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五次會議第0232號提案的答復 | ||
發布機構 | 綜合處 | 索引號 | 0218077J/2022-00326 |
主題分類 | 建議提案辦理結果公開 | 文號 | |
發布日期 | 主題詞 | ||
效力狀態 |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五次會議第0232號提案的答復
九三學社河北省委:
貴單位提出的“摒棄‘過度治理’‘形式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黨的十九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質量大幅提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一、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引領
制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見,出臺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以及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開發區創新發展提升能級的若干措施等一攬子政策,大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十條措施”,制定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出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制定省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建立健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機制,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注重協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全面提高污染治理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在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面,強化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推動落實“一廠一策”等系列制度,深入推進重點城市“退后十”、去產能和退城搬遷、工業企業績效分級“升A晉B”、散煤整治和清潔替代、揚塵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會戰、秋冬季攻堅、重污染天氣應對等一大批攻堅行動,推動環境空氣質量取得突破性改善。2021年,全省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43、同比下降13%,PM2.5平均濃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2020年下降15.3%,優良天數269天、同比增加15天,石家莊、邢臺、邯鄲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退出全國重點城市后十位,排名后十位的城市由過去的7個減少為1個。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強化水陸統籌、河海兼顧、綜合施治,強化重點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深入打好白洋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渤海綜合治理等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標志性戰役,全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1年,國控地表水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73%,劣Ⅴ類斷面全部消除;白洋淀淀區整體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7%,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措施實現全覆蓋;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內地塊的準入管理,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能力顯著提升;建立危險廢物網格化監管體系,危險廢物非法傾倒、處置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在減污降碳方面,出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研究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著力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大力推進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創新建立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雄安新區舉行我省首批降碳產品生態價值實現暨系列合作簽約儀式,全年累計實現兩批共2315萬元降碳產品生態價值轉化,有力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三、強化監督執法,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環保為民,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在全國率先實施嚴禁“一刀切”行為專項行動,堅決反對生態環境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漠視群眾利益行為,嚴防和治理生態環境領域“一刀切”問題。在全國率先完成省以下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機制,實現兩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覆蓋,創新對省直部門、省屬企業開展省級督察,開展石家莊、唐山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退后十”等一大批專項督察行動,嚴肅查處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強力推進“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深化生態環境執法改革,推行數字化、智能化、遠程化監管執法,2021年,全省全年現場執法檢查企業家次同比減少9%,發現問題率同比提升13%以上,執法效能大幅提升。強化依法鐵腕治污,會同公安等部門深入開展“利劍斬污”等一大批聯合執法、協同執法行動,依法嚴懲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四、堅持服務為本,助力高質量發展上水平
始終以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中心,用改革的思維、創新的理念,尋求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深化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為服務冬奧、雄安新區和自貿區建設,將省級環評審批權限(不包括“兩高”項目)下放至張家口市、雄安新區和省自貿試驗區正定、曹妃甸、大興機場片區。實施9方面22項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措施,解決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涉表面處理環評審批工作難題。簡化防疫項目審批程序,實施“先開后補”應急保障政策,服務“六穩”“六保”大局。實施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將全省重點建設項目、民生保障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等納入正面清單管理,在達到環境管理要求基礎上,予以優先保障,既保藍天白云又保經濟發展,努力做到“打擾減少、大氣變好”,全省超過3700家企業、項目被納入正面清單,越來越多的企業享受到差異化管控政策“紅利”,“不排不限、少排少限、多排多限”理念深入人心。推進智慧環保建設,建成集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為一體的河北省大氣環境綜合監管指揮調度平臺,著力實現數據跨行業跨部門跨層次整合,形成省市縣縱向貫通、線上線下聯動的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在重點城市“退后十”攻堅、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空氣質量保障等工作中發揮顯著作用,為更高標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全面、及時、準確的數據支持和決策支撐。推進排污權交易改革,印發《關于深化排污權交易改革的實施方案 (試行)》,逐步健全排污權確權、有償使用、政府儲備、市場交易等制度體系,推動建設統一規范的排污權交易市場,實現排污權科學合理配置,支持重點項目落地實施,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服務高質量發展。建立企業幫扶機制,深入開展“萬名環保干部進萬企助力提升環境治理水平”主題實踐活動,以有污染物排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以及戰略新興產業等企業作為幫扶對象,送法律、送政策、送科技、送方案、送服務,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無謂干擾,切實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助力企業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我省高度重視嚴禁生態環境領域“一刀切”以及生態環境“過度治理”“形式治理”等問題,謀劃制定一系列工作舉措,進一步強化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努力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持續加強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支撐。推動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中央和我省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及我省實施意見、行動方案,加快制定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方案等系列政策,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協同增效,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二是科學精準治理大氣污染。開展重點行業績效等級“升A晉B”專項行動,助力企業提升生態環境績效等級和治理水平。深入實施差異化管控,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績效水平先進企業可減少或免除應急減排措施,既讓環保績效水平高企業享受政策紅利,也讓持續提標改造企業看到希望,推動行業治理水平整體升級。開展“進企業、進基層,送法律、送政策、送技術”活動,找準企業綠色發展“卡脖子”問題,在政策法規、治理技術、無組織管理、在線監測等方面加強幫扶指導,建設一批高標準、低排污標桿企業。在VOCs污染治理方面,指導企業新建治污設施或對現有治污設施實施改造,依據排放廢氣的濃度、組分、風量以及溫度、濕度、壓力與生產工況等,合理選擇治理技術。引導企業采用多種技術的組合工藝,鼓勵低濃度、大風量廢氣采用沸石轉輪吸附、活性炭吸附、減風增濃等濃縮技術,高濃度廢氣優先進行溶劑回收,難以回收的鼓勵采用高溫焚燒、催化燃燒等技術,防止治理脫離實際、造成資源浪費等現象。
三是分區分類推進水污染防治。著力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由污染治理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同治理、統籌推進轉變,加快構建“三水統籌”的格局。圍繞白洋淀流域、京津水源涵養區、環渤海、冀中南“四大區域”分區施策、分類指導,推動重點河流流域綜合整治,提升水污染防治針對性,持續提升全省水環境質量。推動全面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建立健全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強化清潔生產審核和清潔化改造,引導重點行業深入實施清潔生產改造,鼓勵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推動落實國家關于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決策部署,按照工信部等部委《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等,引導企業積極采取先進技術,穩步推進廢水循環利用改造升級,實現工業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
四是統籌加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推進受污染耕地土壤污染狀況深度調查,持續開展耕地周邊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加大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開展典型行業企業用地及周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治理。優化和補充“雙源”類監測井,啟動危險廢物處理場、垃圾填埋場等重點污染源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優化調整省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有序推進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復。
五是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把“無廢城市”創建作為加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全省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推進《河北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落實,爭列國家試點,建設“無廢城市”集群,加快實現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突出解決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高、回收利用水平低、處置缺口大等問題,加快補齊固體廢物收集、處置和利用基礎設施短板,健全制度、技術、市場、監管體系,提升工業、城市、農業、農村、建筑等領域固體廢物處置利用能力,推進全生命周期減污降碳。
六是創新推進非現場監管執法改革。制定并推動實施《關于非現場監管執法改革的意見》,加快研究各類污染源排放和控制標準、自動監測監控設備安裝標準和數據質量控制標準,推動出臺全天候問題處理、遠程執法、入企檢查管理、企業申訴審核、量化積分考核五方面制度規范,搭建省市縣三級縱向貫通、跨行業跨部門數據集成的智慧環保管理平臺和執法平臺,徹底轉變“人海戰術”,最大限度減少現場檢查,審慎實施行政處罰,著力構建“日常不擾、無據不查、輕微不罰”的非現場監管執法新模式,實現依法執法、精準執法、高效執法、廉潔執法、服務執法,提高監管執法科學性、精準性、權威性,防范生態環境治理“形式大于內容”以及假裝治理、敷衍治理、表面治理等問題。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
2022年4月25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五次會議第0232號提案的答復
來源:綜合處 時間:2022-04-25
對政協河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
第五次會議第0232號提案的答復
九三學社河北省委:
貴單位提出的“摒棄‘過度治理’‘形式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黨的十九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質量大幅提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一、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引領
制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見,出臺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以及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開發區創新發展提升能級的若干措施等一攬子政策,大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十條措施”,制定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出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制定省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建立健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機制,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注重協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全面提高污染治理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在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面,強化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推動落實“一廠一策”等系列制度,深入推進重點城市“退后十”、去產能和退城搬遷、工業企業績效分級“升A晉B”、散煤整治和清潔替代、揚塵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會戰、秋冬季攻堅、重污染天氣應對等一大批攻堅行動,推動環境空氣質量取得突破性改善。2021年,全省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43、同比下降13%,PM2.5平均濃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2020年下降15.3%,優良天數269天、同比增加15天,石家莊、邢臺、邯鄲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退出全國重點城市后十位,排名后十位的城市由過去的7個減少為1個。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強化水陸統籌、河海兼顧、綜合施治,強化重點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深入打好白洋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渤海綜合治理等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標志性戰役,全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1年,國控地表水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73%,劣Ⅴ類斷面全部消除;白洋淀淀區整體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7%,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措施實現全覆蓋;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內地塊的準入管理,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能力顯著提升;建立危險廢物網格化監管體系,危險廢物非法傾倒、處置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在減污降碳方面,出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研究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著力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大力推進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創新建立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雄安新區舉行我省首批降碳產品生態價值實現暨系列合作簽約儀式,全年累計實現兩批共2315萬元降碳產品生態價值轉化,有力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三、強化監督執法,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環保為民,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在全國率先實施嚴禁“一刀切”行為專項行動,堅決反對生態環境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漠視群眾利益行為,嚴防和治理生態環境領域“一刀切”問題。在全國率先完成省以下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機制,實現兩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覆蓋,創新對省直部門、省屬企業開展省級督察,開展石家莊、唐山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退后十”等一大批專項督察行動,嚴肅查處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強力推進“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深化生態環境執法改革,推行數字化、智能化、遠程化監管執法,2021年,全省全年現場執法檢查企業家次同比減少9%,發現問題率同比提升13%以上,執法效能大幅提升。強化依法鐵腕治污,會同公安等部門深入開展“利劍斬污”等一大批聯合執法、協同執法行動,依法嚴懲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四、堅持服務為本,助力高質量發展上水平
始終以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中心,用改革的思維、創新的理念,尋求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深化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為服務冬奧、雄安新區和自貿區建設,將省級環評審批權限(不包括“兩高”項目)下放至張家口市、雄安新區和省自貿試驗區正定、曹妃甸、大興機場片區。實施9方面22項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措施,解決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涉表面處理環評審批工作難題。簡化防疫項目審批程序,實施“先開后補”應急保障政策,服務“六穩”“六保”大局。實施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將全省重點建設項目、民生保障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等納入正面清單管理,在達到環境管理要求基礎上,予以優先保障,既保藍天白云又保經濟發展,努力做到“打擾減少、大氣變好”,全省超過3700家企業、項目被納入正面清單,越來越多的企業享受到差異化管控政策“紅利”,“不排不限、少排少限、多排多限”理念深入人心。推進智慧環保建設,建成集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為一體的河北省大氣環境綜合監管指揮調度平臺,著力實現數據跨行業跨部門跨層次整合,形成省市縣縱向貫通、線上線下聯動的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在重點城市“退后十”攻堅、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空氣質量保障等工作中發揮顯著作用,為更高標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全面、及時、準確的數據支持和決策支撐。推進排污權交易改革,印發《關于深化排污權交易改革的實施方案 (試行)》,逐步健全排污權確權、有償使用、政府儲備、市場交易等制度體系,推動建設統一規范的排污權交易市場,實現排污權科學合理配置,支持重點項目落地實施,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服務高質量發展。建立企業幫扶機制,深入開展“萬名環保干部進萬企助力提升環境治理水平”主題實踐活動,以有污染物排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以及戰略新興產業等企業作為幫扶對象,送法律、送政策、送科技、送方案、送服務,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無謂干擾,切實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助力企業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我省高度重視嚴禁生態環境領域“一刀切”以及生態環境“過度治理”“形式治理”等問題,謀劃制定一系列工作舉措,進一步強化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努力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持續加強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支撐。推動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中央和我省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及我省實施意見、行動方案,加快制定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方案等系列政策,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協同增效,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二是科學精準治理大氣污染。開展重點行業績效等級“升A晉B”專項行動,助力企業提升生態環境績效等級和治理水平。深入實施差異化管控,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績效水平先進企業可減少或免除應急減排措施,既讓環保績效水平高企業享受政策紅利,也讓持續提標改造企業看到希望,推動行業治理水平整體升級。開展“進企業、進基層,送法律、送政策、送技術”活動,找準企業綠色發展“卡脖子”問題,在政策法規、治理技術、無組織管理、在線監測等方面加強幫扶指導,建設一批高標準、低排污標桿企業。在VOCs污染治理方面,指導企業新建治污設施或對現有治污設施實施改造,依據排放廢氣的濃度、組分、風量以及溫度、濕度、壓力與生產工況等,合理選擇治理技術。引導企業采用多種技術的組合工藝,鼓勵低濃度、大風量廢氣采用沸石轉輪吸附、活性炭吸附、減風增濃等濃縮技術,高濃度廢氣優先進行溶劑回收,難以回收的鼓勵采用高溫焚燒、催化燃燒等技術,防止治理脫離實際、造成資源浪費等現象。
三是分區分類推進水污染防治。著力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由污染治理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同治理、統籌推進轉變,加快構建“三水統籌”的格局。圍繞白洋淀流域、京津水源涵養區、環渤海、冀中南“四大區域”分區施策、分類指導,推動重點河流流域綜合整治,提升水污染防治針對性,持續提升全省水環境質量。推動全面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建立健全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強化清潔生產審核和清潔化改造,引導重點行業深入實施清潔生產改造,鼓勵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推動落實國家關于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決策部署,按照工信部等部委《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等,引導企業積極采取先進技術,穩步推進廢水循環利用改造升級,實現工業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
四是統籌加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推進受污染耕地土壤污染狀況深度調查,持續開展耕地周邊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加大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開展典型行業企業用地及周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治理。優化和補充“雙源”類監測井,啟動危險廢物處理場、垃圾填埋場等重點污染源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優化調整省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有序推進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復。
五是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把“無廢城市”創建作為加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全省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推進《河北省“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落實,爭列國家試點,建設“無廢城市”集群,加快實現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突出解決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高、回收利用水平低、處置缺口大等問題,加快補齊固體廢物收集、處置和利用基礎設施短板,健全制度、技術、市場、監管體系,提升工業、城市、農業、農村、建筑等領域固體廢物處置利用能力,推進全生命周期減污降碳。
六是創新推進非現場監管執法改革。制定并推動實施《關于非現場監管執法改革的意見》,加快研究各類污染源排放和控制標準、自動監測監控設備安裝標準和數據質量控制標準,推動出臺全天候問題處理、遠程執法、入企檢查管理、企業申訴審核、量化積分考核五方面制度規范,搭建省市縣三級縱向貫通、跨行業跨部門數據集成的智慧環保管理平臺和執法平臺,徹底轉變“人海戰術”,最大限度減少現場檢查,審慎實施行政處罰,著力構建“日常不擾、無據不查、輕微不罰”的非現場監管執法新模式,實現依法執法、精準執法、高效執法、廉潔執法、服務執法,提高監管執法科學性、精準性、權威性,防范生態環境治理“形式大于內容”以及假裝治理、敷衍治理、表面治理等問題。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
2022年4月25日