程序。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自然資源廳、省工業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修訂《河北省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聯動監管程序》,精準界定聯動監管地塊范圍,強化地塊信息共享,明確各環節責任主體,細化聯動監管程序,堅決防止污染地塊違規開發利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會同省水利廳推動重點用水行業深入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省市縣三級輔導,引導企業開展對標活動,實施節水工藝技術和設備改造。大力推動非常規水源利用,鼓勵利用海水、雨水和礦井水,積極推進再生水利用,加強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強化中水使用力度,助力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三是規范土地出讓管理。省自然資源廳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管理要求納入供地管理,嚴格用地審批,做到“凈地”收儲、“凈地”供應。會同省生態環境廳做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報告評審以及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更新工作;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從嚴管控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的項目建設,在用地用海報批中嚴格審查。
三、加強規劃引領,逐步構建土壤和地下水科學防控體系。一是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按照國家統一安排部署,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等五部門印發《河北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方案》,高質量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摸清了污染底數,查明了土壤環境風險。持續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全面掌握地下水污染狀況和成因,建立健全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和污染源管控體系。二是謀劃“十四五”規劃及重點任務。在圓滿完成《河北省“凈土行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河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基礎上,全面總結“十三五”工作,研究制定《河北省“十四五”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河北省2022年土壤污染防治(含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協同推進土壤、水、氣、固體廢物污染治理。三是逐步構建監測防控體系。省自然資源廳積極推進地下水專業監測站點建設,增加專業監測站點數據,增大自動化監測站點比率,完善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網絡。省水利廳將監控能力建設作為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地下水管理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信息化監管能力。在超采區累計布設地下水位監測站點近3151個,建成以電折水監測站點4619處,對全省年取水量1萬立方米以上非農取水戶的在線計量監控站點集中更換、調試通訊卡。打造水資源信息化“一張圖”管理,研發“河北省水資源和節水管理綜合業務平臺”,實現取水、用水動態化監管、全流程監管。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全省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指導各市推進市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積極構建“分區管理、分類防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模式。
四、拓寬資金渠道,加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省財政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持續加大財政投入,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19—2021年積極爭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7.79億元,安排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億元,支持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推動實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全覆蓋。積極爭取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46億元,安排省級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0.53億元,支持地下水監測能力提升、地下水基礎環境調查評估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和技術研究。設立節能環保股權投資基金等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土壤、地下水項目。二是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省發展改革委積極探索發行企業債券等,拓寬地方及企業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組織各市縣發展改革部門積極篩選符合條件的污染治理項目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22年共報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163個,申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28.29億元,報送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25個,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51.53億元。三是爭取資金支持項目建設。省發展改革委嚴格落實《河北省“十四五”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持續推進唐山市和邯鄲市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礎建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一批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減少固廢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省鄉村振興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打好精準脫貧與污染防治兩大攻堅戰有效結合,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落實生態補償協議、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指導生態功能區建設,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和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五、堅持建管并重,扎實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各項工作。一是強化土壤重點企業監管。省生態環境廳研究制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監測技術指南和管理文件,推動重點行業企業規范開展自行監測和隱患排查,嚴格落實土壤污染防治義務,切實防止新增土壤污染。擴大監管范圍,完善重點監管名錄,2021年1151家在產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較2020年增加330家。二是強化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省水利廳嚴格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2021年新增實施旱作雨養113萬畝、淺埋滴灌60.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160萬畝、退耕10萬畝,完成引江高山流水37.7億立方米、引黃調水10.23億立方米,在47個縣實施農村生活水源置換,新增江水置換人口818萬人,關停各類取水井9.6萬眼。三是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建立136個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確定18個綠色種養循環示范縣,完成測土配方面積1億畝次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保持負增長;推動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繼續保持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9%;完成1200家規模養殖場提檔升級任務目標,推進成糞肥就近就地規范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達到97%、90%以上。四是強化固體廢物環境整治。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印發《河北省“十四五”大總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持續推進唐山等地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提升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合理布局垃圾焚燒發電飛灰資源化處置設施,積極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進建設17座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設施。
六、堅持目標導向,堅決打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嚴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條例》《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河北省地下水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強化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深化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嚴格取水用水監督管理,保障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環境安全,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畜禽糞污、秸稈農膜資源化、綜合化利用,以更高標準打好凈土保衛戰和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優美的現代化河北作出新貢獻。
2022年4月15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五次會議第0527號提案的答復
來源:土壤生態環境處 時間:2022-04-21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五次會議第0527號提案的答復
尹成遠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我省土壤、地下水和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著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好土壤、地下水生態環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面部署,高位推動,扎實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一、突出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省直有關部門和各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河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二是健全法制監管體系。針對我省產業結構特點,制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地方標準,為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標準引領。2021年11月23日,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進一步夯實土壤污染防治法治基礎。頒布實施《河北省節約用水條例》,推進全社會節水工作法律保障,開展節水企業創建,加強廢水資源化利用。三是強化目標責任落實。省、市、縣三級層層簽訂《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研究制定《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辦法》,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分工和市縣政府主體責任,督促各地嚴格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責任,著力構建各級各部門依法履職盡責,形成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信息共享,建立完善土壤和地下水聯動監管機制。一是加強科技創新支撐力度。針對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治理等領域重點技術瓶頸,省科技廳發揮省級科技計劃導向和科技項目引領帶動作用,聚焦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監測以及土壤污染修復,組織實施了“河北省地下水漏斗成因解析及精準管控關鍵技術研究”等一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持續加大資源環境領域科技創新供給。省水利廳利用數據庫、GIS和三維可視化技術集成整合平原區水文地質信息成果,研發平原區三維水文地質模型,進行地下水資源動態分析評價。委托中國水科院研發地表—地下耦合水流數值模擬模型,開展水資源動態評價、地下水資源演變原因分析、地下水超采治理方案情景模擬。省教育廳依托省內高效優質資源,匯聚京津冀地區知名高校、研究機構、企業,共同建設多個以土壤、地下水和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土壤和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科技研發活動。二是嚴格聯動監管程序。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自然資源廳、省工業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修訂《河北省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聯動監管程序》,精準界定聯動監管地塊范圍,強化地塊信息共享,明確各環節責任主體,細化聯動監管程序,堅決防止污染地塊違規開發利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會同省水利廳推動重點用水行業深入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省市縣三級輔導,引導企業開展對標活動,實施節水工藝技術和設備改造。大力推動非常規水源利用,鼓勵利用海水、雨水和礦井水,積極推進再生水利用,加強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強化中水使用力度,助力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三是規范土地出讓管理。省自然資源廳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管理要求納入供地管理,嚴格用地審批,做到“凈地”收儲、“凈地”供應。會同省生態環境廳做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報告評審以及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更新工作;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從嚴管控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的項目建設,在用地用海報批中嚴格審查。
三、加強規劃引領,逐步構建土壤和地下水科學防控體系。一是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按照國家統一安排部署,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等五部門印發《河北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方案》,高質量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摸清了污染底數,查明了土壤環境風險。持續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全面掌握地下水污染狀況和成因,建立健全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和污染源管控體系。二是謀劃“十四五”規劃及重點任務。在圓滿完成《河北省“凈土行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河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基礎上,全面總結“十三五”工作,研究制定《河北省“十四五”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河北省2022年土壤污染防治(含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協同推進土壤、水、氣、固體廢物污染治理。三是逐步構建監測防控體系。省自然資源廳積極推進地下水專業監測站點建設,增加專業監測站點數據,增大自動化監測站點比率,完善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網絡。省水利廳將監控能力建設作為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地下水管理的重要抓手,不斷提高信息化監管能力。在超采區累計布設地下水位監測站點近3151個,建成以電折水監測站點4619處,對全省年取水量1萬立方米以上非農取水戶的在線計量監控站點集中更換、調試通訊卡。打造水資源信息化“一張圖”管理,研發“河北省水資源和節水管理綜合業務平臺”,實現取水、用水動態化監管、全流程監管。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全省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指導各市推進市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積極構建“分區管理、分類防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模式。
四、拓寬資金渠道,加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省財政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持續加大財政投入,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19—2021年積極爭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7.79億元,安排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億元,支持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推動實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全覆蓋。積極爭取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46億元,安排省級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0.53億元,支持地下水監測能力提升、地下水基礎環境調查評估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和技術研究。設立節能環保股權投資基金等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土壤、地下水項目。二是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省發展改革委積極探索發行企業債券等,拓寬地方及企業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組織各市縣發展改革部門積極篩選符合條件的污染治理項目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22年共報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163個,申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28.29億元,報送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25個,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51.53億元。三是爭取資金支持項目建設。省發展改革委嚴格落實《河北省“十四五”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持續推進唐山市和邯鄲市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礎建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一批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減少固廢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省鄉村振興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打好精準脫貧與污染防治兩大攻堅戰有效結合,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落實生態補償協議、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指導生態功能區建設,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和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五、堅持建管并重,扎實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各項工作。一是強化土壤重點企業監管。省生態環境廳研究制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監測技術指南和管理文件,推動重點行業企業規范開展自行監測和隱患排查,嚴格落實土壤污染防治義務,切實防止新增土壤污染。擴大監管范圍,完善重點監管名錄,2021年1151家在產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較2020年增加330家。二是強化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省水利廳嚴格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2021年新增實施旱作雨養113萬畝、淺埋滴灌60.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160萬畝、退耕10萬畝,完成引江高山流水37.7億立方米、引黃調水10.23億立方米,在47個縣實施農村生活水源置換,新增江水置換人口818萬人,關停各類取水井9.6萬眼。三是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建立136個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確定18個綠色種養循環示范縣,完成測土配方面積1億畝次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保持負增長;推動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繼續保持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9%;完成1200家規模養殖場提檔升級任務目標,推進成糞肥就近就地規范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達到97%、90%以上。四是強化固體廢物環境整治。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印發《河北省“十四五”大總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持續推進唐山等地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提升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合理布局垃圾焚燒發電飛灰資源化處置設施,積極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進建設17座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設施。
六、堅持目標導向,堅決打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嚴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條例》《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河北省地下水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強化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深化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嚴格取水用水監督管理,保障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環境安全,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畜禽糞污、秸稈農膜資源化、綜合化利用,以更高標準打好凈土保衛戰和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優美的現代化河北作出新貢獻。
2022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